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有配嗎?


 



 


後記:這樣有配,但是出門騎車我以為騎到鋁車.......................真硬!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來的龍頭螺絲氧化,本來想跟某車行購買鈦合金螺絲,居然一顆螺絲報價給我超過一百!!WTF!賺錢也不是這樣的,掛了「鈦」就了不起嗎?我還以為是鈹合金勒!去螺絲行買一包才一百,看來賣車的都賺很大呀!


                 



 


              鈦合金螺絲的致命傷是比較容易斷裂,其實用白鐵的比較好,但是生鏽又好醜,反正剛好我想換龍頭(誤),其實四支一起斷機率不大,就拿我的生命試一下吧!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章內容摘要:


Chapter 7 PLANNING TO RACE

1.    你的訓練方法和專業運動員一樣,不同的只是運動量。


2.    三種被車手們經常使用的訓練系統:以賽代練,長期性素質訓練,和週期性訓練。


3.    現在最成功的運動員都採用週期性訓練,我也建議你採用。Part IV 的剩餘部分都將描述如何將其融入你的訓練中。


4.    蘇聯的運動科學家發現運動能力的提升是通過在全年中不斷變換訓練強度來實現,而不是靠保持一個不變的強度訓練得到的。


5.    7.1 7.2


6.    把以上各個週期的建議時間段相加,你會發現整個週期是2138 周―― 不到一年的時間。之所以這麼安排是因為我發現車手們一年裡有23 個高峰期時狀態最好。多個高峰期間顧及到更頻繁的休息和恢復,這樣就不大會造成力竭和過量訓練,並有利於保持訓練和比賽的樂趣。


7.    7.3


8.    大多數週期性訓練計畫的共同點都是在賽季初期增加訓練量,然逐漸增加訓練強度,減少訓練量。注意恢復周―― 在基礎期和發展期裡週期性出現的訓練量較小的一周―― 它很重要


9.    7.4AI



 

 


       真是越來越硬的內容,我看完還是不知道要怎麼排我的計畫.....


       不過還是在針對各階段的訓練闡明原則,下兩章將會幫助我完成自己的年度訓練計畫。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也接近尾聲,在上一篇「想敗家.......」中,有些東西被我用過之後.........,就打槍了,有些東西沒有寫在裡面,卻意外取得,只能說「計畫趕不上變化」,但也很有趣。


 


               2011~2013年是「輪組年」,一個好的輪組可以讓車子直接戰力提升,所以從今年年中我不斷的想辦法借來一些輪組來騎騎,順便對網站上「剛性」、「慣性」與「空氣動力」評比的結果,做一個印證,想起來也真瘋狂,要是朋友的LW被我騎到爆框不就...........,總之是平安度過了,而今年的戰果有:


 


1. Shimano Dura Ace C35 CL:



               上一篇文預定外的東西, 這支完全就是達芬奇的岳老闆的意見了,第一天騎感覺就差很多,平路爬坡都適合我這種死胖子,要信任一個車店老闆,就要看他對你給的建議到底是對還是狗屁不通,但是一開始我也不看好這支輪組,覺得鋁框輪組到底要幹嘛,現在才發現不管是長程旅遊或是無補給車的挑戰活動,這類輪組都很方便,比起使用管胎成本低多了。


 


2. Shimano Dura Ace C24 TU:



                    


                      完全就是預定以外的東西,第一次換上高級管胎就感受它加速的魅力,爬坡的輕巧感絕非鋁框輪組能相比。當初不在名單中是以為已經都沒有了。


 


3. Shimano Dura Ace XXX-XX


嘿嘿,秘密武器已經到貨,明年要拿來車拼的東西,怎麼可以亮相呢?是預定中的東西。


 


4. Power2Max 功率計



             自行車訓練聖經說:一定要用功率計,拜現代科技之賜,現在這種東西已經有平價的版本,詳情請洽「馬克單車館」。況且有了功率計之後,輪子好不好就不能靠嘴砲了,踩下去多少功率喚出多少速度通通無所遁形。


 


             那麼,明年的計畫是甚麼呢?


