目前分類:單車訓練 (15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阿達,開砲時間,又來了,最近開砲的頻率好像是高了一點………..


 


Well,事情是這樣的,某FB上的朋友在我想討論TSS的時候,突然給了我一個「建議」:


 


您先不要想那麼多, 根據某女醫師(RW30最近連兩次上頒獎台第四名) 的功率練習計算, 兩個月的紮實訓練, FTP約可以進步5W, 找對方法 課表, 耐心 & 持續的練習吧 !!


 


第二個建議是:


 


誠心建議您求教具備專業功率訓練的前輩, 以達事半功倍之效…http:XXX.XXX.YYYY….etc.


 


GOD!我真的好難相處,人家好心給我建議,我卻要在自家格子裡開砲,實在算不得什麼英雄好漢,難怪有人在某處留言我是「偽君子」,嗯嗯~應該的!應該的!


 


好吧,我很少宣稱我這樣訓練的「療效」有多少,因為第一,我並不想自吹自擂,或者給人家有這種感覺,畢竟我還只是一個掉隊咖,真正投入「功率訓練」也不過半年的時間,很多東西還要摸索與學習,尤其是跟高手學習是我現在的課題,一個虛心的態度總是可以得到比較多的傳授。第二,每個人被「限定能力」限制到多少程度,不是我可以知道的,比如說,同樣是胖子,到底你瘦10公斤跟我瘦10公斤,增加的平均功率會不會一樣?這真是誰都不知道,至少,我不行。第三,我的興趣只侷限在我自己身上,像是一般的胖子大概也可以勉強套用,或者反過來分析瘦皮猴也不難,但是說真格的,要我分析像是左承暐或是向貴雍這一類的高手,我就捉襟見肘,因為我沒有完整的測驗資料,也沒有比較高層次的車手相關的DATA BASE,最多只能透過一些運動網站評估他們的運動能力,況且,這種生理數據會衍生出相對應的戰術戰法,人家願不願意提供也是一個問題。


 


不過,既然有人認為兩個月增加5W是一項明顯有改善的成果,那也許我先來公布一下我的成果好了,今年二月時我對於CP30_LT(你也可以稱之為FTP啦!)做了一個測驗,也公布過在格子裡,結果是:LT=169bpm, Avg power=218W,到了上個月的測驗是:LT=173bpm, AVG power=280W 而隔兩週的海倫ITT也可以拿來當成績:LT=171bpm, AVG power=260W,(好吧,海倫ITT也許不能算,因為那週我身體有些狀況,然後又連續三天的高強度,就算是疲勞有些影響好了),那麼,我的成效是62W/4個月,換言之就是15.5W/1個月,如果說,兩個月增加5W叫做專業功率訓練的前輩,那我一個月增加15.5W叫做專業功率訓練的大師嗎?


 


OK,我想這傢伙應該是沒有定期收看我的格子在寫什麼,那我應該可以在這裡暢所欲言一番,5W?!這也拿來說嘴嗎?我每週同一路線的夜騎,差異可以在20W以上,情況端看領先集團的速度/當天頂風的時間/疲勞程度/操作科目。好吧,非測驗科目就算不準好了,一般人的CP30_LT FTP)大約是150W200W左右,強一點的可以到250W5W大概就是3%2%的差異,Power2Max號稱誤差少於2%5W已經很接近量測誤差範圍了,以我操作ITT測驗的經驗,單單是心跳管理造成的差異都不只是5%,我實在是不知道兩個月下來測驗多了5W算是哪門子的進步?除非體重少了5kg10kg,那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況且,整體來說,CP30_LT只能算是一個指標,而非數據,事實上,有沒有進步,必須要看CP1~CP240整體的曲線變化,我們才可以確定競賽能力是否有真實的改變,尤其是CP180CP240,還有,身體的攜氧能力的變化也必須看 「遞增出力曲線」的移動才會清楚瞭解,光是一個CP30_LT增加5W就斷言有無進步,實在是外行到極點,還說是專家勒?真的有實際操作過「功率化訓練」嗎?更不要提職業選手在多日賽,對於TSS的管理與控制,回文也給我回的文不對題,0分。


 


哼哼,嘴砲無敵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要是一一開砲,文章要寫不完了,就像我說的:「你就繼續這樣練吧,沒事的話,我先走了。」


 


(放一張騎在神人前的照片,想個 Slogan 騙一騙無知鄉民好了:「只要三個月,包你痛電菁英組高手」,如何?)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SS - Training Stress Score, 訓練壓力積分:


