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單車五四三 (5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不喜歡批評別人,因為我自己也沒有很完美,只是最近看了一些人事物,有一些心得,隨便拼湊寫寫


 


一個要是覺得自己無所不知,那就是一個鬧劇的開始,要是有人還從旁慫恿,言必稱大師,那就變成一個災難的開始。」,這是我對某位前輩心中的OS,但是我並沒有當面跟他說過,因為一來他本人自視甚高,認為自己對輪組與車架的知識無所不知,說了大概也不聽,二來再怎麼說他也算是我的前輩,當面批評總是怪怪的,所以也就這樣了。


 


但是上次看到他與某車店老闆的在格子上的對話,就知道他為了某項產品跟車店老闆翻臉了,但是那也只是一個遠因,近因大概又是他老大對於某某公司與產品的走向有意見,寫了幾句批評,讓車店老闆心中老大不爽,一口氣新仇舊恨湧上來開始翻舊帳了,當部落客的好處就是可以「刪文伺候」,只留下對自己有利的言論就好。


 


大抵一個人要是出現「我什麼都懂」的這種幻覺,大概是比中了「別天神」還厲害的幻術差不多(詳情請參閱火影忍者),不會醒來的,拿我自己做例子,我從事半導體製造業也快要10年了,,這10年,我有優秀的指導者,我花了很多的時間再打專業知識的基礎,也去過一流的公司待過,幾乎每一天我都在應付困難的工程問題,要是有一個非半導體從業的人跟我說:「半導體我什麼都懂」,我今天敢不客氣的講一句:「我聽你在放屁!」。


 


每一個行業,都有其精微奧妙之處,要深入瞭解與掌握,要花費個幾年並投入實務經驗,才能一窺全貌,不是在這個行業中從事的人,大抵都是走馬看花,原理都不難懂,沒有實務面的支持,理論終歸是理論,實際應用與量產更是問題多如牛毛,窮其一生以有限追逐無限已是不合常理,怎麼可能有人「什麼都懂」?


 


再者,不騎車玩器材,「說的一口好車」難免要遭人譏笑,我的觀察,不騎車的人很容易偏離現實層面,給予器材的評價也會流於表面,甚至相差甚遠,如果給不騎車的人FITTING就更有疑慮,以我做例子,我的TCR ADV給過3個車店店長FITTING,設定天差地遠,但是他們都沒錯,因為我的需求變了,但是如果交給一個都不騎車的人來做………..呼呼。


 


況且,講久了,搞到自己都不敢出門騎車,人家都兵臨城下叫陣了,還在演「空城計」也實在很荒謬,又不是製造商又不是品牌商又不是車店老闆,整天說車子不騎車到底是在幹嘛?相信他的人跟他搞了一票才後悔莫及,說到底也還是自己愚蠢所遇非人,怨不得人。


 


自行車是「人」與「運動」的結合,脫離「運動」與「人」只看「器材」,荒誕不經,在所難免。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Well, Dude……..it is not about time now…….not yet…….


 


非常好笑的是,我一直以為禮拜日北海岸的好天氣是老天爺給我的預兆,想不到老天的安排其實是:「你今天就好好騎,因為下禮拜就不用比賽了」,我只能說天意從來不是我這種憨人可以懂得啊。


 


至於我會不會對停賽很憤慨?坦白說,不會,比賽只是我的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鍛鍊身體,把身體練好一點,職業選手才會把比賽當目的,因為勝負對他們很重要,所以那種「你不會贏所以也不用去比賽」的那種論調對我不成立,我有在練車就對得起我自己,至於其他人要不要比賽要不要練車也跟我沒關係。


 


所以,就算我贏過什麼,那也不重要,因為我知道我是哪種料,練車只是對我「業餘車手」的身份有交代罷了,可能有人覺得我有一點認真過頭,但是這其實是個性使然,我討厭事情「隨便搞搞」,我喜歡有方法、有效率、有目標、有投入,至於有沒有結果?well……人要學會看開一點,才會比較快樂,誰規定有練車就一定會贏的?