1. Shimano SH-R315E


                 一個好的碳纖熱塑卡鞋可以有效提升踩踏效率。


 


2. Shimano Dura Ace C50 TU


            平地輪組的典範,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是Zipp404,我只能說第一我還沒瘦得這麼快,第二我想收集Shimano板輪Full-house,第三我可以用一個Swiss stop煞車皮凸全部輪組。


 


3. Shimano Dura Ace 整套變速


話說某老總看人家用舶來品就說人家崇洋媚外,比我家老爺還仇日,看到這篇文章他肯定又要不爽了


 


            那2013年後呢?


1. Giant TCR ADV SL ISP



                  終極兵器天字第一號,還是等幾年看看有沒有RMA災情在說好了。


 


2. Speciallized Tarmac S-Work SL4



               環法的常勝軍,強者的坐騎。


 


3. Cannondale SuperSix EVO



              聽說車架並不貴,也許可以考慮這工藝品。


 


4.  Rotor 標準盤



           總有一天我全部都要換標準盤!!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手上比較常用4支輪子:DT-Swiss R1800 (框高30),DT-Swiss R1700(框高24),C35-CL,C24-TU,C24 -TU最近才入手,才爬過一個小格頭而已。


之前騎R1700的「沈重感」,後來我就把它賤賣了。


我每週四次的夜騎路線是固定的,其中有一個是700公尺爬升50公尺的短坡,另一段是約5公里的平直路。


我用R1800的數據是:爬坡段均速約末落在12km/hr左右,平直路ITT均速大約41km/hr,Max Speed 48~49km/hr


而用C35-CL的數據是:爬坡段均速平均大於14km/hr,平直路ITT均速皆不低於43km/hr,Max Speed 我騎過 54.6km/hr,而且我可以維持在50km/hr以上大約40秒。


至於R1700就不用提了,踩下去有如泥牛入海,跟人家團騎平地山路都被海放,直到我換上C35-CL才有大幅改善。


所以當有人說「C35-CL剛性不佳」時,我只能說這跟我的認知與數據不符合,如果剛性較低,為何超重的R1800遜於C35-CL?如果跑0瞎貓剛性較佳於C35-CL,那使用勾頭圓鋼絲高框的R1800會比輕400g以上的跑0瞎貓剛性差嗎?所以我才說:「與我認知不符」


當然這也可以質疑風速、體能狀況會影響測試結果,也不能否認,畢竟沒有搭配功率計的功率值的確有其失準之處,但是這也是我近兩個月來的平均值,C35-CL有20次的資料,R1800有12次,所以我認為有其參考價值。


而我會選擇C35-CL,是試騎過C24-CL、跑0、瞎貓之後,覺得這前兩支對我來說都像極了R1700,爬坡抽車都會磨到後煞車,而瞎貓當時的售價跟C35-CL相差無幾,還調不到貨,所以選擇C35-CL(當然也是岳老闆的建議啦!),當然我還沒騎過Mavic SL與Eurus,所以可能也是一種偏見,但是鋁框輪組我對低框都打上問號。


至於我另一支C24-TU,那是前後輪剛性都超過50N/mm,跟Eurus比差一點,如果下面這個連結的數據沒錯的話,我會認為C35-CL大概略遜於C24-TU(不會比材質一樣的C24-CL差),遠輸於Eurus,但是比瞎貓那些好一點。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23159755.html


 


------------------------------------------------------------------------------------------------------------我是分隔線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988284.html


上面這篇是法國那家網站針對「慣性」做測試,但是其實如果看他裡面的Extra Power數值的意義,這其實是「驅動輪子從0~30km/hr必須多出的力量」,基準點就是Lew Racing Pro VT-1 2008 Tune version這隻總重820g的輪組,也就是一般提到的「驅動效能」,他的測試方法排除剛性、變形量與風阻的影響,您可以看他圖示中的測試機台,是橫放的。


從他的附表中,我們可以知道,越重的輪子,所需的Extra Power就越多,幾乎是成正比,也可以說是「驅動效能不佳」,Shimano家的東西在附表中只能算是中規中矩,重量1245g C24-TU 2.2W,而重量1489g C50 TU就來到了3.5W,這也就是框重與驅動效能的關係,所以如果是1635g C35-CL,可以合理推估 Extra Power約莫在4.5W~5W之間,效能平平。


