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單車五四三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強者我朋友跟我講過一句話:「團騎都是在騎面子的」,老實說,當下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最近我就很有體會………………..


 


不過,不管如何,我的目標一直都放在「騎車」上,交朋友隨緣,事實上交朋友也應該隨緣,勉強不來,能長久的就是能長久,不能長久也是正常,能跟我合得來的也不可能會是全部的人,大家都喜歡的人也未必是什麼好人。


 


體能競技的社團,把自己的面子與團隊和諧放在第一位,能有什麼成績就可想而知,當然也不是每個車隊都是以「勝利」為目標,這沒有對不對的問題,只有要不要的選擇而已,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就好。


 


假日的團練,我「又」回到了最後一名的老位置,每一次去到新的車隊,都是從「最後一名」開始騎,以前我覺得很不好意思,讓大家等,現在我就覺得很踏實,從掉隊掉到天荒地老,到能夠跟上領先集團,這個過程中間,只要盡力去加強自己的體能,其他的不用管,騎在最後面的人就可以默默的作自己的事情,配速、注意心跳、注意節奏、喝水補給,只要你沒有「面子」的問題,那就沒有其他的問題了。


 


昨天跟朋友去騎一個「老路線」,約定好用ITT的方式計時,目標是60分鐘以內,其實我從來就不覺得我做得到這個目標,團騎時只記得發動攻擊與盡力跟上,強度很高也很有趣,雖然可能我覺得有趣別人就不這麼覺得了……..,至於大家去搞計時我一直興趣缺缺,想不到昨天帶個爛輪子R1800一騎就騎進60分內,下一個目標就設定58分,再下一個目標是55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騎的是車、練的是體能,所以會進步的就只有騎車與體能,如果騎的是自己的自尊心,那會進步的也只有自尊心而已。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不小心手殘去01回了一個R1800的問題,然後在那個討論串底下看到一篇常見的發問文:「我8X公斤,請問我該挑什麼輪組可以增加爬坡功力?」,這也算是MC文的一種,很常看到也經常有一堆有的沒的答案。


 


這個提問的邏輯錯誤在於第一句,你挑的「體重」就不對了………….


 


8X公斤就算是80~89公斤好了,這種體重爬坡要很厲害,那可真是有得練了,我不妨用「功率」的觀點解釋給新手聽一下,因為會問這種問題的人,多半都是新手。老鳥根本就懶得問了。


 


下表是「功率、心率定義區間」,各區域後面的註解代表「你可以用這種強度(心跳)維持這麼久」,舉例來說,10分鐘以上的山路,就是黃色的LT區域。這個區域,就是所謂的FTP的範圍。


 



 


那麼,爬坡要「威」,以一般人的標準來說,至少FTP除以體重的「推力比指標」不能低於4.5W/kg,事實上對一個剛騎沒多久的人來說,4W/kg的車友大概就會把你海放到天邊了。


 


那麼,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知道,要達到這種「威」,90公斤的人FTP405W80公斤的人要360W70公斤的人要315W60公斤的人「只要」270W


 


我相信這個輸出數字對一般人不是很具體,那麼一個80公斤的車友FTP360W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差不多就是在無風的狀況下,可以用時速40公里的以上速度,自己騎上個1060分鐘(風阻係數另計)。


 


這個如果不是經年累月的訓練,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你是骨骼精奇,萬中無一的絕世高手…………….有這種FTP,可以去菁英組混飯吃了,平路繞圈賽有人可以壓制你嗎?


 


一般的車友,有比較常在練車的,大概FTP會落在170W~250W,以此類推,如果你是90公斤,那推力比會落在2~2.6W/kg左右,80W/kg的好一點,會落在2.2~3.1左右,面對60公斤的對手,他「隨便練練」的推力比都會是3以上,你爬坡怎麼可能會贏他?


 


所以,與其挑一個「爬坡輪」不如問問自己是不是「爬坡人」。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禮拜六帶我的寶貝兒子去朋友家晃晃,席間有一位朋友的朋友是10年經驗的專業保母,她很熱心的給我們夫妻兩一些專業的建議,不過,態度上與其說是「指導」,不如說「指責」的感覺還大一點,當下讓人的感覺是不舒服的,還好我平日修養就不錯,「不以人廢言」也是聖人的教誨。


 


不管如何,她的意見很不錯,只不過兒子並不是我一個人的,所以該怎麼做我還是得看老婆臉色。


 


以我的想法,反正小鬼有吃有睡看起來很正常,其他細節我就不是那麼的關心,畢竟現代的衛生環境與生活條件已經比很多時候進步很多,某些觀念其實影響並沒有這麼大,而我們是「現代父母」,小孩也只能委屈一點遷就我們的生活作息。



 


不過,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其實我在聽專業保母給我們的建議時,似乎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時候我跟朋友聊車子或是訓練的時候,好像也「差不多是這樣」,只不過這次角色互換,所以就看的更清楚。


 


我想,很多時候,科學訓練之所以難以推行,跟我們這群人的「態度」很有關係,凱文迪許也曾經說:「我討厭運動科學家,他們總是看起來比我還行的樣子」,如果連PRO都有這種感覺,那更何況是一般車友。


 


孔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算是對於「知識的傲慢」下了一個很清楚的解釋,所以新手媽媽會常常遭受婆婆媽媽的指責,有時連「路人」都會插一腳,因為這都是人性的正常。


 


而單車這圈子,不乏念了不少書,發言內容讓人不敢恭維的傢伙,大概在他們的心裡,自以為是某種「大師」之流,而鬼島愚民急需他出來指引明路,接引西方……………….


 


重點是,以這種態度,就算是上帝藉你的口說出來的天條,我看也是沒人要理吧,這樣是能說服人嗎?


 


所以,我現在採取的態度是「比較被動」,通常有人問,我就好聲好氣的跟他討論,人家沒問我就閉嘴,誰需要你的意見呢?畢竟相信「土法煉鋼」的人還是佔多數,自己先拿出成績再說吧。


 


而我輩有志推廣「科學訓練」者,不可不慎,傲慢的態度只會讓你遠離人群。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用功率計跟碼表的人有沒有發現,你的「消耗卡路里」跟「作功」其實差非常多,以我某次宇老來回為例: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274252652


 


作功:2436kJ = 2436000 J


消耗卡路里:2863 C2863000 cal = 12024600J ???


 


怎麼樣?對不起來是吧。


 


當然,你也可以質疑 Garmin 的卡路里消耗估計是錯誤的,那我們反算作功好了,因為作功是從功率計上實際測量來的


 


2436000 J = 580000 cal = 580 大卡


 


近五小時的騎乘連基本的肝醣都還消耗不完(人體儲存肝醣大約8002000大卡,因人而異),所以不用補給?喝水就好了?


 


我不知道「熱力學第二定律」對各位的意義在哪裡?卡諾循環到底高中老師是怎麼教的?


 


好吧,看公式我看大家都昏了,那我們看看科學家怎麼說的:


對任意之循環運轉裝置,在只與單一熱庫交換熱量之情形下,而產生對外作功之效應是不可能的此為熱機之觀點,即熱無法百分之百轉為功。


 


人體就是一種「熱機」,效率怎麼樣也許可以問問運動科學家,但是肯定不會是100%因為物理學家早就證明這是不可能的了


 


你可以看「作功」跟「消耗卡路里」的定量去做補給,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參考資料: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cond_law_of_thermodynamics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知道為何,或是誰發起的風潮,最近有一個討論的題目是:拿功率計來測輪組。隨著大盤式的功率計越來越普遍,功率計普及率上升的很快。我想基本想到的概念大概是可以做出 「輸出功率 vs. 速度」這種圖表,然後透過趨勢線來衡量輪組的表現,看看你的輪子有沒有「節能減碳」?

