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功率計越來越普遍之後,使用數據化參數瞭解自己的訓練強度與疲勞程度的人也增多(大概吧),其中最容易理解的概念是TSS--- Training Stress Score,一般的建議是當TSS大於150,疲勞會累積到第二天,而大於300會累積到第三天,最好不要大於450,那叫做「累到靠北」。
越累練的越好?
如果你把TSS當作你訓練成果的唯一指標,那就會陷入另一個迷思:「我們天天練到500,不就是超強的嗎?」
事實上,我們拋開數據,想一想TSS>450是一個怎樣的概念?,以我為例,要超過450大概就是來個「一日雙北」就會超過了吧,騎到這種程度,疲累感完全超過負荷,身體大量燃燒蛋白質,血紅素也不斷消耗,疲勞感完全超過三天以上,我想請問,這樣會「越練越強」嗎?
訓練的原則,就是如果訓練份量是7,那一個禮拜每天都是「1」會比一天就「7」好,為什麼?因為操完身體要休息、要恢復,而每天可以恢復的量是固定的,一次燃燒過多的肌肉,傷了元氣也減損體力,怎麼會變強?
況且,身體疲勞到一個程度後,強度一開沒多久就爆炸,因為「疲勞是會累積」的,只要你恢復的情況並不好,結果就是練到比賽前剛好掛點。
ATL、CTL and TSB 的意義與管理
ATL、CTL與TSB的定義可以參考下列兩個連結,連公式都有:
http://ianbarrington.com/2007/03/02/atl-ctl-tsb-explained/
http://thewheelsonthebikegoroundandround.blogspot.tw/2006/10/tssctlatltsb.html
用最簡單的白話文講,ATL(Acute Training Load)就是顯現你「近期」身體訓練的負荷量的程度,CTL(Chronic Training Load)就是你身體操練身體素質進步的程度,TSB(Training Stress Balance)就是把這兩者相減 CTL-ATL,也就是你疲勞的狀態,下圖是我這一週的ATL-CTL-TSB圖表:
我們可以看到,ATL最高的那一天,我去了宇老來回,外加內灣到我家的ITT,所以ATL大爆發,CTL也跟著上升,意味著「操練有成果」,而隔日的TSB一口氣掉到-32,意味著第二天「累死了」,你可以看到,接下來幾天ATL慢慢下降,因為這幾天都下雨,只能訓練台隨便騎騎,CTL也緩步上升,但是TSB慢慢的向0靠近,所以這表示我又可以去一次宇老了………
OK,那麼,單單是數字,並不產生意義,重點是數字到了多少該注意?就像TSS 150一樣,以我自己的經驗,只要TSB超過-50,要出門騎車就會「完全開不出強度出來」,一開就炸,而比賽前我盡量會讓TSB不要低於-20,而平日訓練,跑到-10以上就偷懶到很離譜了。
舉例來說,如果我禮拜六跑去宇老,回來之後TSB已經-50了,禮拜天我就會帶帶小孩就好,而過年看到CTL下降,那就是欠操了,這就是「數字管理」的方式。
該休息時跑去操練,就是不遵守訓練紀律的爛選手
訓練大師 Allen Hunter先生說(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Power meter 的作者):
It is called training stress score and not training performance score for a very good reason.---TSS之所以叫做訓練「壓力」積分而不是叫做訓練「表現」積分是有很好的理由。
TSS越高,練的越好?我LSD八小時TSS也超高,但是強度呢?而當你TSB一直都低於-50,整天累的半死,強度開得出來嗎?
TSS每天都開得出超過100的人要注意,TSS的算法是 IF*IF*100,換言之,你每天都要來個ITT一小時才有100,訓練課表最好有強度的科目是「間隔」的,因為身體充分恢復,下一次的強度才開得出來,而「訓練強度」就是能不能進步的關鍵所在。
身為一個選手,每天睡足八小時是重要的,好好的吃飯也是重要的,沒睡飽一大早跑去騎車並不是一個好主意。
設置休息週
身體的機制,是「不可能一直操練不休息就會一直進步的」,如果事情這麼簡單,那奧運冠軍就指日可待了,但是其實身體能夠承受的訓練量,最好是如下圖的方式。
以我的經驗,連續操練而不設置休息週,TSB幾乎很難回復到正常的水準,身體感覺到的疲累也不是蓋的,這樣如果直接面對比賽,那就是GG了,所以休息週不僅會是「測驗週」,也是「比賽週」比較恰當。
話說,炫雅要來台開唱了,可惜跟環花東撞期,我看與其去掉隊,不如....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