量化整體的訓練負荷以避免過度訓練。 TSS 值越高,休息天數就要越多。


下列數值可以做個大略的參考:


    * < 150 - 低 (通常第二天身體就能完全恢復)
    * 150-300 - 中 (隔天可能還覺得有些疲倦, 但第三天就完全沒事了)
    * 300-450 - 高 (兩天後身體都還感到疲累)
    * > 450 – 非常高 (保證可以連續累好幾天)


 


NP - Normalized Power,標準化功率:


 


量化實際訓練強度


因為在騎乘過程會因很多因素干擾功率計算,例如:強風、路線高低變化;所以利用標準化計算方式將這些因子排除,


並量化實際訓練強度,此值會比平均功率要來的有意義。



 


IF - Intesity Factor, 強度係數:


 


IF 的定義非常簡單, 就是上述標準化功率相對於您的FTP的百分比,此值可以去衡量目前的訓練強度與FTP(一小時的最大平均輸出功率)的比率。


 


 IF=NP/FTP。


 


 IF 值大略的參考:
    * < 0.75 - 恢復騎承
    * 0.75-0.85 耐力訓練
    * 0.85-0.95 tempo, 有氧與無氧間歇 (訓練與休息時間合併計算), 比較長的公路賽  


     (>2.5 h).
    * 0.95-1.05 乳酸閾間歇 (只算訓練時間), 較短的公路賽 (<2.5 h), 繞圈賽, 比較


     長的 TT (如 40 km ).
    * 1.05-1.15 較短的 TT (如 15 km ), 追分賽
    * > 1.15


 


附註一點,這裡的FTP是他們用「演算法」算出來的,到時候大家可以看看準不準,我猜會「很準」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何謂「限定能力」?簡單的說,就是當你想要在比賽中騎更快的時候,某個能力的缺乏會限制你,讓你沒辦法這麼快。自行車訓練聖經中,所謂的競爭三元素:肌力、耐力、速度技巧,其中三元素的交叉能力為:肌力+耐力=肌耐力、耐力+速度技巧=無氧耐力、力量+速度技巧=爆發力。而這三項能力的結合,可以用功率計來衡量「平均輸出功率」來量化一個車手的實力(當然,每個人的風阻係數與體重不一樣,所以大功率的人未必就比較快,這裡就以同一個人來討論),我們可以說,「限定能力」就是「競爭三元素」中某一項能力的缺乏,讓你平均輸出功率無法提升的原因。


 


也有人是採取另一種系統來認知騎乘實力的元素:循環系統(體內)/心肺系統/肌力系統/技巧,詳情請參閱:http://blog.yam.com/lanxlot/article/38352186


 


我比較喜歡喬福瑞的方式,因為他把事情變得比較簡單易懂,雖然我一直不太喜歡「耐力+速度技巧=無氧耐力」這個定義, 但是騎乘強度在無氧耐力區時,這兩項能力是很重要的(繞圈,追逐,攻擊,衝刺)。


 


那麼,「改善限定能力」就會是一個車手最重要的課題,請注意,這裡提到的是「改善」,而不是讓它成為你的強項,每個人都有「天賦」,你與生俱來的身體素質會是你的優勢,但是它也會反過來成為你某些能力的劣勢,舉例來說,紅肌多的人,天生爆發力就強,但是乳酸堆積快,外帶風阻係數大(因為肌肉大),所以ITT未必有利。白肌多的人,耐力強,體重輕,登山會有優勢,風阻係數低所以ITT會不錯,但是平地衝刺束手無策。而改善限定能力,就是要取得平衡,而不是去違反你的天賦,平地型車手如果想轉登山型,或者是反過來,無疑浪費你的訓練時間,這個過程中,會難以從競賽中或是團騎中得到成就感。


 


而改善限定能力的過程,難免遇到瓶頸,如果這麼容易突破,那就人人都是高手了。這個過程通常是漫長而痛苦的。


 


一般的車友,限定能力很容易分辨,胖子必定是耐力不佳,瘦皮猴往往肌力不足,然後大家通通都速度技巧貧弱,不過很妙的是很常看到胖子跑去爬山練無氧,脂肪燒不掉耐力還是一樣差,或者重訓,一直增加本來就很強的肌力,耐力與體重絲毫沒改善,一進山路沒幾分鐘又掉出主集團,瘦皮猴沒幾兩肉拼命減重,推力比增加沒0.1肌力就先掉下來了,然後要嘛訓練沒成效放棄,或者意志堅強一點的搞到OT元氣大傷。


 


