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何,或是誰發起的風潮,最近有一個討論的題目是:拿功率計來測輪組。隨著大盤式的功率計越來越普遍,功率計普及率上升的很快。我想基本想到的概念大概是可以做出 「輸出功率 vs. 速度」這種圖表,然後透過趨勢線來衡量輪組的表現,看看你的輪子有沒有「節能減碳」?
我大可以用我手邊的數據來直接反駁這樣的想法,但是這樣一來整理資料的時間太冗長,二來這樣又落入「偽科學」的窠臼,畢竟每次收集數據的狀態都不同,不符合實驗再現性的嚴謹需求,第三,當我們做一個假設的時候,其實可以先用邏輯思維想看看,是不是論點中本身就具有謬誤之處。
當然,我承認我剛購入功率計的時候,確實有這類的想法,而我也會試圖採用在同樣路段中,收集一下「功率vs. 速度」的資料點做一個參考,但是我不會拿這種數據出來發表,主要是我認為爭議太多,測試的本身外在干擾因素又無法忽略不計,何苦發文自尋煩惱?
「功率計測試輪組」可不可信?我提出幾個觀點讓大家思考一下好了。
1. 嚴謹的實驗室測試輪組工具與方式早已存在:
Great wheel test 2008 – Part 1 – Aerodynamics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505311.html
Great wheel test 2008 – Part 2 – Inertia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988284.html
Great wheel test – Part 3 – Stiffness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23159755.html
以上三個連結是法國有名的測試網站,針對輪組的慣性/側向剛性/空氣動力的測試結果,相信不少人都已經看過,而文中也有明確的提到測試的工具與方法,這些測試的結果,都是來自於室內的測試器材,摒除任何人為的因素與差異,也不需考慮外在其他變因(如:風速、地形、地面粗糙程度、騎乘者重量…..etc.),可以說是最客觀也最值得信賴的數據結果(再加上網站本身「第三方」的立場)。
那我想請問,不管你是在訓練台上,或是室外騎乘,你的可控制變因有可能做的更好嗎?
2. 其他外在因素無法忽略不計:
你有騎過車就知道,單單是一個風向,就可以讓你從Cancellara 變成 Hello kitty,更何況不同的胎壓,不同的輪胎滾動阻力,就算是同樣的路段,都讓你的測試隱含一個又一個「不知道如何收集,也不知道如何包含計算」的變因,請問在這些變因下,你的測試嚴謹度可以取信於人嗎?
好吧,那你拉回室內訓練台,讓你每次都用一樣的輪胎與胎壓,也讓你的訓練台機構如同ELITE一樣好了,但是另一個問題就來了,有固定式訓練台的人可以在鏡子中觀察,當你輸出到200W左右的時候,你的車架BB多少都會隨著你的踩踏而左右移動,輸出越大,晃動就越大,這還不包括體重重心的移動與重量不同帶來不同形變程度與力量流失,試問:當一個60公斤騎士騎著S5上訓練台或是室外騎乘測試的輪組結果,對於105公斤騎TCR ADV ISP的騎士有沒有參考價值?
至於滾筒式訓練台,我倒是認為比較個滾動阻力與慣性還不錯,但是只能比比看而已。
3. 選取測試點結果容易遭人操控:
由於仍然存在某些變因影響測試結果,收集到的測試點一定不會是像下圖中藍色的點,呈一直線,而是會像是黃色的點一樣,但是,如果人為介入這個結果,「有意的」選取靠上方與靠下方的資料點,這時候結果就會出現偏差,甚至逆轉,把好的說成壞的,把爛的說的沒這麼爛。
你覺得不可能?我不相信那些搞這些偽科學的商人不會玩這個把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