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o3_01

 

全文引用自wko+ user guid:

http://home.trainingpeaks.com/trainingpeaks-wko/wko-user-guide/workout-data/quadrant-analysis.aspx

 

 

原文與翻譯如下:

There is a lot of valuable information on this page.  To make it easier to read, we have it broken down into three parts, but it is recommended that you read through the entire thing to get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Quadrant Analysis feature.  

 

翻譯:這很重要,請把它讀完

 

What is Quadrant Analysis?

Quadrant Analysis is a way to measure the neuromuscular power demands of cycling.  Taken from the book, "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a Power Meter by Hunter Allen and Dr. Andrew R. Coggan,  "Tools such as Normalized Power, Intensity Factor, and Training Stress Score explicitly recognize the seemingly stochastic nature of cycling power output and help coaches and athletes better understand the actual physiological demands of a given race or workout. Even so, to completely understand the phys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large variations in power, one must also understand how they impact neuromuscular function—that is, the actual forces and velocities that the leg muscles must generate to produce a given power output. Such effects are recognized by the algorithm used to calculate Normalized Power, but only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influence metabolism (e.g., via altering fiber-type recruitment patterns). Although strength (or maximal force) per se is rarely a limiting factor in cycling, neuromuscular factors nonetheless can still sometim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performance. Thus, we realized that it would be useful to be able to analyze power-meter data that captures this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a form that could readily be grasped even by nonexperts.

Neuromuscular What? “Neuromuscular function” may sound complicated, but it simply means how fast you can contract a muscle, how strongly you can contract it, and how long you can contract it before relaxing it again. When someone learns a new movement pattern—it could be anything from learning how to type on the keyboard to pedaling a bicycle—those movement patterns are governed by that individual’s ability to transfer the information from his or her brain to the muscles that are involved. We all take this for granted, and when it comes to cycling we just pedal, but in reality each of us is different in our ability to make these contractions occur. With your power meter, you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your neuromuscular ability, and you can determine whether you are training correctly for cycling success and then begin to improve your neuromuscular power.

 翻譯:

什麼是象限分析?

象限分析是衡量自行車的神經肌肉輸出力量的一個方式,內容擷取自神書「Training and racing with power meter」,如同NPIFTSS這些工具一樣,能夠明確的解析看似隨機性的輸出功率,讓運動員與教練能夠明確的瞭解,實際比賽與訓練科目的生理需求,即便如此,為了要完全的理解大功率的變化對於生理產生的後果,以及瞭解這又如何影響神經肌肉的功能,也就是說,實際腿部肌肉的力量與踩踏速度,會產生一個特定的輸出功率。這會被用來計算NP,但是這些影響僅限於代謝能力(例如:改變肌肉纖維的合成模式)。雖然說強度(或最大力量)本身是一個自行車的限定能力,但是神經肌肉因子有時在運動表現中仍然是扮演重要的角色。也因此我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很有用的重要訊息,透過功率計的數字,即便是非專業的人員也能輕鬆掌握。

 

神經肌肉什麼?“神經肌肉功能”可能聽起來很複雜,但它只是意味著你如何快速收縮肌肉,你可以承擔多麼強烈,以及多久可以收縮之前再次放鬆。當有人學習新的運動模式--------它可以是任何一樣東西,從輸入鍵盤到自行車踩踏-------這些運動模式的能力,從他或她的大腦的信息轉移到肌肉。我們以為是理所當然的自行車踩踏,其實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透過功率計,你可以開始了解你的神經肌肉的能力,你能夠確定你是否正確的訓練,然後開始提高神經肌肉的力量

(看不懂嗎?很正常)

 

What are these units on the Y and X axis?

