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單車五四三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鄉民如我,騎了幾年車,也是有幸認識一些台灣自行車界的頂尖好手,有的正當顛峰,有的漸漸的要退出職業舞台,在台灣,因為自行車運動並不能帶來多大的商業活動,當然自行車手的經濟狀態也不會太好,除了最頂尖的選手年薪大概有到百萬之譜外,其餘都只是加減補貼一些生活費,有比賽的時候才有比較可觀的收入。

跟這些真正的選手聊天,就知道他們的生活,不是騎騎訓練台打打鄉民這麼簡單而已,「DNF」意味著失業,下雨天不會騎車?那是你的問題。為了要盡力完成自己的夢想,在這個圈子發光發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全部投注進去的。

尤其是台灣的選手,主客觀條件上都有一些欠缺,要比其他國家的選手付出更多,一個國家騎自行車運動要很強,主客觀條件要具備

主觀條件:執行力,意志力,天賦,渴望與願景

客觀條件:可運用時間,可運用資源,家庭支持,住在適合騎車的國家或縣市,有良好的自行車競賽與訓練文化,選手有好的社會地位與高水準的收入,有強大的競爭對手鞭策。

在主觀條件上,我認為台灣選手在「願景」上沒有太多的選擇, 在台灣,棒球選手大學畢業後,轉到職業銜接都不錯,不管是國內與國外,有運動經紀與教練的幫助,優秀選手都能有好的選擇。

籃球選手普遍在高中之後的大學球隊,出現兩極化的差異,主要是升學完之後沒有太多的動力往更高殿堂邁進,SBL或是CBA對於年輕選手誘因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大,鮮少有選手會選擇NCAA就讀,NBA更沒有管道或是運動經紀的幫助。

自行車,哼哼.......,就只有哼哼。主客觀條件都一樣,直接躺平。

 

「夢想」這兩字,離我有一點遠了,但我在我有限的人生經驗裡,我看到其他人 逐夢的過程,總是會「窘」

我的學長姐一起去國外唸書,必須一個人先全職工作,讓另一個人完成學業,然後過幾年交換,而在台灣的也沒多好混,兩個人擠在10坪大的套房分擔房租,想結婚也沒錢,去海鮮快炒店請客就算公開儀式。

生活上的「窘」迫,與必須面對家人、親戚、朋友、路人甲乙丙目光的「窘」境,是逐夢過程的必然,當下的難堪,在未來你只會一笑置之。

我高中班上兩個人有發過唱片,這兩個傢伙就是一直延畢一直留級,一個研究所唸到碩士年限,另一個大學也沒唸完。這個過程中,他們受到冷嘲熱諷,是用「年」在算的,當表演場子冷清到連我在台下都坐不住時,我真的很想衝上去跟他們說:「你們他媽的好好唸書,不要搞了好不好?」,不管我跟這兩個人有多好,老實說那些年我從沒看好過他們,我買他們的唱片只是盡一下朋友的義務

現實中我倒是從沒講過一句潑冷水的話,因為我知道人生只活一次,書可以不唸,想做的事不能在老了躺在病床上才後悔

現在這兩個傢伙,一個演唱會黃牛票要賣10倍價錢,另一個在科學園區混的不錯,以前在舞台上學到的東西,現在拿來混飯吃剛剛好,人生沒有甚麼是「白費」,只是你現在還不知道,你現在努力的事在未來能有甚麼用處

有夢想就要拿出勇氣去追,結果如何不需要他人來定義,努力過了就好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黃宇緯


在賽季外,不少的國家選手會組織訓練營,大陸、泰國、歐洲、美洲都有,選擇的地方不外乎「冬天不太冷」、「不會常下雨」、「高海拔」、「人車稀少」的地區,用以在賽季外鍛鍊體能,以準備來年的比賽。

台灣也有人會去參加,也有常有選手想要探詢如何才能加入訓練營,要花多少錢?或者去幾天才夠?

其實個人認為選手本身先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或是說,知道自己在幹嘛)比較重要。這點對於年輕選手尤其重要。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如果是帶著旅行放鬆交朋友的心態去,很好。如果是帶著訓練(白話一點:想要更強)的心態去,我建議還是先想清楚我上面說的話。原因很簡單,一個認真想要進步的選手應該要有自己完整的訓練計劃,而如果有這樣的計畫其實不需要去訓練營,因為在訓練營無法執行應該做的訓練。(若是有時常留意訓練營的練習距離你就會知道)

訓練營的優勢在於有許多照顧生活的服務。然後可以享受一直被寒流跟下雨干擾。提供與「職業選手或是半職業、準職業選手」一個交流的平台。

就個人認為,訓練營主要目的有2。

1.配合職業級World Tour Pro 級選手們的年度賽前過度及準備。
(是Pro唷!如果您只是跟我一樣不是Pro ,那他在堆疊有氧的能力時,你覺得我們的區間會在哪?)

2.培養招募「可能潛在性」的年輕選手。我沒有打自己嘴巴,但我要說的是這些年輕選手去訓練營可不單純是「去訓練」。從福島晉一開始就不斷將日本選手送往歐洲參加賽事,而這也是許多日本年輕選手的目標。你今天不讓這些有資源有管道的大前輩認識你,那該如何去歐洲呢?

如果說在訓練營真要學到什麼,我想大概只有態度了。千萬,千萬不要想說能夠在訓練的想法中突飛猛進。除了語言的隔閡外,除非你有很明確的疑問及方向(並且主動去問),否則....

你會發現很多部分根本就是業餘的你不適用的。



編者按:的確,NBA也是有類似的訓練營,比如說麥當勞訓練營,但是這些訓練營也正如作者所講的,「並不是在訓練」,而是比較類似「選秀」的活動,看看有沒有誰有能力可以進入職業殿堂,所以如果你自認有實力也有意願往職業的路上走,當然你是要想辦法去訓練營秀一下你的實力,但如果你只是業餘市民組的實力,想說「去訓練營可以變強」,那真的是想太多。

其實你想想也就知道,跟LBJ打幾場籃球會變強嗎?自信心就先被消滅了。(LBJ:「嘿!我猜大學沒教你怎麼防守LBJ吧?」)

文章標籤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之間最常遇到的苦惱是:為什麼我練來練去都沒進步?

 

「為什麼我騎不贏馮俊凱、歐巴桑、小川、阿忠.....巴拉巴拉族繁不及被載」、「為什麼我CP20瓦數沒有400W?」、「為什麼我10秒平均沒破2000W?」、「為什麼我長這麼帥沒去演破風?」

 

其實其他運動員也會問類似的問題,比如說LBJ也可能會覺得為什麼他的三分球沒有咖哩小子準?(But, 他怎麼今年沒轉隊去勇士?)

