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83號,台北的凱達格蘭大道上聚集了25萬身穿白衣的人,為在軍中被虐死的下士洪仲丘「送最後一程」(84日為他出殯的日子),對著對面的代表國家機器的總統府,集體發出怒吼,表達對於政府處理「洪案」的不滿與憤怒。下圖為當時人群聚集的壯觀畫面。


 



 


這場無政黨動員,藍綠兩黨都要靠邊站的「公民活動」,靠著網路與媒體的號召,25萬人自發性的來共同表達「沒有真相,沒有原諒」的共同心聲,對於洪案「政府、國軍與軍檢系統」三方的顢頇與無能,表達最明確的聲音,迫使兩黨的政治人物必須要面對來自人民最直接的聲音,而修正過的軍事審判法目前已經有機會於臨時會三讀通過。


 


是什麼挑動公民的憤怒情緒與底線?


 


以眼下的時事來看:核四公投、服貿協議、大埔徵地案、狂犬病,似乎任一個案影響的層面與人數都是遠超過「洪仲丘案」一人一家的悲劇,但是所受到的關注遠遠不及洪案的一半,而從案情爆發到今天為止,軍方與軍檢的「歹戲拖棚」固然是讓人越看越火大的一個因素,但是洪案背後代表的意義才是關鍵所在----「人權」。


 


在洪案中,軍方先是違法懲戒在先,然後又加以非人道的凌虐剝奪其生存權,之後又明顯試圖掩飾整個「共犯結構」,又以「非重罪」為理由將嫌犯直接交保,顯然「視人權於無物」,而在案情大爆發之後,應該要維護人民「憲法權利」的總統在此案毫無作為又無能為力,也難怪84日洪家出殯當日,總統有如過街老鼠,連100公尺的靈堂都寸步難行,離開時也是如同倉皇逃逸。


 


如果只是談「死了一個下士」,那當然是只是一人一家的悲劇,如果是談「人權」,那就是全國兩千三百萬人的事。


 


「拒絕維護我的憲法權利,就是我的敵人」


 


民主國家的憲法,是用來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生存權、受教權、人生而自由平等、免於恐懼的自由、集會的自由…..等等,拒絕維護人民的憲法權利,等同於否定人民應有的基本權利,威脅到人民的生存權,就是「人民的敵人」。


 


如果就這個意義上來看,在洪案中,軍方跟「解放軍」就是等於站在同一個陣線。


 


而三軍統帥在這種時候還只會打打嘴砲「管定了」,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管轄的部隊從「維護憲法的軍隊」變成「侵害憲法的敵人」這種嚴重性,也活該被人唾棄羞辱,因為「維護憲法」才是總統的工作,沒把工作做好當然會被「老闆們」幹樵。


 


 



 


同理心與情境投射


 


要引起的群眾關注的另一個要件,就是要能「廣泛的引起共鳴」,核四公投、服貿協議、大埔徵地案、狂犬病,坦白說,都不具備這種條件。


 


在台灣,當兵是義務,家中或多或少都有當過兵的男人以及等著當兵的役男,尤其是當過兵的人,對於軍隊這種反應,我相信很多人並不意外,對於洪仲丘的遭遇,多少都勾起這些人當兵時「不甚愉快」的回憶,當然也會造成情境投射,對於部隊與國防部的不滿,一起要來「算一算總帳」。


 


對於當過兵的人來說,「部隊需要改革」是早就已經知道,也不需要討論的事情,國軍「欺下瞞上」早就是積習難改,明明裝備比自己還老幾十歲還要假裝很「妥善」很有戰力,但是一來自己退伍了就不干自己的事了,二來要怎麼改,一般人也難以有什麼具體想法。


 


剛好就洪案暴露出「軍隊始終都欠缺獨立單位稽查與檢查」的陳年弊病,在「學長學弟制」充斥的環境,很少人能夠鐵面無私的把「自己人」揪出來查辦,而此時就變成了推動修法的最佳時機。


 


而對於家屬,也亦是如此,對於家中有即將服役與正在服役的役男的家長,哪個不心下揣揣?深怕自己的寶貝去了軍隊也是同樣下場,「感同身受」正是他們的寫照。


 


(總統也說他「感同身受」,說句不中聽的,你家生的都是女的,又不用去當兵,你哪來的「感同身受」?)


