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那天跟車友阿立一起隨便哈拉功率計與訓練的點點滴滴,阿立是一個功率計的達人,作功率計測試分析的嚴謹度,在台灣是我僅見。很會「玩」功率計,也「玩」的很認真,做出來的測試報告可以跟國外的報告比美。其實人家做測試也未必有什麼了不起的器材,不過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字罷了。


 


阿立認真的態度,也反應在他騎車的實力上,中社12分左右的成績實在也是遠超過一般車友的水準了,不過他倒是淡然以對,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生理數據的比較之中,可以是最好的註解,永遠有人比你強,坐井觀天得意洋洋不過是一個錯覺罷了。


 


聊到生理數據跟分析,當然我們的共同語言就是WKO+,看了阿立的TSB,我還滿訝異他的TSB很少低於-20以下,他說,我慢慢練,不強求,實力慢慢累積,可以玩得比較長久。


 


對於阿立或是真正熱愛自行車運動的車友來說,不管是競賽或是訓練,都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環,並不只是一個運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Cycliving」這個字一樣,訓練就像是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不過的事情。


 


實力的累積,是漸進式的,要數月甚至數年才會看到明顯的進境,幾乎不會有人可以突然的大爆發(除非你原本的限定能力太差,而其他能力太強,然後限定能力突然大幅改善),所以,一直累積TSSTSB降到谷底,也未必實力就一定能有所提升,反而是長期TSB低落的情況與太多過於艱苦的訓練科目下,對生理與心理的衝擊,對於家庭/工作/人際關係有無影響?我想答案很明顯,而要能維持這個興趣,需不需要家庭/工作/人際關係來支持?失去了這三者的支持,還能長久玩下去嗎?結果是不言自明的。


 


競賽在「Cycliving」的角色也很重要,但是重點並不在輸贏,至少業餘車手不需要,因為贏了也沒什麼錢賺,輸了也不會要多交報名費,競賽可以讓騎車更有目的,也更有趣,也可增廣見聞,見識一下其他車友的厲害之處,對於實力增進也有幫助。


 


況且,沒有了競賽,你怎麼知道訓練的方針正不正確?方向對不對?強度夠不夠?時間長不長?課表有沒有要調整的必要?書上寫的對不對?Allen跟喬福瑞寫的是真理還是歪理?(這就讓我想到,某車友看了喬福瑞的書還沒兩頁,就說內容寫的是「歪理」,我在想人家訓練了這麼多的PRO,到底是你這市民組的還是鼎鼎大名的教練是對的?這我不敢評論,大家自己心裡有底就好)


 


競賽只是一個手段,而非目的,把輸贏放在心上的人,玩不久也玩的不快樂,原本要陶冶身心的休閒活動變成你輸我贏的修羅道場,偏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都有人可以電你,這樣快樂的起來嗎?


 


認真的騎,認真的訓練,認真的研究運動科學,長長久久的玩下去,就是我現在的態度與目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