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WKO+的軟體,其中的PMC圖是 “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Power meter” 的一個精髓,這張圖的目的,是讓選手能夠掌握自己的疲勞程度,使得在賽前可以利用有效的管理方式,使自己的狀態來到高峰,而不是帶著疲憊的大腿上戰場。
如下圖所示,PMC圖在WKO+的紅色框框的位置,是由 ATL/CTL/TSB三條線組成的曲線圖,這張圖也可以自己設定,加入TSS或是 20min AVG MAX Power這一類的資訊,或是改變時間區間。
隨著訓練時間與強度的提升,ATL與CTL會上升,黃色的TSB線會下降,TSB代表的就是你「今天的疲勞程度」,至於數值多少與實際疲勞的程度關係,請參考我的舊文:TSB指標管理
http://tw.myblog.yahoo.com/huang-jd/article?mid=3306&prev=3330&next=3295&l=f&fid=86
那麼,怎麼樣才是一個好的訓練原則呈現在PMC圖呢?我們先來看一個不太好的範例好了,下圖是某業餘車手的三週PMC圖(就是我本人….),我們可以看到,TSB呈現下滑的趨勢,從大於0慢慢的走到-10左右的區域,然後某一天忽然ATL大增,TSB掉到-20以下。
曲線不難懂,但是實際上騎士的狀況如何?當第一週TSB大於0的時候,車手打TEMPO/LT的課表,完全可以達到功率區間完成,AC的課表則可以勉強完成(但那是車手個人體能的問題)。而這樣的狀態走到下一週則TSB大約是小於0但不超過-10,這時課表仍然是完成度很高,但是AC課程沒練,所以不知道VO2MAX以上的課表是否可以完成,就這樣來到了第二週的週末團練。
週末的團練,時間不算短,超過4小時,但是有幾段強度拉到LT以上,大約是一半的時間都是這樣(放感情下去催火力,這樣……),所以當日的TSS超過250,而第二日也幾乎是騎不動了。TSB也一舉破-25。但是這樣一來,接下來的周一周二明顯的受到疲勞的影響,連TEMPO都打不好,當然,這中間值得反省的部分,就是車手在這三天,恢復的動作作的不夠好,導致TSB「才」-20以下就被影響。
下圖是訓練大師自己提供的PMC圖,我不能說這一定就是正確的,但是至少比上圖值得參考的多。
從大師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PMC圖是「有被管理的」:
1. TSS大都控制在70(應該說練到70他就停下來了)
2. 連續訓練多半超過5日以上,甚至更長
3. 休息日不超過兩天
4. TSS幾乎不會超過150
5. TSB控制在-10左右,不會超過-20
那麼,這樣的PMC圖,有什麼優點?
1. CTL緩步上升,意味著體能逐漸進步
2. TSB大於-20,操練課表易於達標
3. TSS不大於150,第二天與後面的課表可以繼續操練不間斷
4. TSB穩定,有助於保持訓練動力與避免OT帶來的後遺症
或許有人會問:這樣會不會練太少?但是大家自己想一下,你每天TSS打個70,連續好幾天,有辦法嗎?能堅持嗎?
而這張PMC表,告訴我們大師的訓練觀念是什麼?
1. 訓練應該是持續的,穩定的,固定的
2. 休息日不宜太長,如果能緩和騎(RR)也不錯
3. 疲勞應該是被控制的,在合理範圍內的
4. 不要一天操很大,然後又休息,而是要每天都固定操練
5. TSS/day不是越高越好,事實上剛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