 



 


當然,這中間最令人心碎的,就是洪媽媽與洪姊姊的眼淚,她們都是看起來平凡至極的母親與姊姊,就像是你我家裡的母姐的形象一般,所以當她們在電視上淚眼婆娑的為她們的兒子與弟弟哭泣時,就好像是我家的母姐正在傷心難過一般。在電視機前看著的觀眾也跟著難過了起來。


 


她們的「平凡無奇」,就是她們最具殺傷力的形象,「弱者遭人欺凌,夜夜淚濕枕緣」,國軍自己坐實了「反派角色」,當然形象一落千丈。


 


新公民運動的無名英雄


 


這次的1985行動聯盟,以39人串連出25萬人自發性的走上街頭,給予無論是藍綠陣營極大的壓力,迫使政治人物必須正視這個議題,並且將處理的優先順序放到最高位。


 


以這個成果來說,這39人勝過任何一個虛構的「超級英雄」,以和平與群眾的力量,達到保護人民權利的使命,而蝙蝠俠跟超人還只會揍人而已。


 


這些人,靠著網路凝聚出強大的力量,讓網路不僅僅只是傳播訊息的媒體,更成為新世代社群的溝通平台與集會場所,也無怪乎集權國家一直視網路如洪水猛獸。


 


不知道中南海的那群長官們,看到台灣人只憑著網路就揪了這麼多人上街頭,又看到「台灣領導人」此時有如過街老鼠,是心裡暗自竊喜大陸離這個還差很遠?還是會憂心台灣人離大陸越來越遠?公民自覺走到了一個「中國人有史以來從未到達的境界」,會不會「帶壞」內地的中國人?


 


Do you hear people sing?


 


這首翻譯自雨果悲慘世界電影的膾炙人口的歌曲,慷慨激昂的旋律,無異的在給執政當局警告,也許人民現在不會流血革命,但是你總是還要選舉吧?


 


所以,總統先生,Do you hear people sing? Singing the song of angry man.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一個部落客,我也要克盡我的社會責任,雖然力量很微小


 


 


我不知道,為什麼有人穿上軍服,掛上軍階,就自以為可以超脫法律、道德與社會規範的約束,為所欲為?是哪一種狂妄、自負的錯覺,可以視人的基本權利與生命如無物,隨意的剝奪?


 


孔子說:「是可忍,孰不可忍?」,明天803會有人去凱達格藍大道,抗議「洪仲丘案」,讓政府知道,我們對這件事,對於政府部門,一再的敷衍,有多麼的不滿,多麼的憤怒。


 


誰可以接受自己的子弟,站著走進軍營,卻成為一具冰冷的屍體?不管你有幾百個理由,沒有人會原諒你。


 


違法亂紀、視軍令、軍法如無物的部隊,可以打仗?可以作戰?可以保家衛國?請記得,542旅不是偏遠地區的駐軍,是總統、部長、總長、司令最愛去參訪的單位,這個系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我父親說過一個故事:


當他還小的時候,我的伯父是黃埔軍校畢業的軍官,有一天,人家來家裡收水電費,伯父他拿著手槍,對著來收費的人說:「我家是國民黨革命軍,收什麼電費?!」,來的人嚇得落荒而逃。


 


我爸就跑去當抓耙仔,偷偷告訴了祖父(我的祖父民國前是同盟會成員),祖父聽了,氣的臉色鐵青,拿了家法,叫家丁把大伯綁起來,吊在屋樑上痛打一頓。


 


邊打邊罵:「就是蔣介石教出來你們這群軍閥!用水電不給人家收水電費!你以為你是土匪啊!」,把大伯痛揍了一頓。


 


 


我想,祖父在幾十年前,就看穿了這群穿著軍服的土匪,就算過了幾十年,好像也沒什麼兩樣?