 


說到金山,其實我也當過金山居民,只不過當年我四歲,第一次跟女生露營也在金山,15歲那年,我騎著一台鉻鉬鋼的超粗胎登山車從家裡出發,騎到基隆、金山、淡水,然後回家,早上6點出發,晚上8點半到家,差點沒往生。此後這條路線就成為我自己的私房路線,每年最少騎一次,這兩年換公路車,練車練的更勤,幾乎每一兩個月就往北海岸跑,現在要我騎這個路線,早上6點出門,應該可以中午以前回家吃午飯。這條路線,我改成風貴嘴+萬里+北海岸,這樣比較沒紅綠燈車也比較少。


 


以前騎腳踏車的人少,這條路幾乎看不到其他人跟我一起騎,金山野柳都是鳥不生蛋,週休二日之後,金山漸漸的就熱鬧了起來。單車熱開始後,這條路就常常會看到很多車友來來往往,金山剛好居於所有北海岸的路線中央,是合適的補給點,所以金山也變得更熱鬧。隨著單車比賽越來越多,金山更是熱門的單車比賽路線,一年到頭大大小小的賽事都會經過金山,甚至跑步的都來北海岸比。但是,很少人會問,這是不是金山居民要的?一天到晚封路交管,不會對居民產生不便打死我也不信,今年三月北海岸從金萬石到環台賽,現在騎士協會又要連交管2日,如果是在你家門口你會不會抓狂?


 


反過來看,騎士協會不也是怪單位?北海岸三月~四月經常陰雨,說了幾年要不要改時間連理都不理,每年第一站一堆車手摔的鼻青臉腫,建議要按實力分組也是老大不甩,沒關係,現在看看是你是老大還是金山的里長伯是老大好了?


 


總統跟新北市市長說要注重單車運動發展,不如下來協調比賽交管時程還比較實在,比如說每兩個月才可以交管一次,這樣大家才不會傷感情。至於沒騎到車的車友,比賽還很多,用不著生氣,反正一年只能有2A級賽事,再挑一個就行了,犯不著跟大家過不去,要贏還怕沒機會嗎?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ude, it's about time now..... We've done it before, let's do it again!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又輕又強又不燒框.......嗯........,看起來比較像是廣告文宣吧。


 


Well,14xxg的輪子叫做「太重」,嫌一千四百克輪子太重的人,是不是要先檢討一下自己的腳力?又如果14xxg的輪子都驅不動的人,換上1050g的就騎起來「輕鬆沒煩惱」了?



廣告的目的,就是要讓你相信「買了那個東西,就會變成那個樣子」,所以NIKE要找Michael Jordan代言,不是也同理?


 


而那些每天上網講「某某輪子如何如何」、「某某車架剛性一級棒」,你有看過這些人騎車的鳥樣嗎?


 


每天看一堆人寫「花鼓」如何如何,鋼絲勾頭還是直拉?編法1:1?1:2?2:3?5:5?框重多少多少?老實說,我不是專家,我只是愛玩,所以跟車隊的人還有車友借了一些有名氣的輪子來玩玩,從很貴的到非常貴的我都玩過,但是大都只有借個一兩天,除非特別差的東西,其他我印象都還好,原則上,如果上了車沒有突出的效果,不管理論有多好,爛貨就是爛貨,不是嗎?


 


至於XX輪組又輕又強?數據呢?剛性測試多少?空氣動力表現?除了重量其餘一律付之闕如,這麼強怎麼不見歐洲三大賽出現過?有些事,說多了就不美了。



或者,我們反過來問,要買碳纖板輪,目的是甚麼?是要騎的更快?如果是這樣,那第一個要加強的不是「體能」嗎?怎麼是先選「輪子」呢?當然,「腳力才是王道」的言論很反智,但是也是殘酷的事實,我誠心的建議,先以手邊的東西,能夠做到在「俱樂部聯賽不掉隊」,再來玩器材,樂趣會比較多。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Team Sky選手在車架上管,貼了一張鼓舞自己的貼紙,話的內容如下:

This is the line.

The Line between winning and losing

 

Between failure and success

Between good and great

Between dreaming and Believing

Between convention and innovation

Between head and heart

It's a fine line

It challenges everything we do

And we ride it every day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公路車也玩了一年多,這一年認識不少人也認識不少「傢私」,上了一海票的單車網站查找資料,除了中文英文還有德文跟日文,拿去給Google大神翻譯完還是一頭霧水,又買了一海票單車雜誌與書籍,每天看了又睡、睡了又看,就為了找到一個「上山平路輕鬆無負擔」的車子。


 


其實,哪有這種東西,你騎什麼「神兵利器」,都嘛很累,想不累的去騎摩托車吧。


 