 

就我而的角度來看,要「進步」跟「很強」,是兩件事情,「很強」要維持也很難,要進步到有感更難。在我看來,進步都不外乎幾個因素:

 

1. 訓練時間的增加

自行車是耐力的運動,訓練騎乘時間的量,直接影響有氧能力的高低,每週固定騎10/20/30小時的人,一整年下來,水準不會一樣,當然天賦在這一塊也佔了很大的因素,但是誰叫你老爸不是李嘉誠呢?

所以,沒有大幅度提升訓練時數,要看到進步真的很不容易

 

2. 訓練方法不改變

總是用同一套的訓練方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用同樣的方式,卻希望得到不一樣的結果,這叫做瘋狂(這不知道是誰的名言?)

要進步,必須改善限定因子,但是用同樣的訓練方式,不會改善限定因子的話,那會進步會不會很奇怪?

訓練方式沒改變、恢復方式沒改變、體格沒改變、唯一變的東西叫做:年紀。

 

3. 資源的限制

這裡指的資源,其實很廣,比如說時間就是一種資源,有沒有體能教練指導是一種資源,有沒有營養師幫你建議飲食與準備飲食也是一種資源,有沒有家人支持也是一種資源

我看大部分練的不錯的車手,很多資源都到「頂」了,已經把你的時間、金錢、家庭、工作、人生都用上去了,如果還要進步,那就是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這時候就要選擇犧牲哪一樣?比如說轉到職業隊放棄正職。

但是這樣就賭很大了,很遺憾的說,以台灣的情況,我不鼓勵任何業餘選手作這件事

 

或許極性訓練法或是其他的課表,可以讓你從250W變成300W,但是要變成350W,我不知道同樣訓練時間與資源下,還有什麼神奇的方式可以做到?可能還請哪位大德分享一下。

最好的辦法是你一開始就是350W,這樣要練到400W是容易些(廢話)

 

所以,我倒是覺得你該回過頭來想想,你該怎麼分配你的人生,那才是重點

37227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大部分騎了三五年比賽的騎士來說,大都我都會給肯定的答案:YES,因為比起傳統心率或是體感RPE的系統來說,功率訓練比較直接與直觀,而近幾年獲得功率訓練的資訊也比起幾年前容易的多,所以如果負擔得起的話,買個功率計也不錯。

 

但是,不少剛開始騎車的騎士,也會考慮是否購入功率計,因為店家都會一直推銷訓練是否一開始就始用單一系統會比較好。

 

如果是剛買公路車的騎士,有心想要把車騎好,我倒是認為比起功率計或是輪子,有一些公路車的面向會更重要:

 

1. 建立良好的騎乘姿勢與踩踏習慣:

自行車是一個長時間的耐力運動,如果一個不良的騎乘姿勢或是踩踏習慣(比如說姿勢過高、或是膝蓋外八嚴重),容易造成運動傷害,這可能是永久性與不可回復性的傷害。

 

最理想的作法,是請專業的人士 FittingFitting並不是資深騎士或是PRO的專利,它是一個運動防護的概念,所以每一個想要長期投入自行車運動的人,我認為都應該請人來 Fitting才恰當,畢竟比起後續開刀復健的費用,Fitting並不算貴。

 

坊間 Fitting 的服務店家,也有幫忙替騎士選合適的車與尺寸的服務,這一點還滿方便的,避免花冤枉錢買不適合的車架。

 

2. 建立長足的有氧耐力的輸出:

「有氧耐力輸出」其實可以量化成KJ,不過我認為在此之前,讓自己可以輕鬆的騎乘一兩百公里,甚至更長的距離,是有必要的。

 

自行車運動需要大量的有氧耐力與有氧騎乘,這也是自行車運動對身體最棒的地方,我自己也是透過自行車運動,大幅改善「代謝症候群」。

 

3. 建立良好的控車技巧

自行車最大的運動傷害,還不是膝蓋壞掉,而是車禍。

 

或許也有人會質疑卡鞋的安全性,不過我想當你用時速70公里下坡時,不管是飛下山崕或是撞上對向來車,穿不穿卡鞋都不是重點。

 

重點還是在於過彎、選線、重心還有安全至上的概念,騎車不是慢就好,也不一定快就會危險,危險的是危險的觀念與行為。

 

4. 建立體感與強度的連結

新手往往對於「體感」很難掌握,怎樣的體感可以撐完三小時?那現在這個很想吐的感覺可以讓我撐過5分鐘嗎?

 

不管功率計或是心跳計如何盛行,到頭來比賽的時候,仍然是要大量的依靠體感的判斷,不太可能一邊騎車一邊看功率計,這樣也很危險。

 chris-froome-suffering-cracked-team-sky-610x350  

5. 塑造合適於自行車運動的體態

如果你有心參加競賽,過重的體重就讓你注定與凸字台無緣,雖然說不乏大支佬奪冠的例子,但是畢竟那是天生神力的怪物才有辦法。

 

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加上適度的飲食控制,是必須的,對於健康也大有好處。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從來就不覺得,「安排課表」這件事情,可以賺到什麼錢,或者存在某種「利基」,的確這裡面有一些 Know How ,也有經驗累積得來的結果

 

我不認為選手變強的途徑,就是來自於一張「某個神奇的課表」,騎車沒有捷徑可走,你的執行力、你的意志、你的直覺、你的環境、飲食、天賦.......才是造就你實力的要素,「課表」只是一個方便讓你執行的表單

 

如果「課表」本身真的有利可圖,那為什麼 喬福瑞、 Coggen、 Hunter都把課表放在網頁上、書上供大家參考?

