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幾種低框輪組,有的價位不斐,有的是長壽產品,透過數據我們看一下哪一些很值得買,哪一些言過其實。


 


 不過這一次的測試滿妙的,沒了空氣動力,大概覺得低框輪沒啥好比的吧……..,測試的最後一行是「耐久度」測試,方式是用40公里的速度,讓輪子轉個6750公里,負重65公斤,看看輪匡會不會爆或斷鋼絲什麼的。keine Schaden意思是無損傷。


 


看完一圈這堆測試結果,似乎大家都是1. 越做越輕 2. 剛性越來越低,朝40~44N靠攏,看來人胖跑去騎車,本身就是一件不對的事情.....


 


先看大家說很硬很硬很硬的 C Erurs,以去年的數字來說,還滿厲害的沒錯,今年就…….,重量是略輕一點,但是失去了原本的剛性表現,Scirocco雖然硬,但是轉動重拖(0à30km/hr, 132J),好像也沒有比較好。


 



 


2012年測試:



 


至於被我嫌到不行的 R1700,居然還滿均衡的…….,可能當時我體重破百斤,很少輪子被我抽車不會歪的。


 



 


F家的跑一分跟跑三分,比起跑一,跑三分CP值是高的多了,胖子還是不要選低於三分以下的比較合適。


 



 


Mavic 的新產品 SLS,被打臉的滿嚴重的,重量沒比較輕,剛性差 S差這麼多,還要多花300歐,這…………


 



 


至於S家的輪組,數據平平不特別好也不特別差


 



 


看來看去,還是Zonda比較好,呵呵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個…………,賽前喝了一杯黑咖啡還加了一份濃縮,結果就是還沒開賽心跳就飆到140,平常我比賽前的靜止心率大概是8090So…….,但是這不是重點,因為一開賽騎起來雖然怪怪的,但不至於有明顯的影響。


 


真正錯的,在於策略擬定是建立在錯誤的方式上,當然是失敗的。


 


我原本的策略是:頭幾圈先選擇外圈,在倒數第二圈的時候,從外側切入,卡好位置進入最後圈,結果我在倒數第二圈的發動逃脫,事實上也成功卡到最前面,但是沒多久居然又落到後面去。



 


而最後一圈似乎在過量咖啡因外加開動無氧之後,心率一直都亂跳,直奔180以上,呼吸也紊亂,我跟隊友仍然試圖從外側超越集團,但是一過彎之後就又落後在集團後方,連衝刺的力氣都省了。


 


當然,最後就是敗了,下次要改正策略才對。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我覺得大家都被一個觀念限制住,好像當了主管或是LEADER,就忽然什麼都懂了,或者是被迫要表現出什麼都懂了,才對得起自己領的薪水與紅利


 


但是其實拿NBA的教練群來看,最會打球的,當教練都很爛,反而是球員時代板凳坐很久的傢伙,才有辦法帶出冠軍隊,這中間牽扯到根本的問題:團隊精神與知人善任,通常能力最強的球員,只要顧好自己,其他球員都是「陪公子打球」,他個人的成功未必會造就團隊的成功,不相信看看今年NBA得分王現在正在放暑假就可以略知一二。


 


但是,當一個教練要自己上場抓籃板球的時候,你就知道這個球隊大概季前賽非掛點不可,因為他的任務是把團隊帶向勝利,至於年度個人獎項這種事情只能說明他很能挑球員或是能夠「按耐」這堆大牌,教練的功績在於「勝場數」而非調教出「得分王」。


 



 


偏偏台灣的主管們似乎都不瞭解這一點,自以為是麥可喬丹常常想跳下來自己得分,看看現在山貓隊的那的又老又胖的籃球之神,如果他真的跳下來自己打,面對雷霸龍他很快就會知道LBJ的左手會不會上籃。


 



 


而對於這群過氣又自我感覺良好的「昨日黃花」跳下來之後,看著他們歲月不饒人殘酷事實的狼狽模樣,有時候也不禁會一旁暗笑兼暗嘆「何苦呢?」,順便警告一下自己到了那一天千萬別犯這個毛病,因為部屬服從的表面下,其實都在嘲笑你的愚蠢,不要懷疑,無誤。


 


「團隊的成功才是領導者的成功」這種老生常談,不知為何很多主管們似乎是看不懂也聽不下去,一直沈浸在90年代的六連霸輝煌時光醒不過來,「一將功成萬骨枯」是強調團隊能力的必要與強大,偏偏一堆人拿來當作踩著部屬當墊腳石的合理化解釋,所以還沒走過岸邊就先掉進河裡淹死,山貓隊這麼多年來一直在B級球隊沈淪,因為老闆還在以為自己是籃球之神,自己下來 One on One 挑選新人,難怪選來的人都很鳥。