也許是廠商銷售技巧作祟,又或者是車友間人云亦云,往往有些東西被車友捧上天,某功率計要多準有多準,其他超過3%的精度就屬於「玩具」的範圍,有某牌功率計的人就說另一牌不準,自己的才是「公認」的準,而另一牌的人就說你那裝在花鼓是準在哪裡?醜的要命又重,可以拿去比賽嗎?(這就破梗了)某輪組裝上去要多快有多快,都不用人去踩是可以快到哪裡去?另一輪組裝上後要多兇有兇,它轉一轉是會罵你是吧?後輪24/28/32根編的輪子要多硬有多硬,花鼓用3000美金一對的要多順有多順。(又一個不用踩的神兵利器)高框板輪慣性有多好就多好,踩起來「重而不拖」(這三小?)。而某車架要多硬有多硬,五通剛性可以比得上超合金Z,人踩上去都不會斷,下次他們該叫大象來踩看看。而另一台車集合舒適/剛性/輕量/操控穩定/美觀/節能減碳於一身,簡直是曠世巨作,可以收進羅浮宮跟達文西的「蒙那力殺」擺在一起相互輝映。而另一鈦合金車架要多強有多強,鈦金屬是在托斯卡尼讓教宗加持過的,整車組起來比屁還要輕。


 


好啦,恭喜大爺獲得神兵利器,今年俱樂部聯賽我看你要騎第幾名?


 


我再一次強調,我不是鼓吹「腳力才是王道」這種反智的言論,相反的,我認為多認識一些器材的知識是一個車手的優勢,如果經濟許可的人,也不妨買幾個東西來玩看看,因為玩過東西看過數據,心裡就有底了,如果車友夠多,拿人家的器材來測試一下也不失為一種樂趣,而跟國內網站比起來,國外的文章內容更有嚴謹的測試與數據,而加強一下語文能力也並沒有壞處。玩器材的確是騎車的樂趣之一,我也相當樂在其中。


 


你想買某些東西,目的很重要,你要去瞭解它也是對的,因為你心裡要「有個底」,它是甚麼東西?有什麼效果?對於你的目的有什麼幫助?而你的口袋有多深?你喜不喜歡它的長相?你喜不喜歡在賣的老闆?這都會是我們考慮再三的理由,所以,多去瞭解比較是有益處的。


 


我們也可以常看到,很多車友在網路上或是平日的發言,真的是瞭解到非常精通的範圍,他們對自行車的知識,恐怕連很多車店老闆都要汗顏。但是,對器材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一對1800g的輪子叫「太重」?上鍊慢了0.1秒叫「不順」?車架五通側向剛性低於60N叫做「很軟」?(騎的人到底是甚麼怪物啊?)功率計精度要小於3%?(你上武嶺的成績是要計較到用「分」來算的話,那我不否認你需要這麼準的,但是我是用「小時」為單位啦。)


 


對我來說,自行車最大的樂趣有兩個:1. 鍛鍊身體,減低體重。2. 交朋友。騎自行車是人在騎,不是車自己在跑,出去比賽也要靠車隊、朋友罩,一天到晚在網路上嘴砲不如把訓練計畫定一定去實行比較實在。


 


不要忘記你騎車是為了什麼?除非你想當「自行車製造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常常會聽朋友問:「去哪裡買XX會不會比較便宜」、「到哪裡作OO會不會打折」,其實這只是反映我們的消費型態是「價低者得」,而且越是中南部越會削價競爭,我以前在南部唸書的時候,學校附近的700cc的西瓜汁,從20元一杯一路打到10元,而大家也都只去買10元的那家,卻很少人會問說10元的西瓜汁到底是怎麼來的,總之沒喝出人命也就是了,而如果有老闆為了品質堅持西瓜汁是一杯20元,那很抱歉,你的西瓜汁絕對是賣不出去的,所以,我們不只是代工廠,我們全國上下都很會Cost down,也因此,我們喝了不少塑化劑也吃了一堆三聚氰氨,因為大家只看價錢夠不夠低,至於內容如何,Who care?