 


 

「真相」是什麼,坦白說,那不是我關心的,因為我不是家屬我關心的是:「為什麼這一大串的人,沒有人願意守法?」這個系統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人站著進去躺著出來,正常嗎?


 


就像是一個搶匪當街搶劫,我也不會關心「他的動機」是什麼我關心的是:「為什麼光天化日之下,他敢去搶劫?」這一類的問題因為我不想這種事再度發生在我身邊,「再發防止」比什麼都重要



 


如果你明天還要去騎車,那就去吧,你不關心別人的基本權利,總有一天也沒人會關心你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去年冬天到今年賽季結束前,我趁休息週抽空做了一次FTP測驗,確實是略微上升了10W左右,這一點頗讓我感到訝異,因為今年我的訓練量是這三年最低的一年,原本想能「保持」就不錯了,能夠有一些進步還是可喜可賀(雖然幅度很微小......)。


 


       綜觀這上半年,有幾點是做的比較好的:1. 冬訓長時間有氧耐力(LSD2. 增加南隘ITT科目 3. 各區強度科目按照 Workout的內容與精神操作 4. TEMPO與低轉。


 


       做的比較不好的,1. 當然還是飲食控制這一項,2. 以及假日的長距離有時無法操作,又沒有能堅持在訓練台上來個紮實的三小時騎乘。 3. AC以上的科目練的太少 4. 爆發力科目毫無進步


 


        Anyway,過去的就已經過去,對的事情我們就應該堅持,不對的事情我們就要想辦法改善,而管理時間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個藝術,更是通往成功的必要條件,「練車也練心」就是這個道理。


 


        那麼,過了本週之後,今年賽季即將結束,下半年的訓練(到冬天以前)應該如何安排,我們要如何才能持續進步?這是應該要好好思考的地方。


 


        原則上,透過PMC的管理精神來看,穩定、持續且不過份的訓練量,是必要的,所以,我心目中下半年理想的訓練課表應該是:


 


週一:早上TEMPO 1HR,晚上LT 20min*2 or TEMPO 3HR or 30km ITT


週二:休息日


週三:早上TEMPO 1HR


週四:早上TEMPO 1HR,晚上 TEMPO 3HR or TEMPO with ACNP or VO2MAX 6*6*6


週五:休息日


週六:4小時以上的騎乘(含TEMPO爬山)


週日:兩小時TEMPO的騎乘


 


其中,我打算把休息把納進TT的科目,練習一下核心的騎乘方式。


 


至於飲食管理的部分,我想嘗試晚餐攝取「減量」的澱粉(半碗飯這種),因為完全不吃澱粉為影響到夜騎的科目,而且太激烈也怕身體受不了。


 


目標的話,希望能在進入「冬訓」前,FTP的推力比從3W/kg來到3.3W/kg,然後再來擬定冬訓的科目。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個月的TOUR非常有趣的拿了鋼管車來測試,其中不乏許多知名廠牌,在實際的測試結果下,我們可以來看看「鋼管車比較舒適」這句話是不是能夠成立?


 


 


在這裡先解釋幾個德文名詞:


 


Seitensteifigkeit Gabel: 前叉側向剛性,數字越大越硬


Kraftubertragung: BB剛性,數字越大越硬


Komfort Rahmen: 車架舒適度,數字越大越不舒適


Komfort Gabel: 前叉舒適度,數字越大越不舒適


 


 


其中車架舒適度的測試敘述如下:


 


The frame is clamped perpendicularly so that the frame and fork can flex in a realistic manner. A test load at the seat-post results in a certain amount of deflection, illustrating the frame's elasticity.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查找一下實際測試的機台,基本上就是把車架垂直架住,施力看變形量,每固定變形量力量越大代表座管處受力也越大,當然也越不舒適