 


我大可以用我手邊的數據來直接反駁這樣的想法,但是這樣一來整理資料的時間太冗長,二來這樣又落入「偽科學」的窠臼,畢竟每次收集數據的狀態都不同,不符合實驗再現性的嚴謹需求,第三,當我們做一個假設的時候,其實可以先用邏輯思維想看看,是不是論點中本身就具有謬誤之處。


 


當然,我承認我剛購入功率計的時候,確實有這類的想法,而我也會試圖採用在同樣路段中,收集一下「功率vs. 速度」的資料點做一個參考,但是我不會拿這種數據出來發表,主要是我認為爭議太多,測試的本身外在干擾因素又無法忽略不計,何苦發文自尋煩惱?


 


「功率計測試輪組」可不可信?我提出幾個觀點讓大家思考一下好了。


 


1.      嚴謹的實驗室測試輪組工具與方式早已存在:


 



Great wheel test 2008 – Part 1 – Aerodynamics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505311.html


Great wheel test 2008 – Part 2 – Inertia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988284.html


Great wheel test – Part 3 – Stiffness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23159755.html



 


以上三個連結是法國有名的測試網站,針對輪組的慣性/側向剛性/空氣動力的測試結果,相信不少人都已經看過,而文中也有明確的提到測試的工具與方法,這些測試的結果,都是來自於室內的測試器材,摒除任何人為的因素與差異,也不需考慮外在其他變因(如:風速、地形、地面粗糙程度、騎乘者重量…..etc.),可以說是最客觀也最值得信賴的數據結果(再加上網站本身「第三方」的立場)。


 


那我想請問,不管你是在訓練台上,或是室外騎乘,你的可控制變因有可能做的更好嗎?


 




 


2.      其他外在因素無法忽略不計:


 


你有騎過車就知道,單單是一個風向,就可以讓你從Cancellara 變成 Hello kitty,更何況不同的胎壓,不同的輪胎滾動阻力,就算是同樣的路段,都讓你的測試隱含一個又一個「不知道如何收集,也不知道如何包含計算」的變因,請問在這些變因下,你的測試嚴謹度可以取信於人嗎?


 


好吧,那你拉回室內訓練台,讓你每次都用一樣的輪胎與胎壓,也讓你的訓練台機構如同ELITE一樣好了,但是另一個問題就來了,有固定式訓練台的人可以在鏡子中觀察,當你輸出到200W左右的時候,你的車架BB多少都會隨著你的踩踏而左右移動,輸出越大,晃動就越大,這還不包括體重重心的移動與重量不同帶來不同形變程度與力量流失,試問:當一個60公斤騎士騎著S5上訓練台或是室外騎乘測試的輪組結果,對於105公斤騎TCR ADV ISP的騎士有沒有參考價值?


 



 



 


至於滾筒式訓練台,我倒是認為比較個滾動阻力與慣性還不錯,但是只能比比看而已。


 


3.      選取測試點結果容易遭人操控:


 


由於仍然存在某些變因影響測試結果,收集到的測試點一定不會是像下圖中藍色的點,呈一直線,而是會像是黃色的點一樣,但是,如果人為介入這個結果,「有意的」選取靠上方與靠下方的資料點,這時候結果就會出現偏差,甚至逆轉,把好的說成壞的,把爛的說的沒這麼爛。


 


你覺得不可能?我不相信那些搞這些偽科學的商人不會玩這個把戲。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首先,祝賀大家新年快樂


 



 


過年這九天,雖然說下雨的時間不多,但是練習量有到一定水準的人有多少?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碼表跟肚子,不過,過年不陪家人整天騎車的人,總是在某年某月某天會有某種程度的大爆發,呃……..不管是比賽或是家庭問題都是,人生就是「等價交換」,所以就自己看著辦吧。


 


過年我在幹嘛呢?練車嗎?也不盡然是。因為這個過年實在是不怎麼好過,私人的事務總是牽拖著你,但是這就是人生,我又不是職業車手,不練車騎的很爛也不用擔心丟了飯碗,丟了面子也不會痛,因為我臉皮一直夠厚。


 


這幾天我做了幾件事:1. 在醫院看我住院的老爸。2. 帶兒子。3. 試騎172.5的標準盤。4. 實測Zonda –榮達輪(嗯,看來我的名字很有義大利風味)。


 


在醫院看我住院的老爸 and 帶兒子


 


本來這個過年要高高興興迎接一家五口團圓的日子,現在看來是遙遙無期了,老爹過年前莫名的發燒,醫生做完了所有的檢查,只下了一個結論:不知道。我想我還比他們強一點,我的結論只有兩個字:老了。人老了就是這樣,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每年過年我家老爹總是有一些狀況,所以我想待在台北,對他的健康來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而我媽幾乎住在醫院陪他,雖然我們想給老爹請個看護,不過這被我節儉成性的老媽拒絕了,反正我拿了錢出來也提出我的意見,剩下的就讓老人家自己決定吧。


 


而這樣一來,過年就剩下我、我老婆和我兒子三個人一起度過第一個新年,對一個不滿三個月的嬰兒來說,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喝奶、換尿布、還有抱抱。有哪一樣沒達成就會哭到天荒地老,但是這只是暫時的,如果我們運氣夠好,遲早有一天也是換我躺在醫院裡而他要去抱小孩。(如果反過來,那運氣就差了)


 


這幾天,讓我從某種狀態中,拉回一個現實:我也是有很多私人事情要處理的35歲爸爸,而這些事情並不是總是令人高興,更不會讓大家都滿意,我只能盡力,尤其是當生老病死夾雜在一起的時候,面對生命的巨大齒輪我總是覺得無力與憂鬱,但是我相信我不是第一個人,也不是唯一的一個,所以我能做的就是看開一點。


 


172.5的標準盤


 


用了這個標準盤之後,我可以很確定兩件事:


 


1.      我不喜歡172.5的曲柄,雖然說只是差一點點,但是整個畫圓就是不對,尤其是通過上死點的地方,出現了「出力的空缺」(知道的人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不知道的人就還是不知道),也許只是單純是因為我沒用過170以外的曲柄造成的也說不定,所以我不期待167.5的曲柄會更好,也許我該搞個來試試。但是這樣一來,ADV2就不能隨時備戰了,我只好另尋170Solution


 


2.      標準盤應該等我再瘦個10公斤再說,52/36面對陡坡我還是會拿28t出來面對,何況是53/39,連爬個北47都一直切到28t去喘息,不知道是不是這兩週缺乏練習造成的?


 



 


Zonda


 


參考前文:


http://tw.myblog.yahoo.com/huang-jd/article?mid=3062&prev=3109&next=3003&l=f&fid=33


 



 


這個榮達輪----有人提醒我才發現原來我的名字很有義大利風味,就是一個數據上適合我的器材,而實際上路也確實令人滿意,以我的體重,爬坡沒有沈重感,瞎貓都沒有這麼俐落 ,平路的慣性因為略重一點(那也比我的C35-CL輕),速度維持還OK,加速也不會太鈍,整體表現平平,以中價位的輪組來看,Zonda可以說無可挑剔,拿來比賽也是可以的,沒看登山王也不過是用這支嗎?


 


C家獨特的G3後輪編法加上扁鋼絲,無高壓襯帶的設,計2013的版本,相容於S10/11速,傳動側花鼓耳加大(這越來越流行了),實秤重量1580g(不含快拆……


 


如果體重略重的人,與其花錢去買瞎貓跑0這種輕量化輪組,不如考慮Zonda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自行車選手強弱,跟「訓練時數」有絕對的關係(好啦好啦,強度也有關係),而訓練時數背後的意義,就在於你願意「犧牲」的時間有多少,而犧牲的時間,就代表你人生的各個部分,如家庭、朋友、工作……等等,要被排擠多少百分比。


 


既然要犧牲,那訓練動力就很重要,這樣犧牲的才有價值……….,嗯~,真的有價值嗎?我們應該來時時檢視一下這件事情,因為人類是那種在當下衝動就不顧一切的人佔大多數,一旦衝動過後而後悔的又佔大多數,然後嘴硬說「無悔」的可以說是全部,訓練動力可以說每個人都不一樣,有的人是多重目的,也有人是單一想法,至於好不好,那就要問施主你自己了。


 


1.      「金錢」:這種動力最大,但是犧牲也最大,但是犧牲越多,得到的是不是成正比?不知道,因為我不是職業的,在我的國家,當運動員多半很難混一口飯吃,而還好我的父母根本不准我從事讀書以外的事情,因為他們早就看出我一無是處,當運動員鐵定晚景淒涼。所以業餘騎士如果被PRO的電很慘的時候,想想你是不是吃的下來一週練個36小時?