把事情做對,比把事情做好更重要,只可惜大家道理說起來都懂,真的搞起來卻又不是這樣。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FTP(CP30_LT)/體重 產生的「推力比」是一種指標,而非數據,舉例來說,推力比3.5的人爬武嶺一定輸給3.6的人?不見得,因為每個人30分鐘後的疲勞衰退與騎乘時的心跳管理不一樣,還有面對陡坡時的反應方式與換檔時機……等等的因素,更不要提無氧能力的強弱,會讓這個平均輸出大約3%5%的差距消失殆盡,但是我們一定可以說推力比3的人爬坡一定是不如3.5的車手,因為這個20%的差距並沒辦法用任何方式彌補,就算是他衰退的比較快也是一樣。


 


 


還有,推力比只適用於「爬坡」的參考,平地站看推力比就無意義,因為不管是加速或是速度維持,大部分的力氣是拿來對抗「空氣阻力」而非「地心引力」,所以平地吃的是 「絕對功率X風阻係數」,所以平均功率大或是瞬間功率大的人平地一定加速很快?要不要參考一下世界錦標賽ITT冠軍的身材長怎樣?


 


 


平地除了把功率練大之外,低風阻騎姿降低風阻係數也是很重要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HO 是一個記憶中體重不超過60kg身高卻遠超過170的男生,典型的「爬坡猴」,但是根據上次我們一起去「海倫---國史館」ITT的時間來看,我是41分,他早我3分鐘左右進站,以我那天260W的平均功率來看,推力比是 2.8W/kg,那我們的爬坡猴大概是只有 3~3.1W/kg的推力。


 


          3.1W/kg,如果把體重乘回去,大概是180~190W左右的平均出力,這還是30幾分鐘的表現,要是放大到3小時以上,肯定是慘不忍睹,除非SOHO跟竹蜻蜓的阿弟一樣具備無敵的風阻係數,不然不足200W的出力在平地也是等著被海放的。而3.1W/kg在爬坡段實在不是什麼有競爭力的數據,一般來說,市民組的領先集團少說要3.5W/kg(FTP),如果是菁英組至少要有4.5W/kg吧?連我這種死胖子狀況不錯時也拿得出3,可見得號稱「少年主將」的SOHO在缺乏有系統訓練的情況下,從原本可以修理一般普羅大眾的3.9W/kg 掉到跟死胖子差三分鐘,這中間的差異,只能說是耐力與肌力雙雙下降的結果。


 


         OK,歲月一去不復返,現在的SOHO主將,想回到往日的風光,唯一能做的就是「計畫性訓練」,要把推力比練回3.9,以我自己的經驗,訓練量「一年500小時」來看,我認為沒有兩個「基礎期--發展期」循環是做不到的,一個循環大約是半年,能夠在一個循環中增加 0.5W/kg 算是把訓練科目操作得很紮實,當然也是因人而異。


 






現在要幹嘛?


         以現在的狀況,去比賽其實只是「見證自己的無力」,因為有氧能力的不足,讓無氧耐力無用武之地,即便是假設SOHO可以在無氧區連續30分鐘這種恐怖的無氧能力,但是那也只是30分鐘而已,以我來說,平路段我只需要拿出兩百多瓦這種「有氧區域」騎個1小時等你自爆就好,不需要跟你拉間歇這種高級的技巧,而反過來要SOHO拉間歇,那也不具威脅性,因為就算是他3分鐘拉個平均300W連拉5次,能跟上的選手有一海票,還沒搞死大家就先把自己搞死了。


 


           我的看法是,不管何時何地,如果想砍掉重練永遠都有機會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回歸基礎期」。


 


           下面是我的基礎期某一週的訓練表:


週一:耐一(0.5)


週二:耐二(2hr)


週三:速一(1hr)


週四:耐二(2hr)


週五:耐二(1hr)


週六:耐二(2hr)


週日:耐二(3.5hr)


 


             這裡所謂的「耐一」,是指耐力訓練的恢復科目,以我LT大約是170,耐一的心跳要維持在110~140之間,也就是「排乳酸」的水準,而「耐二」是指真正有氧耐力的心跳區間,大概是140~155這個範圍。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大部分是都是要在這個心跳範圍騎乘訓練。其中,週日的長時間有氧科目,非常非常重要,操作的方式會決定強弱的分野,有人常常在這個科目去做高強度團騎,事實上,如果是完成了一個基礎期在發展期中的確是可以考慮,但是一旦操練過度,整個5~6小時,前段幾乎在無氧區,後段只能在要死不活的低強度區,然後接下來連續三天都只能在酸痛中度過,而無法按照表定的科目操練,這種科目有什麼益處?所以我一直很反對「要嘛就不騎,要嘛就練超大」,這種訓練會有成效嗎?看看自己身邊的車友就知道了。