 

打個比方好了,現在哈佛、麻省理工都把他們的課程與線上教學放在網路上,你也可以透過網站,知道他們的學生都在學什麼,是不是你回家好好的把麻省理工的物理系課程都看一看,明天你就可以在山洞做出核融合反應爐?然後直接飛出恐怖份子的巢穴?(不知道這個梗的人,請看鋼鐵人第一集)

 

所有運動指導的「利基」所在,都在於執行的細節,個體的差異,伴隨而來個別的調整,以及安全性的提示與警告,這些部分才是教練最花時間的地方,也是他必須要跟你收錢的時候。因為這裡面才是需要專業的知識、還有經驗,才能夠真正的幫助選手,才談得上「教練」的稱號。

 

每個收費教練有他們的作法,這沒有對錯或是高不高尚的問題,你也可以付費去看一看人家都練什麼,但是我相信他能給你的,絕對不是只有一張A4紙的EXCEL表單

 

當然你也可以參考自行車訓練聖經的附錄,當你沒什麼概念的時候,不妨照著依樣畫葫蘆一番,過一兩年你就會為自己安排了

 

這裡面沒有魔法,不管哪一張課表都一樣

 

1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說跟選舉無關,也好像有點關係,跟自行車說不定也有關係

 

學不會新武器與新概念的人,會被快速的邊緣化,這是世界演進的定律

 

故事是這樣的:我在以前的老東家時,有一個很很很資深的同事,通常這樣子不是副總也該是處廠長了,不過因緣際會的關係,他老人家還是在當工程師,這其實也沒什麼不好

 

可是在我還剛進公司一兩年的時候,那時公司的「統計TOOL」已經很完備,工程師可以依靠這些軟體,查出製造線上的異常,這些東西剛建立的時候,還不太有人會使用,過了十年八年之後,這已經是工程師的基本能力

 

這位超資深的同事,並不太會使用這些TOOL,某種程度上,我認為他對這些統計手法是嗤之以鼻,當然,任何方式都不會是完美的,總是會有盲點,但是瑕不掩瑜,而且盲點可以用其他的手法補齊。

 

所以他查找良率問題,在我們這些菜鳥眼中效率是很糟糕的,因為使用傳統的方式真的很難定義問題,而新的東西一知半解也是會變得毫無幫助,所以有時候是讓菜鳥出來幫忙

 

當然老闆是很討厭這種人,所以某次公司裁員,就把他裁了.........

 

這次台灣的選舉,某種程度上,KMTFB與網路修理的滿慘的,你可以看到幾乎是一面倒的訊息在批判執政黨(當然,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做的不好也是事實,人選不對也有),FB已經被當成工具整倒好幾個政權,我完全可以理解大陸禁止使用FB的理由。

 

KMT只會使用很原始的粗劣網路謠言與抹黑戰術,對方陣營的網路論述能力極強,在民智已開的社會,傳統老招數已經行不通。這頗有德國隆美爾將軍,當年在二次大戰活用坦克閃電戰術,橫掃歐陸戰場一樣,當時其他歐洲國家也有製造坦克,那時沒人知道坦克可以這麼厲害

 

速度與效率的改善往往會造成差異化,使用比較原始的手法,即便是有一些好處,也會迅速的式微,或者淪為陪襯的角色,這就叫做「邊緣化」。

 

當然,任何武器都是兩面刃,它不會認主人的,只有當主人知道它的效益與後座力之後,它才能成為協助你征戰沙場的兵器。

 

隨著功率計的普及化,到底會不會出現這樣的效應,我認為還是很值得觀察,目前我覺得有一點看不太出來差別,也許使用功率計的車友數量還不到可比較的眾數,雖然說FTP200W增加到250W算是很大的進展,不過之於整個大母體來說,或許還不夠明顯,也許過個五年十年也許又是另一個光景了

971649_10200439131329897_453099925_n.jpg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前幾天我看了一篇文章,作者內文寫了一句金言:
真理與說服力有個懶毛關係

 

雖然是粗俗了點,但是鏗鏘有力,不管功率訓練被多少PRO採用,也不管科學化訓練其實早已是70年代的產物,對於功率訓練不屑的有之,一知半解的更多,裝上功率計不代表他就是在作「功率訓練」,或者他相信功率訓練或者科學化這一套

 

不信?你去問10個在玩功率計的,幾個人有好好的測驗FTP?LT心率是多少?有一半的人能夠正確回答出來,就不錯了

 

就算你拿著自行車訓練聖經,大喊:「這裡面寫的都是真理!」,那又怎樣?喬福瑞不知道訓練出多少PRO還有PRO的教練,他寫的金科玉律有幾個人好好的把內文看完?讀過第一章的人有沒有過半?

 

所以要怎麼有說服力?如果你每次都能第一個過終點,你就有說服力,但是你說的是不是真理,那就天知道。

 

況且四處宣揚真理是危險的行為,知道耶穌與伽利略的下場嗎?所以與其花時間與人嘴砲,不如自己多看一點美女圖才是真的。

 

希望大家沒事多練車,多練車沒事。少管別人的事,自己才會快樂。

Apink_at_the_NBA_3X_Korea_event,_Yeoeuido_park,_Seoul,_in_August_2013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人留言或是寫信來問,課表的內容或是安排,以前我還會把我練的內容告訴別人,但是我發現這中間往往會產生誤會,結果操作與我講的內容相去甚遠,沒效果還是其次,弄傷自己就不好。

 

所以,以後我不會告訴你課表內容,更不會具體建議課表安排,除非我認識你或是我看得到你練車的相關資料,不然沒練成把身體搞壞就划不來了。

 

如果你很想跟我一起討論與分享,你可以發MAIL給我,我的電子郵件信箱:

asruadao@ms17.hinet.net ,我歡迎大家跟我面對面溝通,不過前提是我要有時間。

 

訓練是一個很「個人化」的東西,每個人的目標與特性都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個「公版」的課表可以讓所有人使用,就算有,效能也一定大打折扣,況且高強度的課表,操作都有一定的條件限制,隨便網路上看個什麼FTP1206MIN*6就拿來練,可能還沒等你練成就產生運動傷害了。

 

而且操作課表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尤其是剛剛開始接觸功率訓練的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很強調面對面溝通的原因,不然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練什麼,也無法評估進度。

 

此外,我比較希望討論的對象是有在使用功率計的車友,如果是單純使用心跳帶的話(更高竿一點是用RPE訓練的車友),我不得不說這一塊我認為我比較陌生,尤其是有強度的操作,如果你沒在使用功率計,坦白說我對你的幫助會比較有限。

 

其實有在作自行車訓練的車手,現代的趨勢一般都會建議使用功率計,即便是喬福瑞這樣資深的專家,也是推薦功率計,功率計並不比頂級的輪子貴,但是能夠帶來的進步幅度,就不是輪組車架可以提供的。

 

最後是很多人問的「收費」的問題,我從不收費,會那一點皮毛是要收什麼錢?(笑)功率訓練或是自行車訓練這一塊,似乎是沒有什麼利基,況且以整個大中華地區來說,持有功率計訓練的人,還是少數,餅都作不大了還想錢的問題,我認為還早得很。

 

