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代訓練的顯學:極性訓練法,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連結進去看,就讓我不負責任的聊一下這兩個訓練原則好了。(說錯歡迎來砲我,我就是那種非體育本科系出身,喜歡好高騖遠的BLOGER

 

去年的時候,我看 Dr Coggen 貼了下圖,L1L7是他自己定義的功率區間,Vt1Vt2則是極性訓練法的定義區間,一直以來我都不明所以,最近才覺得應該是他老大想表示:「我也是跟得上訓練潮流的。」

1551471_733349466687354_474448865_n  

 

Vt1Vt2用最簡單的話解釋,就是在Vt1以下的強度區間,就是可以邊騎邊講話的,也就是有氧,Vt2以上的,就是騎了連話都講不出來的。

 

極性訓練法主張訓練強度應該要在Vt1以下與Vt2以上為主要的分佈,這樣才會有長足的進步。

 

對於其他運動的選手來說,極性訓練法並不陌生,比如說中長距離的跑者(800m/1600m)就會以長距離的慢跑,與短距離的間歇強度交替訓練,反而練在800m/1600m並不是特別多。又如同籃球選手一樣,慢跑與折返跑是每天都要操的,當然這還是與籃球運動的特性有關。

 

極性訓練法的左邊有氧端,必須紮實的鍛鍊並且把時間練足(比如說紮實的一次把EM六小時打足,只能多不能少),而右邊的強度端亦同,如此一來有氧基底(白肌)與強度(紅肌)都充分的鍛鍊到,Power的上升是可以預期的。

 

我相信這會與許多選手的自我經驗符合,因為極性訓練法並不是什麼新奇的東西,不少車隊都是以這樣的概念訓練選手。

 

如果仔細看這張圖,你就會發現SST落在Vt1Vt2當中,所以剛好砲了提倡SSTHunter Allen Dr. Coggen

 

我認為,這兩個都是對的,因為這兩個訓練法的前提與條件不一樣。

 

前面有提到,左邊的有氧端必須「紮實的鍛鍊」,這意味著要有足夠的時間操作有氧科目,如果欠缺了左邊的有氧端,墊起來的Power就會隨時都流失掉。

 

但是你沒有足夠時間的人,練在SST上,可以有效的把FTP提高,把有氧與強度兩端一起鍛鍊,這對於「沒時間」的車手是一個相對比較好的策略,而對於冬訓來說,如果訓練台坐36小時對你實在是滿清十大酷刑,那堅實的訓練在SST不失為一個好方法(但是酷刑還是要操作的…….)。

 

況且等到春天到來,堅實的訓練在SST的車手,可以迅速適應極性訓練法的兩端點,我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安排。

08e9264aeabc329dd04e8f0c7cf709e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