基本上我們常講「起步會頓」、「加速太慢」、「坡度轉換清楚/模糊」、「重拖」,都是騎乘者主觀的感覺,但是他背後的意義,我認為跟慣性與剛性的總和表現都有關,也就是實際騎乘時要花多少力氣讓輪子跑起來,但兩者時常混為一談,因為上路了就不可能分開來看。


我認為必須要把剛性測試與慣性測試這兩篇放在一起看,對我們選輪子比較有意義。因為畢竟我們不是在實驗室裡騎車,而每個人的身體素質都不一樣。


如果放在一起比較,我們可以發現,低於1100g的輪子,除了LW standard G3,後輪剛性都不會大於40N/mmExtra power第一名的Lew甚至只有可憐的19,也就是說,雖然驅動效能超強,但是過軟的輪子一樣把你的力量吃掉,而剛性很強的輪子如C50-TU,卻需要較大的Power驅動與加速,所以可以說幾乎是剛性與驅動效能成反比。


但是車是人在騎的,不是機器在騎,身體素質不一樣的人不會選到一樣的輪子,身體強壯的人,對剛性要求比較高,但是驅動效能就沒這麼重要,因為Power強又不怕震動對身體的危害,而身體較輕Power不大的人,選用同一個輪子只是自討苦吃。而且還不包括地面粗糙程度帶來的震動對於速度的影響。


如果再把Aerodynamics放在一起看,我們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職業選手對LW趨之若鶩,重量輕又有空氣動力優勢,一般全能型或登山型選手體重都不會超過65kg(除了少數特例),而剛性太強的輪子對於20日的比賽可以說是痛苦不堪。而對我9x公斤的體重,LW只是價值12萬的垃圾,但是對於60kg的重量的騎士,就會是神兵利器。


而如果把比較空氣動力拿進來比較,框高24的Eurus並不會比C35-CL來的好,對我來說,選擇C35-CL的想法就是平地高速不錯,剛性OK,不能算爬坡輪(反正爬坡也很鳥),是適合「我」的輪組。


 


--------------------------------------------------------------------------------------------------------------------我是分隔線


 


              那麼,觀察最近幾個車友換上高板輪,一為手編輪一為國產輪,騎乘速度看起來都似乎沒有優勢,而車友也反應說「需要比較大的腳力」才可以驅動,疲勞很快就出現,而一個比較通用的說法是:高板輪的騎法比較不一樣。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這兩位車友原本用的輪子分別是C24-CL and Ultegra 6700,根據Shimano 的官網資料,重量分別是1395g 跟 1652g,而新的框50高板輪重量都大約落在1400g左右,按照前面連結的Intertia test結果,這個重量的Extra power大約落在2.7~3.6之間,但是,如果說高框帶來的「高重量」造成必須更出力才能推動輪子,對這兩位車友來說,並不成立,因為原本的鋁框輪組並沒有比較輕,而框高50的碳纖板輪對於原本框高24的鋁框難道不具有空氣動力優勢嗎?我想就算沒有也不該是比較遜吧,那較費力的踩踏與更早發生的疲勞,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我想答案已經呼之欲出,有些事,說破了反而不美,得罪車友又得罪廠商,小心被人「蓋布袋」,況且,我們騎車騎的這麼鳥,留一點優勢給自己才不會一直被海放。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 Nov 20 Sun 2011 22:48
  • C24 TU



 


           東西來得有些曲折,就不提了,跟我預定的不一樣,我本來以為不會再看到它了。


           


           真的是很低調的輪組,乍看都看不出來是什麼東西,早上才拿英國情報員去小格頭測試,下午心血來潮在市區騎騎,試試平地暴走的感覺如何,結果加速從1xkm/hr一口氣加速超過45km/hr衝過紅綠燈,我只能說踩踏能量不流失,加速感一流,過紅綠燈的利器(誤),一路在敦化北路南京東路衝刺至市民大道,沿路掛大盤抽車衝刺,輕鬆破40km/hr,可以跟老阿伯的摩托車尬車,還滿爽的,比起情報員超過30km/hr就很吃力的感覺,我覺得這才是我的菜啊。


 