 


             而這中間,因為SOHO的體格瘦弱,限定能力必定是肌力一項,所以重訓是非常有必要的,跟我的狀況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只要體重下降,體脂肪率下降,我的有氧耐力就會進步,至少我的推力比會改善,這一點,從我的平均功率上升可以得到驗證。(複習一下,競爭三元素:肌力、耐力、速度技巧,肌力+耐力=肌耐力、耐力+速度技巧=無氧耐力、力量+速度技巧=爆發力)


 


              所以,昨天晚上SOHO的「有氧1hr」好不好?這要看內容,沒看到內容誰也不敢講,說不定根本不是「有氧」也不一定。


 


騎河濱很丟臉?


     


             事實上,平路是最適合控制心跳與強度的路段,如果河濱道離你家出門不過5公里,我會說恭喜,因為你可以很輕易的操作有氧耐力科目,固定路段的好處是兼顧了安全性與可變動的強度,一舉數得。


 


每日照表操課?


 


             研究指出,一週訓練3日效益最高,然後會逐次遞減,以上面的基礎期訓練表為例,禮拜一、五、六可以減掉,週三可以換上一個重訓日,不一定是要每天練車,雖然我個人是鮮少一日不碰車的。


 


             照表操課的壞處是:無聊,相信我,真的很無聊,沒耐心的人很容易放棄,不過,我建議當想放棄的時候,想想比賽時海放的那種不甘心,也許可以繼續下去,或者訓練時給自己找點樂子,也是不錯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近距離看了 左承暐 Alex Shih 騎車之後,我就沒有覺得誰的衝刺很快了。


 


除了這兩個強人,又看了羿成單車陳店長與陳智豪騎車,我發現他們騎車FORM --「型感」非常棒,不是我這種半路出家的人學的會的



 


何謂型感 FORM?這是一個很難用文字說明但是一看就懂得東西,簡單的說,就是「看起來就跟電視上的職業選手一樣」,當然仔細描述的話可以寫一篇論文了,有打過籃球就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個人運球或是投籃就能斷定他是高手?因為即便是簡單的動作,高手做起來跟一般人就是不一樣,這是千錘百鍊下的產物,大山倍達說::「練習一千遍、一萬遍,你還只是個生手,練習十萬遍,你就會成為大師」。


 


這四個人的衝刺,從發動,到你意識過來要反應,可以說「 沒有還手的餘地」,動作有如行雲流水,是長時間訓練磨練 出來的有些人,雖然加速也是很快,但是以我這樣亂七八糟坐著踩還可以勉強跟上,就是因為多餘的動作太多,踩踏的 FORM 就真的差了一截,力量也就浪費掉了。(或者其實他沒這麼強)




 



這四個人中間,最有趣的的陳店長,其實自從他開店後,看來是疏於練習,耐力與肌力下滑了不少,但是他發動衝刺一樣是很凶猛,原因就是在於他以前是新竹縣隊的,當時的訓練量可是一週遠超過20小時以上,大量的訓練讓他的身體一直記住型感,比起有好的型感,回復肌力跟耐力還算是比較簡單的事情。


 


看了這些人騎車,我決定我還是好好的走溫馨路線就好,騎騎有氧,練練身體,當然衝刺我還是會學習,But just for fun.


 


 

(Well, 偶爾可以騎在神人前面,也算是一個紀念吧)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期10週的發展1期與2期總算是於下週結束,最後兩週我打算來個「加量不加價」,一口氣突破400K的訓練量,本來我有打算加到500K,但是對照我數週的平均訓練量大約介於250K300K左右,突然增加一倍似乎不是一個好主意,要比賽了我不想要OT


 


基礎期與發展期的成果如下:體重來到93Kg左右,目標是低於92KG,下降3公斤,CP30_LT=265W,有氧均速區可以有245W,比起剛開始的210W增加約15%,LT值似乎增加,還沒空去實地測驗。


 



這次的座艙設定有改變,我感覺踩踏更加的順暢,攻擊性也略為增加,感謝羿成單車 陳在羿 店長幫我徹底檢討設定,當過選手就是觀念不一樣,目前的設定也沒完全定下來,但是離下一台車的距離是越來越近了。



 


接下來就是比賽期了,預計的比賽有:5/19北宜賽,6/2仙里特杯,6/9環府城,7/7 HAHAHE,我最重視HAHAHE,因為奪牌的機會比較大。


 


