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民如我,騎了幾年車,也是有幸認識一些台灣自行車界的頂尖好手,有的正當顛峰,有的漸漸的要退出職業舞台,在台灣,因為自行車運動並不能帶來多大的商業活動,當然自行車手的經濟狀態也不會太好,除了最頂尖的選手年薪大概有到百萬之譜外,其餘都只是加減補貼一些生活費,有比賽的時候才有比較可觀的收入。
跟這些真正的選手聊天,就知道他們的生活,不是騎騎訓練台打打鄉民這麼簡單而已,「DNF」意味著失業,下雨天不會騎車?那是你的問題。為了要盡力完成自己的夢想,在這個圈子發光發熱,是要把自己的人生全部投注進去的。
尤其是台灣的選手,主客觀條件上都有一些欠缺,要比其他國家的選手付出更多,一個國家騎自行車運動要很強,主客觀條件要具備
主觀條件:執行力,意志力,天賦,渴望與願景
客觀條件:可運用時間,可運用資源,家庭支持,住在適合騎車的國家或縣市,有良好的自行車競賽與訓練文化,選手有好的社會地位與高水準的收入,有強大的競爭對手鞭策。
在主觀條件上,我認為台灣選手在「願景」上沒有太多的選擇, 在台灣,棒球選手大學畢業後,轉到職業銜接都不錯,不管是國內與國外,有運動經紀與教練的幫助,優秀選手都能有好的選擇。
籃球選手普遍在高中之後的大學球隊,出現兩極化的差異,主要是升學完之後沒有太多的動力往更高殿堂邁進,SBL或是CBA對於年輕選手誘因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大,鮮少有選手會選擇NCAA就讀,NBA更沒有管道或是運動經紀的幫助。
自行車,哼哼.......,就只有哼哼。主客觀條件都一樣,直接躺平。
「夢想」這兩字,離我有一點遠了,但我在我有限的人生經驗裡,我看到其他人 逐夢的過程,總是會「窘」
我的學長姐一起去國外唸書,必須一個人先全職工作,讓另一個人完成學業,然後過幾年交換,而在台灣的也沒多好混,兩個人擠在10坪大的套房分擔房租,想結婚也沒錢,去海鮮快炒店請客就算公開儀式。
生活上的「窘」迫,與必須面對家人、親戚、朋友、路人甲乙丙目光的「窘」境,是逐夢過程的必然,當下的難堪,在未來你只會一笑置之。
我高中班上兩個人有發過唱片,這兩個傢伙就是一直延畢一直留級,一個研究所唸到碩士年限,另一個大學也沒唸完。這個過程中,他們受到冷嘲熱諷,是用「年」在算的,當表演場子冷清到連我在台下都坐不住時,我真的很想衝上去跟他們說:「你們他媽的好好唸書,不要搞了好不好?」,不管我跟這兩個人有多好,老實說那些年我從沒看好過他們,我買他們的唱片只是盡一下朋友的義務
現實中我倒是從沒講過一句潑冷水的話,因為我知道人生只活一次,書可以不唸,想做的事不能在老了躺在病床上才後悔
現在這兩個傢伙,一個演唱會黃牛票要賣10倍價錢,另一個在科學園區混的不錯,以前在舞台上學到的東西,現在拿來混飯吃剛剛好,人生沒有甚麼是「白費」,只是你現在還不知道,你現在努力的事在未來能有甚麼用處
有夢想就要拿出勇氣去追,結果如何不需要他人來定義,努力過了就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