而且自行車訓練其實包含的項目應該要更多,比如說 Fitting、騎車的Form、騎車的策略、團隊戰術戰法、營養、重量訓練……等等的面向,要有一個完整的服務,似乎業務要作很大,但是看起來收不到什麼錢,所以眼下我認為推廣就好。

 

況且從各位的進展中,我也可以學習到更多的實務經驗,比起光是紙上談兵,還是痛苦的實戰比較能深刻的學到東西(奸笑)。

 

而且,坦白說以我現下的主業來講,這個「兼差」CP值太低,何必搞得這麼複雜?唯獨就是我沒什麼時間,又要上班又要顧小孩又要練車,未必有時間分給各位,那就請各位見諒了。

P1050915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那天看FB的朋友貼文道:「國內車友普遍集中鍛鍊FTP或是20MIN最大區間,環法選手卻是以巨量作功輸出為主,我們到底是不是練錯方向了?」

(大意是這樣,詳細我忘記了)

 

在我們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拿個例子來對比一下。

 

籃球的三分線,NBA規定是7.24mFIBA6.75mNCAA6.32m,請問某高中射手想去美國打NCAA,之後目標是NBA,請問他的三分線要練哪一種距離?

 

(當然這沒有標準答案,能不能打NBA光是三分線準是不夠的,單單英文有沒有辦法跟教練與隊友溝通,還有打破種族歧視這種困難的障礙,都是重要的環節)

 

如果是我,我會選FIBA6.75m,一來可以應付NCAA的需求,把三分線的外圍跑動區域加大,這樣一來得分就會增加,對NBA選秀的機率有幫助,二來如果被徵召打國際賽,又是一個表現的機會,三是如果想回鍋打SBL或是去歐洲流浪,那也是馬上就適應。

 

NBA呢?別傻了,NBA哪有這麼好進去的?等你真的進了NBA,我們再從選秀完的暑假,好好練7.24m吧。

 

回到自行車比賽上,如果我們仔細看國內主要的比賽,不難發現幾個特點:1. 沒有超過三日的多日賽。2. 爬山爬山爬山。3. 超過100公里的比賽越來越少。所以LT區間與TEMPO區間推力比高的人會佔優勢,所以我們鮮少有FTP大於350W的業餘車手。

 

這就是賽制對於選手與比賽環境的影響,它的影響很巨大,足以主宰國內運動生態。

 

所以,巨量輸出的耐力重不重要?對一個PRO選手來說,當然是,但是在你的國內不是這樣玩的話,要成為PRO的一份子,恐怕就不是我們的環境可以養成的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去學打坐的時候,師傅說了一個故事:

 

有天某個修道人,偶然間看到另一位修道人吃了狗屎後,就升天成佛了,然後他就很興奮的以為得到某個修道成佛的關鍵,所以號召了很多人跟他一起……….

 

但是他並不知道(或是沒有進一步去瞭解),這位升天的修道人只是最後「因緣具足」才升天的,至於吃不吃狗屎跟成佛一點關係也沒有。但是修道人堅持「To see is to believe.」,所以他與他的追隨者很堅持的繼續…….

 

這個噁心的故事講完了,我相信師傅只是「打個比喻」而已。

 

這就是我所謂的「狗屎邏輯」,它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倖存者偏差(詳情請參見維基百科條目:倖存者偏差),簡單的說就是如果統計是建立在無法或表達意見困難的基礎上,那就犯了倖存者謬誤。

 

不過話說回來,其實生活中周遭總是充斥的這類「狗屎邏輯」,比方說「打籃球會長高」這個怪觀念,其實只是「高的人都跑去打籃球」的結果造成的錯覺。

 

或者「女生都會去看男生打籃球」,真實情況是「女生去看帥哥打籃球」的殘酷事實……………

 

而且,講多了,積非成是,不對的也變成對的,大多數的人並不會選擇追根究底,不然的話牛頓或是愛因斯坦就不會在人類歷史上這麼特別了。

 

回到自行車訓練上也是一樣,我  們常常會說:「范老師練XXXALLEN HUNTER0000TEAM SKYGGGG,所以我們就要XXOOGG

 

但是我們都只是看到「片段」,甚至是「看到片段的人轉述給你的錯誤訊息」,然後就真的GG了,我們的環境缺乏一個「整體有系統的思維」,還有「正確的自行車訓練觀念」,所以會導致這個現象很普遍,更重要的是,我們並不是一個很擅長獨立思考的民族,而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跟教育方式有關。使得大家都想用方便的方式快速取得結論。

 

就積非成是這一點上,我不覺得老外比我們厲害,很多領域是他們起步早,專業的人才用有系統的方式去研究精微奧妙之處,而該領域的人才專業精深數量又多,才比我們厲害的。

 

所謂的「有圖有真相」或是「To see is to believe」一向都是鄉民愛拿來當口頭禪,但是在我看來這兩句話就是「狗屎邏輯」的真實體現,並且阻礙了你大腦運轉的功能。

 

BUT,太常讓大腦運轉也不是一件好事,特立獨行另一個面向就是:「社交困難」,尤其在東方社會更是明顯,從某些標準來說,應該要給這些人發「殘障證明」才是。

 

有圖有真相嗎?我覺得有圖只是有圖而已,真相還是不知道在哪裡。

b971698520df362edf79ae0be11160b8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1924674_10152197649417866_1786773471_n  

感謝大家非常的熱烈迴響Retul Fitting System體驗一文,我發現大家對於FITTING這個話題特別有興趣,後來回想一下其實也頗有道理,01神壇上以前就不乏此類話題,只不過自行車FITTING是一門相當專業的工作,對於人體結構、自行車出力方式以及目前世界潮流都要有一定的認識,還要有一定的經驗累積,FITTER做出來的設定才會更合理也更適合車手。

 

其實所有的自行車店多少都有量身車的器材,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也許這樣就足夠了(當然也是車店老闆要有良心,不能人家身高188硬塞一台S號的TCR說很適合),而在逐年累積騎乘的感覺與經驗後,慢慢的騎車的FORM(型感)會形成,這個過程中,車手通常會慢慢的找出適合自己的設定,只不過差別在要花多少時間而已。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自己找設定,而且如果不是感覺太遲鈍的人,應該都是不會太離譜才對。畢竟「座艙設定」本來就是一個範圍而不是一個固定值,幾年騎下來也未必會有什麼不適的狀況。但是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即便是自己的姿勢哪裡有問題,也是不知道的。我想這跟自行車「低衝擊」的特性很有關連。

 

