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凱文迪許在某次訪談中,說:「我不是很喜歡運動科學家,他們總是看起來比我還行的感覺」,這不禁讓我想起,喬福瑞在書裡有時後會談到「他與運動員」之間的關係,當運動員不按照他的方式去做時,他會很快的決斷不再與之來往,搞了這一陣子之後,現在我比較能夠理解理由是什麼,因為不是每個人都對「科學化訓練」這一套方式買單,尤其是越成功的運動員,他對自己的信心就越強,也對自己原來的一套訓練方式與訓練觀念更是深信不疑,所以遇到瓶頸也越難突破。


 


什麼是「科學化訓練」,就是用數據量測與衡量運動生理表現,以及對於人體各項能力解析與歸類,進而能夠達到「運動能力解析」與「專項訓練」,改善限定能力與加強長處,以期在賽場上能夠獲取「最大成就」。說了這一堆這麼繞口,其實就是「你想玩什麼比賽,該怎麼練?讓運動科學告訴你」。


 


不過很遺憾的,在我們這個「開發中自行車運動國家」的台灣,喜愛「土法煉鋼」的人遠多於接受「科學化訓練」的人,雖然這樣說很「大頭症」,但是很多車友的自主訓練方式,跟1900年的人沒什麼兩樣,不過是騎著碳纖車、有高級碼表與專業功率計的古代人罷了。再不然就是人云亦云,看到某車友的訓練方式就見獵心喜,也想如法炮製一番,所以才會有一堆光怪陸離毫無根據的訓練觀點與訓練方式流傳在車友之間。(看到這段話的人千萬不要又對號入座啊!)


 


我深切的認為,我們之所以不能「超英趕美」,就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還停留在土法煉鋼,而國外對於「科學化訓練」早已行之有年,一般車友間也有許多相關書籍可以參考,而我們因為語言的隔閡,對於這一類的書大都涉獵甚少,我自己在「自行車訓練聖經」中文版出版之前,也是從來都沒看過專業的書籍。


 


也有很多人質疑,是不是我們先天上「種族」的差異難以彌補?但是連林書豪都可以去打80%以上都是黑人的NBA了,我毋寧相信訓練方式的差異才是真正的關鍵。


 


其實我很想收集很多高手的數據,以藉此瞭解我的訓練目標應該怎麼訂定,但是老實說,當這些高手問我「他要怎麼練?」的時候,我都捏一把冷汗,因為解析「限定能力」與「強項」,這件事本身就需要一定程度的資料,與確實的測驗,才能有效的評估,但是限定能力要加強到什麼程度?會不會影響到強項?畢竟我沒當過職業選手的教練,實務經驗相當貧乏,我實地操作的對象除了我自己之外,頂多是觀察一些身邊的車友,平日的訓練方式與訓練成果,是不是與書上的一些觀點能得到印證。


 


所以,我只能這樣講,「騎在前面的人永遠都是對的」,你也可以 不用按照理論走,用自己或是別人的方法去做,但是我不會 這麼做,因為我只相信書上寫的,至少寫的人訓練過這麼多 職業級的大咖,他們也獲得很大的成功,我自己實地操作下來,也確實有明顯的效果,而且,說到底,最終考驗你的 還是那條終點線


§ 


It challenges everything we do. And we ride it every da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