On the Y AXIS: The velocity of muscle contraction (as indicated by cadence) is only one of two determinants of power, with the other, of course, being force. Unfortunately, at present no power meter directly measures the force applied to the pedal. However, it is possible to derive the average (i.e., over 360 degrees) effective (i.e., tangential to the crank) pedal force (both legs combined) from power and cadence data. The equation looks like this:AEPF = (P*60)/(C*2*Pi*CL)

In this formula, AEPF stands for “average effective pedal force” (in newtons, or N); P is power, in watts; C is for cadence (in revolutions per minute); CL is for “crank length” (in meters); and the constants 60, 2, and pi serve to convert cadence to angular velocity (in radians/seconds). Additional insight into the neuromuscular demands of a race or training session can then be obtained by preparing a frequency distribution histogram for AEPF that is similar the one for cadence, as shown in Figure 7.3. (Note that, as with all such plots, graphs like this one do not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how long AEPF was continuously within a given “bin,” or range. This is not an issue, however, because unlike, for example, heart rate, neuromuscular responses and demands are essentially instantaneous. Indeed, it is the generation of specific velocities and forces via muscle contraction that essentially drives all other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lthough simply examining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AEPF and cadence provides insight, it does not reve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variables. This relationship can only be quantified by plotting force versus velocity.

 

翻譯:

Y軸:是踏板上的力度

 

On the X AXIS: Circumferential pedal velocity—that is, how fast the pedal moves around the circle it makes while pedaling—is derived from cadence as follows:CPV = C*CL*2*Pi/60

Here, CPV stands for circumferential pedal velocity (in meters/second); C is for cadence (in revolutions per minute); CL represents crank length (in meters); and the constants 2, pi, and 60 serve to convert the data to the proper units. Although technically, muscle-shortening velocity, or at least joint angular velocity, should be used instead of CPV, CPV has proven to be an excellent predictor of both of these. Indeed, since crank length is generally constant, especially for a given individual, one could just as well use cadence instead of CPV. However, we have used the latter here to be consistent with scientific convention and to emphasize the relationship of cycling-specific plots to the more general force-velocity curve of muscle. A scatterplot of force and velocity, such as that shown in Figure 7.4, therefore presents information that cannot be obtained from just frequency distribution plots of AEPF and CPV.However, it can be difficult to detect subtle and sometimes even not-so-subtle differences between roughly similar rides based on such “shotgun blast” patterns, especially if the scaling of the X and Y axes is allowed to vary. Furthermore, without additional information, such force-velocity scatterplots are entirely relative in nature because there are no fixed anchor points or values that can be used as a frame of reference. It is the latter issue that Quadrant Analysis was specifically developed to address.

 

翻譯:

X軸:是踏板的速度

 


How to use QA?

Using QA is as simple as clicking on the the Quadrant Analysis Tab on your workout View.   Understanding what it means is a different thing though!

Before we delve into the details of understanding them, we should point out the features inside the QA tab, so you can make sure you are interpreting them correctly.

Threshold: This should be the threshold that you set inside your Power Training zones on your Athlete Home page.  If this is not correct, you can change it here, by typing in a new Threshold value, or by Creating a new power zoneon your Athlete home page

Lo Threshold: this should be set at about 20-30 watts under your Threshold value, just to give you some perspective on the graph.

Hi Threshold: this should be set at about 20-30 watts above your Threshold value, again, to help you with some perspective on the graph.

T-Cadence: This is the Threshold cadence.  It's your normal self-selected cadence in which you would average when you do a threshold interval.

Crank Length: The Crank length of your cranks on your bike.

Centering the Axes- This is a somewhat hidden, but very easy and useful feature.  You can change the center of the axes, by just double clicking anywhere in the view.   Double-click in the upper right and it pulls the axes to the upper right.  Double-click to the lower left and it pulls the axes to the lower left.  Simple and can really help you read the chart more clearly.