 


 


那我們把兩張表排排站,看一下數據:


 




 


我們可以看到,下面的表是2012年頂級碳纖車的結果,而上表是受測鋼管車的結果,由數據來看,我們可以知道:


 


1. 鋼管車BB剛性多半落在50N/mm上下,對於某些鋁車或是碳纖車來說,這並不是「最軟」,但是比起一級的碳纖車,就有不小的差距。


 


2. 鋼前叉可以做到非常硬的地步,但這樣一來舒適度就沒有了。


 


3. 就「車架舒適度」來說,TCR ADV ISP與 R5CA並不輸給鋼管車,事實上比起來還算是很不錯的。


 


4. 以前叉舒適度來說,碳纖車多半不佳,但是現代鋼管車也沒有好到哪裡去。


 


 


鋼管車要舒適,恐怕是要找再古早一點的車架,現代的鋼管車看來向碳纖車靠攏的滿明顯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不少讀者紛紛來信,說最近什麼碗糕的PMC話題太硬了,上一篇文整篇的可讀性只剩下兩張美女圖而已,然後有人問我到底在跟誰「閒聊」聊這麼硬的話題?是不是那個人也很無趣……..


 


Anyway,我要講的不過就是「做對的事」這四個字而已,不管你是騎車打球還是工作、戀愛、家庭都一樣,要做對的事,很多時候其實我們並不真的這麼清楚,所以我們會想「找人問」,但是有時候被問的人也未必真的就這麼懂,就像你去問莫札特「鋼琴要怎麼彈?」,他可能跟你說:「很簡單,先有一台鋼琴,然後把手伸出來…….」,因為他是天才,所以其實他不懂的是:「怎麼?你不會嗎?」


 


所以在追尋解答與結果的過程中,如果能有一個有經驗又富有智慧的人指引我們,比起自己照本宣科摸索,會省下不少時間,「時間」是對於每個人都很公平的資源,大家都一樣多,所以能有效的運用當然是佔盡優勢。


 


台灣似乎還沒有國外那種ON-LINE的教練,可以幫你分析、排課表、給建議的那種「線上個人教練」,而以我們貧弱的英文能力跟教練雞同鴨講的機會恐怕很高,但是我想如果有人打著「六個月保證FTP增加到300W」這種標語,我想生意應該不會太差。


 


這是一個因為「功率訓練」產生出的需求,我認為台灣這個市場漸漸的會成形。


 


(為了提高文章可讀性,仍舊是附上兩張美女圖………..)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基本上,CTL的上升,是建立在累積TSS的結果,TSS累積的 越多,CTL上升的就越快,從TSB的意義來看,那就是「你忍耐 疲勞的程度上升了」

 

但是TSS要累積,以「週」為單位來看,不太可能是每天在操練 NP/AC/ VO2MAX這種科目,因為很難做到這點,況且,如果一次TSS要 開出150以上,大部分的情況都是TEMPO/ EM以下的強度操作2~3小時以上,以LT為例,操一小時TSS1 00,然後還能夠繼續騎嗎?

 

要大量累積TSS,必須靠TEMPO以下以有氧耐力為主的訓練科 目,其實這也符合訓練時數分配的原則,事實上,訓練時數越長,有 氧耐力的部分就越多,這樣一來,有氧耐力的「底」就有越來越擴大 的趨勢。

 

所以,我認為,當你的CTL斜率很高上升很快時,除了「忍受疲勞 外」,這應該是同時意味著「你的有氧耐力變好了」,事實上FTP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具有這個意義,因為FTP太低的人,單 日賽也許OK,但是光是要花東兩日賽連完賽都很困難,而且,實戰 中,FTP高(有氧底強)的人,才有力氣在關鍵時刻使出VO2M AX/AC/ NP以上的能力,要是你在集團裡騎的累都累死了,還談什麼無氧?