這就像「定期健康檢查」一樣,在檢查結果出來之前我相信也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原來這麼差,有些人從來都不做也沒有怎麼樣。

 

人體就像是一部機器,你不去保養它或是定期檢查,也許也能夠一直就這樣正常運作下去,但是如果找一個專家,做一點微調或是更動,讓機器能夠在短時間內,可以運轉在最佳化的狀態,我是認為省去的時間值得付一些費用。

 

又或者極端一點,你的設定根本就大有問題,自行車畢竟是運動,運動不良就會有運動傷害,如果在問題爆發之前就更正過來,比起後來的所需醫療費用,甚至要放棄騎車的話,花個幾千塊去FITTING還算是很便宜。

 

我自己原本也是都自己找設定,但是今年初開始腰部會酸痛,尤其是長距離的騎乘後,會酸上個一兩天。FITTING後現在這個問題幾乎察覺不到,附帶的好處是下把位的時間可以騎上1小時,而爆發力項目的輸出瓦數也改善不少。對我來說這樣的花費就叫做「值得」。

 

而對於車店來說,這也是一個好的核心價值,至少消費者一定要上門FITTING,總不能靠網拍吧?

 

總之,話說「值不值得」這件事情,本來就一直都很主觀,在我看來浪費錢的柏金包,對於某些女人來說可以「完整她們的生命」,而完整了我的生命的RABOBANK ISP,在其他人眼裡也不過就是普通的國民車一台………….

 

青菜RABO各有所愛,沒有什麼對不對的問題,只有你爽不爽要不要而已。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對於自行車手來說,尤其是業餘車手,最缺乏可以運用的資源,莫過於「時間」了,除了正規的上班時間外,還要分給家人、朋友、睡覺、吃飯、休息……等等,認真的看一下真的就是所剩無幾,要怎麼在這中間取得一個平衡,往往讓人傷透腦筋。

 

比如說假日上午要團練,但是騎的太累,下午就沒辦法帶小孩出去玩,騎的太少有氧又沒練夠,怎麼練的剛剛好又不被老婆小孩抱怨?也是一門功夫。

 

又,平日想要練車,早上練怕吵到孩子,晚上練又沒顧到小孩,中午練說不定會影響下午的工作,如果都不練就眼看著肚子越來越大了………

 

所以,我們只能在家庭生活、工作與練車之間做個抉擇嗎?

 

世上的事情,端看你如何看待,其實所有的事情都是息息相關,把工作做好,也可以視為「為了可以繼續練車」的一種努力,把老婆小孩顧好,也是為了可以「讓工作無後顧之憂」,努力練車,也可以當作「保持良好的健康支持工作與家庭」

 

即便是寫部落格,其實也是為了讓上班的時候面對老闆更會掰故事,而在這裡FB嘴砲,也是為了可以從其他人身上挖一點騎車的秘訣(或是買到特價品....

 

在任何時候,把「當下」的事情做好,該顧小孩的時候把小孩顧好,該工作的時候把工作做好,該練車的時候專心練車,你的生活就進入一個「正向循環」,生活的品質與實力就會提升。

 

反之,如果你該顧小孩的時候只顧著練車,該工作的時候卻疲憊到不行,去練車的時候心理擔心等等回家老婆會不會幹樵?如此一來車也沒練好,工作也沒做好,小孩也沒顧好,長久下來惡性循環,結果家庭也破碎了,工作也丟了,就算是讓你拿到菁英組年度總冠軍,人生也支離破碎了,又怎麼樣?

 

「家庭系統」、「工作系統」、「單車系統」本來就不是獨立的三件事,因為這都是你生活的一部份,這三個系統可以互相支持,也可以互相扯後腿,而這也是一線之隔罷了

 

說到底,天下間的事情沒有一件是徒勞無功或是互不相關的,也因此讓這個循環保持平衡與正向也是我們終其一生的課題。

Z9WVTjefUHqggIzIK_PGVQ.jpg  

1209072_10151798633127866_300001661_n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圖是我厲害的隊友,在今年環府城 M40 拿下冠軍的照片,老實說,一開始看還覺得有點奇怪,怎麼不等旁邊兩個人來?原來是這兩位老兄嫌協會的「獎牌」太小張,「應該給個大獎盃才值得這過去一整年的努力」。

我沒有要談論誰對不對的問題,事實上我也覺得協會滿小氣的,看一下下圖桃園縣長杯的獎盃,多氣派啊。而有的人想要獎盃,有的人想要獎金,有的人想要贊助車架,有的人想要面子,有的人只是想喇賽,沒有對錯的問題,也沒有高不高尚的問題,只有想不想要不要而已。

 

我只是想從這個現象看一下台灣自行車界的一些觀念,跟我想的還差滿多的。

自行車公路賽,固然是個人體能的競賽,但是實際上以國際賽事來看,除了 ITT 這種完全以個人體能決定勝負的單站以外,其他皆是以團隊之力,輔之以戰術戰法設法取得勝利,在這個點上,至少在我們市民組的比賽來說,可以說「幾乎不存在」這種現象。

為什麼?就是因為「應該給個大獎盃才值得這過去一整年的努力」的這種想法,因為人人都以「大獎盃」為最終的目標,所以即便是同隊的隊友,團隊合作取得勝利這檔子事,大家有沒有放在第一位我看大家要捫心自問一下。

OK ,就算有這樣的團隊,靠著眾志成城把主將拱上寶座,這樣的冠軍,在眾家車手眼中,是「好棒的團隊精神,正確的解讀比賽,優秀的指揮作戰能力,貫徹車隊策略的可敬副將們」,還是「還不是你們人多欺負人少,哼!」?我想,至少我敢說,有一半的人不是前者。

扯遠了,其實以我的觀點,獎盃與獎牌,與其說是「榮譽」,不如說是「認證」,表示你在這個級別具有「一定程度」的實力,但是沒拿到也不代表你就不夠格,也許你運氣差,也許對手太強狀況又太好,也許是補給有防腐劑………

 

談榮譽,太沈重,邏輯也不通,要是今天來10個前職業好手下來比賽,你騎第八名,沒上台,有沒有榮譽?也許你掉隊,因為你卯起來攻擊再攻擊,而對方的攻擊你回擊又回擊,你情願輸也不願被看不起,這樣到底是光榮還是丟臉?