 

翻譯:如何使用象限分析

請看下圖,Threshold就是你的FTP值,也就是黃線,Lo/Hi就是+/-20-30W,落在曲線上方的表示大於FTP的輸出,落在下方的就表示小於FTP的輸出,T-cadence則是你慣用的迴轉數,Crank Length 是曲柄長度,十字中心點則很好用你可以到處按兩下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71649_10200439131329897_453099925_n.jpg    

 這隻Power2MAX是最新版的功率計,搭配4爪孔洞,可以對應Shimano 9000 的齒片,這種的做法好處是以後你也不用BCD110/130搞來搞去,一支就搞定,Shimano大盤上鍊效率完美,不需要另外找齒片了。

這應該是我除了 SRM DA 9000之外最想要的東西,以後看看來升級吧?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相信看了標題的人一定會覺得:「這是三小?」,而且我把「阿里山站」放在哪裡?


 




當然是沒有要去比啊………………


 




 




Anyway,反正對我來說的確今年賽季是結束了,對於其他人頂多撐到9月,然後就要開始準備明年的賽事了,會太早嗎?並不會,對於明年還是有所期待的人,現在開始培養實力才是正途。




 




怎麼樣安排從現在到明年的訓練課表?原則是什麼?哪些事物會讓我們更接近我們的目標?什麼事情我們應該要避免?以下是我的建議:




 




1.     
承諾:




是的,與「自行車訓練第一章」的內容雷同,空口說白話總是最容易與最廉價的,但是對自己與明年的賽季許下承諾,並努力實踐它,才不會讓你的訓練課表淪為廢紙一張。




 




如果業餘車手想在市民組有所表現,我想一年500~600小時的訓練量是合理的,低於這個時數,要進步必須練的很「精簡」,除非你有教練指導,不然是少了一點,高於這個數字多少都會影響到工作與家庭生活。




 




請拿出你的決心與熱情,而不是明年仍然在賽道上後悔。




 




2.     
請排出「合理」的課表




我們跟職業選手的不同,應該是在訓練時數,而非訓練方式,所以請盡量不要排一堆那種「一日雙北」、「一日雙塔」這種爆肝行程,有氧能力的培養,與其一口氣騎14個小時然後休息一週,不如一週每天騎個2小時,中間穿插4~6小時,再加一個休息日好好恢復來的更好。




 




又或者明明有氧能力很差,偏偏一直去學人家掛大盤爬山,肌力很弱的一直不肯練重踩或是重訓,這叫「背道而馳」,會進步才奇怪。




 




身體健康的人,騎車才會騎的好,把自己操爆身體搞壞怎麼會變強?




 




3.     
自律:




減肥不是比賽那天才減,控制自己的口腹之慾是生活的一部份而非比賽才採取的非常手段,增進自己的推力比與輸出三圍是一個車手該做的事情,保持體重輕盈有益身心健康。




 




還有,該練車的時候,就要老實的去練車,不要給自己找藉口,記得,與其在比賽後流淚,不如在訓練時流汗。




 




4.     
訂定明確的目標,而非亂槍打鳥




很少人會明確的說:「我明年想武嶺騎近3小時內」或是「我要我的推力比三圍到達CAT3的水平」這一類明確的目標,以及明年你的「重點賽事」是什麼?




 




你不太可能全部去比,更不可能全部都贏,況且這還有一些先天條件的限制,總不能你現在100公斤BMI 35然後明年目標定在「稱霸武嶺」,請量力而為。找出自己的優勢,選擇合適自己的戰場,才是明智之舉。




 




5.     
去買一支功率計




以前功率計是「有錢人」與「職業選手」的玩意兒,現在功率計價格越來越親民(至少不會比一級車架貴到哪裡去),科學化有效率的訓練,其實沒時間的業餘車手更需要。




 




有心要更進一步的選手應該要去買一支,會比你買LW進步的多更多。




 




6.     
找有經驗的教練或是前輩一起討論課表,而非閉門造車




編排課表,有一定的原則,冬訓練什麼?春訓練什麼?為什麼練這個,都有背後的原因,如果跟你討論的人瞭解你的需求,那是更好不過。總比自己摸索要快得多了。




 




