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58303_10155874638377866_5885145195112997493_n  

 

11度的晨騎,哥騎的不是車,騎的是自討苦吃

 

好久沒寫文,一寫文就是寫器材文,各位可以知道我已經只能當器材組的固定班底了(那也要有錢啊啊啊啊啊)。

 

本來我對於2016年以後的TCR Advance SL ISP 並沒有「非買不可」的動力,主要是數據上 2012 年的 TCR Advance SL ISP 已經讓我很滿意 (參見:https://cycletechreview.com/2012/media/carbon-frame-stiffness-giant-bicycles/ ),要有一台讓我「更滿意」的公路車,我認為是很難了。

 25289559_10155880664512866_3101548557524981207_n  

不過今年出了一個我很中意的圖裝配色,所以就……….,沒有什麼太高深的理由,男人就是視覺的動物。看外型,17 年的TCR Advance SL ISP12 年的相比,最明顯之處就是上管/座管/後上叉的管形不同(更多外型比較與輕量化細節內容參看:https://solomo.xinmedia.com/bike/22367-giantcycling/2

 

反倒是跟 11 年以前的TCR Advance SL ISP有些近似,但管型更為圓潤,走內線的差異讓 17 年的 TCR ISP 外型更為現代

 

明顯變細的座管/前叉/後上叉,更為纖細的造型帶來的是更為輕量化,而剛性測試數據上仍能與上一代TCR Advance SL ISP匹敵,足見 GIANT 造車工藝已是世界級的水準

 

在我講任何感受之前,數據先來:

25348853_10155887938037866_7966875147575618310_n  

 

有了數據之後,很多想像就會被破壞,主觀的成分會淡一點(這樣才可以掩飾筆者文筆貧乏之處…….),不過我一向喜歡這樣,數字就是數字,你可以說你不喜歡 72,但你沒辦法說 52 > 72,這是我喜歡數據的理由。

 

(備註:如果從量測數據上來看,似乎 2012 TCR Advance SL ISP剛性高於 2017 TCR Advance SL ISP,但這是來自兩個不同治具的量測結果,我會認為這是可參考但非絕對差異)

 

https://connect.garmin.com/modern/activity/2384873036

上面的連結是第一次騎乘的結果,第一次騎乘的感覺會比較能夠察覺到明顯的差異性,路線是我已經騎過很多次的固定路線,所以可以有較為客觀的「功率-時間」比較

 

車子的裝備上,輪組是同一個,功率計是同一個 Model (P2M Type-S 四爪),曲柄同一個牌子而且長度一樣,唯一有點不同的是 Rabobank 上的大盤齒比是 54/42,而新車是 50/34,在這一點上爬山會因為肌力發揮出現一些差異,但我盡量保持同樣的功率騎乘

 

剛出門的時候,我就覺得「喔,這台比較拖」,我趕快學我的朋友低頭看一下大盤是掛在哪,靠北!是小盤!怎麼會這樣?又騎了幾百公尺,就覺得想要趁九成新趕快賣掉。

 

到了集合點停下來才發現,TMD又是夾器偏了貼在煞車上………..

 

首先是比較有趣的是過減震條的感覺,我們這裡的非常厚,不知道是施工單位很怕大家開太快還是怎樣?過減震條的時候把手的震動一樣是超明顯,但是從座墊傳來的震動卻相較之下低很多,這一點似乎是比我的 Rabobank 好一些。

 

到了蓮花寺的爬坡,我試圖把功率保持在210W上下,結果得到是的時間是三分三十秒,把全年的數據都綜合來看,我會說 2012 TCR Advance SL ISP 2017 TCR Advance SL ISP 差異不大。

 

最後來到沿河街的四公里平直路,我請我的朋友阿志當一下我的發射台,最後五百公尺從時速40加速衝刺,一下子就衝過前方騎機車的阿伯,極速很快就拉到無齒比可用(58.1km/hr50t + 12t),如果是54/42 + 11t 的組合,應該有機會上到接近70km/hr。衝刺加速一如預料的犀利,沒有什麼意外。

 

所以結論是什麼?結論就跟兩三年前我試乘過的感想一樣:我騎不出差異……….,反正我本來就很遲鈍

 

不過不能否認的是每一次改款都能進化的 TCR ISP,可以想像背後是許多工程師努力的結晶,比起很多吃品牌老本只搞行銷的牌子,GIANT算是相當努力追求進步的企業,是「少數」台灣品牌值得國人肯定的(有的老闆說愛用國貨,問題是這些老闆對台灣有愛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