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遇到一個尷尬的狀況是,當車友跟我聊起一些單車器材比較專業與深入的問題,如某某BB規格對五通剛性的影響,或是傳動側直拉交叉鋼絲勾頭角度對車輪的影響,或是某某材質鍛造管徑管形交疊哇拉拉拉對於車架騎乘表現如何如何……等等,這一類專業的問題時。


 


我會很老實的告訴大家:「我不知道!」


 


一來,我並非專業研究或是製造這類產品的從業人員,我在我自己的領域都不敢說100%完全能回答所有的問題,何況是一個不是我本行的東西。


二來,我也不太有興趣研究這一類的理論,因為就算是看過資料,欠缺實作經驗往往會讓人摸不著頭腦,畢竟「從痛苦的實戰中才能學到東西」才是硬道理。


三者,「沒時間」就是我們這種業餘車手的共通特徵,器材的問題,我還是傾向讓專業的車店店長講解。


 


我收集測試數據的理由只有一個:我要知道我花錢買了什麼東西?


 


數字是不言自明的「語言」,不管你說「剛柔並濟」、「又輕又強」、「傳動效率」…..哇拉哇拉一大堆形容詞,都不如:「總重 1207g, 前後輪剛性56N/mm/52N/mm,轉動慣量102 joule,空氣動力 」這樣的資料更有說服力,你也可以說後輪52N/mm太軟,隨便你,但是你不可以說42N/mm52N/mm硬,你也不可以說1207g1300g重,這就是數據的優越之處。


 


 


 


當然你可以質疑測試方式有問題,或是有盲點,國外的雜誌不僅是公布數據這麼簡單而已,他們還會在數據頁面的旁邊附註,他們是如何在實驗室測試這些東西的,用什麼器材或是什麼條件下測試,全部寫的一清二楚。如果大家有意見,我歡迎大家一起討論,真的有問題我可以寫Mail去問問那些老外,他們都會很樂意回答的。


 


相較之下,我說:國內單車雜誌大多不過是廣告紙釘一本起來而已。我相信很多車友心有戚戚焉。我也希望推廣這種觀念,這樣能推動廠商更有意願把自己的產品送測,而不是我們除了Slogan之外,啥都不能判斷。


 


而另一種情形是,我也不相信騎乘者的「主觀意見」,相較之下我還是傾向實驗室數據,我知道有些人對於器材很敏感,但是以目前所見,能夠把自己的騎乘感覺與實驗室數據相符合的人,一百個人中大概不到一個,或許有人會想用「功率計」來把速度跟出力做一個比較,但是室外的變因太多,而騎乘的路線、風向、方式、胎壓……etc.不會每次100%都一樣,而這一點差距,就足以讓你做出不正確的結論,況且,搞這麼麻煩,還不如拿去實驗是測試還比較快。(相信我,因為我幹過這個事了)


 


不管你的理論多完美,結構多合理,實驗室測試數據讓產品無所遁形,而理論與實際的差異,就是你的「理論」有盲點存在,過去資訊不夠發達的年代,大家用理論去推斷器材表現,還算是一個方法,而現在不僅是材料越來越複雜,製造方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大家應該要揚棄以往的方式,以數據結果作為你判斷的唯一依據。


 


這不是只有「單車」這一項工業才如此,事實上,我自己從事的半導體工業,更複雜,更沒有辦法完全依照「理論」去研發與製造,都必須要有實際的產品與測試數據,我們才會瞭解盲點在哪裡,進而深入探討一些精微奧妙之處,而 Know how 就在其中了,所以,不是每日實際參與研發與製造的工程人員,哪裡有可能懂得這麼多又這麼全面呢?


 


當然,意見不同,不需要不禮貌,大不了道不同不相為謀,各玩各的互不干涉,只要是願意指正或是提出討論的車友,我都歡迎指教,這裡沒有「大師」,只有朋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