 


2.      「健康」:這個理由是「上得了台面,很多人都用,但是未必每個人都是這樣想」,如果騎車真的只是為了身體健康,那一堆人比賽死命往前衝是為了什麼?爬山爬到把膝蓋搞爆又為了什麼?冒著訓練過量的危機死練VO2MAX區間又是為了什麼?我同意「健康」是一個附帶的好處,但是真的拿來當動力的我看不到自己講的一半。


 


3.      「自我挑戰與自我成就」:這是一個很真實的訓練動力,不是跟任何人比較,只是「看看自己可以做到什麼程度?」,這種人有些比較極端的會很變態,視OT如無物,因為「TSS可以累積多少?」也是他想挑戰的,挑戰對他來說是「樂趣」,保持樂趣就是保持熱誠的原動力。


 


4.      「好玩」:這種人,最少,至少我覺得台灣很少,我們從小到大,不管做什麼學什麼,大家都問:「這有什麼用?」,但是很少人問:「這好不好玩?」,這是我們的民族性使然。


 


5.      「人脈」:我看過一堆大老闆騎著可樂果+LW上山去喝咖啡橋事情,所以這跟上流社會的所有活動一樣,交朋友才是關鍵,不過我們一般小市民也是可以享受到這種好處,但是要拿來當訓練動力………….


 


6.      「幹掉某個隊友(對手)」:這種呢,我不敢講是最多,但是不少,這樣好不好?看個性,也看你的設定的假想敵有多強?如果你的假想敵是壯哥,那我只能說恭喜你,選了一個使盡全力也打不倒的對手,目標很高,但是大多數人喜歡選自己的隊友,然後騎的比對方好就沾沾自喜,停止訓練,騎的比對方差就唉聲嘆氣,死去活來,心情都會被影響,萬一對方也在一直進步,或者你相對一直退步,就越來越慌,也越來越灰心,騎車沒了樂趣,那熱誠就會漸漸消失。


 


我不太認同這種訓練動力,況且大多數人的隊友並不是壯哥,選了太容易的目標容易停滯不前,選了太強的目標又達不到,目標本身又是動態改變的,況且弄不好破壞隊友感情就不好了。


 


7.      「為了贏」:就是為了那個「凸字台」,為了那個虛榮,為了那個塑膠獎盃,為了可以「驕其妻妾」,為了可以在隊上講話大聲………


 


承認吧,大多數人都是為了這個「贏」字,愛拼才會贏就是我們的特性,所以有人抗拒去菁英組,所以有人永遠躲在集團不肯出來輪車,所以比賽什麼怪事都會發生。


 


你的訓練動力是什麼?真的是你自己講的那個嗎?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嗯~借用一下阿毛憤怒的FB留言,希望他看了不會又想起不爽的時刻。


 


我一直在這個格子上自言自語了好幾年,從一開始漫無目的的無病呻吟,到現在變成「腳踏車相關部落格」,其實也不過是我這一段的人生中的一些小轉變,雖然還言之過早,不過也許格子慢慢會從「熱血單車客」變成「媽媽寶貝」…………


 


因為我的可愛兒子出生了…………………….


 



 


10萬點閱率,其實真的沒什麼,比起動輒破億的「知名部落客」,我還差得很遠。


 


我曾說過,當初寫部落格只是為了我職業上的一些能力的培養,未必是有什麼真知灼見在裡面(其實現在也一樣),你真要挑毛病那文章就是千瘡百孔,但是吃燒餅沒有不掉芝麻,只要我的磚頭丟了出去,你可以把你自己的字字珠璣貢獻給大家。


 


不過事情漸漸也有了一點改變,因為看的人多了,而且還不只是侷限在我們住的這個小島上,所以我現在學著寫東西小心一點,沒有根據的東西不寫,如果寫出來會把參考資料盡量提出來,盡量避免「我覺得」「我認為」這一類的字眼出現(雖然說還是很難),這不僅是一個科學的態度,也是一個負責任的作法。(爆點也沒有就是了…………


 


所以我說:「這裡沒有大師,只有朋友」,因為事實就是這樣,不管是能當面指正我的,或是提供支持意見的,都是我的朋友,我希望我的文「與人有益」,當然也希望別人「有益於我」,所以有在看格子的人,請你也不要吝惜你的金玉良言與寶貴經驗,一同讓大家分享。


 


 


我會做的,就是嘴砲閒聊而已,我能做的,也不過是把我偶然一得分享給大家,野人獻曝罷了,也不值一晒。


 


我想做的,只是推廣一些簡單的觀念,能夠讓比較多的車友可以接受與理解,包括讓「科學化訓練」從高深的名詞,變成一個廣泛可以接受的概念,以及單車器材的數據化測試與客觀條件的看法,發揮一點點小小的影響力,改變一些些的觀念,讓這個環境能夠更進步更合理。


 


觀念的改變,雖然是一點點,但是「改變」這件事情本身就具有「力量」,是人類之所以強大的關鍵,我輩如果希望「超英趕美」,絕非一蹴可幾,而是要一點一滴的從根本上做起。


 


而我提供我自己的一些想法,這些是「免費無償」的,以後也會一直「免費」下去,因為我想做的,也不過是回饋各位車友罷了。(事實上,想收費也不可能啦,哈哈哈)


 


我並不是說,「賺錢」這個事情是壞事,或者談到生意好像就比較低俗,事實上許多單車訓練的大師都是以此為生,而自行車廠商更不用說,誰說知識跟服務可以無償提供?能夠靠著經驗與智慧賺取應得的報酬不就是超高的利潤與附加價值嗎?這是台灣人還沒有普及的觀念,也是我們整天只知道搞代工業的典型思維。


 


但是我想單純一點,畢竟這是我的興趣,我也想藉此多認識一些人拓寬視野與人脈,而什麼事情扯上金錢與生意總是讓人煩心,為了那一點錢破壞了樂趣,對我來說,那實在是不值得。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話說,人類這種生物就是因為團結互相幫助而強大的,玩單車也一樣,只有非常少數少數的人可以自己躲在深山裡面修練然後變成絕世高手,大多的高手,都是從一開始的時候跟著車隊慢慢成長,然後透過隊友甚至教練的 教訓 指導慢慢的成長到難以想像的地步。


 


我說過:「車隊,是車手的根,車手是葉子,只有強壯的根才會有健全的樹葉」,但是自行車這種活動容易讓人陷入一種錯覺:「我是靠自己才變強的」。當然,車是你自己去騎的,重訓也是你自己去做的,誰也沒幫你忙,但是說變強是你只靠自己變強的,那就豪洨 不符合事實,要不是每次團騎這群人抽爆你,你知道你自己騎的有多爛體能還不夠好嗎?


