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上比較常用4支輪子:DT-Swiss R1800 (框高30),DT-Swiss R1700(框高24),C35-CL,C24-TU,C24 -TU最近才入手,才爬過一個小格頭而已。


之前騎R1700的「沈重感」,後來我就把它賤賣了。


我每週四次的夜騎路線是固定的,其中有一個是700公尺爬升50公尺的短坡,另一段是約5公里的平直路。


我用R1800的數據是:爬坡段均速約末落在12km/hr左右,平直路ITT均速大約41km/hr,Max Speed 48~49km/hr


而用C35-CL的數據是:爬坡段均速平均大於14km/hr,平直路ITT均速皆不低於43km/hr,Max Speed 我騎過 54.6km/hr,而且我可以維持在50km/hr以上大約40秒。


至於R1700就不用提了,踩下去有如泥牛入海,跟人家團騎平地山路都被海放,直到我換上C35-CL才有大幅改善。


所以當有人說「C35-CL剛性不佳」時,我只能說這跟我的認知與數據不符合,如果剛性較低,為何超重的R1800遜於C35-CL?如果跑0瞎貓剛性較佳於C35-CL,那使用勾頭圓鋼絲高框的R1800會比輕400g以上的跑0瞎貓剛性差嗎?所以我才說:「與我認知不符」


當然這也可以質疑風速、體能狀況會影響測試結果,也不能否認,畢竟沒有搭配功率計的功率值的確有其失準之處,但是這也是我近兩個月來的平均值,C35-CL有20次的資料,R1800有12次,所以我認為有其參考價值。


而我會選擇C35-CL,是試騎過C24-CL、跑0、瞎貓之後,覺得這前兩支對我來說都像極了R1700,爬坡抽車都會磨到後煞車,而瞎貓當時的售價跟C35-CL相差無幾,還調不到貨,所以選擇C35-CL(當然也是岳老闆的建議啦!),當然我還沒騎過Mavic SL與Eurus,所以可能也是一種偏見,但是鋁框輪組我對低框都打上問號。


至於我另一支C24-TU,那是前後輪剛性都超過50N/mm,跟Eurus比差一點,如果下面這個連結的數據沒錯的話,我會認為C35-CL大概略遜於C24-TU(不會比材質一樣的C24-CL差),遠輸於Eurus,但是比瞎貓那些好一點。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23159755.html


 


------------------------------------------------------------------------------------------------------------我是分隔線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988284.html


上面這篇是法國那家網站針對「慣性」做測試,但是其實如果看他裡面的Extra Power數值的意義,這其實是「驅動輪子從0~30km/hr必須多出的力量」,基準點就是Lew Racing Pro VT-1 2008 Tune version這隻總重820g的輪組,也就是一般提到的「驅動效能」,他的測試方法排除剛性、變形量與風阻的影響,您可以看他圖示中的測試機台,是橫放的。


從他的附表中,我們可以知道,越重的輪子,所需的Extra Power就越多,幾乎是成正比,也可以說是「驅動效能不佳」,Shimano家的東西在附表中只能算是中規中矩,重量1245g C24-TU 2.2W,而重量1489g C50 TU就來到了3.5W,這也就是框重與驅動效能的關係,所以如果是1635g C35-CL,可以合理推估 Extra Power約莫在4.5W~5W之間,效能平平。


基本上我們常講「起步會頓」、「加速太慢」、「坡度轉換清楚/模糊」、「重拖」,都是騎乘者主觀的感覺,但是他背後的意義,我認為跟慣性與剛性的總和表現都有關,也就是實際騎乘時要花多少力氣讓輪子跑起來,但兩者時常混為一談,因為上路了就不可能分開來看。


我認為必須要把剛性測試與慣性測試這兩篇放在一起看,對我們選輪子比較有意義。因為畢竟我們不是在實驗室裡騎車,而每個人的身體素質都不一樣。


如果放在一起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低於1100g的輪子,除了LW standard G3,後輪剛性都不會大於40N/mmExtra power第一名的Lew甚至只有可憐的19,也就是說,雖然驅動效能超強,但是過軟的輪子一樣把你的力量吃掉,而剛性很強的輪子如C50-TU,卻需要較大的Power驅動與加速,所以可以說幾乎是剛性與驅動效能成反比。


但是車是人在騎的,不是機器在騎,身體素質不一樣的人不會選到一樣的輪子,身體強壯的人,對剛性要求比較高,但是驅動效能就沒這麼重要,因為Power強又不怕震動對身體的危害,而身體較輕Power不大的人,選用同一個輪子只是自討苦吃。而且還不包括地面粗糙程度帶來的震動對於速度的影響。


如果再把Aerodynamics放在一起看,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職業選手對LW趨之若鶩,重量輕又有空氣動力優勢,一般全能型或登山型選手體重都不會超過65kg(除了少數特例),而剛性太強的輪子對於20日的比賽可以說是痛苦不堪。而對我9x公斤的體重,LW只是價值12萬的垃圾,但是對於60kg的重量的騎士,就會是神兵利器。


而如果把比較空氣動力拿進來比較,框高24的Eurus並不會比C35-CL來的好,對我來說,選擇C35-CL的想法就是平地高速不錯,剛性OK,不能算爬坡輪(反正爬坡也很鳥),是適合「我」的輪組。


 


--------------------------------------------------------------------------------------------------------------------我是分隔線


 


              那麼,觀察最近幾個車友換上高板輪,一為手編輪一為國產輪,騎乘速度看起來都似乎沒有優勢,而車友也反應說「需要比較大的腳力」才可以驅動,疲勞很快就出現,而一個比較通用的說法是:高板輪的騎法比較不一樣。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這兩位車友原本用的輪子分別是C24-CL and Ultegra 6700,根據Shimano 的官網資料,重量分別是1395g 跟 1652g,而新的框50高板輪重量都大約落在1400g左右,按照前面連結的Intertia test結果,這個重量的Extra power大約落在2.7~3.6之間,但是,如果說高框帶來的「高重量」造成必須更出力才能推動輪子,對這兩位車友來說,並不成立,因為原本的鋁框輪組並沒有比較輕,而框高50的碳纖板輪對於原本框高24的鋁框難道不具有空氣動力優勢嗎?我想就算沒有也不該是比較遜吧,那較費力的踩踏與更早發生的疲勞,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想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有些事,說破了反而不美,得罪車友又得罪廠商,小心被人「蓋布袋」,況且,我們騎車騎的這麼鳥,留一點優勢給自己才不會一直被海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