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圖為某國內廠家的流出照,據說本來就是做「應變規」的廠商,現在似乎是看到了「亞洲市場」、「低價功率計」以及「科學化訓練普及」的龐大商機,大概打算是自己跳下來賺這一塊,圖片本身似乎很像是SRM的架構,但是到底內部構造如何?可能要等正式上市之後才能一窺全貌。


 


以時機來說,切入的時間,夠犀利,又一堆其他廠商的功率計因故遲遲無法上市,正式切入進來的話,還沒開始賣的廠商大概是要GG了,已經有市佔的幾個大廠,也是要嚴陣以待吧。據說售價只有SRM原本的不到一半,來勢洶洶啊。


 


但是事情有這麼簡單,那iPhone就滿街跑,BENZ就人人開了。


 


功率計,最重要的是「準確度」、「穩定性」、「可靠度」與「耐候性」這四個面向,不管是在比賽或是訓練時,功率計能夠測量你的「強度區間」,進一步你可以瞭解TSS/IF/NP…..etc值反應的生理狀態,假使功率計測量的誤差過大(5%以上),會讓你誤判「強度區間」,比賽時提前「貢鼎」,或是訓練在「錯誤的強度區間」,進而影響WKO+等軟體的計算結果,這樣的功率計,還不如沒有來得好。


 



 


況且,硬體本身做出來,難度也許不高,但是內部的軟體與韌體怎麼把扭力值正確取樣,還有溫度校正補償,那就不是光靠硬體本身就可以做到的,這個部分還是原廠的 Know-How與優勢。


 


那麼,萬一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夠OK呢?


 


那原廠就需要在「準確度」、「穩定性」、「可靠度」與「耐候性」做出差異化,不然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到功率計一支不到兩萬台幣的售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