           當有些廠商想要有突破(如:參加職業賽事),想讓公司能夠更前進一步時,反而會招致消費者的白眼,因為他們認為你增加了成本反映在售價裡頭,讓他的荷包「受傷了」。


           所以當有些人去網上抱怨國內一些小廠服務如何如何不盡人意時,我只能說:「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可不只是你公司老闆的專利。


           這就形成一些奇怪的現象,有些店明明服務差勁的要命,卻可以一直生存下去,我只能說台灣的Business Model 不是我這種笨人可以理解的。


           尤其是自行車店,這是我最感到奇怪的地方,一個車店店長好不好差別很大,有的只想從你口袋掏錢,什麼爛東西都可以被他說到可以飛天,有的人明明專業技術糟糕至極,卻可以賣到全國前幾名,有的Fitting給他作腳就要廢了,卻賣了一堆高價車。


           反過來說,好的車店店長就不一樣,技術好就不在話下,拉線走線已經到了藝術的層級,推薦的器材完全是按照你的身體條件下去考量,賣的東西也不貴,店裡擺的都是好貨,絕不會看到「阿里不達」的牌子,而我常光顧的店長全部自己都騎車,有的還當過選手,除了賣車也玩車,所以他們很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也懂得客人的需要是什麼,而且態度都很NICE,機八的老闆我絕不跟他來往,因為「經商如做人」可是一點也沒錯。


           我並不是說我不比價或不殺價,畢竟我不是郭董「錢多到不知道要怎麼辦」,但是好的老闆我盡量都是「一口價」,你開多少我就買單,因為我買的是「服務」,而他們賣的是「信任」。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回應一下「小馬」同學的留言:有粉多施主通常借不到輪組可以試~種種問題~所以才會在那邊問阿~哈哈


 


我說:「施主,這要問你自己」,其實是呼應我上一句話:談論自己的體能狀況/騎乘路線/平均功率/年齡…..等等卻很少


 


我沒有要大家當「自了漢」的意思,有問題發問是一件好事,但是是不是問對人又是另外一回事


 


當你想問XX輪組如何如何時,你有瞭解你自己嗎?你的體重只是一個參考,你的年齡/車齡/健康狀況/輸出功率/騎乘路線/路況/比賽成績/目標….等等,這些關於「你自己」的資訊,你瞭解多少?你又對自己分析了多少?你的強項是甚麼?你的限定因素是什麼?你的目標又是什麼?


 


如果你不曾下功夫瞭解你自己,卻跟一個陌生人問一個跟自身有關的問題,得到正確答案的機率有多少?


 


當然,好的車壇前輩跟好的車店老闆可以減少你很多時間與成本的浪費,但是另一個問題就是誰是「好的」?


 


有時候也不是別人騙你,是因為你的身體條件等等其他因素跟常人差得太多,一般的「常識」對你來說完全不適用,所以當然得不到屬於你的「正解」


 


使用大廠輪組的好處就在此,因為它的一些物理性質如:Aerodynamics / Inertia /Stiffness 都有完整的數據,你可以依照你的身體條件/騎乘路線/踩踏輸出去選擇適合你的東西,而不會花錢找罪受,比如說我上一篇文章就有側向剛性與體重的建議值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Aerodynamics / Inertia /Stiffness的人,我建議你下一點功夫去瞭解,http://tw.myblog.yahoo.com/huang-jd/article?mid=1863&prev=1911&next=1852&l=f&fid=33 我在這篇附上三個連結,花一點時間看一下人家怎麼測試會有幫助)


 


但是「建議使用範圍」不是廠商樂見的,因為這樣餅就變小了


 


到底 40N/mm之於你來說是怎樣的一個感覺,可能就是要實際騎乘一段時間才能有深刻的感覺,而之後才能以此為基準做選擇


 


騎自行車是一個以「人」為主的活動,它有很多的面向,但是「器材」卻是最常被討論的項目,坦白說,我覺得這已經反應這個社會病態的物欲


 


對於自行車新手來說,這些議題並不需要去特別注意,因為連基本腳力都沒有的人,騎什麼都很累,所以這其實是已經騎一段時間的車手比較要注意的問題


 


新手常犯的毛病就是問:是不是換XX輪子爬坡比較不累?我可以跟你保證,只要爬坡就是「累」,沒有不累的,換LW也很累,不想累的人可以去騎摩托車就好。


 


況且,騎了一段時間,還交不到「可以借輪子」的車友,是不是應該先反求諸己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PS. 話說,有人有看出我想暗示什麼嗎?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沒有要吐嘈任何人的意思,只是一點小小的想法............