             長相很平凡,可謂:「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很對我的味。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章重點摘要:


Chapter 5 TESTING


1.           你有可能對你自身的強項和弱項做出不正確的結論。進行這種被誤導的訓練課程是對你的時間和精力的雙重浪費,而且最終你的問題依舊或者收效甚微。


2.           訓練中車手們把精力集中在錯誤的能力培養上的情況一點都不少見,比如車手們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把精力集中在他們的強項能力的訓練上。好的爬坡型騎手喜歡把訓練時間放在爬山上,而不是進行個人計時訓練,而這麼做的後果也許就是在A 級的多站式比賽中光芒黯淡


3.           我把這些和比賽相關的弱項叫做“限制因素”。瞭解限制你的比賽成績的因素就象找出一個鏈條的最薄弱一環一樣。一旦你加強了這“一環”,你的成績就會馬上進步。


4.           當然,你的限制因素也許永遠不可能成為你的強項,但你必須不斷嘗試,而且在改善限制因素時還要保持強項能力不會衰退。


5.           每年中有三次時機很適合做這些評估:1.在整個賽季最後一個比賽期臨近結束時,進行一次能力評估,從而建立一個高水準身體素質的基線。2.在基礎期開始時,進行能力評估和自我評估,從而確定在接下來幾個月裡的訓練重點。3.在基礎期結束時,再進行一次能力評估看看是否有進步,然後再開始發展期


6.           衝刺功率測試:使用功率監視器,電腦訓練台或者實驗室設備就能夠測量你的最大功率以及平均持續輸出功率。帶有衝刺功率測試功能的電腦訓練台會告訴你如何按步驟做此項測試;你也可以用功率監視器在騎行時做同樣的測試,測試距離大約322 米(0.2 英里或352 碼),路況為平路或很小的上坡。記下開始和結束的地點,這樣你就可以在將來做同樣的重複測試了。


7.           遞增出力測試:能夠得到的一個重要指標就是在你達到乳酸鹽極限閾值時的心率和輸出功率。


8.           在公路上測試乳酸鹽極限閾值: 你只需要在平路或緩慢上坡的公路上完成一次30 分鐘的個人計時練習就可以了。你也可以在室內訓練臺上做,雖然大部分騎手都覺得這麼做比在路上騎要更吃力些。如果你想找出或確認你的乳酸鹽極限心率(LTHR)的話,就在個人計時開始10 分鐘後按你的心率表進入下一圈。這樣你最後20 分鐘的平均心率就是對你的LTHR 的很好的估算。


9.           乳酸鹽極限閾值測試結果測試乳酸鹽極限閾值可以揭示你在兩方面的比賽能力――乳酸鹽極限輸出功率和無氧耐力,而且還能定出你的乳酸鹽極限心率――這是使用心率表進行訓練的人必須知道的一個關鍵元素。為了讓你的訓練給你帶來最大收益,你應該依據你的乳酸鹽極限心率從表4.6 中找出你的訓練區域,並以此為指導調整你的每次訓練的強度。


10.        關鍵功率測試:為建立關鍵功率曲線,你需要完成5 次個人計時測驗,時間分別是12 秒,161230 分鐘。每次測試都需竭盡全力,所以你最好是把它們分散在幾天裡面。


11.        雖然好的衝刺選手基本都是天生的,但並不是說你的衝刺能力無法改善。好的衝刺手都有一些相同點。首先他們都有在瞬間調集大量的肌肉纖維參與做功的能力,並能堅持到衝刺完成;他們全身的力量都很強因此也能夠向腳踏施加巨大的力量;另外他們都能夠以非常高的頻率轉動踏板。這些能力都是可以訓練的。


12.        一般來說騎手在達到LT 時,將無法在這樣強度下保持出力超過5 分鐘。所以你或許可以通過最後5 個採樣點的資料來估算出你的LT


13.        功率輸出也可以被有經驗的騎手拿來估算LT,因為在測試中LT 一般會出現在最大輸出功率的85%的時段。


14.        在公路上做一次30 分鐘的竭盡全力的個人計時測驗,在最後20 分鐘裡的平均心率就是很接近你的LTHR 的估算值。


15.        個人專長有三項:1. 爬坡2. 衝刺3. 個人計時,以上三項中每項得分都在45 分的車手相當少見。體形,身高,有氧潛力,以及肌肉類型往往決定了你的強項是其中的哪一個。