 



 


某車隊隊長說過:「抽爆隊友,是尊重隊友的表現,是愛隊友的方式」,說的真好,雖然我常常懷疑我的隊友並不是這樣想的………………


 


雖然說每個車隊的性質不一樣,有的是PRO的,有的是硬式的,有的是軟式的,(這裡軟硬指的是「加入方式」要不要通過某種形式的審查),但是「好的團隊特質」這件事情應該是放諸四海皆準,我自己是認為好的特質應該有以下幾點。


 


1.      有一個正面的、積極的中心思想,並且大多數成員都能認同:


 


不管你們是PRO,或是只是追求身體健康的休閒型車隊,有一個站得住腳的題目是很重要的,並且能驅使團隊的所有人走向那個目標,靠的就是「認同感」,如果你整天只想站凸字台而你的隊友們只想騎去拉拉山喝水蜜桃冰沙,那該走的人就是你,而不是一直抱怨隊友不長進。


 



 


2.      把團隊放在自己的前面:


 


NCAA的卡特教練說:「知道為什麼背號跟名字秀在背後嗎?因為團隊比個人更重要」,要跟大家混,就不能只考慮到自己的想法與利益,要把「團隊整體的利益放在個人利益的前面」,太過於主張自我與個人感覺的人,是團隊的蛀蟲,妄想其他人只是綠葉要襯托自己,這種人只會破壞內部團結與氛圍,能力再強也只是毒瘤。


 



 


3.      設定高標準,然後以身作則持之以恆去實踐它,不能光說不練:


 


這不僅僅是領導者的責任,事實上,每一個成員都該如此,好的隊友,會用行動時時提醒你「Not good enough」,在上坡抽爆你,在平路拉爆你,在山上海放你,讓你每天都不敢鬆懈,「Push」你每一天都前進。(在FB上每天貼「訓練課表」與「今日團騎路線」就是為了逼死隊友啊…….


 


積極的車隊,FB上貼0700集合,0710已經在五公里外廝殺,說要騎100K只會多不會少,登記15個人會來集合時超過40人,說要休閒騎殺到連鼻涕都來不及擦掉,每一次團騎只會讓你回家倒地不起。


 


你會發現,這群人永遠不滿足於現況,永遠都想進步,每一天都積極備戰,而不是比賽那個禮拜才在特訓。


 


不積極的車隊……………不想講,這種車隊一大堆,大家光說不練只會互相吹捧,講的都跟真的一樣。


 


4.      有競爭心,但是不互相仇視:


 


只有相互競爭的氛圍,才會讓大家進步,但是怎麼讓「競爭」這件事情良性發展,而不是搞到劍拔弩張,我認為這關乎成員本身的人格特質,因為人性就是「見不得別人好」,只是程度輕重而已。


 


趁這時候推銷一下儒家思想,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5.      寬容與包容:


 


玩車的好處,就是可以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但是每個人的差異很大,有的人上夜班,有的人不上班,有的人上有高堂下有妻小,有的人孤鳥一隻,有的人在大學教「總體經濟」,有的人在大學掃地。因為背景職業家庭的不同,會衍生出不一樣的想法與觀念,這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用寬容心與包容心看待所有人,不僅是團隊和諧的必要條件,也是重要的人生課題。


 



 


 


如果你在好的團隊,要知足感恩,如果在跟自己不合的團隊,早早離開才是上上之策。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還滿常遇到人家問這幾個類似的問題:「我打算買某某輪子(車架),但是又想買功率計,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當然,預算無限的人例外,買東西當然還是要排一下優先順序,不然老婆小孩要挨餓了。


 


這個問題問我,其實我不會直接給答案,我比較想先瞭解這個QBQ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 不是BBQ….),其實人家問我任何問題,我都想知道QBQ,因為QBQ才是「真正的目的與動機」,只回答表面的問題,往往不能答中發問者的真正的需求。


 


表面上,這是一個「購買東西優先順序」的問題,但是真正的問題往往是:「我到底買哪個東西,可以騎的比以前快?」,當然,也有人是例外的…………


 


先不管那個例外好了,如果以大部分的QBQ來說,我認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輪子或車架比得上功率計來的更重要也更有用」,有什麼比得上把引擎練強,更直接也更有用的方式?「腳力就是王道」不是真理嗎?人家環法家登山王東進武嶺還不是騎個Zonda就把眾家高手電到翻掉。


 


但是功率計並不是買來就讓馬上搖身一變成為超人,而是在此之前,你要先能瞭解並接受「科學化訓練」的概念,如此一來,功率量測對你才產生意義,不然,花了幾萬塊錢讓車表多一個數據可以看,又怎麼樣?所以,請去把「自行車訓練聖經」看一看,然後我們再來煩腦功率計的事情。


 


但是不管是「科學化訓練」或是「土法煉鋼」,有一樣東西是更重要的,就是「承諾」與「自我要求」,養成持之以恆的訓練習慣,對自己的目標許下承諾,並努力實踐它,「自我要求」比什麼都重要,能徹底執行,別放過自己,別讓怠惰控制自己,也許你不會是最有天分的車手,但是你可以為你的練習量為榮。


 


成功的管理時間,合理的兼顧家庭/工作/興趣,戰勝自己的習性,更健康的身體,做任何事,就比其他人更靠近成功,練車練的好不好,也無所謂了。


 


你看到我練的是車,其實我練的是心。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好啦,又要開砲了,我就是難相處,怎樣?


 


故事呢,跟腳踏車無關,但是單車討論版上很多這種咖,我認為01之所以落到目前稀稀落落的發言數量,跟這種咖不無關係,所以就放在單車543吧。


 


事情是這樣的,某日,我跟供應商的高層開會,結束會後大家閒聊起我的老東家,忽然這位長官就提起F君的名字,問我認不認識?


 


這位F君,不管是在海內外的供應商也好,或者是國內的IC DESIGN HOUSE也好,算得上響噹噹的一號人物,是我們這一行「大師級」的人物,而他本人相當謙虛低調,雖然在我的老東家也貴為主管,絲毫沒有架子可言,而我有幸,曾經在他的指導下工作過一陣子,是我職業生涯非常重要的幾個Moment,獲益匪淺,當然,F君是老東家的「KEY MAN」,核心技術的掌握者,公司也不遺餘力的留住他。可以說,台灣在某方面的技術領先,他也是有所貢獻。


 


當然我是認識的,當下我還滿訝異,想不到連台灣以外的地方,都有人聽過他,提到他的名字,我常想,一個人努力的工作,在自己的行業裡有這種好名聲,能走到這一步,大概也不枉走這一遭了,我雖然不才,也心嚮往之。


 


於是我就在FB上寫下我的感嘆:「XX達人的威名,真的是名震海內外」,結果呢,當然難免朋友會來胡亂留言,這也沒辦法,也不過是好玩而已,大抵我都不會認真,但是某C君就留下了這段話:「沒有這個人,我在公司怎樣又怎樣的解了什麼問題,又寫了如何又如何了不起的10顆星知識文件。」,總之就是「他很了不起,其他人是屁」的這種網路嘴砲言論(忘了說,此君也很愛在01嘴砲一些543),然後接下來在FB上「分享」了他那了不起的知識文件的小貼紙,還把我標記上去,最好笑的是,他還真的不知道我說的就是還在我老東家當長官的F君。


 


當下我一把無名火起,想說「井底之蛙」也跑來我的版面撒野,馬上就動手開砲,我出言反譏:「走出公司大門,誰認識你?你的10顆星知識文件,拿出老東家來看還不是一文不值」。


 


我在想,一個人的自我膨脹真的是可以毫無限度,在C君的眼裡,我想老東家的CEO可能也是不過爾爾,誰有放在他的眼裡呢?而越是活在自己世界的井底之蛙,反而越會無限的膨脹自己,所以我們會看到01上有人說什麼「我風櫃嘴3X分如何又如何」、「用40km/hr巡航?這不可能」這種可笑言論(我認得的某神人跟他的隊友可以用5xkm/hr一路輪車從台北輪到苗栗,但是這對他們來說也沒什麼)。


 


況且,說到製程開發,一開始當然某些製程也許是看了論文的嘗試,又或者是實驗結果的選擇,在當下有當下的考量與條件,不見得是單純的失誤或是犯錯,交由大量量產之後,才會看到某些後遺症,製程開發要大膽開創,才會創造出更大的可能(也可能是更大的災難……),而交給工廠單位量產之後,找出這些缺陷,是工廠生產工程師分內的工作做好自己的工作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有什麼值得說嘴的?