 

但是我還是認為,CTL並不能完全反應你的能力,至少它對於車手 無氧以上的能力,是不清楚的,因為它不知道你的訓練強度是怎麼分 配的。

---------------------------------------------我是分隔線--------------------------------------


每次在FB上看大家PO的PMC圖,CTL都是跟智慧型手機銷售數量一樣直線 上升,實在是可喜可賀

 

不過,「CTL不能反應你全部的事實」,我想大家都 能同意,但是「CTL上升並不意味著你有進步」,恐怕這種悲劇就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的。(等等,剛剛誰說有氧耐力怎麼了?)

 

我舉一個虛構的「反證」例子,給大家思考一下

 

假設某羽量級車手A,FTP在200W以下,訓練量一週是15小時,這樣的每週TSS會相當的恐怖,當然CTL值也是直線上升。

 

但是A君會進步嗎?從訓練時數來看,他的騎乘絕大部分都會是TEMPO以下的強度,但是A君的限定 能力通常「肌力」的部分,不去加強肌力卻一直去練有氧耐力 ,換來的就是上升的CTL與下降的FTP。

 

所以,當你看懂PMC圖,看著CTL上升「自HIGH」,可能只 是另一個悲劇的開始……

--------------------------------------------我是分隔線--------------------------------------

 

把事情做對,比把事情做好重要

 

我看很多業餘車手都有一些共同的現象:比累積里程(又不能換機票 )、比爬升高度、比訓練時數、比FTP、比TSS、最後來比CT L。彷彿我們只要累積到足夠的點數,就可以提升等級至LV99,見神殺神佛擋殺佛,天 下無敵。

 

雖然「CTL上升其實跟什麼碗糕 能力都沒有絕對的正比關係」我相信懂得人很多,但是被誤會 成「CTL上升=FTP上升=站凸字台」其實也不是不可能,如果 文字本身可以正確的傳達所有的訊息,那天下就不會有「誤會」這種 事了。

 

而這背後真正的問題,其實就在於並沒有多少人真正把把事情做對,比把事情做好重要當一回事,這是我們的民族性使然,各行各業亦然,很少人在一頭 熱的努力當中,去思索「這樣做到底對不對?」這樣簡單又重要的問 題。

 

回到「功率訓練」這件事情上,今天我們多讀了兩本書,學會使用W KO+,然後只要上踏板拿著書上一直操一直操,就會保證你戰無不 勝攻無不克嗎?如果有這麼簡單,那我們生產出世界冠軍或是環法冠 軍就只是遲早的事。

 

但事實上,今天你把42天累積的所有記錄檔丟進WKO+,也許它 可以告訴你的FTP有多少、今天的狀況如何、踩踏的力矩夠不夠威 、最後的衝刺是不是又猛爆的開出千瓦,但是它絕對沒有一個功能是 按下去然後告訴你下個月要練什麼,才會比現在更進步或是更符合你 的需要,因為那是「教練」的價值之所在。

 

科學化訓練或是功率訓練需不需要教練?當然要,因為書上只會告訴 你AC 2min*8,但是它不會告訴你「那適不適合你」,或者你的姿勢 對不對與轉速對不對這種細微又關鍵的所在,但是有實務經驗的教練 就不一樣,他可以讓你跳過「摸索」的階段,讓你更接近「把事情做 對」。

 

這也是為什麼香港的沈金康教練一直都可以生產出冠軍選手,難道是因為他有付 費買「WKO+++」這種超高檔的秘密訓練軟體?還是他累積多年 的實務經驗讓他懂得「訓練冠軍」的途徑為何?答案是不言可喻的。

 

