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資料:
https://cyclo-sphere.com/help//faq/help_faq_service_33
雖然幾年前就在PRO賽事中看過,不過Pioneer Power Meter台灣這邊正式問世,已經到了2014的年底了,相信不少人對於裡面的「360度踩踏效率監控」….等等的新名詞非常的新鮮,看起來似乎有比其他家功率計有一些獨到之處。
本來我是沒有特別想要研究這些新名詞,因為我也沒有 Pioneer的功率計,不是很想花時間研究我沒有的功能,不過實在是受不了大家一再的追問,只好把PIONEER的說明書拿來看一下。
這不看還好,一看覺得問題還滿多的。
比如說第一個名詞:Accumulated Stress [累積應力]
此值為您身體產生的累積能量。
會隨您騎乘的時間長度及強度累積。若您以 FTP 騎乘一小時,則以 100 計算。
這個很明顯就是跟TSS的定義一模一樣,或許是要使用TSS這個多項式有版權的問題吧。
然後我覺得比較會讓車友混淆的名詞有兩個:
Pedaling Efficiency [踩踏效率]
與切線方向與法線方向總功率相關的切線方向功率比。測量 12 個離散點以決定一次旋轉的效率;也會計算負向力。(如下圖)
Fi:切線方向與法線方向的合成施力向量
Fxi:切線方向的力
Fyi:法線方向的力
i: 0 至 11 點鐘方向
內文的部分就是這樣,某車友告訴我,如果試圖要把踩踏效率拉到很高,那就是在踩踏的負半周要「拉提」,這樣會騎到雞毛鴨血腳一整個抽筋到不行…….
我們先來釐清「拉提」的問題,事實上,拉提這個動作是不需要的,我們可以看下面兩張圖,上圖是針對PRO選手踩踏的力矩,做一個平均曲線圖,另一個是踩踏施力的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後半週幾乎是不用出力的。
我相信沒有一本關於自行車的書或是文章叫你要「拉提」後半週,如果有,不妨哪位讀者提供我參考一下。
回到踩踏效率這個名詞,首先「切線方向與法線方向總功率相關的切線方向功率比」,我覺得就還滿有問題的,通常我們物理上談「效率」,會是以能量為單位,丟多少能量進去,得到多少能量出來,以這個比例來當作效率的定義。
這裡用力量與法線方向分力來相除,雖然說,力量本身要乘以施力距離就具有「作功 Work=F*S」的概念,但是這樣拿來談「效率」還滿奇怪的。
再來就是踩踏本身的問題,自然的踩踏根本就無法達到100%的效率,我認為一般人能夠到60~50%附近才算是正常的踩踏,大於80%根本就不合理。
而且平路與山路踩踏姿勢會略微不同,這樣得到的分力值也會變化,所以照道理來說,平路、山路、衝刺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踩踏效率」,而且我相信不是越高越好,而是應該在某個範圍內才算好。
況且,即便是數值到達範圍,也不能說好或是不好,一切還是要看細節而定。
另一個也很怪的就是:Pedal Smoothness [踏板流暢度]
最大功率與轉動踏板曲柄平均功率的比率。(如下圖)
當你衝刺的時候,Ppeak會相當高,如果是平路順順騎的時候,Ppeak相對就會低,但是同樣是衝刺,要怎麼衡量 Pedal Smoothness誰好誰又不好?那這個值要多少才算合理?高就一定好嗎?
我覺得先鋒牌的功率計,在這兩個指標上,比較像是一種研究器材而非訓練器材,在我看來實在是雞肋了一點,參考參考就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