 


我覺得,人「自我感覺良好」與「自我膨脹」無可厚非,因為要活的快樂,這兩樣心理狀態是「必備」,當然,一個人永遠覺得自己有所欠缺,成就動機會比較強,但是活的就不會那麼快樂,這種事情保持中庸就好。


 


但是,透過貶抑他人,來彰顯自己,這種行為就令人生厭,也徒然貽笑大方,尤其又是由一個井底之蛙口中說出,真是幼稚愚蠢又可笑,這種咖,在01隨便一抓就是一大把,一個一個開砲,砲也砲不完,啥事都不用做每天窮生氣就好,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只願意在自己的格子上寫東西的原因之一,我希望這裡能夠「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白丁麻煩請留在自己的版面自吹自擂就好,別跑來我這裡討打。我最痛恨這種傢伙,這種行為招了我的忌也踩了我的地雷,你跑來討戰就是算你白目。


 


我再鄭重警告一次,井底之蛙要自吹自擂,我管不著,但是你跑來我的版面撒野,說你自己多厲害又多厲害,別人多鳥又多鳥,如果你覺得我接下來的回文很難聽或讓你很難堪,那就是剛好而已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說:有的人找藉口,有的人找出口,如果你目的是要去比賽,那個終點線是不會管你有什麼理由,輸了就是輸了,藉口去說給你媽聽吧。


 


當然,輸贏對我來說,不重要,因為贏了也不過贏個塑膠獎盃回來佔位置,我這把年紀還能有什麼想頭?人家要找選手也是找25歲以下的,練得再好,有用嗎?


 


人生也是這樣,誰管你有什麼理由,「我要騎車」「我要顧小孩」「我老婆會罵」「我要工作」,我們玩車的人就夾在這個中間,找到藉口不難,因為那真的是問題,但是,找到出口,就很難,都要兼顧,都要協調,都要互相理解支援。找到藉口,是情由可原,找到出口,才是真本事。


 


所以,我不會批評別人:「你為什麼不好好練車?」,因為你有你的難處,我都可以理解,我也不會覺得你是在找藉口偷懶。我認為,動輒批評隊友不好好練車的人,很苛刻,因為你不為他的人生負責,卻要他犧牲他不想犧牲,或是不該犧牲的人生「其餘」部分,但是這個「其餘」,可能是女友、家人、小孩、朋友、事業、健康…….等等等,構築完整人生的重要元素,他的人生不完整,你要怎麼賠償?


 


車手的「強」,在於「犧牲的量」,一開始可能是「下班時間」「假日時間」,接下來可能是「炸雞排」「甜食」,然後這些都犧牲掉了之後,就只能犧牲「跟家人相處的時間」「跟老婆談心的時間」「陪小孩作功課的時間」,甚至是「升官發財加薪的機會」,實質上的犧牲更是慘不忍睹,「結婚基金」「學習基金」「買房基金」都變成一台台貴三三車跟一對對高檔輪子,都犧牲掉之後,體能變強,人生卻空虛了,不完整了,怎麼辦?


 


但是,反過來說,我也不希望有人來批評我,「你為什麼一直在練車?」「你為什麼買一堆輪子?」「你為什麼搞一堆ISP?」,至少不要在公開場合,因為那是我的事,難道我工作收入多一點,老婆家人多體諒多理解我一點,是我對不起大家嗎?你做不到的事情,難道大家都做不到?我不負責你的人生,你倒是把我的人生當為己任了。


 


所以,「目的」很重要,你要釐清你的目的是什麼?目的合不合理?有沒有達到?可不可能達到?沒有達到要怎樣達到?達到目的之後,你的人生是完整的還是有缺憾的?


 


把事情作對,比把事情做好來的重要,道理人人都懂,可惜搞起來都不是那樣,即便是你的人生也是一樣。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猜一猜,藍斯‧阿姆斯壯是幾屆環法冠軍?.........)



 


今年最大條的車壇新聞,恐怕是在2012賽季即將尾聲的大型震撼彈:藍斯‧阿姆斯壯被剝奪環法7連霸的頭銜,並且同時UCI宣布不再遞補冠軍:「This era must be remembered as an era without winners.」,以紀念這個「沒有冠軍的年代」。


 


原本USADA的報告出爐後,好一陣子各方車迷都採取批評的態度,一致認為USADA根本是在找「美國之光」的碴,而UCIUSADA之間,並沒有權利義務關係,要不要採信USADA的報告也在未定之天,而這幾天事情急轉直下,不僅是UCI承認這份報告的內容與真實性,連帶看過報告的贊助商都不再支持阿姆斯壯。


 


報告講什麼?


 


USADA 提出的證據超過1000頁,包含付款記錄、電子郵件、檢驗數據以及包含 11 位前隊友共 26 人的在大陪審團前證詞,說明在美國郵政車隊時代,是如何集體用藥與成功避開藥檢,包含賄賂藥檢人員,與禁藥醫師的資金與訊息往來,指控其欺騙行為的複雜程度在體育界前所未見。


 


其中 5 位前隊友坦承自己使用了禁藥,並指控阿姆斯壯也使用了禁藥,包含促紅血球生成激素素 (erythropoietinEPO)、男性賀爾蒙睪酮 (testosterone)、皮脂類固醇 (corticosteroids)、人類生長賀爾蒙和遮蔽藥物。


 


USADA表示:詐欺規模前所未見。


 


請注意紅色字體的部分,第一,USADA是有「檢體證據」證明阿姆斯壯有服用禁藥,在當時,EPO雖然列為禁藥卻不能夠有效檢出,直到近代才有方法驗出。第二,這是在「大陪審團」前作證,不是在八卦雜誌記者前亂爆料,只要證詞內容有偽造的可能,是會被抓去關的。


 


報告寫得很清楚,事實就是:藍斯阿姆斯壯有使用禁藥,他在比賽中用了不正當的手段贏得了勝利


 


偶像幻滅


 


車迷的反應,的確是很有趣,很明顯,原本是壯哥的FANS顯然對於「禁藥」的道德標準,有著無限的寬容性,因為他們很難接受原本心目中的「車神」,其實只是一個「吃藥與詐欺」的騙局,彷彿只要是能拿下7連霸,裝個電動BB也是可以被原諒的,誰不裝呢?


 


大家都關心黃衫的榮耀,卻根本不願去追究這個光榮的背後醜陋的事實,這樣的黃衫,又有何榮耀可言,沒有了榮譽,不就是一件黃色的車衣而已嗎?


 


所以我們每年環法要等到第二年才能揭曉誰是冠軍,因為大家都要等AB瓶驗完再說,每年甚至好幾年,黃衫脫了又脫,遞補再遞補,這就是我們要看到的自行車賽嗎?過終點拿冠軍站凸字台的人,我們是要給他掌聲,還是要給他懷疑的眼神呢?


 


不管UCI這個機構是怎麼河蟹,又怎麼把阿姆斯壯吃乾抹淨,也不管那個年代有幾百個人在用藥,這個壯士斷腕的舉動我們應該要鼓勵。


 


因為事實就是事實,事實就是:藍斯阿姆斯壯有使用禁藥,他在比賽中用了不正當的手段贏得了勝利。


 


不可承受之重


 


職業運動,本來就是求名求利,以壯哥的年代,不使用禁藥,他能贏嗎?大家都用就你不用,不能贏對得起車隊老闆、贊助商、廣大的車迷嗎?UCI不知道選手都在用藥嗎?敢下來管嗎?


 


這是一個共犯結構,大家都有罪,包括只想看他贏的車迷。


 


禁藥,並不只是在自行車界,棒球籃球足球田徑通通都有案例,MLB前幾年的全壘打紀錄,根本就是類固醇的比賽,MLB的全壘打紀錄保持人Berry Bonds,他的紀錄人稱「類固醇全壘打」,即便是退役多年,仍然無法選入名人堂,為什麼?難道不是有舞弊的疑慮嗎?這樣的紀錄,名列在貝比魯斯、漢克阿倫前,對得起偉大的前輩嗎?