科學化訓練或是功率訓練其實從未跳脫出訓練的原則,什麼「肌力、耐力、速度技巧之競爭三元素」與「形成實力的四大齒輪:心肺、肌力、循環與技巧」跟「NP/AC/LT/TEMPO/EM/RR七大區」其實都是在說同一件事:人體是怎麼運作的?它只是讓訓練在「有效並精準的管理」下提升訓練效率,即便是在上個 世紀,改善限定能力與增強選手的特長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 ,如果我們不去試圖「把事情做對」而只知道卯起來蠻幹,那麼,A 君絕不是什麼「虛構的極端個案」,而是「通病」。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風禿山歷年計時成績:




MONT VENTOUX (last 15.65 km [from St. Esteve], 8.74 %, 1368 m)
-1. Lance Armstrong __ USA | 48:33 | 2002
-2. Chris Froome _ GBR | 48:35 | 2013
-3. Andy Schleck _ LUX | 48.57 | 2009
-4. Alberto Contador _ ESP | 48:57 | 2009
-5. Lance Armstrong __ USA | 49:00 | 2009
-6. Marco Pantani ITA | 49:01 | 2000
-7. Lance Armstrong __ USA | 49:01 | 2000
-8. Frank Schleck LUX | 49:02 | 2009
-9. Nairo Quintana ___ COL | 49:04 | 2013
10. Roman Kreuziger __ CZE | 49:05 | 2009





這裡面證實有用藥紀錄的,分別是第157的壯哥,與曾經有被 直接或間接抓包的第468名,所以問題是:

1. Team Sky
的訓練方式,已經到達前無古人的境界,可以將人體訓練至跟用藥一 樣



2.

狗媽是世界無敵的公路自行車,除了普通的五通剛性與很重的重量外 ,存在某種不知名的科技可以額外產生功率

 




3.

洗馬路的輪子是天下無敵的登山輪,連LW都望塵莫及
4. O
盤具有神秘力量,可以讓選手攝氧能力到達超人的境界
5. Rapha
的車衣會吸收太陽能,轉化成選手的能量
6.
以上皆是

 


 


 


只比壯哥慢兩秒,要我相信他是清白的,難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我一直想要每週加一個無氧科目進來,對於比賽,六區以上的能力是頗重要的,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如果照著書上那種:8FTP130*2min中間休2分鐘這種方式去操作,10個裡面大概一大半無法完成4趟,而剩下的人大概會把晚餐吐出來。


 


我的作法是:把間隔時間先加大,先挑戰「做得完」與功率要達到標準,再來挑戰組數,最後才是把休息時間縮短,科目再有用也是要先做得到才是真的。


 


除了訓練台外,我家附近有個蓮花寺,大約23分鐘的急短坡,或者跑去西濱操一下平路拉轉速,這兩個方式體感完全不一樣,短坡比較容易壓榨出高功率,平路可以順順榨出6區的功率,不同轉速間又有不同的心得,對於實戰想要「定瓦攻擊」也頗有幫助。


 


不過,即便是已經來來回回騎過幾百次的蓮花寺,對於操作無氧科目,我也是花了幾次才掌握到方法,可見得訓練「專注」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以自主訓練為主的業餘車手。


 


連結如下: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342192191


 


第一段熱身段完畢後,前兩段都是火力全開上去,主要也是有點測驗的味道,結果第一趟榨出393W 219秒的最佳成績,第二趟371W 232秒是跟半年前的最佳成績相同,


 


但是開完這兩趟,馬上就不舒服,有很想嘔吐的感覺,以我FTP大約260W左右的水準來說,兩分半鐘開出150%~140%大概是有點過頭了(當然事實上我的FTP有略微上升的趨勢,不過這又是另外的問題了)。


 


第三趟我就試圖降低一點POWER,但是303W又太低了,然後第四趟,我把齒比做一個合理的分配,接下來就可以都達到六區的標準了(130FTP)。


 


下一次,如果第一趟用這樣的齒比分配,應該可以用較低的瓦數採出相同的時間,這大概也算是一種技巧的進步吧?