16.        一個騎手,如果他有很強的動機,很好的身體條件,又很自信,習慣於從積極方面思考問題,能夠在比賽中保持專注,能夠形象化地預想勝利,這種人是無法被擊敗的。


Chapter 6 RACING ABILITIES


1.    你該關心的是限制因素,而不是弱項。


2.    有三種基礎能力是所有的運動都需要的:耐力,力量和速度技巧。不同類型的競賽,爬坡或平路,短途或長途,需要這些能力的不同組合。這些基礎能力是運動員在他的年度訓練開始時就有的,它們同時也是新車手在開始的一兩年裡要培養的有氧耐力的發展首先在冬季通過對心血管系統(心臟,肺,血液,血管)的鍛煉打下基礎,在冬季的晚期,訓練變得更有針對性,最長時間的騎行至少要增加到兩個小時或是和最長時間的比賽一樣長,以其中時間較長的那個為准。


3.    對新車手,耐力是進步的關鍵。畢竟公路自行車競賽主要是一個耐力運動。如果你沒有足夠的耐力完成比賽,任何其它方面的能力提升再多也沒有用。只有先把這個能力培養好了,你才能關注其它方面。


4.    力量,或者說力氣,是克服阻力的能力。在自行車運動中,力量體現在爬坡和頂風騎行時。


5.    速度技能是快速及高效移動的能力。它是以高踏頻流暢踩踏及沒有多餘動作快速轉動的能力。在這裡,它不是用來度量你的競賽時間和速度,儘管它們之間確實相關。改進速度技能,競賽能力也會隨之提高。這項能力的某些方面,比如200 /分鐘的踏頻一般都是天生的。我們發現擁有世界級速度的運動員,他們的快肌纖維比例較高――快肌能夠快速收縮,但會很快疲勞。然而可以通過提高運動效率――即減少能量浪費來快速移動――來提高速度技能。數項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依靠正確的鍛煉方式和持續的目標,腿的旋轉能力是可以訓練的。


6.    肌肉耐力(ME)是肌肉長時間承受高負荷的能力。它是基礎的力量和耐力相結合的一種能力。在自行車的世界裡,肌肉耐力就是持續長時間以相對較大齒比持續轉動的能力。對公路車手來說,這種能力非常關鍵。


7.    無氧耐力(AE)是用大齒比高踏頻運轉時耐受疲勞的能力。對高級運動員來說,它是速度技能和耐力相結合的能力。在需要長程衝刺來決定名次的比賽中,無氧耐力是勝利的基礎。


8.    但是對新手來說,無氧耐力訓練是要避免的,至少第一年是如此。這一類的訓練在導致受傷,過度訓練和生理/心理衰竭方面簡直太成功了。另外這類訓練對訓練後的恢復方面的要求也是最高的。


9.    力度Power 是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爆發出最大力量的能力。它來自於你所擁有的兩種高水準的基礎能力――力量和速度技能。在爬短坡時,以及衝刺和突然的節奏變化時,就能明顯看出你的力度能力是否培養好了。


10.   競賽的時間越長就越倚重基礎能力,反之,競賽時間越短,則高級能力就越重要。


11.   Table 6.1


12.   Figure6.2 and 6.4



 


         這兩章的重點其實是:1. 透過測試瞭解自己的「限制因素」2. 如何培養基礎能力與加強限制因素。以清楚的敘述定義出自行車選手所需要的能力與何謂弱項,這已經算是科學的範疇了。


         不過跟第四章內容似乎有些出入,我的LT算的怪怪的,下次試試CP30與85% Power測試好了,看這個月可不可以收集完自己的資訊。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8