 





明年的比賽已經開始了,時間是不等人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KO+裡面的分析數值指標有一項VI值,VI的定義是Variability index Normalized
Power/ AVG Power




 




這個指數的意義,在於「在整段騎乘中,變動的幅度有多大」,數值越大意味著騎乘輸出的「變化」很大。




 




舉例來說,如果是ITT(個人計時),VI的理想值會是1~1.05,表示從頭到尾的輸出都很穩定,如果大於1.2,表示你的輸出忽大忽小,這樣就有待改進。




 




公路賽因為比賽中會有許多的速度變化,包含間歇、逃脫、追擊….等,所以VI值會略高,而以同一集團的人來說,VI值越高的人,大概表示他的「作工比較多」,可能他常常出去頂風或是一直試圖逃脫,可以說是「採取比較積極的作為」




 




所以登山賽、平路賽、繞圈賽、TTVI值都會有所不同,指數的優劣要「因時制宜」。鐵人跟TT要控制在1.05上下,而公路賽正好相反,你能做出的VI越高,表示你的「競賽能力非常強」。




 




假設體重相同FTP相同的兩人,在「競賽能力」上能夠決定勝負的,就是NP/AC/VO2MAX的能力,包括能夠輸出多少?輸出多久?以及回復能力如何?開一次無氧一分鐘就掛的人,捉對廝殺的時候就知道怎麼對付你了。




 




所以為了在賽季增加自己VI的能力值,VO2MAX以上的區間是「必練」的,尤其是你的推力比指標是具有「競爭力」的時候(不具競爭力的人就老實打底吧),能不能夠上台就看你的VI能力可以到多少,因為「有沒有咬住」的那個moment,可能就是123789名的差別。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訓練科目之於賽季/非賽季的規劃是不一樣的,非賽季以有氧打底為主,而賽季要「多增加一些」無氧科目,就是這個道理。


 


TT則是相反的邏輯,嚴格控制 強度係數 ( IF ) 與變動係數 ( VI ) 是鐵人賽與計時賽的重要指標,平地計時也許比較容易一些,如果是山地計時,要考慮的就比較多,如果是陡坡比較多的地形,VI值能不能控制在1.05~1.1,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以我自己爬宇老來說,AVG Power=186W,但是體重太重又要對付陡坡,所以NP246W,這樣VI來到1.33,這就是太胖又沒用輕一點的齒比造成的




 




所以這也是一個好的「自我檢視」的指標,如果你武嶺ITTVI值大於1.1以上,也許你該考慮用CT.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任何人都不該沒有公德心,自律才是好公民的表現,圖中的騎士行為不可取,請勿模仿,也請勸阻你的車友別在美麗的山上亂丟垃圾。




 




前面的,講完了,但是我要說的不只是這些。




 




這張照片,是某個人在FBPO出來的,原PO連臉部的馬賽克都沒打,就把圖放上去了,然後一堆人在接下來的留言交相指責。




 




看來大家都過著聖人般的生活,因為自己是「無罪」的所以可以卯起來拿石頭丟人。




 




老實說,我看到騎士的表情,是覺得滿欠揍的,但是那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或許你可以講一些:「自重者,人恆重之。」這一類的屁話,但是同樣的另一句話是:「敬人者,人恆敬之」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




 




我請看到這張照片的人想一想,如果這照片上是你本人,或是你的兄弟姊妹,你怎麼想?如果你可以接受自己犯了小錯被照相,然後原封不動拿去網際網路讓千夫所指,那這樣才叫合理。




 




誰沒犯過小錯?你從沒闖過紅燈?隨手亂丟垃圾?在路上爆粗口咒罵別人?如果這樣就要放在網路上讓人公幹,那我們怎麼處理殺人犯?凌遲處死嗎?