 


不過,操作完的當晚,睡的不太好,而第二日也很明顯被疲累感與紊亂的呼吸影響,AC果然是不能每天操的科目。


 


 


後記:兩三年前,我覺得我爬蓮花寺不可能騎進3分鐘內,結果去年就達到,半年前騎出230秒,覺得自己吃錯藥了,這次的219秒,我只想說,所謂的極限,絕不是劃地自限。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從來沒買過很貴的AssosRapha的車衣褲,原因無他:太貴,只買一件不太夠穿,因為我幾乎天天都要騎車,要是買個35件一兩萬元就這麼去了,況且每年尺寸都越穿越小(說嘴),要是每年都要花上個萬把塊買車褲也實在是不小的投資。


 


我買的車褲都是屬於平價版本,或是車隊的車衣,國內外的品牌都有,由於我現在的騎乘里數還不少,開始有壓瘡的問題,所以我目前是把偏薄襯墊的車褲都淘汰掉,改穿較厚與較合身的車褲以改善壓瘡的情形。


 


最近我新買的這一款Giordana FRC短褲,就是為了這個目的買的,這應該是我目前穿過最好穿的車褲,舒適性、服貼性完全沒話說,穿在身上有點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低階的車褲完全無法與之相比,價格雖然並不算很便宜,但是物有所值,雖然我沒穿過AssosRapha這麼高檔次的車褲,不過我認為要超過Giordana FRC,坦白說,我覺得有點難。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滿多人會問我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就是按著功率計照表操課。有的人因此進步神速,也有的人「只是多一個值可以看」,但是,不管如何,大家都很想知道CP值到底高不高?花錢又花時間之後,是站上凸字台還是傷心又傷身?


 


或許,拿我們自己來現身說法,一來也不準二來也有老王賣瓜之嫌,況且萬一反映不在成績上,是不是搞這一大套一直都是商人的另一個騙局?


 


大家不妨去看一下環法,看看哪幾個車手車上沒心跳帶又沒功率計的?如果說這一大套沒有用,那為什麼我們的選手只有寥寥數人參加過職業賽?而國外的選手來台灣總是壓著本地的選手打?如果要說「外國人是天生神力或是天賦異稟」的話,那怎麼日本人跟大陸人都參加三大賽


 



以前人家很喜歡拿「會計師」來比喻功率計,我也覺得很貼切,但是我想到一個更通俗也更容易瞭解的比喻:


 


「買了體重計,就會變瘦了嗎?」


 


「沒有體重計,減肥會成功嗎?」


 


就邏輯上來說,有沒有體重計,跟減肥成不成功,沒有直接的關連性,畢竟體重計又不能幫你燃燒脂肪,就像功率計並不會產生功率一樣。



 


但是反過來說,沒有體重計,減肥會不會成功?欠缺精準度量衡可以隨時的掌控狀況與進度嗎?更遑論有效的「管理體重」,不能說一定不會成功,但是機率有多少是不言自明的。


 


功率計也是一樣的道理,你能不能進步,端看你的訓練方針有沒有對症下藥?訓練份量與強度夠不夠?操作課表夠不夠確實?有沒有持之以恆的訓練?或者有沒有操過頭傷身體?


 


訓練原則與訓練方式,早在有功率計之前就存在了,事實上,沒有功率計,一樣有很多衡量選手是否進步的方式,但是這些方式未必夠精準,外在影響的因素也很多。


 


而訓練上,功率計可以讓訓練更精準,更有效率,也更能清楚的表示選手的狀態,站在「管理訓練」的層面來講,功率計無疑的是最理想的工具。


 


不管是職業還是業餘選手,「時間」永遠對所有人是公平的,所以訓練的效率就會很重要,跟你是什麼級別的選手無關。


 


不過,還是一樣的道理,功率計並不會產生「功率」,就像體重計無法燃燒脂肪一樣,要進步需要靠正確的訓練方式與足夠的訓練量,以及持之以恆的毅力與努力,單靠花錢買器材就想要飛天,是不可能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