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達到預估的目標,但是比我想像的好一點。跟兩年前比,這次帶著少了10公斤的體重與多出33%FTP,雖然是不能說到達標準,但是可以滿意。

 

第一天:仰德大道à小油坑計時:1小時03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410203208

第二天:全程預習:4小時10

 http://connect.garmin.com/splits/410654597

 

第一天的計時從仰德大道口到小油坑頂,全程保持在Sweet Spot~TEMPO的附近,最後平均功率243WNP 247WVI是漂亮的1.01,心律盡量控制在LT以下,其實抓功率來控制效果也差不多,尤其是這種一小時的計時。

 

最後的時間是1小時03分,我想大概離當初「控制在1小時內」還有一些距離,也許再過兩三個月再來計時一次吧。

 

第二天的全程預習才是重點,主要是幾乎兩年沒騎過這些路段了(大部分都是騎巴拉卡、陽金上、故宮上風櫃這些路線,倒著走反而比較少),該怎麼配速,下坡要如何選線,實地騎才知道還是很陌生,而且在第二與第三P時還差點就走錯路,幸好有隊友幫忙提醒。而第三P過了大耳朵之後,三個陡坡一個接一個來,也是隊友事先提示,才避免了定竿的危機。

 

第一P1小時4分,比前一天慢一分,平均功率也略低,主要是前半段騎的保守一點。

 

陽金下坡:39分,可以再快不少時間,比賽時應該要控制在30分左右。

 

第二P1小時9分,我自己是覺得還可以,畢竟平路段沒多久又是一直爬坡,總是要保留一點,平均功率跟NP與第一P相同,

 

風櫃下:15分,我想這就差不多了,再快要出人命了

 

第三P1小時02分,功率整個掉下來,心律也上升,VI控制不住,主要是冷水坑這段陡坡很多,即便是30T也要用34百瓦通過陡坡段。而這次補給都是用GEL,而沒有固體食物,所以肚子也是有點餓,這是可以改進的地方,不過第三P可以比第二P時間短一點,顯然強度控制的策略是正確的。

 

這個計時應該還要加上10分鐘從集合點到仰德大道的路段,才會比較接近實際的成績。

 

ANYWAY,不管如何,每年都可以進步一點,總是令人高興的,今年的進步我歸功給鄉民吉教練,沒有他我想今年的進展會很有限。

 

後記:第一天的預習真的是冷到很靠北,早上起來地面只有9度,小油坑只有6度,還好我穿了我爸爸的NET羽絨外套,說真的是比幾千塊貴三三的風衣強太多了,穿上風衣,就算是風都透不進的狀態,冷空氣依舊會把表面的熱量帶走,在九度的低溫快速下滑,體感溫度大概剩不到5度吧,穿羽絨外套就不同了,仍然是保持驅幹的溫暖,爬坡時只要拉開拉鍊一樣能保持涼爽。

 

st-3848906-2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了這麼多年,應該可以把故事拿出來分享一下)

 

我剛剛入半導體代工這行的時候, 當時我的Section 是一個菜鳥多於老鳥的結構,一個超級老鳥(15年) + 三個中鳥(4年) + 四個菜鳥 (<1年),菜鳥什麼都不會,超級老鳥又沒什麼用…….

 

就如同當兵一樣,老鳥帶菜鳥是比較合適的工作方式,當時帶我的「中鳥」,無論是年資或是學經歷都是很好的,老闆也寄望甚深,所以把一些相對重要量產的產品交給他。

 

似乎也因此,他總是對我頤指氣使,不管如何,當一個職場菜鳥總是要謙卑一點,畢竟什麼都不會的情況下,還要跟人家談條件不是很不自愛的行為嗎?

