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Peaking

原文作者:Joe Friel

原文日期:8/9/2009

原文連結:http://www.trainingbible.com/joesblog/2009/08/peaking.html

翻  譯:謝光勳

翻譯日期:1/3/2016

 

在賽季中一個最重要也最少被瞭解的時段,就是巔峰期,通常開始於一個A級賽事前的兩到三個星期。假如在這個期間的訓練進展順利,在比賽當天可以達到最佳狀態。如果進展不佳,則為了此A級賽事所付出的許多努力恐怕都會白費,這是一個關鍵時期。

 

通常在巔峰期會犯下兩種錯誤。第一種就是訓練得太累,在巔峰期需要的是混合休息與高強度的訓練重點是在休息上。由於自我訓練的選手總是覺得訓練不足,傾向於在最後幾週做了大量的高強度訓練。另一種是休太多與高強度訓練不足,因為聽說休息可以提升體適能。這不是完全正確的,休息的確可以有更好的體能狀況(賽前休息足夠),但是也會流失一些體適能。

 

有三個生理要素是你在一個A級賽事前試圖去平衡的疲勞(fatigue)、體適能(fitness)與體能狀況(form)。疲勞是衡量在最近幾天內有多大的訓練量,假如最近幾天的強度或與訓練時間都比一般來得高的話,疲勞就會上升。在這狀態下,體適能同樣會提高,大量的訓練同時會產生疲勞與體適能。但是體適能的上升相對於疲勞來說是緩慢的,三天內的三個艱難課表會產生大量的疲勞,但是僅只有一些體適能的上升。長時間養成的是體適能,短時間內生成的是疲勞。在巔峰期內,我們寧願減少疲勞,而不會去試圖獲得更多的體適能。

 

體能狀況也是一個在巔峰期的關鍵要素,重要的是你的恢復是如何地進行,你有愈多的休息,你的體能狀況會愈好。你要有好的體能狀況(良好的休息與很少的疲勞),但是必須要小心不會因為過多的休息而導致體適能快速地減少。訣竅就是逐漸地減少疲勞,維持體適能在一個相對高的水準,穩定地增加體能狀況。然後你會準備好比賽而達到巔峰狀態。所以你該如何去做?

 

A級賽事開始的兩三個禮拜前,每三天或四天操作一些模擬賽事強度與條件的課表(1)。對大部分的選手來說,每三天做一次這些訓練是比較好的。從巔峰期的第一或是第二個星期開始,這些訓練逐漸地縮短。當課表時間縮短,每週的訓練量也是往下降的。這樣是好的,訓練量應該會下降得相當快速,每週減少30~50%的訓練量是正確的。這些課表的強度應該至少要在心率區間3 (Joel Friel Heart Levels, MaxHR 79~84%) 或是Tempo功率區間或是「適當的強度」,這樣的強度是維持體適能的關鍵。賽事模擬訓練日中間的兩天或三天,是減少疲勞與提升體能狀況的關鍵。課表應該是低強度與短時間的,並且隨著巔峰期的進行而逐漸縮短。所以你所做的是混合兩個要素強度與恢復在正確的時間點為比賽準備就緒。

 

單一運動的選手,像是跑者或是自行車選手,這是相當單純的。如上所述達到巔峰的過程,對三項運動選手來說會因運動的項目而有些變化。舉例來說,跑者的減量期通常比自行車選手長,而游泳項目的減量期是最短的。還有其他的要素也需要被考慮,像是賽事的時間長度(長時間的賽事意指較長的減量期),訓練的程度(高體適能代表較長的減量期),是否容易受傷(有受傷傾向的選手需要較長的減量期),年齡的大小(年齡愈大需要愈長的減量期)(2)

 

比賽當週的安排會有一些不同。你更要強調的是休息,但是仍然需要一些強度來維持體適能(在這個時間點是不需要長時間的訓練來維持比賽所需的體適能)。我喜歡請選手在本週操作3~4組課表,通常是完成數個90秒在比賽強度的間歇(對短的賽事而言),或是至少在心率區間3的課表(像是鐵人三項的長時間賽事),伴隨3分鐘的間休。比賽的5天前做590秒的間歇,4天前做490秒的間歇。這個模式貫穿一整個星期,我相信最輕鬆的日子就是比賽的兩天前,通常是一整天的休息或是至多一組非常短與低強度的訓練,賽前一天應該要有些簡短的賽事強度訓練。

 

多年來我採用這個方法在我所指導的選手上,普遍有好的成果。不過你必須要瞭解有許多的因素會影響到比賽當天的準備程度,像是飲食、睡眠與生活型態壓力,我們是生物學上的有機體,而非機器。不管我們如何把該做的做好,有時結果就是會不如人意,這就是人類的現實世界。你所要做的就是把以前為重要比賽所做的準備好好紀錄下來,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下一次嘗試重複這個過程,如果不是那麼順利的話,學習著下次該如何做些適當的調整。

 

譯註1:所謂的賽事模擬,應該要針對那些對你而言最有挑戰的項目部份,像是爬坡、計時、衝刺或其他的項目。PCG的賽前調整也是不錯用。

 

譯註2:所謂「較長的」減量意指三個星期(包含比賽當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peaking peak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