TCR ADV3 + C35-CL


蓮花寺1st: 780m, 3:29, 13.4km/h, 164bpm


蓮花寺2nd:758m, 3:07, 14.5km/hr, 171bpm


沿河街:4.69km, 6:54, 40.8km/hr(MAX:50.2km/hr), 169bpm


11/15


TCR ADV3 + R1800


蓮花寺1st: 746m, 3:51, 11.6km/h, 169bpm


蓮花寺2nd:668m, 3:28, 11.5km/hr, 168bpm


蓮花寺3rd:688m, 3:13, 12.8km/hr, 173bpm


沿河街(CP5_LT ITT測試):4.63km, 6:46, 41km/hr (Max:48.9km/hr), 180bpm


 


結論:


1.C35爬坡均速較快,平地ITT還不知道


2. CP5 LT值為180bpm/105%=171bpm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康吉成南湖山難救援與社會成本
下資料來自100年11月13日的蘋果新聞
這是針對南湖大山康吉成摔傷事件
搜救康男社會成本
1. 直升機:
(1) B234:20萬/小時,出勤4.5小時,花費90萬元
(2) 海鷗:20萬/小時,出勤4.5小時,20萬/小時,出勤4小時,花費80萬元。
(3) UH1-H:20萬/小時,出勤4.5小時,4萬/小時,出勤3.5小時,花費14萬元。
2. 救難人員:
官方、民間共300多人次,以200多人次官方人員計算,1人2000元,花費逾40萬元。
3. 運補糧食:
約10萬元
共計 逾230萬元
資料來源:台中市消防局、空勤總隊

我真的要為山友說幾句公道話:

首先每次一有山難,就有很多媒體一直叫囂說:「為什麼?一個登山者的山難要動用如此多的社會資源,以及用了如此多的社會成本呢!」
如此的說法,好像登山者都是一群大惡不赦之人,他們總喜歡在不該上山的時候去爬山,才會出事,就如康吉成事件一樣,當有山友出事時,又遇到壞天氣,媒體就會大事乏達說:「天氣不好,還要去爬山,如此出事後,又要花費很大的社會成本,來救這位登山客!」
事實上,常常登山隊剛出發上山時,天氣不見得是真的壞天氣,但剛好出事時,真的是壞天氣,於是媒體就說:「登山客遇到壞天氣還要上山!」看新聞的大部分觀眾也不會去查,他們上山的那一天,真的是很壞的天氣嗎!所以大部分觀眾就像聽政客的叫囂一樣,然後一起罵登山客浪費社會成本!大部份的觀眾真的很像政治狂熱份子一般,根本成了媒體的「愚蠢人」!他們沒有自己的判斷力,只會跟著媒體起舞!根本喪失了一個擁有「善良之心」的人!這些人的腦袋,已經被媒體綁架,並成媒體的魁儡,所以他們根本不是「人」,勉強算是一個只擁有肉體,無靈魂的「動物」吧!這樣的人,在台灣真的太多,不然就不該會有如此多的「深藍」與「深綠」之人!弄不好,這二派人就會被政客叫囂的「台灣人殺台灣自己人」呢!
所以,下回媒體還如此亂叫囂,我們愛好登山的朋友們,真的該團結起來,好好抵制那些惡劣的媒體,拒看拒買他們的節目,最好讓那些亂叫囂的記者下台,一直投書到他們公司,告訴她不實的部分,直到讓他們丟工作為止,何況大家還可以一起上Facebook修理他們!我們登山者,真的不該再沉默,任他們隨意宰割!更不該隨他們起舞,請山友們打開自己的智慧!
再來,我們看上面消防局與空勤總隊公布的社會成本:
第一是決策錯誤的浪費,因為從康吉成報出摔下斷崖的座標是東經121度25分12秒,北緯24度20分42秒,從地圖判斷就是陡峭的地形,如果第一時間就派出機身較小,操控較靈活的空軍海鷗S70C救難機,搞不好在那天就吊掛出傷者,可能出動3小時就完成任務了,國搜卻派遣那有大又笨重的B234救難機,當然是「看得到,救不到啦!」倘若,判斷正確,是不是只要花60萬就完成救人的任務,也就不會花到後面的費用了,所以那些多出來的費用,以及這救災不專業的判斷,是不是該算到那指揮官身上!
第二是就算空軍海鷗S70C救難機真的也無法吊掛,那運送救難人員也該派遣空軍海鷗S70C救難機,將救難員載送至東經121度25分24秒,北緯24度21分01秒,在南湖南峰正西方300公尺的草原上啊!那救難員只需1小時,就可以到達康吉成摔傷的地點,也早該在11/7~8就救到人了,就算天候不佳,救難員也可能在11/10前帶康吉成走出登山口了,如此也只需6~7人的專業救難隊就可以完成的任務,那也只有42人此的費用啊!
因此,這如果是很專業的政府救難隊,應該最多只需60萬加8.4萬元,就算在加糧食3萬元,總共也只需花費71.4萬元。
在美國與加拿大一再宣稱一個人的生命價值是一千萬美金,也就是三億台幣,所以就算政府花了230萬元挽救回一位國民的生命,這本來就是政府該做的。
最後,如果政府動不動在救援山難時,就說花了多少社會成本,如果為了公平,是不是所有車禍、火災、地震、風災…等等都該算一算社會成本。
然後,我們人民也每天都要派員去查勤消防署下的所有救災單位,以及計算這些單位每天領了那稅人多少錢呢?
人民用納稅金去建構的一個政府,本來就是要照顧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只要人民從事的是正當活動,政府或民間救難隊都不該先懷疑,山難者是一惡劣行為,我相信沒有一位登山者喜歡用生命來開玩笑,然後製造一個山難,來打響自己的知名度。
另外,救難就是救難,我們不該談康吉成登山夠不夠專業!