如果光榮的定義,只是在凸字台的上方的話,沒有鬥魂,沒有團隊,沒有智慧,那我們的自行車文化永遠就會這麼淺,我們就會生產出為了勝利不擇手段的選手,吃藥、舞弊什麼都來,因為只有站上凸字台才是一切,其他都是屁。

比賽只看結果,不重過程,是一般人的通病,只有真正理解比賽的人,才懂得細細品味箇中三味,而參加比賽,過程緊張有趣,驚險連連,時而角頭崢嶸,時而無力窘迫,哪裡是從不比賽的人可以瞭解的呢?

如果你是為了體會自行車的真理,為了把這件事情作的更好,那訓練就是享受,團練就是快樂。如果你只是為了「冠軍頭銜」或是「大獎盃」而騎車,那訓練就是艱苦的,團練就是疲憊的,掉隊就是丟臉的

 

因為冠軍永遠都不夠,勝利也永遠都不夠。等著你的永遠就只有沮喪而已」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向以來,我的自行車都圍繞著「比賽」打轉,所有的騎乘與訓練準備,都是以比賽為目的,原因無他,我的習性是不喜歡漫無目標,有目標就會有計畫、有Schedule,這樣我才覺得踏實。

 

這沒有對錯的問題,有的人喜歡隨性,有的人不喜歡比賽,休閒活動本就是釋放身心壓力為主,怎麼去進行沒有高下之分,只有爽不爽的差別。

 

也因此,我也很喜歡看人家PO自己的訓練紀錄,研究對方的生理特性,幾個練比較勤的車友,常常PO的話,我還會看一下最近是不是又進步了,看著大家有方法、有毅力的努力,實力慢慢的累積,讓我有「吾道不孤」的喜悅。

 

所以有時候我也會把別人分享給我的觀念,分享給其他人,雖然是「假會」又多嘴了一點,但是能有益於他人又何必吝嗇呢?

 

昨天就遇到一件有趣的事,同樣也是一位熱愛單車的前輩,他把目標設定在「百吻冷水坑」,藉由大量的練習來增進自己的實力,並且準備今年KOM的賽事。

 

準備的時間似乎說多不多,真要有什麼「爆發式」的改變,也不見得不可能,以這樣「硬斗」的賽事,應該比得上三大賽任何一個HC坡,長達4~5小時的登山賽程,重點式的加強「限定能力」與增加訓練強度,還有改變生活習慣與訓練方式,都有機會讓實力呈現不一樣的風貌,要爭冠也許是還差了一截,但是騎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成績,也是很有機會的。

 

不過,我知道這位前輩車友有一個「超長行程」的騎車計畫,以訓練的角度來看,這種遠超過體能負荷的路線,對於騎車的實力可以說有害無益,即便是超低強度的LSD,操個8~10小時也算是很過份了,何況是遠超過這 個時間,又要付出肌力爬超多坡,對身體主要的危害有三點:

1.      大量的流失蛋白質與肌肉,並且有橫紋肌溶解的危機

2.      消耗血紅素

3.      傷害肝臟功能

 

超高負荷的騎乘,會打斷訓練的持續性,又很難短期恢復過來,在自己排定「重要賽事」(A級賽事)的發展期與顛峰期插入這種活動,無疑的是開了訓練計畫很大的一個玩笑。

 

理論歸理論,我試探性的丟出這個問題,想瞭解一下他真實的想法是什麼,結果是他的「先後順序」很清楚,對他來說,這個「超長行程」是一個重要的「體驗」,雖然說比賽也很重要,但是比賽也是一個「體驗」,而非目的。

 

我可以感受到,他是很單純的喜歡「騎車」這一件事,對他來說,上不上凸字台或是成績如何,都只是其次,大量的練習也只是為了「喜歡」兩個字而已。

 

不為了什麼,單純的喜歡一件事,就是這麼的美好。

 

28542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任何人都不該沒有公德心,自律才是好公民的表現,圖中的騎士行為不可取,請勿模仿,也請勸阻你的車友別在美麗的山上亂丟垃圾。




 




前面的,講完了,但是我要說的不只是這些。




 




這張照片,是某個人在FBPO出來的,原PO連臉部的馬賽克都沒打,就把圖放上去了,然後一堆人在接下來的留言交相指責。




 




看來大家都過著聖人般的生活,因為自己是「無罪」的所以可以卯起來拿石頭丟人。




 




老實說,我看到騎士的表情,是覺得滿欠揍的,但是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或許你可以講一些:「自重者,人恆重之。」這一類的屁話,但是同樣的另一句話是:「敬人者,人恆敬之」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




 




我請看到這張照片的人想一想,如果這照片上是你本人,或是你的兄弟姊妹,你怎麼想?如果你可以接受自己犯了小錯被照相,然後原封不動拿去網際網路讓千夫所指,那這樣才叫合理。




 




誰沒犯過小錯?你從沒闖過紅燈?隨手亂丟垃圾?在路上爆粗口咒罵別人?如果這樣就要放在網路上讓人公幹,那我們怎麼處理殺人犯?凌遲處死嗎?


 


 


 


亂丟垃圾對不對?當然不對,但是合歡山上滿坑滿谷的垃圾都他一個人丟的?只有台灣人會丟垃圾?有沒有人去過巴黎?美的不像話的街道地上都是煙蒂,有時候還有一股臭味。





 



我不是要為「亂丟垃圾」開脫,但是難道大家「從來都沒幹過」嗎?





 


 




 



就連法律這種死板板的東西都講「比例原則」,我們做人處事難道要搞這麼硬?別人犯了小錯,用放大鏡去檢視,用網路媒體公布給全世界,然後讓眾人去責難,這叫「嚴酷」,君子所不為。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很清楚「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韓愈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我們可以對別人很嚴酷,這很簡單,指責別人總是容易的,但是你會把自己犯的錯,放在公眾領域讓大家公幹嗎?我請各位想一想,原PO的作法,是正義的「君子」?還是「求諸人」的小人?




 




現在這種「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請善用自己的影響力,並小心自己的「正義感」,三思而後行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B就是這麼神奇,我把三個人的討論串整理一下,就變成一篇文:


 


沒有什麽事是沒有壓力的,還是一句話:怎麽去面對?