 


現在最常聽到的一個說法是:「全功能輪組=全不能輪組」,乍聽之下非常的有道理,因為的確沒有一組輪組可以在「所有的」地形有最佳的表現,所以「一條輪凸全台灣」的想法已經「不合時宜」了。


 


所以騎武嶺要用LW登山王,北海岸團隊計時賽要拿出Zipp404出來車拼,配對的非常剛好。


 


那如果說,我們下個月去德法騎個2000公里,只能帶一組輪子,你要帶哪一組?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的舉例太極端,但是如果你一年要騎上個500010000公里,又只能擁有1個輪子,不是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


 


況且絕大部分的車友都是「業餘的」,彼此的體能差異會遠大於器材的差異,今年陽金3P有一個排名前20的是騎登山車的,所以騎輸他的人要把LW丟到山下去嗎?


 


我認為「全功能輪組」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它在什麼地形都差了一點,但是體能的差異可以彌補這個差異。


 


而「全功能輪組」的中心思想是:針對平均體重與體能,還有當地的地形特色所設計的輪組,也就是對「最眾數」作為銷售目標。


 


但是「人云亦云」就是這樣開始的,因為「大多數」的意見會淹沒你,而又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試到很多輪組。而除了大廠比較有名的輪組之外,很少輪組會有側向剛性/轉動慣量/空力測試的數據,所以大家都只拿「重量」來討論,因為只有這個數據可以討論而已。


 


單一次器材的測試實在很難給予正確的評價,而就算每次騎同一個輪子,不同的體能狀況、天候、路面、輪胎…...等等的因素就會讓你有不同的感覺,所以我一直覺得沒有數據的輪組騎乘測試只能算是「主觀意見」,可信度並不比八卦雜誌強多少。


 


有些試乘者到底「選手」還是「銷售人員」?你分的出來嗎?更不要提網路論壇的「意見領袖」,你以為他們比你懂就不會踢到鐵板嗎?更不要說他到底跟你的身體條件到底差距有多少,對你有多少參考價值?


 


況且,今天萬一你買了個八萬十萬貴森森的輪子,並沒有比你的跑7分快到哪裡時,你會承認自己的愚蠢嗎?


 


這就讓廠商有了可趁之機,「We want them buying, not thinking.」,我認為這句話很寫實。


 


老哥的文章常提到:「剛性與重量」的平衡點,但是如果考慮剛性/重量/可靠度/花費的平衡點呢?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平衡點」都不一樣,況且還要看用途,像上次老哥的輪子就在我們每週夜騎的路線給毀了,這樣口袋就「不平衡」了。


 


很多騎車的人會問:XX輪組是不是爬坡不好?OO輪組是不是平地很棒?可是在發問之前,談論自己的體能狀況/騎乘路線/平均功率/年齡…..等等卻很少,彷彿輪子裝上去自己就會跑一樣。


 


我並沒有要鼓吹「腳力才是王道」這種反智的言論,但是,當你想要買某某輪組,想問騎起來怎麼樣的時候


 


「施主,這要問你自己」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手上比較常用4支輪子:DT-Swiss R1800 (框高30),DT-Swiss R1700(框高24),C35-CL,C24-TU,C24 -TU最近才入手,才爬過一個小格頭而已。


之前騎R1700的「沈重感」,後來我就把它賤賣了。


我每週四次的夜騎路線是固定的,其中有一個是700公尺爬升50公尺的短坡,另一段是約5公里的平直路。


我用R1800的數據是:爬坡段均速約末落在12km/hr左右,平直路ITT均速大約41km/hr,Max Speed 48~49km/hr


而用C35-CL的數據是:爬坡段均速平均大於14km/hr,平直路ITT均速皆不低於43km/hr,Max Speed 我騎過 54.6km/hr,而且我可以維持在50km/hr以上大約40秒。


至於R1700就不用提了,踩下去有如泥牛入海,跟人家團騎平地山路都被海放,直到我換上C35-CL才有大幅改善。


所以當有人說「C35-CL剛性不佳」時,我只能說這跟我的認知與數據不符合,如果剛性較低,為何超重的R1800遜於C35-CL?如果跑0瞎貓剛性較佳於C35-CL,那使用勾頭圓鋼絲高框的R1800會比輕400g以上的跑0瞎貓剛性差嗎?所以我才說:「與我認知不符」


當然這也可以質疑風速、體能狀況會影響測試結果,也不能否認,畢竟沒有搭配功率計的功率值的確有其失準之處,但是這也是我近兩個月來的平均值,C35-CL有20次的資料,R1800有12次,所以我認為有其參考價值。