 


 


 


亂丟垃圾對不對?當然不對,但是合歡山上滿坑滿谷的垃圾都他一個人丟的?只有台灣人會丟垃圾?有沒有人去過巴黎?美的不像話的街道地上都是煙蒂,有時候還有一股臭味。





 



我不是要為「亂丟垃圾」開脫,但是難道大家「從來都沒幹過」嗎?





 


 




 



就連法律這種死板板的東西都講「比例原則」,我們做人處事難道要搞這麼硬?別人犯了小錯,用放大鏡去檢視,用網路媒體公布給全世界,然後讓眾人去責難,這叫「嚴酷」,君子所不為。


 




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很清楚「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韓愈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重以周,故不怠;輕以約,故人樂為善。」




 




我們可以對別人很嚴酷,這很簡單,指責別人總是容易的,但是你會把自己犯的錯,放在公眾領域讓大家公幹嗎?我請各位想一想,原PO的作法,是正義的「君子」?還是「求諸人」的小人?




 




現在這種「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請善用自己的影響力,並小心自己的「正義感」,三思而後行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FB就是這麼神奇,我把三個人的討論串整理一下,就變成一篇文:


 


沒有什麽事是沒有壓力的,還是一句話:怎麽去面對?


 


不管你處在那個位置上,壓力,煩惱,一樣在而且並不會少


每次都第一名,告訴你到後來也是無聊的要命


太出名了真的是困擾


 


武嶺4HR,有 4HR 的煩惱跟壓力,3HR 3HR的煩惱跟壓力


ITT 均速 40 40 的壓力,ITT 均速 45 45 的壓力


 


因為4HR的壓力來自於3HR的,而3HR的壓力來自於2HR5 0分的


ITT40的壓力來自於45的,而45的壓力來自於50的,而5 0以上的壓力來自於世界冠軍的


 


所以,壓力來自於「跟別人比較」,放下比較心,專注在自己的目標 上,才會把路走寬


 


而這個世界很大,見到天地之後會知道自己的渺小,然後開始思考自 己的路該怎麼走。


 


有趣吧,抄襲好像沒這麼難喔,呼呼


 


 


我相信,不管是你的職業是什麼,不管你在做什麼,只要有競爭,就會有壓力,因為我們是凡人,如此而已。


 


人的一生就是要競爭,這是生命的本質,跟天爭,跟地爭,跟人爭,小時候爭學業,長大了爭工作、爭業績、爭權位、爭金錢、爭馬子。爭到了就是贏家,爭不到就懊惱。


 


當你上了車,也會去跟人家爭第一,爭誰先到坡頂,這是天性,不因為你玩了單車忽然就高級了起來,所以雖然是「健康休閒運動」,一樣搞的自己雞毛鴨血。君子無所爭?你想騙誰?那你練車練給鬼看?真要這樣把碼表拔掉去騎武嶺,不看時間告訴我你看風景看得很高興。


 


所以競爭跟壓力,本來就是競賽的一環,要以平常心對待,因為不管你做什麼事業,都要面對,只有輸家才不敢面對壓力與挑戰。


 


如果一點壓力都感覺不到,那就真的進入「本來無一物」的禪定境界,那贏不贏輸不輸的,就真的沒關係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兩支功率計要回德國原廠升級「溫度補償」與「左右腳平衡」的功能,大概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會過著沒有功率計的日子,這兩年已經習慣過著「有功率的日子」,面對沒有功率計要練車的情況,還有一點無所適從。




 




也許對於沒有功率計的車手來說,看著功率計練車似乎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情,但是習慣於
Workout Program
的人來講,這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情,盯著「功率區間」做定功率騎乘已經是一種固定模式。(當然,比賽不見得會這麼做)




 




也因此轉回心律組訓練就變得很不習慣,一不注意心律就過頭或是不夠,而且無法注意到「脫勾」的情形,騎了半天就只是「誤會一場」。




 