 


不管你處在那個位置上,壓力,煩惱,一樣在而且並不會少


每次都第一名,告訴你到後來也是無聊的要命


太出名了真的是困擾


 


武嶺4HR,有 4HR 的煩惱跟壓力,3HR 3HR的煩惱跟壓力


ITT 均速 40 40 的壓力,ITT 均速 45 45 的壓力


 


因為4HR的壓力來自於3HR的,而3HR的壓力來自於2HR5 0分的


ITT40的壓力來自於45的,而45的壓力來自於50的,而5 0以上的壓力來自於世界冠軍的


 


所以,壓力來自於「跟別人比較」,放下比較心,專注在自己的目標 上,才會把路走寬


 


而這個世界很大,見到天地之後會知道自己的渺小,然後開始思考自 己的路該怎麼走。


 


有趣吧,抄襲好像沒這麼難喔,呼呼


 


 


我相信,不管是你的職業是什麼,不管你在做什麼,只要有競爭,就會有壓力,因為我們是凡人,如此而已。


 


人的一生就是要競爭,這是生命的本質,跟天爭,跟地爭,跟人爭,小時候爭學業,長大了爭工作、爭業績、爭權位、爭金錢、爭馬子。爭到了就是贏家,爭不到就懊惱。


 


當你上了車,也會去跟人家爭第一,爭誰先到坡頂,這是天性,不因為你玩了單車忽然就高級了起來,所以雖然是「健康休閒運動」,一樣搞的自己雞毛鴨血。君子無所爭?你想騙誰?那你練車練給鬼看?真要這樣把碼表拔掉去騎武嶺,不看時間告訴我你看風景看得很高興。


 


所以競爭跟壓力,本來就是競賽的一環,要以平常心對待,因為不管你做什麼事業,都要面對,只有輸家才不敢面對壓力與挑戰。


 


如果一點壓力都感覺不到,那就真的進入「本來無一物」的禪定境界,那贏不贏輸不輸的,就真的沒關係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滿多人會問我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就是按著功率計照表操課。有的人因此進步神速,也有的人「只是多一個值可以看」,但是,不管如何,大家都很想知道CP值到底高不高?花錢又花時間之後,是站上凸字台還是傷心又傷身?


 


或許,拿我們自己來現身說法,一來也不準二來也有老王賣瓜之嫌,況且萬一反映不在成績上,是不是搞這一大套一直都是商人的另一個騙局?


 


大家不妨去看一下環法,看看哪幾個車手車上沒心跳帶又沒功率計的?如果說這一大套沒有用,那為什麼我們的選手只有寥寥數人參加過職業賽?而國外的選手來台灣總是壓著本地的選手打?如果要說「外國人是天生神力或是天賦異稟」的話,那怎麼日本人跟大陸人都參加三大賽


 



以前人家很喜歡拿「會計師」來比喻功率計,我也覺得很貼切,但是我想到一個更通俗也更容易瞭解的比喻:


 


「買了體重計,就會變瘦了嗎?」


 


「沒有體重計,減肥會成功嗎?」


 


就邏輯上來說,有沒有體重計,跟減肥成不成功,沒有直接的關連性,畢竟體重計又不能幫你燃燒脂肪,就像功率計並不會產生功率一樣。



 


但是反過來說,沒有體重計,減肥會不會成功?欠缺精準度量衡可以隨時的掌控狀況與進度嗎?更遑論有效的「管理體重」,不能說一定不會成功,但是機率有多少是不言自明的。


 


功率計也是一樣的道理,你能不能進步,端看你的訓練方針有沒有對症下藥?訓練份量與強度夠不夠?操作課表夠不夠確實?有沒有持之以恆的訓練?或者有沒有操過頭傷身體?


 


訓練原則與訓練方式,早在有功率計之前就存在了,事實上,沒有功率計,一樣有很多衡量選手是否進步的方式,但是這些方式未必夠精準,外在影響的因素也很多。


 


而訓練上,功率計可以讓訓練更精準,更有效率,也更能清楚的表示選手的狀態,站在「管理訓練」的層面來講,功率計無疑的是最理想的工具。


 


不管是職業還是業餘選手,「時間」永遠對所有人是公平的,所以訓練的效率就會很重要,跟你是什麼級別的選手無關。


 


不過,還是一樣的道理,功率計並不會產生「功率」,就像體重計無法燃燒脂肪一樣,要進步需要靠正確的訓練方式與足夠的訓練量,以及持之以恆的毅力與努力,單靠花錢買器材就想要飛天,是不可能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強者我朋友說我的格子:「字太多了,多貼一點美女圖」,既然讀者有這種需求,好像不照辦就說不過去,所以我找了幾個韓國女團的圖來貼貼,因為我的另一個興趣是 Follow 韓國女團的動向(老不羞?)。


 


我想說的是,我很常貼少女時代的潤娥,是有一個自行車競賽的隱喻,不過好像沒幾個人有看出來。


 


這就要提到,現在韓團的人數,已經從早期「少年隊」三個人這種數量,增加到可以組一隊去打棒球還有剩(參考:SUPER JUNIOR),也因此每個人可以「分工」,有的人主要負責唱歌,有的人要很會跳舞,更重要的是也要有幾個長的特別美或特別帥的,但是,會唱歌的也不能完全不會跳舞,跳舞強的也不能一句都不開口唱,然後大家通通都不能長得太離譜(這就是醫生要負責的部分了)。


 



 


這就很像公路賽的團隊組成,有登山型車手,有平路型,有衝刺型,更重要也更受人矚目的,是GC車手,像壯哥、冏爺這類主將,車隊的核心人物。


 


而潤娥就是少女時代的「GC」主將,這個團體裡最重要的人物,團隊能否成功的關鍵。


 


要當GC,除了本身登山能力要強,個人計時也要數一數二,所以平路也不會差,集團要攻擊要間歇要逃脫也要能跟上,換言之,GC就是「什麼都很強,但是什麼都不見得是最強」的車手。


 


而潤娥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長相很可愛,跳舞與唱歌都有一定的水準,擺在一起看不見得是最強,一個一個比就沒幾個比得上她。


 


或許其他支持者的粉絲並不認同,比如說徐玄在就這個意義上也是具有同樣的條件,不過就如同 Team-Sky 威京與福魯米一樣,一個車隊有數個具有GC條件的車手並不是一個壞事,但是制服組要主打誰,就會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至少在早幾年以前,少女時代還是主打潤娥的團隊。



 


 


---------------------------------我是分隔線----------------------------------------


 


 


 


 



或許有人會問:「幹嘛注意這些複製人?」,不過拿「整型」的話題來說嘴的話,我們的明星也未必是什麼真才實料,去台北忠孝東路四段看一看,樓上一海票的醫美整所是開假的嗎?