而我會選擇C35-CL,是試騎過C24-CL、跑0、瞎貓之後,覺得這前兩支對我來說都像極了R1700,爬坡抽車都會磨到後煞車,而瞎貓當時的售價跟C35-CL相差無幾,還調不到貨,所以選擇C35-CL(當然也是岳老闆的建議啦!),當然我還沒騎過Mavic SL與Eurus,所以可能也是一種偏見,但是鋁框輪組我對低框都打上問號。


至於我另一支C24-TU,那是前後輪剛性都超過50N/mm,跟Eurus比差一點,如果下面這個連結的數據沒錯的話,我會認為C35-CL大概略遜於C24-TU(不會比材質一樣的C24-CL差),遠輸於Eurus,但是比瞎貓那些好一點。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23159755.html


 


------------------------------------------------------------------------------------------------------------我是分隔線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988284.html


上面這篇是法國那家網站針對「慣性」做測試,但是其實如果看他裡面的Extra Power數值的意義,這其實是「驅動輪子從0~30km/hr必須多出的力量」,基準點就是Lew Racing Pro VT-1 2008 Tune version這隻總重820g的輪組,也就是一般提到的「驅動效能」,他的測試方法排除剛性、變形量與風阻的影響,您可以看他圖示中的測試機台,是橫放的。


從他的附表中,我們可以知道,越重的輪子,所需的Extra Power就越多,幾乎是成正比,也可以說是「驅動效能不佳」,Shimano家的東西在附表中只能算是中規中矩,重量1245g C24-TU 2.2W,而重量1489g C50 TU就來到了3.5W,這也就是框重與驅動效能的關係,所以如果是1635g C35-CL,可以合理推估 Extra Power約莫在4.5W~5W之間,效能平平。


基本上我們常講「起步會頓」、「加速太慢」、「坡度轉換清楚/模糊」、「重拖」,都是騎乘者主觀的感覺,但是他背後的意義,我認為跟慣性與剛性的總和表現都有關,也就是實際騎乘時要花多少力氣讓輪子跑起來,但兩者時常混為一談,因為上路了就不可能分開來看。


我認為必須要把剛性測試與慣性測試這兩篇放在一起看,對我們選輪子比較有意義。因為畢竟我們不是在實驗室裡騎車,而每個人的身體素質都不一樣。


如果放在一起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低於1100g的輪子,除了LW standard G3,後輪剛性都不會大於40N/mmExtra power第一名的Lew甚至只有可憐的19,也就是說,雖然驅動效能超強,但是過軟的輪子一樣把你的力量吃掉,而剛性很強的輪子如C50-TU,卻需要較大的Power驅動與加速,所以可以說幾乎是剛性與驅動效能成反比。


但是車是人在騎的,不是機器在騎,身體素質不一樣的人不會選到一樣的輪子,身體強壯的人,對剛性要求比較高,但是驅動效能就沒這麼重要,因為Power強又不怕震動對身體的危害,而身體較輕Power不大的人,選用同一個輪子只是自討苦吃。而且還不包括地面粗糙程度帶來的震動對於速度的影響。


如果再把Aerodynamics放在一起看,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職業選手對LW趨之若鶩,重量輕又有空氣動力優勢,一般全能型或登山型選手體重都不會超過65kg(除了少數特例),而剛性太強的輪子對於20日的比賽可以說是痛苦不堪。而對我9x公斤的體重,LW只是價值12萬的垃圾,但是對於60kg的重量的騎士,就會是神兵利器。


而如果把比較空氣動力拿進來比較,框高24的Eurus並不會比C35-CL來的好,對我來說,選擇C35-CL的想法就是平地高速不錯,剛性OK,不能算爬坡輪(反正爬坡也很鳥),是適合「我」的輪組。


 


--------------------------------------------------------------------------------------------------------------------我是分隔線


 