過了比賽期,我打算重回基礎期,並且循環至年底陽金3P之前,到時候再做個驗收。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上GARMIN的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66711859


 


平均心跳159bpm,平均輸出232W,站穩230W就是這種感覺吧


 


看一下內容,爬坡段第一次拿出369W這種夭受的出力,結果就是第二第三次的爬坡掉到305W273W,這也算是一種可喜可賀,目標是放在每次爬蓮花寺都要超過300W,不過平均心率意外沒超過180bpm,分別是175/170/165,算是有點進步。


 


平路衝刺段,六分多鐘有280W,這似乎沒什麼好說嘴的,上次南寮繞圈二十幾分鐘我就可以拿出280W了,目標是這六分鐘要搾出300W


 


不過我更正一下,我並不是沒有進步,至少我的體重也站穩93kg,這個冬季到春天體重有下降2kg,真是不容易,現在天氣漸漸變熱,希望體重可以爆炸性的下降。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晚上才會來測驗,不過我對自己的表現來個預測好了:


如果平均心跳=157160bpm,平均輸出大約230W240W


如果平均心跳=161165W,平均輸出大約會突破240W


如果平均心跳壓榨到165bpm以上~LT,平均輸出可以突破250W265W


如果平均心跳>LT,嗯~有沒有騎車騎出人命的八卦?


 


如果看基礎三其到發展一期的表現,其實真的進步不大,以固定夜騎路線來說,一月底我就踩得出230W這種水準的輸出,只不過現在是變成天天都可以230W,長距離三小時以內的騎乘,我也踩得出230W這種水準,而且可以把心跳控制在不會爆表的程度,所以到底是有進步還是沒進步,我也是很難說出個所以然,上次那個破天荒的265W可是心跳壓榨至165bpm的結果,並不能算是「進步」。只不過很確定的是:體重沒有下降。


 


如果說以「主觀的騎乘感知」來說,171bpm已經不會有痛苦的感覺,可能LT值向上移動,還是要來辦個20kmITT來實際測量看看才知道。


 


發展一期的標誌雖然說是「間歇訓練」,但是之前試了幾次,根本無法紮實的完成五次以上的間歇衝刺,原因還是科目操作不當,高心跳之後沒有下降恢復又直接來,把自己當機器操的結果,當然是感覺心臟怪怪的,還好過一陣子就沒事了,還是不要太過頭比較好。


 


反而是搞了一個二手的滾筒來之後,納入訓練科目整個感覺都不一樣,滾筒式訓練台針對「有氧」與「迴轉」兩項訓練科目特別有效果,還有核心肌群,都是正對我的缺點,我能站穩230W以上,滾筒居功厥偉,接下來天氣漸漸變暖,希望消耗也會變大,食慾下降,體重下降耐力上升,平均功率才會再增加,功率/體重比才會達到目標:3W/kg


 


今晚的測驗會特別刺激,因為大家進入春天後似乎漸漸的回神了,真是期待啊。


 


 


還有,最近一直有奇怪的人在我的格子裡回文,花時間禮貌的回文一向是我個人的自我要求,只不過有些浪費時間,而且點閱率狂增,看來「衝突是快速成為焦點」的手法永遠不是政治圈專門的玩意兒。如果有人一直搞不清楚「網路世代」文章寫來寫去回來回去的意義在哪裡?也許我可以稍微發表一下個人的想法,基本上,網路的BLOG或是FB這種東西,雖然是上面是寫你的名字用的是你的帳號,但是還是屬於公共區域,就像是大街上差不多,這可不是在家裡寫日記,如果你跟某個人在大街上吵架,大家都會看到,但是比大街上吵架更慘的一點是,文字會留在那裡當作紀錄,而且「它會一直在那裡」,所以「大家會看到」的時間會延長非常非常多倍,所以「大家」的範圍可能遠比在真正的大街上還大好幾倍。這就是網路世代傳播的恐怖之處,因為「人人都是媒體」,而且範圍從「一條街」延伸到全世界。


 


如果有人參加過「真正的」辯論隊的話,他就會知道而與人辯論的重點,並不在「說服」對方,而是要說服「評審」,也可以是旁觀者,如果你撂下一句帶有情緒性的字眼或是講了某個沒根據的傳說,你的對手只會暗笑,然後接下來拿你的弱點「狂轟爛炸」一番,但是在網路上打筆戰的困難度就更高,因為「辯論賽」通常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要反應出來,如果不是真正的博學多聞,很難在短時間抓住對方的語病取得上風,而網路筆戰人家只會好整以暇的拿GOOGLE對付你,但是通常這也不會損失什麼,不過就是網路嘴砲,對個人的傷害不過是一個氣呼呼的下午。