 


所以,當你看到某部門的主管親自下來面對第一線並一直猛下ACTION,想想 Phil Jackson 自己要當先發五人的樣子,如果你是球隊老闆,你是覺得這個教練物超所值,還是WTF


 



 



 


 


不要給藤真給唬了,控球後為兼教練是漫畫或者是大學系隊才會存在,就連HBL都沒人敢這樣惡搞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訓練的原則是:「循序漸進」與「持之以恆」,這個看似簡單的老生常談,似乎對於某些人起不了什麼提示的作用,彷彿只要訓練科目硬到爆表,通過地獄般的艱苦訓練,或是某種潛藏受傷風險的高衝擊運動,完成後就可以讓你飛天遁地,練成一身銅筋鐵骨。


 


我不知道「受傷」對於某些人的意義在哪裡?大概有的人沒有嘗過傷勢如影隨形的恐怖前,不見棺材不掉淚吧?


 


比如說,拿「掛大盤低轉速重踩」做為例子好了,這個科目好不好?我想不好的話,不會世界上到處都有這種訓練科目(不信的人去Google一下 Cycling Training Program好了),但是問題是,是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練這個?低轉速是70轉?還是45轉?那要保持在哪個輸出功率?什麼時候該喊停?什麼時候又該堅持下去?是要天天操還是隔日操還是一週搞一次?一次要搞10分鐘還是3小時?


 


又著比說,VO2MAX/AC以上的「間歇」科目,你一週可以操幾次?操多了心臟會不會痛?晚上會不會睡不著覺?肌肉有沒有異狀?操完有沒有緩和?你練這個要幹什麼你知道嗎?練這個會有什麼效果?什麼時候要拿出來用?比賽中開了一次AC之後代價又是什麼?


 


我相信沒有人可以給一個答案讓所有人都通用,因為每個人的生理特性都不一樣,弱點也不一樣,用同樣的Program會不會很不合邏輯?


 


偏偏很多人就是不信邪,聽過XX肌拉傷/足底筋膜炎/臏骨韌帶發炎/半月軟骨磨損/十字韌帶斷裂嗎?有聽過心肌受損嗎?還有最恐怖的,聽過心肌梗塞嗎?不要以為這些都跟你沒關係,等到這些毛病找上你,大半年的表現都受到傷勢影響,在還沒練成「銅筋鐵骨」前,先變成「痛痛人」還比較有可能。


 


就算不把受傷的風險考慮進來好了,Training program必須是非常「個人化」與「針對性」的設計,用「某高手的訓練課表」來照抄的邏輯,就好像「打籃球會長高」一樣,到底是「高的人都去打籃球」了,還是「打籃球對長高有幫助」?以我打籃球20年的資歷與我矮小的身高來看,很顯然是並不是後者。


 


如果有經驗豐富的教練一旁幫助你,當然好,如果你只有你自己,建議多看看專業書籍,比較可以有系統的訓練。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圖為某國內廠家的流出照,據說本來就是做「應變規」的廠商,現在似乎是看到了「亞洲市場」、「低價功率計」以及「科學化訓練普及」的龐大商機,大概打算是自己跳下來賺這一塊,圖片本身似乎很像是SRM的架構,但是到底內部構造如何?可能要等正式上市之後才能一窺全貌。


 


以時機來說,切入的時間,夠犀利,又一堆其他廠商的功率計因故遲遲無法上市,正式切入進來的話,還沒開始賣的廠商大概是要GG了,已經有市佔的幾個大廠,也是要嚴陣以待吧。據說售價只有SRM原本的不到一半,來勢洶洶啊。


 


但是事情有這麼簡單,那iPhone就滿街跑,BENZ就人人開了。


 


功率計,最重要的是「準確度」、「穩定性」、「可靠度」與「耐候性」這四個面向,不管是在比賽或是訓練時,功率計能夠測量你的「強度區間」,進一步你可以瞭解TSS/IF/NP…..etc值反應的生理狀態,假使功率計測量的誤差過大(5%以上),會讓你誤判「強度區間」,比賽時提前「貢鼎」,或是訓練在「錯誤的強度區間」,進而影響WKO+等軟體的計算結果,這樣的功率計,還不如沒有來得好。


 



 


況且,硬體本身做出來,難度也許不高,但是內部的軟體與韌體怎麼把扭力值正確取樣,還有溫度校正補償,那就不是光靠硬體本身就可以做到的,這個部分還是原廠的 Know-How與優勢。


 


那麼,萬一他們做出來的東西夠OK呢?