 


如果你只注意這些女孩子扭腰擺臀、高佻美麗的話,那你看的就淺了,如果只是把人整型就可以橫掃亞洲音樂市場,那也把流行音樂看得太簡單了。


 


這些年輕的男孩女孩,跳舞就不說了,從中學前就開始訓練,至少都有五六年的舞蹈底子,現場表演邊唱邊跳體能都是一流,唱歌也都能夠做到現場演唱的程度。要從他們的「練習生」脫穎而出,競爭激烈的程度,不難想像。


 



 


韓國流行音樂團體的崛起,跟DRAMLCD等工業一樣,敢投資,重培養,用力模仿,沒有了不起的創新,但是把中日台打到頭都抬不起來,原因只是我們眼光只看到今年的EPS,但是對整個世代要怎麼經營,沒有想法,只敢打安全牌。


 


所以SMAP都已經是大叔了,嵐也都是過30歲的「青壯年」,而我們有年華老去的「SHE」跟萬年天團「五月天」,面對一群能歌善舞的20歲不到的小伙子,是吃力了一點。被人家趁虛而入,與其找理由或是抵制,不如找新的出口走出自己的路。


 


 


不過,我是不會開「韓國女團」的版,要真的一直寫下去,那才叫萬劫不復,一來比我更注意的人多得是,二來「長相」等條件沒有數據可參考,到時後嘴砲不完,引來神經病來搗亂那就有得瞧了。


 


覺得我太誇張?看看單車版那群人回文的水準就知道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那天跟車友阿立一起隨便哈拉功率計與訓練的點點滴滴,阿立是一個功率計的達人,作功率計測試分析的嚴謹度,在台灣是我僅見。很會「玩」功率計,也「玩」的很認真,做出來的測試報告可以跟國外的報告比美。其實人家做測試也未必有什麼了不起的器材,不過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字罷了。


 


阿立認真的態度,也反應在他騎車的實力上,中社12分左右的成績實在也是遠超過一般車友的水準了,不過他倒是淡然以對,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生理數據的比較之中,可以是最好的註解,永遠有人比你強,坐井觀天得意洋洋不過是一個錯覺罷了。


 


聊到生理數據跟分析,當然我們的共同語言就是WKO+,看了阿立的TSB,我還滿訝異他的TSB很少低於-20以下,他說,我慢慢練,不強求,實力慢慢累積,可以玩得比較長久。


 


對於阿立或是真正熱愛自行車運動的車友來說,不管是競賽或是訓練,都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環,並不只是一個運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Cycliving」這個字一樣,訓練就像是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不過的事情。


 


實力的累積,是漸進式的,要數月甚至數年才會看到明顯的進境,幾乎不會有人可以突然的大爆發(除非你原本的限定能力太差,而其他能力太強,然後限定能力突然大幅改善),所以,一直累積TSSTSB降到谷底,也未必實力就一定能有所提升,反而是長期TSB低落的情況與太多過於艱苦的訓練科目下,對生理與心理的衝擊,對於家庭/工作/人際關係有無影響?我想答案很明顯,而要能維持這個興趣,需不需要家庭/工作/人際關係來支持?失去了這三者的支持,還能長久玩下去嗎?結果是不言自明的。


 


競賽在「Cycliving」的角色也很重要,但是重點並不在輸贏,至少業餘車手不需要,因為贏了也沒什麼錢賺,輸了也不會要多交報名費,競賽可以讓騎車更有目的,也更有趣,也可增廣見聞,見識一下其他車友的厲害之處,對於實力增進也有幫助。


 


況且,沒有了競賽,你怎麼知道訓練的方針正不正確?方向對不對?強度夠不夠?時間長不長?課表有沒有要調整的必要?書上寫的對不對?Allen跟喬福瑞寫的是真理還是歪理?(這就讓我想到,某車友看了喬福瑞的書還沒兩頁,就說內容寫的是「歪理」,我在想人家訓練了這麼多的PRO,到底是你這市民組的還是鼎鼎大名的教練是對的?這我不敢評論,大家自己心裡有底就好)


 


競賽只是一個手段,而非目的,把輸贏放在心上的人,玩不久也玩的不快樂,原本要陶冶身心的休閒活動變成你輸我贏的修羅道場,偏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都有人可以電你,這樣快樂的起來嗎?


 


認真的騎,認真的訓練,認真的研究運動科學,長長久久的玩下去,就是我現在的態度與目標。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腳踏車這種東西是人人會騎,要比賽也不過是把報名費交一交就可以搞定的事,但是「自行車比賽」這種運動競賽,並不是像游泳跑步一樣,你做什麼別人就做什麼,是有很多的算計與盤算在裡頭。


 


那天我跟「強者我朋友」討論某比賽的策略,他告訴我幾個點要注意,比如說要盯住實力強的人,與哪些時間點集團會發生什麼事情,你要怎麼對應,以及平時的訓練要加強某些部分。


 


忽然間我發現這跟以前打籃球的時代差不多,對手有哪些球員,其他人的長處是什麼?哪幾個人破壞力特強?特性是什麼?怎麼圍堵與怎麼防守?比賽會怎麼進行?開賽怎麼打?到了後面領先要怎麼對應?落後要怎麼反擊?


 


這就是對比賽的「理解」,要理解比賽,需要累積足夠的比賽經驗,以及運動員對於這個運動投入的程度有多少,當然,也跟「運動智商」有點關係。


 


使用策略取勝,在任何競技運動是「天經地義」的事,以籃球來說,總不會我沒人家高還要去「破壞禁區」吧?或者明明我就高人一等還要去跟人家比速度跟外線。發揚自己的優點,隱藏自己的缺點,攻擊別人的弱點,是基本的「戰術戰法」,不知道為什麼,在台灣自行車的世界好像是「投機取巧」一樣,單飛幾十公里獲勝固然是很強大,但是在策略面就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這個也許跟賽制也有關,用「年齡」來分級而不用「能力」來分級,就會陷入這種迷思,推力比輸人家後面什麼都不用比啊。


 


「解讀」比賽也是重要的能力,比如說,如果今天這個射手,上半場狀況糟糕,那他站三分線要不要放給他投?又如果對方的中鋒把我們的中鋒打爆,要不要包夾設陷阱?現在剩5分鐘落後10分跟剩20分鐘落後10分,該怎麼打?當下的狀況判斷與反應,會對於比賽的勝負結果產生立即性的影響,優秀的選手,除了體能要過人之外,「解讀比賽」的能力會讓他成為「偉大的運動員」,而不是無腦一直往禁區切入而已。


 


自行車比賽跟眾多競技性比賽一樣並不是只有比誰的FTP瓦數比較高或是誰的體能比較好而已,不然的話大家上訓練台比賽就好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