 


所以,把他的黃衫剝掉是對的,因為事實就是:藍斯阿姆斯壯有使用禁藥,他在比賽中用了不正當的手段贏得了勝利。他得到了本來就不屬於他的東西,剝下來也是剛好而已,免得UCI要面對MLB的窘境。


 


那些年,仍然是阿姆斯壯的年代,只不過是:沒有冠軍的年代。人人都是輸家。


 


沒有神,也沒有神話,你唯一的信仰應該是:「榮譽」


 


勝利不應該是我們衡量運動員的唯一方式,沒有榮譽心,不擇手段的勝利,帶來的只有恥辱而已。


 


強者我朋友說:Fight for Honor,共勉之。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一個熱血的車友膝蓋爆了,長期下來的傷勢累積,外加過度訓練與大量騎乘,終於他的膝蓋開始抗議了,車隊中也開始有了「快樂騎車」的討論,畢竟我們又不是以此為生,騎得快不快又沒差


 


「快樂」這兩個字真的是很主觀的一件事,有的人騎的快才爽,有的人有騎就爽,有的人慢慢騎才爽,有的人沒騎動嘴巴講也爽,有的人沒站凸字台就不爽,雖然大家都說「快樂騎車」,但是我相信一百個人講這句話會有一百零一種定義,正所謂「一個快樂,各自表述」就是這個意思。


 


其實我沒有要批評誰的意思,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一件本來應該是很開心的事情弄到生不如死就本末倒置了,騎車是陶冶身心釋放壓力用的,身體健康才該是我們業餘車手的最高原則,至於凸字台就隨緣吧。


 


但是對我來說,為了要達到「身體健康」這個目的,手段需要激烈一點,才有效果,那種騎少少的對我沒效,所以我拿比賽來當手段,苦練當作必然,我一直很相信「練習」這件事情,從我高中每天練三分球開始,練得越多,你跟其他人的差距就越大,在比賽中才能凸顯優勢,那種在比賽中用自己的武器痛宰對手的感覺,可以讓我支撐度過長期訓練的孤獨感與疲憊感。


 


不過,大量訓練的另一個面向就是對家庭與工作的衝擊,騎車只是一個休閒運動,而人生有很多部分需要我們去參與,比如說小孩出生這一類的事情。我想起以前打坐的師父說的:「你一個人信佛,全家都罵佛」,騎車弄到天怒人怨,這樣就不好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話說,有不少人覺得,輪王之王:Lightweight很難用,又有另一票人覺得LW就是輪王,有什麼好討論的?「難騎是因為你腳力不夠」,或許這句話用在一般車友好像也難以反駁,不過,如果今年菁英組的年度總冠軍也說LW很難用的話,你就不能忽視這個意見。


 


那到底是好用還是難用?主觀意見永遠也沒辦法一致,因為每個人體能條件不同,參加的比賽不同,使用的輪胎不同,騎乘的天氣不同,路線不同,路況不同,甚至心情也不同,會有一樣的答案也滿奇怪的,不是嗎?但是,把主觀意見當作客觀條件,在欠缺嚴謹的數據與量測值就下結論,就是不符合「科學精神」的表現,也是我國百年來積弱不振的根本原因。


 


要談任何事,數據先來,


 


剛性: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53429649.html


Standard G3


Rigidité avant (16t): 62 N/mm


Rigidité arrière (20t): 52N/mm


轉動慣量: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53429272.html


 


Tour QTR for Standard C :


http://www.tour-magazin.de/services/qtr/epaper_4_2011/#/104



 


無論是轉動慣量,空氣動力,側向剛性,無庸置疑的「名列前矛」,堪稱眾輪之王,既然數據這麼厲害,果然是一眾「賤腿」分不出美玉還是蔽履,是嗎?


 


但是,既然是「騎自行車」,靠的就是腳力而不是汽油,我們要看「好不好用」這回事,恐怕要回到運動生理特性的問題。


 


其中,節錄一段人家對於體重與剛性的建議範圍


Un coursier ou un coureur puissant qui aime les roues raides et répondantes devra les choisir de la manière suivante.


Entre 55 à 65kg, le coursier pourra se satisfaire de roues dont la rigidité latérale est située entre 30 et 35N/mm.


De 65 à 75kg, il est idéal de privilégier un produit dont la raideur est située entre 35 et 42N/mm, voire 45N/mm.


De 75 à 85kg, évitez les produits proches de 40N/mm. Le ressenti pourrait s’avérer mitigé. Privilégiez ceux qui passent les 45N/mm.


Et au delà de 85kg, cherchez absolument la raideur extrême avec des produits qui dépassent les 50N/mm.


你不用懂法文,你也知道它在說什麼,大致上就是體重級距與剛性選擇的參考值,而後輪剛性高達52N/mmLW是適用於體重超過85kg的車手,換句話說,俱樂部聯賽冠軍會討厭LW非常的有道理,因為沒有幾個冠軍體重會超過80kg吧?剛性太強,帶來的高震動,會讓疲勞發生的更早。


 


第二個問題,在於轉動慣量的維持,注意看一下能量公式:




其中第二個m,是總體質量,所以你的輪子輕不輕根本差不了多少,但是第一個I 是輪子的轉動慣量,所以輪子的重量會在這一項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而轉動動量就是角速度w乘上轉動慣量 I = I*w


 


牛頓告訴我們:動者恆動,靜者恆靜,慣性這件事就是跟兩件事有關:質量與速度,越重的東西,要它動就越難,但是動了要它停下來也比較難,所以比較重的輪子,我們速度一旦維持住之後,要讓它變慢就比較不容易,而輕的輪子就比較容易被影響,但是要維持住速度,給輕的輪子能量比較少,給重的輪子能量要比較多,可是大都平地愛用較重的輪子,這豈不矛盾?


 


那我們應該問:你到底是在累什麼?假設在集團中騎乘,一個人用LW另一個人用R1800管胎版好了(有這個東西?),輪胎用同樣的,此時空氣動力相差無幾,剛性對兩人影響忽略不計,這兩人的踩踏會有何不同?


 


為了「維持在集團裡的速度」,使用LW的車手,必須不停的對於輪子給予驅動力,因為他的輪子轉動動能較小,速度下降較快,所以他要一直踩。


 


而用R1800管胎版的車手,輪子轉動動能較大,輪子速度下降較慢,但是一旦掉下來要給比較多的能量。


 


以下是我在滾筒與在外面騎乘的功率曲線,我們可以看到滾筒的曲線是比較平緩與平均的,但是在室外則是變動很大尖峰很多。同樣是一小時,我卻覺得滾筒累得多而在室外較為輕鬆,心跳也上升的較快,卻明明是連輸出都比室外少很多,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室外:



 


滾筒:



 


我們的生理特性,是不喜歡「平均且持續的輸出」,這樣疲勞發生的比較快,乳酸也更容易堆積,,而重輪的輸出曲線變動比較大,而LW相較之下比較小而平滑,所以當一個平常習慣於重輪的車手突然換上LW,踩踏輸出習慣大幅改變,會有好成績嗎?