 


那原廠就需要在「準確度」、「穩定性」、「可靠度」與「耐候性」做出差異化,不然我們很快就可以看到功率計一支不到兩萬台幣的售價。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所有的比賽,多多少少都會讓自己累積一些經驗,不管是比賽時的一些狀況,中間的過程,賽前策略的擬定,比賽中間的執行,與最後攤牌的時機,都是需要經驗累積才能正確判斷,「經驗」是選手重要的能力,它會讓你正確的「解讀比賽」,除了能夠徹底的執行戰術戰法外,比賽中集團的變化能夠正確的反應,可以讓你省去不少體力,更能保持競爭力。


 


而賽後的檢討更重要,有什麼做得很好?有什麼做得很差?戰術有沒有確實執行?沒有執行成功是什麼原因?要加強什麼?要注意什麼?這個路段決定勝負的關鍵是什麼?明年你再來一次,賽前要怎麼準備?還是又糊裡糊塗過了一年?


 


比賽雖然是「結果論」,但是只看到「勝負」的話,就可惜了。


 


這次桃園縣長杯,雖然說賽前我來來回回也騎了不少次,但是還是沒有團騎的經驗,所以對於集團會怎麼進行,沒什麼概念,賽前我們的傳奇教頭叔叔說:「第一圈都先保持體力,要攤牌,等第二圈的山路再說」,所以策略就已經定了。


 


我看了比賽名單,我這組名單有幾個人去年就有比過,也有上台,所以想定上就是要先盯住這幾個人,到了後面山路再來攻擊。


 


不過,事情要是這麼簡單,那人人都拿冠軍了。


 


一開賽,集團下到平直路沒多久,我旁邊就有一個人摔到車都飛起來,雖然我閃過沒被波及,但是一晃神居然忘記盯到我要盯的車手,人不見了!進入山路窮追也沒看到人影,然後進入下坡時才發現,我的後飛輪居然鬆了,後面幾齒幾乎不能用,但是還不到需要棄賽的地步。


 


這時候,就有一個人從下坡超越我,我看他的號碼,就是我同組的選手,從後面看他下坡騎的不錯,直覺認為「盯住他應該也可以」,但是我無法在下坡加速,所以只好騎的冒險一點,利用選線少抓煞車的方式,減少秒差的損失,保持在「看得見人」的距離,好不容易進入老莊路追到他,下坡又被他拉開,一進入平路我火力全開一定要黏到,還好讓我黏上,不過他的平路速度維持的不錯,從後面看就覺得平路實力滿好的,黏住之後想不到對方居然想要在平路攤牌,死命的拉速度,我想是他對自己的平路很有自信,或者反過來說也可能是對自己的山路沒信心,不過叔叔有交代:「到山路才攤牌」,所以我就保持「只跟不輪」的卑鄙策略(抱歉),到山路再說。


 


一進入山路,我就先試探性拉一下POWER,轉頭看人不見了,想說先順順騎看看他要不要用力追上來,如果他有追上來我就再開POWER間歇一下,結果過了涼傘亭還是沒看到他,下坡段過了之後進入老莊路的最後爬坡段,我還是繼續順順騎,偶而轉頭一下看看他有沒有追來,最後就這樣過終點了。


 


結果我沒盯到的郭董是冠軍,跟我一起騎的是第三名,果然有選對人盯住。


 


強者我朋友說:「要盯住你該盯住的人」,果然是很重要,而且要從旁觀察他,才會應對正確。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今天再貼一次這幾張圖


 


基本上,你的「限定能力」是哪一項,你就要加強那一區的能力,或是把長處練到出神入化也可以,看你目的是什麼?


