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世界總是充斥著「Size Issue」,自行車也不例外,龍頭越長越好、落差越大越好、大盤越大越好、飛輪越小越好,好像不把膝蓋騎爆腰騎斷,就不算是真男人。
騎車應該是越騎越強、越騎越健康,而不是越騎越傷或是越騎越弱,這都是不正確的運動觀念造成的。
似乎,12-30或是12-32這種大飛輪,對於某些車友可以說「不屑一顧」,但是即便是站在競技的角度,大飛輪不但是比較輕鬆,也是有利的選擇。
在面對HC坡或是登山站,即便是PRO,選擇CT盤或是32飛輪早已非新鮮事,也不是什麼秘密,在「純登山」的站點,尤其是時間遠大於1小時以上的路段來說,選擇輕齒比是有利的。
使用標準盤或是較小的飛輪,好處是在平路的高速時,不至於一定要拉高迴轉把心肺能力用完,肌力也能充分利用,綿密的齒比對於速度變化時反應也比較好,而下坡更需要53T大盤快速的加速到70KM/HR以上的速度,避免下坡路段開掉。PRO的比賽,經常是混合地形,有平路有下坡有上坡,齒比必須有所取捨。
純登山就不同,尤其是體重偏重的人,面對10%以上的陡坡,動輒就是300W的輸出,如果齒比不足,轉數低到60RPM以下,會大量消耗肌力,疲勞與乳酸堆積會非常快,一旦肌力消耗殆盡,後面就會遇到連心跳也拉不起來的無力,如此一來還能繼續比賽嗎?
使用大飛輪+CT盤的組合,一來可以降低你的「基本消費」,二來回轉拉高避免肌力消耗過多,讓心肺來發揮功用,可以多儲存一些肌力讓你在後面有競爭力(或是讓你不用下馬牽車完賽)。
最重要的是,站在人體功率輸出的角度來講,VI(AVG POWER/Nor Power)~1會是你的最佳成績,舉例來說,假定你武嶺平均功率可以到200W,那最好是從頭到尾穩穩的200W上下。而不是有時候200W,遇到陡坡要320W開五分鐘,接下來你要用160W喘10分鐘,然後看著集團揚長而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