 


但是如果對手是某種職業的專家,或是某個德高望重的人士,對於名聲損失就難以估計,試想,如果總統在能源政策辯論輸給菜販,那就會成為第二天的頭條新聞,凸顯其施政愚蠢,但是如果菜販說不贏總統,人家還會說:「總統沒度量」這種鳥話出來,所以對手要慎選,避免掉入這種左右為難的窘境。


 


所以下次如果有人看到總統對路邊咆哮的人,理都不理掉頭就走,那不是因為說不過他,而是他不想讓「評審」給他扣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有人在拿似是而非的訓練方式問我了,其實我最近似乎也停滯不前,一小時的平均輸出一直在245235W徘徊,體重也停在94kg這個可恥的數字,拿訓練方式大做文章似乎「恥躬之不逮也」,有趣的是,我的平均輸出功率一直都跟我的體重成反比,而體重沒有下降,平均功率就上不來,非常妙,沒有功率計的胖子買好一點的體重計也是同樣的效果。我想要改變一點點訓練方針,把有氧長時間騎乘訓練的扎實一點,平均輸出功率設定在210W,然後騎34小時,而原本的高強度團騎與機車引導則暫時停止,一切以有氧區訓練為主。無氧間歇就一週一次吧。


 



 


先回答最常聽到的問題,不約而同的,我聽到最少三個人說:「冬季練迴轉,夏季練重踩」,其實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這並不能說不對,只是沒說的這麼清楚罷了。


 


一般來說,冬季訓練是賽季結束後,開始要回歸到「準備期」與「基礎期」的訓練階段,這兩個時期以重量訓練與有氧訓練為主,務求將身體的攜氧能力再做進一步的提升,並且避免身體因為儲存熱量而試圖囤積脂肪,身體的脂肪含量會直接影響身體攜氧能力與乳酸耐受度(所以「瘦肉精」有用),而有氧訓練並不需要特意將「肌力+耐力」的肌耐力訓練導入,所以踩踏的方式還是以4區(LT值以下)的強度為主,而快速迴轉原本就是基礎期的一個訓練科目,這兩者結合在一起訓練,似乎就符合了所謂「冬季練迴轉」的說法。


 


過了基礎期到了春季與夏季的賽季後,這時進入所謂發展期、顛峰期與比賽期的訓練階段,這幾個訓練時期的標誌就是無氧間歇訓練,因為面對比賽的強度,無氧耐力、力量與肌耐力會變得很重要,在同一級別的車手中,比賽中能不能勝出往往都是這幾項能力決定的,無氧耐力、力量與肌耐力的訓練科目都是以爬坡、衝刺、間歇衝刺為主,所以「夏季練重踩」似乎也可以呼應這種說法。


 


不過,前提是,你要知道你在練什麼科目,亂踩一通是不會進步的。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某教練說的:「前幾年的訓練,必須80%以有氧耐力為主,把底打到深不見底,間歇無氧訓練才有意義。」,

看了自己跟朋友在同一路段同時騎乘的數據,發現教練說的很有道理,如果平均輸出功率達不到基本的要求,勉強跟上也只是直接進入無氧區,然後10分鐘內爆炸,那練間歇根本毫無意義?因為人家在有氧區,你卻在無氧區,用不著間歇攻擊,等你自爆即可。


這也是為什麼當你超過2個月無法運動後,訓練階段必須回到「基礎期」,因為有氧耐力必須重新建立,不然光操強度,也是白搭。

所以優先把攜氧能力增加,才是正途。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上Garmin 的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53663046


 


CP90來到237W,推估CP30應該再加上5%,也就是250W,今年的目標已經達到一個,希望天氣轉晴朗之後,長途耐力騎乘可以不受影響,體重可以下降到85kg,而平均功率還可以增加10%~15%,來到280W,這樣我就可以買TCR ADV ISP了...........