 


因為每一區機轉的模式不一樣,能量的需求不同,所以「練哪一區,就是那一區的能力與耐受力變強」,這好像就滿容易理解的。


 


所以「Zone1~7」、「耐力、肌力、速度技巧競爭三元素」跟「心肺、肌力、循環、技巧是形成實力的四大齒輪」,看起來是不同的三句話,其實指的都是同一件事。


 


所以沒肌力的整天用TEMPO去爬大山,沒耐力的胖子一天到晚拉高強度到LT/VO2MAX/AC/NP,會不會進步?FTP會不會上升?限定能力一直拖著你怎麼會進步?一直沒去加強不退步就不錯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這不過是另一個「野人獻曝」,只不過有實際的紀錄作為佐證罷了。


 


ITT要強,主要還是以LT/TEMPO的能力為主,不管你是平路或是山路ITT,依照路程的長短所需的時間,會決定使用哪一區的能力為主,如果只是短短的3公里,那當然還是VO2MAX的天下,但是長度與時間要超過30分鐘到一小時以上的話,那強度還是要控制在LT/TEMPO這兩區。


 



 


下面的兩個連結是我同一路段的計時成績,第一個是混合VO2MAXLT的騎乘,主要是想加強VOMAX以上的能力,並不是以為這樣騎會比較快。第二個是我在這個路段的最佳紀錄。


 



VO2MAX/LT 混合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316949309


 


ITT最佳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298816704


 


如果你有仔細看分段內容的話,最佳紀錄的平均功率,都落在LT的附近,低於VO2MAX,略高於TEMPO。而第一個記錄可以看到,前幾段有強度的部分都達到VO2MAX的水準(273W310W),甚至後面一段也有一個 interval有到達標準。


 



 


這樣會比較快嗎?不會,事實上這要付出多4分鐘的代價。


 


撇開冷冰冰的數據,實際的騎乘上,發生了什麼事?當你打開VO2MAX以上的能力之後,如果沒有適當的緩和回復時間(強者我朋友阿立說:回血….很宅又很寫實的說法),馬上就是打不開同樣的強度,而開了兩次之後的VO2MAX,對於後面的LT interval產生很立即的影響,而最後又試圖打開最後兩次的VO2MAX,第一次還勉強OK,第二次就真的完全GG了。


 


所以,我們在這裡要學到什麼?


 


第一,如果是比ITT,開頭幾段的用力過猛一定會讓你付出慘痛的代價。第二,整天ITT,只會增進LTTEMPO的能力,對於VO2MAX/AC/NP以上的能力,進步有限,想去比公路賽,除非你的FTP瓦數大的嚇人,不然也是任人宰割罷了。


 



 


 



PS.話說今年環義G牌下大本錢,除了平路站ITT外,山路ITT居然也是Propel,看來G牌是鐵了心要狂打平路車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強者我朋友說我的格子:「字太多了,多貼一點美女圖」,既然讀者有這種需求,好像不照辦就說不過去,所以我找了幾個韓國女團的圖來貼貼,因為我的另一個興趣是 Follow 韓國女團的動向(老不羞?)。


 


我想說的是,我很常貼少女時代的潤娥,是有一個自行車競賽的隱喻,不過好像沒幾個人有看出來。


 


這就要提到,現在韓團的人數,已經從早期「少年隊」三個人這種數量,增加到可以組一隊去打棒球還有剩(參考:SUPER JUNIOR),也因此每個人可以「分工」,有的人主要負責唱歌,有的人要很會跳舞,更重要的是也要有幾個長的特別美或特別帥的,但是,會唱歌的也不能完全不會跳舞,跳舞強的也不能一句都不開口唱,然後大家通通都不能長得太離譜(這就是醫生要負責的部分了)。


 



 


這就很像公路賽的團隊組成,有登山型車手,有平路型,有衝刺型,更重要也更受人矚目的,是GC車手,像壯哥、冏爺這類主將,車隊的核心人物。


 


而潤娥就是少女時代的「GC」主將,這個團體裡最重要的人物,團隊能否成功的關鍵。


 


要當GC,除了本身登山能力要強,個人計時也要數一數二,所以平路也不會差,集團要攻擊要間歇要逃脫也要能跟上,換言之,GC就是「什麼都很強,但是什麼都不見得是最強」的車手。


 


而潤娥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長相很可愛,跳舞與唱歌都有一定的水準,擺在一起看不見得是最強,一個一個比就沒幾個比得上她。


 


或許其他支持者的粉絲並不認同,比如說徐玄在就這個意義上也是具有同樣的條件,不過就如同 Team-Sky 威京與福魯米一樣,一個車隊有數個具有GC條件的車手並不是一個壞事,但是制服組要主打誰,就會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至少在早幾年以前,少女時代還是主打潤娥的團隊。



 


 


---------------------------------我是分隔線----------------------------------------


 


 


 


 



或許有人會問:「幹嘛注意這些複製人?」,不過拿「整型」的話題來說嘴的話,我們的明星也未必是什麼真才實料,去台北忠孝東路四段看一看,樓上一海票的醫美整所是開假的嗎?