心律比功率計的反應當然是比較慢,比如說是TEMPO來講,功率計會在「第一秒鐘」告訴你的輸出已經在TEMPO區了,但是心律會從你開始踩踏的點,大約1分鐘左右(因人而異)才爬到TEMPO心律區間,這個中間你需要靠「自覺強度感知」RPE去控制強度,但是我自己RPE是不太準(這就是有待加強的地方啦,比賽還是靠RPE比較好),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心律很難控制在該區間內,現在是會在熱身段15分鐘後,做一個差不多3~5分鐘的高強度騎乘(比如說,跟著一台摩托車後面「機引」一下),然後控制強度讓心跳慢慢回到TEMPO區域,之後心律就會比較容易控制住。




 




另外,當你過於疲勞或是本身轉速比較高的人,心律容易「脫勾」,看心律其實不準,以為自己開高強度的AC搞不好其實只摸到VO2MAX的低標,這就是「誤會一場」的意思。




 




所以,在沒有功率計的日子裡,我最多不會練超過LT這個區間,高強度課程通通暫停,打打TEMPO減減肥就好。




 




「功率訓練」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當你操作某個強度科目時,如果你因為疲勞或是其他因素,使得輸出無法「達到該功率區間」時,這時你應該停止而不是繼續硬踩,並適時做出調整,這才叫做有效的訓練。




 




使用功率計訓練,比心律組甚至RPE組的「效率」會高非常多,至於說:「我認識某某人也都不用就成績很好」,我只能說他本來就比一般人強,但是要更上一層樓去挑戰更高等級的賽事,瓶頸很快就會出現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彰濱TTT騎到雞毛鴨血還只有13th 之後,我發現不練TT是不行了,現在人手一支休息把,裝備一支比一支厲害,TT已經成為一個風潮。


 




TT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東西,事實上TT是公路車的基礎,要改善風阻係數,就要從改善騎姿開始,而公路車TT對於 VO2MAX/LT的能力很重視,國內的比賽並無40km或是20km的個人計時賽,而TTT最長大概也不會超過20km,所以VO2MAX格外的重要,有意在TT項目加強的人,一定要多練一些VO2MAX的區間。




 




(當然,如果你從事的是鐵人三項,那就會有40km以上的騎乘需求,那應該著重的是 TEMPO LT的部分)




 




由於家裡已經放不下計時車,所以我也是採取「公路車+Aero bar」這樣的方式,所以原本的公路車設定有再改變:坐墊升高、往前,龍頭降低,可變角度成負向的龍頭我也在考慮,不過目前騎起來還可以我就暫時不更動。




 




基本上,設定的原則如下:(感謝小廖老師提供)




 




背的角度與握下把相同,大臂盡可能調到垂直於地面,手肘後緣與膝前緣的空間盡可能減小,而且理論上兩肘要非常靠近...從這個出發點去做變更!






 




可以參考附圖中這些名將的姿勢,附上兩個連結讓大家更容易理解(感謝圳哥提供)


 


 


http://youtu.be/0mb5g55ly_I





http://youtu.be/9oebU2styBI





 


 








 




原則上,如果能夠讓上半身得到適當的支撐與穩定的騎乘,不見得一定要讓手臂呈現L型,當然正面迎風投影面積是越小越好,但是要與呼吸的順暢度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我個人是認為背部不要比「下把位」還要低才比較合理。設定也不見得要「一次到位」,如果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建議也是做一點微調。




 




至於訓練的目標與方式,建議是從6公里與20公里ITT開始,40公里的ITT目標一小時還滿難的,訓練該以「循序漸進」為好。


 


後記:我自己的設定,還是不要PO出來嚇到大家好了,大家可以看下圖,基本上我的設定跟這樣滿接近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了跟隨今年的黃衫 Froome 的腳步,我也來加入「斧頭幫」的行列,希望有一天也可以在陡坡狠狠的抽人(其實是只有被抽的份)