 


這一天的狀況不錯,去程可以跟住邦齊與小周,小周中間還爆炸,回程因為太驕傲在上坡頂風完被方丈攻擊,居然直接掉隊,看來還是要保守一點比較好,不過我覺得這樣的話,第一站跟到北基加油站機會大好啊。


 


發展期的標誌是「納入間歇訓練」,而這已經算是很凶悍的強度了,我打算這天算是「機車引導」的速3,禮拜六來個真正的間歇訓練。


 


基礎三期體重沒有明顯下降,體重還是維持在94~95之間,看來接下來要加把勁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上Garmin的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46124907


 


基礎一期與二期一共貢獻出約10的進度,一小時的騎乘平均功率已經接近240W,而體重來到94kg,以冬季與過年來說,可以少上1公斤以上實在是可喜可賀。


 


過年前的300K果然威力驚人,疲勞的程度延續到56日,要不是天候的問題,這個基礎二期第三週的訓練就泡湯了,所以乾脆成為「OFF」週,而「超恢復」似乎也透過休息週後發生,過年後的第一次夜騎我覺得精力充沛,力量也夠,R1800輪子好像變輕了,在夜騎的領先集團裡我可以任意的攻擊、逃脫,而進入蓮花寺的上坡時,我也兩度後來居上一舉超越爬坡的同伴們,這一段的平均功率來到317W,均速也出現了破紀錄的14.8km/hr,當然,隊友的疲態應該是過年「吃太多」造成的,過年真的要小心啊。


 


爬坡的進步來自於1.體重的減少2.耐力增加3.力量訓練奏效,以全程來看,2.5W/kg比起之前的2.2W/kg實在是好太多了,而以蓮花寺的爬坡段來看,3.3W/kg是前所未有的,而以此推估大家的爬坡能力,方丈、阿強哥、安娜姐的爬坡能力應該在3.3W/kg3W/kg,但是這是應該受到過年的影響導致的。而由此再推估,要能在市民組俱樂部聯賽中爬坡段存活下來,至少平均功率/體重比要來到3.5W/kg,假設四月花東賽前我可以瘦到90kg,平均輸出功率也要來到315WOMG!!!)才有競爭力,所以,今年花東賽可以說BYE BYE了。我覺得今年比較可能的目標是:250W/85kg,或者270W/85kg這種身體素質,不過,「訓練目標必須對自己有壓力」。也許過了基礎三期我們可以再來檢驗一次這個目標合不合理。


 


基礎三期的恐怖之處,在於1.訓練時數是最多的2.強度增強,許多訓練科目心跳都要來到4區與5a區,而長距離練騎的科目變得很重要,因為要達到一週1415小時的訓練量,長距離練騎必須至少4小時,也就是破百公里才行,所以假日千萬不要給我下雨啊啊啊啊啊~~~


 


而本月開始會有TTT的團練行程,這也讓事情變得有趣許多,我還滿期待跟新隊友交流一番,也可以交到新朋友,還是乾脆拉來地獄騎士團呢?哈哈哈!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附上Garmin的連結:


中華大學: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38229445


田園夜騎(肌耐1+3):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40540550


 


 


從平均功率來看,從基礎一期的平均功率210W,經過休息週後,本週第一次夜騎就達到228W,休息週的中華大學也騎到226W,如果把誤差考慮進來,至少我們可以說經過了基礎一期後,平均功率增加了至少5%,而體重則下降了1公斤,這是四周騎了八百多公里的成果(但是只要一週沒練+狂吃馬上打回原形),而我這種死胖子「限定能力」本來就會是「耐力」,所以平均功率會增加是正常的,一般基礎期要增加的是氧的攜行能力與LT值,所以平均功率未必會增加,體重也不應該降低(因為基礎期通常是冬季訓練,通常體重要上升),這是一般車手要注意的地方。


 


而從我的快速迴轉訓練來看,我的迴轉不算太好,Speed Skill 也是一項弱項,超過120會跳動,離開坐墊用場地車的方式踩可以到190,但是實戰只能踩到160,應該每週都要練一下。


 


這樣訓練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狀況比較穩定,不會有時候騎的很差,有時候又還不錯。


 


基礎二期增加的「力量」項目,我只能把夜騎改成「陡坡反覆三~五次」與「15分鐘握下把以150160bpm騎乘」,成為「肌耐1」與「力3」的混合訓練,而耐力訓練就要靠晨騎、訓練台與長距離騎乘,夜騎已經都只能在無氧區拼命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連結如下: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pub?hl=zh_TW&hl=zh_TW&key=0Ah3KnO57KLWZdGNYNG9uSkJjOE1FY1Z5c2tJU0lXZmc&output=html


 


真是好不容易才弄完,今年就先試試看吧。


 


我還藏了三個秘密武器,雖然有兩個不是秘密,而一個又歪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家竹蜻蜓的大將---阿弟, 今年的新年新目標是:減重五公斤,理由是他覺得自己騎的還不夠快,想透過減重來提升輸出功率與體重的比值(power/kg),讓自己的競賽能力提升。