 

風平浪靜訓練不出好水手,沒多久產品就出問題了,良率出現「摔落式」的暴跌,從我每天看到的90%以上,直接掉到30~40%

 

對一個不到半年的菜鳥工程師來講,說穿了就是「束手無策」。

 

不過,「中鳥」一樣也是拿不出什麼辦法,其實現在回過頭來看,這種比較需要工程技術與高級的分析手法才能解決的 Low Yield Case,除了要有完整的工程訓練與經驗外,有時也需要一點直覺,姑且說是一種「天分」吧,也不是每個工程師都擅長。

 

就這樣過了幾週,老闆已經看不下去了,這個時期中間老闆又補強了一個人,他不是一般的工程師,是早期建構公司工程統計手法大師級的專家。

 

想不到老闆把心一橫,直接叫中鳥把問題產品交接給我,我聽完當場差點昏倒。然後請大師給我一點指導,還好,一點直覺加上一點幸運,居然一兩週就把問題解掉了,客戶也很滿意。

 

當然實際的過程是驚濤駭浪外加可歌可泣,但就不提了)

 

好不容易事情告一段落,居然沒多久,中鳥手上的產品又出事了。

 

那時我在想:「怎麼這麼衰?」,大師這時才告訴我,有問題本來就是正常的,哪可能讓你這麼爽…….

 

對於老闆頻頻投過來「關愛的眼神」,坦白說,我是覺得很反感的,一來我才剛喘口氣,二來其實我並不願意去幫這個「中鳥」。

 

我不想幫他,是因為我瞭解到,如果我又出手解了這個問題,那他就不用在這裡繼續混下去了,誰想用一個沒用的部屬呢?但是老闆又一直約談我,頻頻指責中鳥的不是,又對我「曉以大義」,希望我繼續擔任救火隊的角色。

 

當救火隊,累也就算了,老闆又不會多加你兩千(請參閱商週廢文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5425),心裡是百般的不願意,我這個老闆,叫你做事就有,升官加薪就先看「自己人」,怎麼算都不划算。

 

所以我不是「躲」,就是「拖」,再不然「推」,硬是拖到讓火燒成灰燼,產品都下架了問題還是沒解掉。

 

說到這裡,為什麼突然講古呢?因為今天看了商週的那篇廢文,我就在想,如果那時老闆說:「去救火,我馬上加你兩千!」,我想,他不會被廠長釘這麼久………….

 

兩千解你的問題,很便宜啊,你為什麼不加我兩千?

1e18ee6161e16c81f596f7a5b63c8929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字道地圖  

 

每年我總是會盡量參加P字道的活動,對我來說,陽金P字道就是我的年底自我檢定,看看今年的推力比有沒有比去年進步。

 

去年我的兒子出生,所以我沒參加(去年是超厲害的隊友代跑),前年的紀錄是507,大前年是快八小時………..

 

以前年來說,三段爬坡大約花上1小時20分,下坡兩段分別是30分與20分,加上一點補給的時間,所以就超過5小時了。

 

前年剛換公路車沒多久,對於齒比、爬坡以及下坡都還有很多沒掌握好的部分,而推力比的話,那時還沒有功率計,推測應該是在2~2.2W/kg之間,而我目前的推力比已經超過3,爬坡應該要更快一些。

 

所以我對於今年的成績預估是:三段爬坡平均要1小時內,下坡要控制在45分鐘,補給一次抓10分鐘緩衝,因此目標設定在4小時內。

 

爬坡的部分,看過往的心律資料,大概也是控制在甜蜜點的範圍,所以這次也不例外,而另外我還準備用C35-TU30T飛輪+CT盤的組合,意在保留肌力到第三P不至於消耗殆盡。

 

每年都要能進步一點,每年都要找出自己的弱點去克服、去改進,時時的自我檢視,挑戰自己的極限,所謂的極限,絕不是劃地自限。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452125_10152002157467866_2143402571_n  

(RS81-C50+TCR ADV不難看啊)

 

我已經數不清楚我騎過幾次「竹高300K」,我自己一個人騎最少就騎過兩次,跟團騎有三次,所以這一次應該是第六次……..

