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次冬訓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讓座艙設定更有攻擊性,並且風阻係數更好,踩踏更流暢,所以目前先把座高再拉高0.5cm,經過達芬奇岳店長的介紹,龍頭與人體工學把手都更換成「PRO」,龍頭加長一公分彌補PRO把手略短的Reach,這一換我就上癮了,先去LSD五小時,然後第二天的夜騎又找回我原本的10%輸出,改一點點設定可以改進表現真是有趣。


 


真正的差別,來自於下把位的不同,更流暢的踩踏,握把與手臂不再相互干涉,以致於相互遷就,握把與煞把的距離更理想,更長的龍頭似乎帶來更穩定的下坡,最棒的在衝刺時流暢的感覺,肢體的延伸更自然也更直接,不管是坐姿直接拉高回轉速,或者直接離開座墊用力踩踏,與原來使用小彎把時有如天壤之別。不過,這是「適合我」的把型,未必適合別人,有不少人就討厭Drop太大與Reach太短,見仁見智。



 


但是,設定改完,左肩在長時間騎乘後又會開始酸,先加強一下伏地挺身來強化肩膀與手部的肌肉好了。


 


座高拉高,最明顯的是「拉」的力量更容易掌握,這是我測驗完CP30的結論,我預期再拉高0.5cm可以再多個5~10W,而我應該還有1公分的空間,不過如果要避免後十字韌帶受傷,太激進的改變並不是一個理智的作法。


 


我的座艙設定似乎越來越接近「最佳解」,ISP離我也越來越近了。


 


冬訓的另一個目標是:適應52/36的大盤齒比,讓平路衝刺更具備攻擊性(或是自找死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