              那麼,觀察最近幾個車友換上高板輪,一為手編輪一為國產輪,騎乘速度看起來都似乎沒有優勢,而車友也反應說「需要比較大的腳力」才可以驅動,疲勞很快就出現,而一個比較通用的說法是:高板輪的騎法比較不一樣。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這兩位車友原本用的輪子分別是C24-CL and Ultegra 6700,根據Shimano 的官網資料,重量分別是1395g 跟 1652g,而新的框50高板輪重量都大約落在1400g左右,按照前面連結的Intertia test結果,這個重量的Extra power大約落在2.7~3.6之間,但是,如果說高框帶來的「高重量」造成必須更出力才能推動輪子,對這兩位車友來說,並不成立,因為原本的鋁框輪組並沒有比較輕,而框高50的碳纖板輪對於原本框高24的鋁框難道不具有空氣動力優勢嗎?我想就算沒有也不該是比較遜吧,那較費力的踩踏與更早發生的疲勞,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想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有些事,說破了反而不美,得罪車友又得罪廠商,小心被人「蓋布袋」,況且,我們騎車騎的這麼鳥,留一點優勢給自己才不會一直被海放。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Cyclists are the biggest sandbaggers and secret trainers around.

騎車的人心腸最壞最會偷練.(說到心坎裡了!)

They'll say anything to soften you up for the kill. Don't let this
happen to you. Study this handy rider's phrasebook to find out what
they really mean when they say:


他們通常會講一些543,爲的就是待會好好打你一槍.爲了不讓這種悲劇發生在你身上,

請大家好好研究騎士的專業術語手冊,這樣你才知道他們到底在講些什麼.(我所指的壞心就是這種感覺)


"I'm out of shape"

我的身材走樣了.


Translation: I ride 400 miles a week and haven't missed a day since
the Ford administration. I replace my 11-tooth cog more often than
you wash your shorts. My body fat percentage is lower than your
mortgage rate.

翻譯:我每週騎600KM自從孫中山推翻滿清之後每天從不間斷.

我換11齒的飛輪比你洗車褲的次數還多,我的體脂肪率比你房貸的利率還低.

(在比賽前常聽到我都沒練的這種話就是這回事)



"I'm not into competition. I'm just riding to stay in shape"

我沒有要比賽,我騎車只是健身而已.


Translation: I will attack until you collapse in the gutter, babbling
and whimpering. I will win the line sprint if I have to force you into
oncoming traffic. I will crest this hill first if I have to grab your
seat post, and spray energy drink in your eyes.

翻譯:我會一直發動攻擊直到你倒在水溝裡啜泣兼胡說八道,

爲了要贏這個衝刺點我會不惜憋你到對向車道.

爲了要先爬上那個坡,我不惜抓住你的座管,再把運動飲料灑到你的眼睛.

(真是壞心腸的最佳寫照)

"I'm on my beater bike"

我今天騎練習車出門.


Translation: I had this baby custom-made in Tuscany using titanium
blessed by the Pope. I took it to a wind tunnel and it disappeared. It
weighs less than a fart and costs more than a divorce.

翻譯:這隻寶貝是在托斯卡尼用教宗加持過的鈦合金精心特別訂製的.

然後進到風洞測試直到阻力全部消失,重量比屁還輕,造價比離婚還昂貴.

(很多人這樣說是怕萬一騎輸人才有理由牽拖)

"It's not that hilly"

那條路沒很陡啦.


Translation: This climb lasts longer than a presidential campaign. Be
careful on the steep sections or you'll fall over -- backward. You
have a 39x23 low gear? Here's the name of my knee surgeon.

翻譯:這個坡將比總統大選的競選活動還久,小心最陡的部份,可能會向後翻過去,

你只有39x23的齒輪比嗎?來!這是我膝蓋外科醫生的名字,介紹給你認識.

(上一次被騙去陽明書院就是這種感覺)

"You're doing great, honey"

老婆騎的不錯喔!


Translation: Yo, lard ass, I'd like to get home before midnight. This
is what you get for spending the winter decorating and eating
chocolate. I shoulda married that cute Cat 1 racer when I had the chance.

翻譯:你這個大屁股,看到你我寧願半夜才回家.

這就是你整個冬天搞些有的沒的裝飾和窩在那裡吃巧克力的結果.

早知道我就應該娶一個可愛的國手.

(爲了家庭男人常常不得不講善意的謊言,事實上這就是內心的吶喊啊!)

"This is a no-drop ride"

我們會等最後一隻的.


Translation: I'll need an article of your clothing for the
search-and-rescue dogs.

翻譯:我需要一件你的衣服給搜救犬辨識,才方便把你找回來.

(套一句楊董的話好像家裡火燒厝等都不等一下)

"It's not that far"

沒有很遠啦.


Translation: Bring your passport

翻譯:記住不要忘記帶護照.

(不公佈路程的團騎爲了就是要修理人啊!)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