我是用 P2M BCD110 + 52/38 O盤這樣的組合,老實講這樣對我來說實在是滿硬,但是O盤小盤最小就是38,所以對應的方式最好是後飛輪可以用到30T,來彌補腳力的不足。



一開始裝上去的時候,因為O盤的橢率實在是太大了,有一種「忽快忽慢」的感覺,而且踩踏非常妙,過上下死點是用「滑」過去的,在九點鐘方向又是要稍加施力,如果換回圓盤,會很明顯感受到上下死點的「阻力」,這一點的確是會讓 人上癮。



雖然說,用的這幾天,大腿相當的酸,因為小盤38實在是滿大的,而且因為踩踏的方式改變,所以大腿的肌肉負荷比較大,但是由於過上死點變得輕鬆,所以爬山後膝蓋的感覺不錯,跟用圓盤時略微酸感覺不同。



至於「上鏈效率」或是「落鏈」的問題,其實讓專門的店家來施工,這兩點並不是一個問題,除非你讓不熟又不看說明書的店家土砲,那就會大有問題。



至於搭配功率計的情況,如果是SRM或是QQ,可以調校橢率把差異修正回去,如果是用P2M,因為硬體本身沒有這樣的功能,建議是用「重新量測FTP/VO2MAX/AC/ NP」的方式去校正,用心率與速度(由於速度非常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所以建議使用同一路段「參考」即可)連結功率區間,一樣可以有同樣的效果。



當然,使用O盤並不會讓你憑空產生功率或是改善效率,但是O盤使用上更接近「人體工學」,我想這是為什麼越來越多GC主將,在多日賽的賽事中都選用O盤的緣故。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很快的又過了一年, 經過去年的實戰後, 了解比賽實際進行的方式, 帶著我擬定的策略來比賽, 希望可以獲得比較好的結果, 不過事情有這麼簡單, 那就人人拿冠軍了.


 




原本我想定的策略是:




1.     
走外側, 等到第四圈之後再來去前面箭頭卡位, 到最後一個彎過彎後再來決勝負 ( 傻子都知道 )




2.     
如果倒數第二圈之後, 有三隻以上跑出集團, 跟著跑




 




說實在的, 這也沒甚麼特異之處, 不過一開賽我慢熱的毛病又發作了, 前四圈完全處於無力的狀態, 低頭看一下碼表, 隨便都是 4xkm/hr這種速度, 如果想頂風, 就是要拿出300W以上的力量, 如果要跑, 以我來講, 那就要開AC才跑得掉.




 




這次的RM35除了速度算是相當快 ( 均速42 ), 集團一直有人試圖逃脫單飛, 然後集團前方一直在蛇行, 總之就是不想讓大家舒服的順順騎, 集團速度會快, 主要也是集團一直試制住跟兔子的距離, 並不想讓任何人跑掉, 過了5圈後, 我覺得力量慢慢上來, 這時才想要游到前方去卡位.




 




游到一半的時候, 看到前面有兩個人逃脫, 這時我的蠢病又發作, 開了個AC+VO2MAX  4分鐘想要去追擊, 結果沒追到不打緊, 自己又沒力被集團吃掉, 最後也沒卡到位, 當然GG.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353196071


 


 





 




等到下午的TTT, 其實在那天以前, 我們五個從沒一起T, 能夠騎出12 (均速42km/hr )算是還可以, 但是如果還要更快, 以後沒練休息把或是TT車的隊伍, 我想是滿難的.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353196052


 


上面的連結是這12分鐘的數據, 12分鐘平均功率要榨出 326W, 已經打破我自己的紀錄, 就算我的風阻係數不佳好了,
如果還要榨出350W以上去快個1~2公里的時速的話, FTP大概要逼近300W才夠, 所以除了繼續加強POWER以外, 改變騎姿改善風阻係數才是上策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