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有要吐嘈任何人的意思,只是一點小小的想法............


 


現在最常聽到的一個說法是:「全功能輪組=全不能輪組」,乍聽之下非常的有道理,因為的確沒有一組輪組可以在「所有的」地形有最佳的表現,所以「一條輪凸全台灣」的想法已經「不合時宜」了。


 


所以騎武嶺要用LW登山王,北海岸團隊計時賽要拿出Zipp404出來車拼,配對的非常剛好。


 


那如果說,我們下個月去德法騎個2000公里,只能帶一組輪子,你要帶哪一組?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的舉例太極端,但是如果你一年要騎上個500010000公里,又只能擁有1個輪子,不是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


 


況且絕大部分的車友都是「業餘的」,彼此的體能差異會遠大於器材的差異,今年陽金3P有一個排名前20的是騎登山車的,所以騎輸他的人要把LW丟到山下去嗎?


 


我認為「全功能輪組」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它在什麼地形都差了一點,但是體能的差異可以彌補這個差異。


 


而「全功能輪組」的中心思想是:針對平均體重與體能,還有當地的地形特色所設計的輪組,也就是對「最眾數」作為銷售目標。


 


但是「人云亦云」就是這樣開始的,因為「大多數」的意見會淹沒你,而又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試到很多輪組。而除了大廠比較有名的輪組之外,很少輪組會有側向剛性/轉動慣量/空力測試的數據,所以大家都只拿「重量」來討論,因為只有這個數據可以討論而已。


 


單一次器材的測試實在很難給予正確的評價,而就算每次騎同一個輪子,不同的體能狀況、天候、路面、輪胎…...等等的因素就會讓你有不同的感覺,所以我一直覺得沒有數據的輪組騎乘測試只能算是「主觀意見」,可信度並不比八卦雜誌強多少。


 


有些試乘者到底「選手」還是「銷售人員」?你分的出來嗎?更不要提網路論壇的「意見領袖」,你以為他們比你懂就不會踢到鐵板嗎?更不要說他到底跟你的身體條件到底差距有多少,對你有多少參考價值?


 


況且,今天萬一你買了個八萬十萬貴森森的輪子,並沒有比你的跑7分快到哪裡時,你會承認自己的愚蠢嗎?


 


這就讓廠商有了可趁之機,「We want them buying, not thinking.」,我認為這句話很寫實。


 


老哥的文章常提到:「剛性與重量」的平衡點,但是如果考慮剛性/重量/可靠度/花費的平衡點呢?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平衡點」都不一樣,況且還要看用途,像上次老哥的輪子就在我們每週夜騎的路線給毀了,這樣口袋就「不平衡」了。


 


很多騎車的人會問:XX輪組是不是爬坡不好?OO輪組是不是平地很棒?可是在發問之前,談論自己的體能狀況/騎乘路線/平均功率/年齡…..等等卻很少,彷彿輪子裝上去自己就會跑一樣。


 


我並沒有要鼓吹「腳力才是王道」這種反智的言論,但是,當你想要買某某輪組,想問騎起來怎麼樣的時候


 


「施主,這要問你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