(不要問我出處,這是我的經驗法則,有興趣自己去滾筒看看)


 


所以雖然說數據上無可匹敵,但是騎車是人在騎,所以難用也是有其道理可言,未必別人在唬你。


 


好吧,覺得LW很難用的人,我免費幫你處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自從我看了「自行車訓練聖經」之後,我的訓練都採取這個系統與觀念,過一段時間會把書再拿出來看一看,總是有一些新的體會,然後再針對今年的比賽結果與訓練方式,做一些必要的調整與改善,希望能在明年的時候可以達到新的目標。我摸索年餘,大概書上的內容才瞭解個六七分,說融會貫通也還沒有,也許再練個兩年看看吧。


 


不過,對我來說,比賽只是手段,重點還是健康,所以我的優先項目一向是體重減輕,至於輸出瓦數輸出尖峰我倒是不會太在意,只要不是輸出功率大幅掉下來就好,人瘦就帥一半,騎車好不好太在意會傷心的。


 


我常說:「因為我研究的對象是自己,所以我瞭解的也只是自己」,對於其他車友的提問,如果跟我身材相近騎乘風格也接近的,多半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參考,但是跟我差異很大的車手,或是級別遠高於我,大抵我都不會給什麼具體的建議,因為一來我沒有大量的數據可以佐證,二來對於菁英組以上的車手的訓練方式很陌生,就算是有些聽來的方式也常感到不可思議,畢竟沒有實地操作過,也沒看過誰有什麼成效。再者,到了某一級別的選手,需要的其實是完整有系統的訓練方式,以及針對競賽能力與重點賽事的強化,單以這一點來說,每個人的限定能力與需求就不一樣,當然,隨之而來的訓練方式就會不同。


 


「到底該怎麼練才會變強?」,真是一個大哉問,我相信絕沒有一個單一答案,可以獲得這麼複雜問題的解答,而且,沒有任何一個訓練系統可以保證所有人都成功,所以說,就算是寫什麼「聖經」的你也可以只是看看就好,按照你自己的感覺下去摸索,未必效果就比較差。


 


不過,我自己是不會這樣做,我比較相信科學訓練與系統化訓練這一套,因為我自己就是這套系統的實踐者,而我自己也確實有一定程度的進步,競賽時也能凸顯優勢,所以我會一直操作這套系統下去。


 


讓我比較意外的是,當我跟不少車友討論這些東西的時候,接受度意外的低,甚至會有些言語上的摩擦。當然,遇到這種情形,或是這類車友,通常我就不會再給予意見,何必拿自己的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呢?


 


我就像是宋國的野人,偶爾看到了太陽可以取暖,就以為是什麼不得了的發現,其實,系統化與科學化訓練早在國外行之有年,不管是業餘車手或是職業車手早就是基本常識,是再平凡也不過的事情。


 


不過,說的殘酷一點,如果你騎了兩三年,練騎的路程也不少,卻還在原地踏步,甚至越來越退步,然後還在相信自己的那一套土法煉鋼不願意改變,又一直困擾於自己的停滯,這不是愚蠢是什麼?


 


我還記得不知道哪位仁兄跟我吊書袋:「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實在很想給他吐槽:「你乾脆啥書都不要看了,放輕鬆點,比賽去給人家電就好,反正你永遠都會只會被電的」


 


總之,要土法煉鋼的人,你就這樣繼續練吧,沒事我先走,不等你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29 Wed 2012 12:14
  • 始末



前幾個月,我們竹蜻蜓車隊發生了一個不大不小的事,就是A小姐與J先生兩夫妻離開我們了,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我們「請」A小姐別再加入夜騎團的行列,大家各走各的。當然,絕大部分的業餘車隊,都是個人憑自由意志加入,人員來來去去本來就是很正常的情形,也許是地緣因素搬家,或是找尋與自己實力相近的團體,又或者是為了比賽競技……..等等理由不一而足,但是大都好來好去,唯獨A小姐等於是被趕走的,不明就裡的外人很容易誤會我們「排擠」A小姐(其實就是排擠沒錯…….),搞的我們車隊好像很機車一樣。


 


在這裡,我只談「我看到的事實」與「我自己的觀點」,從別人那裡聽來的的事情我一概不寫,因為我沒看到,而我自己的觀點並不代表整個車隊或是幹部的意見,所以大家參考參考就好。


 


我在車隊中算是比較晚加入的成員,我加入夜騎團一陣子之後,常看到A小姐與J先生賢伉儷常常一起出來夜騎,但是我跟A小姐不熟,反而是跟J先生比較有交流,A小姐與J先生算是RW40RM50上凸字台的常客,實力在他們的分齡組別算是一等一的好手,而確實他們倆也練習得很勤奮,照道理說,車隊中有這樣的前輩該得到他們應得的尊敬,也理當是車隊的核心人物,而且以她們的豐功偉業,去哪個車隊都會被熱烈歡迎才是。


 


但是事實則不然,包含隊長與某些人對於A小姐一直頗有微詞,而A小姐本人似乎也甚少與車隊其他人有什麼來往,而我加入的時候,他們雙方的嫌隙已經很深了,從私下的言語攻擊到01網頁上的公開批判,一直讓A小姐在車隊中處於尷尬的情形。


 


最多來自於對A小姐的批評,是「危險的騎乘風格」,這也是最無法為A小姐辯護的一點,過馬路或是轉彎不看交通號誌不看車這我也是見識過的,對於隊長來說,他對這件事情相當困擾,雖然說個人造業個人擔,但是騎車要是發生交通事故弄到上社會版面,對於團體的名聲與運作會有嚴重的影響(參考案例:維士比小開騎車墜崖事件),這是隊長不樂見的事情,他也一直很感冒,可以說,這是嫌隙發生的導火線。


 


當然,嫌隙發生後,不管A小姐做什麼事說什麼話,都會被曲解與看不順眼,加上A小姐本身獨來獨往的性格,只會讓嫌隙一直擴大下去。雖然我認為這種事情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任何一方沒有釋出善意的表示,關係是不會改善的。


 


另外,A小姐與J先生本身屬於「競技型」的車手,以參賽勝利為目的,而竹蜻蜓是不折不扣的「休閒團」,大部分的人對於參賽興趣缺缺,目的是運動健身休閒,當有個人的目的與團體的目的不一致的時候,你必須把團隊放在個人之前。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你該離開的時候。


 


不過這並不能算是很困擾的事情,因為我與車隊一部份的人也是會去參加自行車協會的聯賽,已經不能算是「休閒型」的車手了,就本質上來說,我自己跟A小姐差異並不大,我多少也能理解她的一些想法。竹蜻蜓是性質屬於「軟性」的社團,所謂「軟性」,就是要加入可以自由加入,要退出也自由退出,不需要任何人同意,只要你能跟大家一同騎車,你就來,組織不嚴密也不強大,包容力強是這種社團的優點,所以雖然你跟團隊的目的不一樣,但是只要你不是太主張自己的風格,大致上並不是一個問題。


 


其實騎車這件事情很單純,關係不好大不了大家私下不往來就好,倒也是無可厚非,車隊人這麼多,對人有好惡之分也在所難免,直到A小姐做了「某件事」之後,就自絕於團隊之外了。


 


這個「某件事」,就是她另起爐灶,自行成立車隊,並且指名吸收竹蜻蜓成員與排除特定成員,做出分裂車隊的舉動。


 


車隊,是車手的根,車手,是車隊的葉子,根要穩固,葉子才會茁壯,根不會為了特定的葉子存在,根是為了全體的葉子而存在,傷害根的舉動,就是在傷害全部的葉子,害蟲就是要儘速剷除,才不會危害到整棵樹。


 


對於團隊,最重要的,就是「忠誠」,何謂忠誠?就是要把團隊放在個人之前,團隊的利益、榮譽、團結、認同、目的,要比你個人的意願優先,如果你做不到或是不認同,你就應該離開這個團體,找另一個你能夠做到或是認同的團隊加入。


 


而如果你一直都無法把團隊放在個人前面,事事以自己為優先,你應該先反省自己適不適合團隊活動,而不是一直指責團隊對你很苛刻。


 


雖然說,以我的觀點,有時候對車隊中某些人對A小姐的抨擊,可以說到了人身攻擊的地步,這一點我們自己也應該檢討,是不是當這些刻薄的言語出現的時候,我們應該有人出來規勸與制止?而不是鄉愿的保持沈默。


 


不過,這是兩碼子事,既然不願意在組織內解決這些嫌隙,選擇另起爐灶成立新車隊也是她的自由,但是意圖分裂車隊就不是我或是其他成員能夠容忍,所以我支持「請」A小姐不要再跟我們一起活動的這個舉動。


 


