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UWj_z4m2hUjLBWGkHr2Rw  
基本上,CTL的上升,是建立在累積TSS的結果,TSS累積的 越多,CTL上升的就越快,從TSB的意義來看,那就是「你忍耐 疲勞的程度上升了」
 
但是TSS要累積,以「週」為單位來看,不太可能是每天在操練 NP/AC/ VO2MAX這種科目,因為很難做到這點,況且,如果一次TSS要 開出150以上,大部分的情況都是TEMPO/ EM以下的強度操作2~3小時以上,以LT為例,操一小時TSS1 00,然後還能夠繼續騎嗎?
 
要大量累積TSS,必須靠TEMPO以下以有氧耐力為主的訓練科 目,其實這也符合訓練時數分配的原則,事實上,訓練時數越長,有 氧耐力的部分就越多,這樣一來,有氧耐力的「底」就有越來越擴大 的趨勢。
 
所以,我認為,當你的CTL斜率很高上升很快時,除了「忍受疲勞 外」,這應該是同時意味著「你的有氧耐力變好了」,事實上FTP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具有這個意義,因為FTP太低的人,單 日賽也許OK,但是光是要花東兩日賽連完賽都很困難,而且,實戰 中,FTP高(有氧底強)的人,才有力氣在關鍵時刻使出VO2M AX/AC/ NP以上的能力,要是你在集團裡騎的累都累死了,還談什麼無氧?
 
但是我還是認為,CTL並不能完全反應你的能力,至少它對於車手 無氧以上的能力,是不清楚的,因為它不知道你的訓練強度是怎麼分 配的。
 
---------------------------------------------我是分隔線--------------------------------------

 

 每次在FB上看大家PO的PMC圖,CTL都是跟智慧型手機銷售數量一樣直線 上升,實在是可喜可賀

 

不過,「CTL不能反應你全部的事實」,我想大家都 能同意,但是「CTL上升並不意味著你有進步」,恐怕這種悲劇就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等等,剛剛誰說有氧耐力怎麼了?)

 

我舉一個虛構的「反證」例子,給大家思考一下

 

假設某羽量級車手A,FTP在200W以下,訓練量一週是15小時,這樣的每週TSS會相當的恐怖,當然CTL值也是直線上升。

 

但是A君會進步嗎?從訓練時數來看,他的騎乘絕大部分都會是TEMPO以下的強度,但是A君的限定 能力通常「肌力」的部分,不去加強肌力卻一直去練有氧耐力 ,換來的就是上升的CTL與下降的FTP。

 

所以,當你看懂PMC圖,看著CTL上升「自HIGH」,可能只 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我是分隔線--------------------------------------

 

 把事情做對,比把事情做好重要

 

我看很多業餘車手都有一些共同的現象:比累積里程(又不能換機票 )、比爬升高度、比訓練時數、比FTP、比TSS、最後來比CT L。彷彿我們只要累積到足夠的點數,就可以提升等級至LV99,見神殺神佛擋殺佛,天 下無敵。

 

雖然「CTL上升其實跟什麼碗糕 能力都沒有絕對的正比關係」我相信懂得人很多,但是被誤會 成「CTL上升=FTP上升=站凸字台」其實也不是不可能,如果 文字本身可以正確的傳達所有的訊息,那天下就不會有「誤會」這種 事了。

 

而這背後真正的問題,其實就在於並沒有多少人真正把把事情做對,比把事情做好重要當一回事,這是我們的民族性使然,各行各業亦然,很少人在一頭 熱的努力當中,去思索「這樣做到底對不對?」這樣簡單又重要的問 題。

 

回到「功率訓練」這件事情上,今天我們多讀了兩本書,學會使用W KO+,然後只要上踏板拿著書上一直操一直操,就會保證你戰無不 勝攻無不克嗎?如果有這麼簡單,那我們生產出世界冠軍或是環法冠 軍就只是遲早的事。

 

但事實上,今天你把42天累積的所有記錄檔丟進WKO+,也許它 可以告訴你的FTP有多少、今天的狀況如何、踩踏的力矩夠不夠威 、最後的衝刺是不是又猛爆的開出千瓦,但是它絕對沒有一個功能是 按下去然後告訴你下個月要練什麼,才會比現在更進步或是更符合你 的需要,因為那是「教練」的價值之所在。

 

 

 科學化訓練或是功率訓練需不需要教練?當然要,因為書上只會告訴 你AC 2min*8,但是它不會告訴你「那適不適合你」,或者你的姿勢 對不對與轉速對不對這種細微又關鍵的所在,但是有實務經驗的教練 就不一樣,他可以讓你跳過「摸索」的階段,讓你更接近「把事情做 對」。

 

 

 這也是為什麼香港的沈金康教練一直都可以生產出冠軍選手,難道是因為他有付 費買「WKO+++」這種超高檔的秘密訓練軟體?還是他累積多年 的實務經驗讓他懂得「訓練冠軍」的途徑為何?答案是不言可喻的。

 

 

 科學化訓練或是功率訓練其實從未跳脫出訓練的原則,什麼「肌力、耐力、速度技巧之競爭三元素」與「形成實力的四大齒輪:心肺、肌力、循環與技巧」跟「NP/AC/LT/TEMPO/EM/RR七大區」其實都是在說同一件事:人體是怎麼運作的?它只是讓訓練在「有效並精準的管理」下提升訓練效率,即便是在上個 世紀,改善限定能力與增強選手的特長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 ,如果我們不去試圖「把事情做對」而只知道卯起來蠻幹,那麼,A 君絕不是什麼「虛構的極端個案」,而是「通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