 


如果你只注意這些女孩子扭腰擺臀、高佻美麗的話,那你看的就淺了,如果只是把人整型就可以橫掃亞洲音樂市場,那也把流行音樂看得太簡單了。


 


這些年輕的男孩女孩,跳舞就不說了,從中學前就開始訓練,至少都有五六年的舞蹈底子,現場表演邊唱邊跳體能都是一流,唱歌也都能夠做到現場演唱的程度。要從他們的「練習生」脫穎而出,競爭激烈的程度,不難想像。


 



 


韓國流行音樂團體的崛起,跟DRAMLCD等工業一樣,敢投資,重培養,用力模仿,沒有了不起的創新,但是把中日台打到頭都抬不起來,原因只是我們眼光只看到今年的EPS,但是對整個世代要怎麼經營,沒有想法,只敢打安全牌。


 


所以SMAP都已經是大叔了,嵐也都是過30歲的「青壯年」,而我們有年華老去的「SHE」跟萬年天團「五月天」,面對一群能歌善舞的20歲不到的小伙子,是吃力了一點。被人家趁虛而入,與其找理由或是抵制,不如找新的出口走出自己的路。


 


 


不過,我是不會開「韓國女團」的版,要真的一直寫下去,那才叫萬劫不復,一來比我更注意的人多得是,二來「長相」等條件沒有數據可參考,到時後嘴砲不完,引來神經病來搗亂那就有得瞧了。


 


覺得我太誇張?看看單車版那群人回文的水準就知道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那天跟車友阿立一起隨便哈拉功率計與訓練的點點滴滴,阿立是一個功率計的達人,作功率計測試分析的嚴謹度,在台灣是我僅見。很會「玩」功率計,也「玩」的很認真,做出來的測試報告可以跟國外的報告比美。其實人家做測試也未必有什麼了不起的器材,不過就是「實事求是」四個字罷了。


 


阿立認真的態度,也反應在他騎車的實力上,中社12分左右的成績實在也是遠超過一般車友的水準了,不過他倒是淡然以對,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生理數據的比較之中,可以是最好的註解,永遠有人比你強,坐井觀天得意洋洋不過是一個錯覺罷了。


 


聊到生理數據跟分析,當然我們的共同語言就是WKO+,看了阿立的TSB,我還滿訝異他的TSB很少低於-20以下,他說,我慢慢練,不強求,實力慢慢累積,可以玩得比較長久。


 


對於阿立或是真正熱愛自行車運動的車友來說,不管是競賽或是訓練,都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環,並不只是一個運動,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Cycliving」這個字一樣,訓練就像是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不過的事情。


 


實力的累積,是漸進式的,要數月甚至數年才會看到明顯的進境,幾乎不會有人可以突然的大爆發(除非你原本的限定能力太差,而其他能力太強,然後限定能力突然大幅改善),所以,一直累積TSSTSB降到谷底,也未必實力就一定能有所提升,反而是長期TSB低落的情況與太多過於艱苦的訓練科目下,對生理與心理的衝擊,對於家庭/工作/人際關係有無影響?我想答案很明顯,而要能維持這個興趣,需不需要家庭/工作/人際關係來支持?失去了這三者的支持,還能長久玩下去嗎?結果是不言自明的。


 


競賽在「Cycliving」的角色也很重要,但是重點並不在輸贏,至少業餘車手不需要,因為贏了也沒什麼錢賺,輸了也不會要多交報名費,競賽可以讓騎車更有目的,也更有趣,也可增廣見聞,見識一下其他車友的厲害之處,對於實力增進也有幫助。


 


況且,沒有了競賽,你怎麼知道訓練的方針正不正確?方向對不對?強度夠不夠?時間長不長?課表有沒有要調整的必要?書上寫的對不對?Allen跟喬福瑞寫的是真理還是歪理?(這就讓我想到,某車友看了喬福瑞的書還沒兩頁,就說內容寫的是「歪理」,我在想人家訓練了這麼多的PRO,到底是你這市民組的還是鼎鼎大名的教練是對的?這我不敢評論,大家自己心裡有底就好)


 


競賽只是一個手段,而非目的,把輸贏放在心上的人,玩不久也玩的不快樂,原本要陶冶身心的休閒活動變成你輸我贏的修羅道場,偏偏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都有人可以電你,這樣快樂的起來嗎?


 


認真的騎,認真的訓練,認真的研究運動科學,長長久久的玩下去,就是我現在的態度與目標。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