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距離耐力騎乘,常被推薦的就是TEMPO 34HR,或者史詩般的6小時EM(其實這已經很接近LSD的要求了),通常也是以外騎為主,畢竟在訓練台騎上6個小時實在是很要命的一件事。

 

但是,到底要用哪個指標作巨量耐力輸出的進度比較合適?

 

外騎的話,受到風向、地形影響,單單使用「里程數」作為指標,並不是一個合理的作法,即便都是同一個路線,冬天風大,昨天與今天的風速就可能不同,當然對里程結果產生影響,並不是一個足夠客觀的指標。

 

單看時間、功率、心跳,很難有一個穩定的指標,心率受到氣溫與車手狀態的影響很大(甚至藥物),而且即便是限制心率,也不可能一直都處於+/-2bpm的範圍。時間還會受到紅綠燈與交通狀態的影響,不停紅綠燈太危險了。

 

功率或許相對來說算是比較客觀的指標,但是受到地形與風向的影響下,要完全定著功率一直騎下去,也未必這麼容易。

 

我認為最合適作為有氧耐力輸出的指標,就是「作功數」,不管你花多少時間,拿作功數(WORK)當作 target最為合適,用騎乘時間來衡量進步與否,我想相對是客觀些。

 

比如說,以一次武嶺所需的作功數來當目標,假定是2500KJ,那外騎就以達到這個作功數為主,並且看消耗的時間多寡,來衡量進步與否的成果。

 

不過,這個進展我想相對於SST或是LT以上的科目,不會很明顯的進步,三個月有進步個5%~10%應該算是很厲害了,只不過這個進步了就幾乎不太會下降,除非你大半年都沒練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