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以超高智商震驚馬來西亞的華裔神童張世明,拿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後,疑因受不了社會壓力,變得自暴自棄,不說話也不進食,送院治療五年後撒手人寰,年僅卅歲。


    張世明早年做的智商測試達一四八,世上僅有百分之二的人有此聰明才智。他十一歲小學畢業,再連跳數級,十三歲就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成為最年輕的外國學生,創下金氏世界紀錄。十五歲時考入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可謂一帆風順。


    不過,經七年苦讀拿到博士後,天才夢卻戛然而止。由於年紀太輕,張世明畢業後沒法適應美國環境和工作壓力,加上眾人的奇異眼光,導致他心理壓力過大,性格變得孤僻。父親張其霖為了兒子的健康,二○○一年接兒子回馬來西亞。


    到二○○二年,張世明情況惡化,情緒低落且出現自殺傾向而入院治療,仍拒進食和說話,極度沮喪,醫生設法開解,但和心魔糾纏五年後,上周因糖尿病引發敗血症搶救無效,結束傳奇而短暫的一生。。。。。。。。。。摘自聯合新聞網


    對於我這個年紀的資優生來說,張世明這個名字絕對不陌生,與我同年的他以「最年輕的麻省理工學院外國學生」的頭銜聞名於世時,無疑也是宣告我們這群自以為是的「2%」不過是一個笑話罷了(2%是指我們的IQ是全人類前2%的水準),後來再聽到他的新聞,就是他兩年就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轉攻康乃爾大學的博士。使得我們的「2%」,成為「天大的笑話」...........


    當時我們幾個最愛互虧的話題就是:「你不是贏他整整50分?你應該5歲那年就該申請入學啦!」「好說!好說!那你也多他30分,早該去麻省任教吧!」小翔是我們這一群的最高分,也被虧最兇,有一陣子,他為了我們都在問他「什麼時候去NASA當主任」這個玩笑不跟我們講話。其實,不成熟的我們,總是帶著一點不服輸的惆悵在開這種玩笑的,當時,我們也並不瞭解,IQ的商數與與未來的成就,甚至是與月考的分數都沒什麼關係,但,大家都很在意,尤其是我們之中有一些人在聯考中失利之後,更顯得當年的2%不過是一場春秋大夢,天才這個名字帶給我們的,除了與人群格格不入之外,就是眾人異樣的眼光吧。


    然而,十五年後,再看到這個天才的消息,竟然是他的死訊。


    「受不了外界的壓力」「個性孤僻」「自我中心」......,都是那些社會給予那些「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天才們下的註解,回過頭去看歷史上的大天才們,牛頓, 愛因斯坦, 達文西.....等人,哪一個不是特立獨行, 矯矯不群的傢伙。說的比較"那個"一點,如果他們跟其他普通人一樣,你還要期待他發現三大定律, 相對論, 畫出蒙那麗莎那神秘的微笑??在現代大力推銷EQ的時代,大家又紛紛下一些很機車的註解,甚麼「不光是IQ, EQ也很重要」「情緒管理也是一門學問」「光是頭腦聰明是不夠的」...,從來沒有人會反省,為甚麼人類怎麼就社會容不下這「2%」的人??為甚麼大家對於特立獨行的天才們,不能給予多一點的尊重與包容??想想牛頓, 愛因斯坦, 達文西,他們帶給我們是如此巨大的貢獻,難道多一點的寬容不值得嗎??


    我知道,人類社會是反智的,愛因斯坦就說過:「偉大的心靈必遭到其他普通心靈的激烈反對」,我想,在歷經十數年的與眾人的爭論之後(他二十六歲提出相對論,四十六歲那年才以「光電效應與其他卓越成就」獲得諾貝爾獎,而他最偉大的理論--相對論,則屬於"其他"的部分),他撂下的這句話多少帶著一些憤恨的成分在裡面吧,而牛頓就更聰明一點,他把「原理」一書寫的艱澀難懂,省得跟其他人皂囉,讓他有多餘的時間可以鑽研他的最愛----鍊金術。不要說是天才,在一般的團體與組織中,如果有人"膽敢"特立獨行, 別豎一格,那他被排擠也是理所當然的。


    蘇東坡有詩云:「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每每我看到這首詩,都不由自主悲從中來,看來這位"唐宋八大家"早就看透世情,巴不得自己"愚且魯"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