 

我個人的看法:

站在本校校訓第一條「人道」,社會救難與救助不該是「有價勞務」,因為我們怎麼定義誰該付錢誰不該付?

那你車禍撞倒快死了要不要付救護車錢?你家燒了要不要付消防車錢?

果說,登山客天氣不好不該去登山,那放他們進登山檢查口的單位要不要負責?

況且,登這種這麼難的山,連我這種登山白癡都知道不可能是一兩天就可以爬上去,少說也要五六天,

山上天候變化很難預測,要預測一週後山區的天氣還不如丟骰子還快一點,

要怪氣象局?連我文化大學念四年我都沒辦法預測陽明山的天氣了,何況這種深山。

還是我們乾脆禁止大家都不可以爬山?那騎腳踏車開車走路吃飯都會死人,要不要禁止

社會救助與救難不該是有條件的進行,因為生命無價,

 

主張不該救人的人連基本的慈悲心都沒有,要導正政府社會之前,先導正自己的心態

 

我們怎麼定義「先進文明社會」?

是高到數不清的大樓?快到不行的大眾運輸?目眩神迷的電子產品?多到用不完的外匯存底?

如果我們的社會,不能關懷有需要的人,不能幫助需要幫助的人,不能救助苦難的人

 

那我們只不過是住在鋼筋水泥大樓會用iPad的原始人罷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也經歷過排休-->無薪假-->裁員三部曲,前東家在金融風暴時也幹過這種事,可惜都不肯裁我,奇怪的是,台灣以前也不是沒有景氣循環,怎麼2008年就發明了這個「諾貝爾獎」等級的高招,到現在2011年,第四季歐美聖誕節需求急凍,企業眼看今年要繳出難看的EPS成績單,紛紛試圖祭出大絕招來維持成績,奈何總統大選將至,執政黨只好得罪大老闆,緊盯各企業必須「照規定來」,才讓「無薪假」不是人人都可以放到,可惜啦!


              


                坦白說,會放到無薪假,通常反映該公司的營運狀況是每況愈下,連基本維持的能力都不夠,更遑論日後能夠拿出什麼牛肉出來分,如果是新興的公司也倒罷了,大家共體時艱撐一撐也就熬過去了,放眼未來嘛!但是那種營運超過10年20年的大企業也在放無薪假,那就是意味著這個產業是江河日下,早就不是高成長期了,而且往後一定還會再搞無薪假,年輕的與還未投入的工作者應該要慎重考慮轉換跑道的可能,因為以後也不會有牛肉了,不必有無謂的期待。


 


                可憐的是已經投入相當長時間的員工,跑不掉只能撐著,又有家庭的牽絆,不能說走就走,政府應該保護的是這一群人才是。


                


                  只不過,看到那群大老闆,社會上吃的最飽的一群人,放無薪假還振振有詞,看了就覺得討厭。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