        


          我認為,如果阿弟真的瘦五公斤,成績恐怕不會進步,還要擔負受傷與生病的風險。


 


         所謂競賽能力,分為三個基本能力:耐力、力量、速度技巧。而這三個能力彼此組合是:耐力+力量=肌耐力、力量+速度技巧=爆發力、速度技巧+耐力=無氧耐力,這三個組合的總和,就是競賽能力,而反過來說,你的弱項就是限定能力,要騎的更快,就是要降低「限定能力」對自己的影響。


 


          在進一步數據分析前,我們應該先來看阿弟的身體素質是如何,阿弟是一個身高163公分體重低於60公斤的「典型」登山型車手,陽金3P的成績少於三小時半,所以我們至少可以說:⒈阿弟的功率/重量比不會太差。⒉三小時的比賽耐力沒有問題。


 


            但是跟眾多登山型車手一樣,阿弟的平路ITT並不強,跟登山不同,平路強弱看的是「絕對功率*風阻係數」,也就是說,平均輸出功率越大的車手越有利。


 


            觀察阿弟在五公里平地衝刺的騎乘,如果要保持持續40km/hr的速度,必須保持在300瓦以上的輸入,可以發現他很難在尾段的部分取得上風,換言之就是「肌耐力」不足。


 


              以阿弟周二四夜騎的平均功率,我推估界於190~180瓦(全力騎乘),其實這會很接近三十分鐘在LT的輸出值(CP30-LT),如果把這個值除以體重,3.2瓦/公斤足以說明阿弟在登山賽成績優異的理由(我只有2.4),但是低於200瓦也足以解釋平地疲弱的理由,另外,根據阿弟的騎乘記錄,最大的輸出瓦數為801瓦,假定往上還有10%的空間,880瓦在自行車訓練聖經的分類屬於「一般」,也就是「爆發力」也還有待加強。


 


              「爆發力」與「肌耐力」不足,指向的是「力量」這一項基本能力不足造成兩項的限定能力。


 


              一般來說,降低體脂肪率會造成肌力下降,耐力會上升,因為身體的攝氧能力改變(所以投手都吃很胖),以阿弟的體重,身體脂肪含量了不起是18%,換算約10公斤,減去五公斤的脂肪體脂率會降低到10%以下,這已經是職業運動選手的水準了,這樣的體脂肪率如果不是大量重訓的結果,絕對會帶來肌力下降跟抵抗力下降,受傷與生病的機率大增,而如果這減少的五公斤有一半來自於肌肉,那肌力會下降的更快,反而讓限定能力更凸顯。


 


             腳踏車終究是肌肉的運動,沒有肌肉的支持,就像在流沙上蓋房子,實力來的慢去的快,阿弟現在應該先以增加肌力為重點,降低限定能力的限制,但是也不能過頭,畢竟限定能力不會變成我們的強項,車手應該發展自己的特點,而不是什麼都想練,反而變成「爬坡爬不快,平路跟不上」的「全不能」車手。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附上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34322851


 


 


平均功率:769W


 


最大功率:1054W


 


根據「自行車訓練聖經」的分類,界於「良好」與非常好之間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上上傳的資料網頁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33889590#.TuS1v3ox4Bw.facebook



 


26.6km的ITT,只取後面16.6公里的數據來平均就是LT與平均功率的測驗結果


本次測驗結果:


CP30_LT = 169pbm


Avg Power = 224W, Max Power = 609W


 


上一次CP5_LT測試的結果是172bpm,跟這一次很接近,而對照上一次的紀錄,我可以在LT之上撐超過5分鐘,這是我參加競賽的本錢。


 


下一次要做300公尺衝刺測試,或者遞增出力測試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8


TCR ADV3 + C35-CL


蓮花寺1st: 780m, 3:29, 13.4km/h, 164bpm


蓮花寺2nd:758m, 3:07, 14.5km/hr, 171bpm


沿河街:4.69km, 6:54, 40.8km/hr(MAX:50.2km/hr), 169bpm


11/15


TCR ADV3 + R1800


蓮花寺1st: 746m, 3:51, 11.6km/h, 169bpm


蓮花寺2nd:668m, 3:28, 11.5km/hr, 168bpm


蓮花寺3rd:688m, 3:13, 12.8km/hr, 173bpm


沿河街(CP5_LT ITT測試):4.63km, 6:46, 41km/hr (Max:48.9km/hr), 180bpm


 


結論:


1.C35爬坡均速較快,平地ITT還不知道


2. CP5 LT值為180bpm/105%=171bpm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