會寫這篇八卦文,主要是因為聽說某些人同情A小姐的遭遇,進而對我們有一些誤解,照理說,我們內部的事務應該留在內部解決就好,但是我不希望別人對我們觀感不好,所以把事情的始末寫出來,讓大家公評,畢竟以我的觀點,我認為A小姐離開的理由很充分,如果大家有不同的意見,不妨也發表一下無妨。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銷售手法上,有一個理論是這樣的,廣告中,當某帥氣男星開著高價跑車,或者某美麗女星使用某某保養品,這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如果你有了高價跑車/保養品,你就會跟他一樣帥氣/美麗」,所以,球鞋要體能勁爆的球星代言,單車要7連冠的霸者騎著去比賽,一樣的道理。


 


      某種程度上,我很厭惡這種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行銷,什麼人性的弱點?「想要不勞而獲」就是人性的弱點,所以有人會相信「萬能生髮水」「不需節食,一個月減重」「募集資金,一年後可獲利500%」....等等不一而足的詐騙手法,或許你會覺得很瞎,但是就是有人會受騙,這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當某某輪組/某某車架宣稱是「又輕又強,不管是爬山平路,還是上天下海都沒煩惱」的神兵利器時,我的厭惡感就會跑出來,因為這不僅是利用剛入門車友「知識的貧乏」,還利用一般人「想要不勞而獲」的心態,現在這樣的傢伙,都會被我打上「詐騙集團」的等號。


 


      不過,詐騙集團是不能惹的,利用人性弱點的人,通常不是什麼道德高尚的傢伙,擋人財路是會被怨恨的,看到尹清楓的下場了嗎?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歲之前,我參加田徑隊,12歲到34歲,我打籃球,34歲之後,我騎腳踏車


 


這二十幾年,我學會一件事


如果勝利或是冠軍才能讓你快樂


那你快樂的時間,無疑的,非常少


就算你現在贏了,明天也可能會輸了


你在這裡贏了,去別的地方也可能輸了


因為「贏了」只是表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高中冠軍上了大學也可能會被海電,因為你不過是「高中冠軍」的程度而已


就算是拿過三連霸、七連霸的王者,現在也只是發福的老頭


「冠軍」頭銜並不能嚇倒面前年輕、體能充沛的對手,只會讓你更加痛苦


 


但是,如果你挑戰的對象,是「自己」,就不一樣


打倒自己的過去,打倒怠惰的過去,打倒放縱的過去,打倒愚蠢的過去,打倒傲慢的過去


每一分勝利,都是紮實的,在任何時刻,你都可以為自己驕傲


即便是你區運決賽跑最後一名,籃球比賽你只得兩分三助攻外帶八次失誤,「環XX賽」熱身段結束第一個上坡你馬上掉隊


 


比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輸贏只是別人衡量你的指標,而不該是你評價自己的結論


隨時隨地,你都可以自在快樂,因為「至少在我的心中,自己為自己鼓掌」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看到自行車界掀起這類的話題,很妙的是,我在打籃球的時候,這類的話題吵的沸沸揚揚,等到籃球熱潮過了改騎自行車後,又一堆人叫選手去比環法/環義/環西。


 


好像我們的「民族自尊」必須建立在打倒歐美列強的前提下,才能夠重新自立自強,運動員背負的責任實在是太重大了。


 


「為何田壘不去打NBA?」一文連結:


http://tw.myblog.yahoo.com/huang-jd/article?mid=512&prev=551&next=507&l=f&fid=10


 


這一篇文章,就是當時籃球界挑戰NBA話題正熱的時候某位體育記者寫的,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篇文章,當時閱讀完有如醍醐灌頂,把一些以往沒能清楚表達出來的東西,寫得淋漓盡致,又具體點出運動員/社會大眾/政府之間互相靠腰卻都各自歪腰的部分,堪稱「經典」。


 


其中結尾老是把這些自己辦不到的夢想和理想強加在他們身上,開口閉口就是怎麼不去美國打球看看,何時挑戰NBA這些話題的球迷。


是最自私,也是最不公平的。」


鏗鏘有力,跟我的寫作STYLE非常像,作者是運動記者,長期觀察職業運動,大概眾多白癡球迷的言論已經到他忍無可忍的地步。


 


這篇文章,如果把人名/組織名換一換,內文不需要更動,似乎有一樣的效果,也許哪一天我也來惡搞一番好了,例如:


 


林志傑也好、田壘也好、陳信安也好,不管他們去不去NBA挑戰,都是他們家的事。我就不懂很多球迷一直把這些事掛在嘴邊講的意義,難道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有錯嗎?我們有什麼資格去批判他們?


 


馮俊凱也好、賴冠華也好、蕭美玉也好,不管他們去不去環法挑戰,都是他們家的事。我就不懂很多車迷一直把這些事掛在嘴邊講的意義,難道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有錯嗎?我們有什麼資格去批判他們?


 


怎麼樣?卡的剛剛好吧,有沒有車迷也很歪腰的八卦?


 


東方人要挑戰職業運動的最高殿堂,要克服的東西比歐美人士多太多了,還不僅僅是體能一項而已,語言/種族歧視/家庭/感情/經濟狀況….等等,每一樣都是極大的挑戰,我們就看最近NBA竄起的超新星「Jeremy Lin」好了,他體能勁不勁爆?切入過人外加扣籃如何?他的右切第一步與起步ESPN說他是NBA最快的,跳投速度與出手角度是NBA最棒的,然後呢,說「老中不會跳」是怎樣?季前測試是玩假的嗎?第一年坐板凳,第二年要不是大家都受傷合約又要到期,可能要去歐洲看他了。人家可是「眾議員」強調的「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喔,唸過哈佛英文不會太差吧?家裡也支持,又沒有女朋友,他都要打得這麼辛苦,更遑論我們「可能」連26個字母都背不起來家裡又沒什麼錢的選手們。


 


這還不包括要去理解老外跟我們差異極大的戰術戰法,還有實際操作上的難度?以及更深入的,是球隊型態與球員型態的配合是否恰當?訓練科目與強度可不可以跟得上?


 


有人說,丟去外國語言就搞定了,是這樣嗎?王建民去多久?曾雅妮去多久?昨天陳偉殷就聽不懂暫停的時候教練說什麼了,有沒有聽過ESPN轉播NBA叫暫停時場邊教練說什麼?吵的要命要聽懂教練的指示,少聽一句等會兒你就切錯邊,還要跟隊友溝通,聽過黑人說英文嗎?跟含顆滷蛋在嘴裡差不多。他現在到底是在罵你還是在誇獎你,你分得出來嗎?以前我去台大跟外國人打球就是這種感覺,還好「外國人」是會說中文的……………


 


騎自行車,我看遇到的難題只會多不會少,在主集團裡,至少要會說法文才可以跟一半以上的選手溝通,歐洲更少東方人,隊友會不會排擠你?叫你「Le singe jaune」?要不要猜一下馮俊凱去了要先背幾年的水壺?你說你CP300可以拿出300W?抱歉,教練不相信,東方人還是乖乖當水壺工好了。你要怎麼打破種族偏見?歐洲自行車文化與「潛規則」你瞭解多少?大家都說要中立了,你沒聽懂一個人衝了出去,以後你要怎麼在主集團混下去?


 


叫別人去死,動張嘴或是打打鍵盤消耗不了多少熱量,有沒有想過人家的家人/女友/老婆/小孩要怎麼辦?運動員只要負責帶給我快樂和希望,讓我與有榮焉,分享那種興奮緊張的比賽氣氛就好,至於你生活要面對的難題?抱歉,跟我沒關係,我也不想知道。是這樣嗎?要叫人家挑戰世界第一,要不要先把自己的公司搞到世界第一看看?還是你上班的地方也只敢搞Cost down這種三流招數?


 


最後,就讓我再惡搞一下,下個鏗鏘有力的結論吧:


 


老是把這些自己辦不到的夢想和理想強加在他們身上,開口閉口就是怎麼不去法國騎車看看,何時挑戰環法這些話題的車迷。


 


是最自私,也是最不公平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