 

以冬訓的目標「有氧耐力」來說,這種長距離的科目也是很有幫助,300K全平路騎下來大概也要做功6000KJ~4500KJ(視風向、輪組、隊友狀態),消耗的卡路里也是大約6000kcal~4500kcal,如果把自己的基礎代謝加進來,6000大卡以上的熱量絕不可能依靠身體原本的肝醣與脂肪就夠了。

 

這麼大量的熱量消耗,正確的補給是必要的,因為一旦身體的肝醣燃燒完畢,脂肪也會停止燃燒,接下來身體就會拿你的蛋白質開刀,所以我的做法是以每小時消耗500大卡計算,至少要補給250大卡的糖份或是澱粉,然後每三小時要吃固體的食物,避免飢餓感來襲。

 

在之前的幾次300K,不管是騎的強度大小,或是天氣如何,一旦進入台南市到達250K時,疲憊感就會很明顯,後面的50K往往都是「拖」進高雄市

 

談到這次騎乘體感,是很不同的,過了台南之後,說實在是沒有太明顯的疲憊感,後段50公里趁隊友已經恢復的不錯,硬拉了一段TEMPO 220W 1HR,也沒有力竭的跡象,我想這歸功於最近把「TEMPO」與「TEMPO長時間」的科目加強,而這也顯示目前冬訓的方向是正確的。

 

而這次選用的輪組與胎是RS81-C50 + GP4000 25C,雖然這支爬陡坡是重了一點,高框的空氣動力與高轉動慣量,讓平路維持速度變得極為容易,與GP4000 25C處理震動的優良與低滾動阻力,這次能夠騎不到5000KJ,我想輪組與輪胎也貢獻不少幫助。

 

無論如何,今年的300K總算是又平安完成,希望對明年的賽季也能夠有幫助。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Nov 22 Fri 2013 18:47
  • 圓滿

前幾天跟老隊友天生面交義美羊羹,不免大家交流一下一年前的風風雨雨,說穿了其實也沒什麼,對我來說,這反而是一個契機,徹底的改變訓練方式與時間安排的念頭,早就在我的心裡萌芽,那些事情反而促成了我現在家庭生活、工作與訓練的平衡,天下的事情本就沒有好壞之分,只有你怎麼看待罷了。

  

天生是100%的慈濟人,在他的人生哲學裡,「圓滿和諧」是他的首要目標,我必須說,對我來說這個目標太偉大也太遠大,我只能「合則來不合則去」,我認為這是一個值得尊敬的目標,雖然我完全做不到就是了。

 

他問我:「如果再來一次,我會不會改變一些做法?」,其實如果在那個當下問我,我也大概難以回應,現在回過頭來看,我應該會「更早」下定決心,因為我一直都認為,不管大家騎車的目的是什麼,排除那些紛紛擾擾,專注在騎車上,是必要的,而遠離一些跟自己理念相背離的人,可以更早避開這些紛爭,省事也省心。對於整個團隊,只有好沒有壞,我對任何人都是善意的。

 

我從未否定我的過去,也感恩我的過去,只不過我選了一個我認為對大家都好的做法,大家能不能瞭解我就不知道了。

 

我目前的人生哲學是:如果有人跟我想法差異甚大,那「避之則吉」才是上策。包容的話還是交給天生好了,不知為何我想起「笑傲江湖」任我行與方證的對話,「因為在下名字取的不好….」,人生苦短,哪有空理別人要想什麼呢?

 

不過,天生好像也種下一個因緣,第二天夜騎訓練,居然跟老隊友遇到,大家好像也還是一樣,輕鬆的說說笑笑,彷彿我從未離開過一般,照例我又是亂踩一通,雖然我沒打到課表,卻撿回老隊友,心裡還是高興的。

 

臨走大家補了一句:「有空常來跟我們騎車」,我回:「有空一定」,我想,天生說的「圓滿」,大概真的種了一棵種子吧。

 

P1020719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以定功率操作課表,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達到目標功率」,跌破目標瓦數區間的情形有很多,有可能是疲勞,或是其實能力不夠目標過高,扣除後者的問題,疲勞造成課表失敗會導致訓練品質下降。

 

何謂「訓練品質」?舉例來說,假設今天是一個3HR 200W的科目,如果你踩踏時間90%都落在180W~220W(或者說是TEMPO區),那這就是一個「好的訓練品質」,如果是只有50%甚至更低的比例落在這個區間,那今天的「訓練品質」就不算好。

 

怎麼看「訓練品質」?WKO+有提供直方圖(如下圖)可以參考,這也是在課表完成後,車手可以自己去檢討的部分。

1391780_10151913416662866_1329749708_n  

也因此,為了提升訓練品質,尤其是短時間高強度的科目,控制疲勞與好的恢復手段,是有其必要,除了伸展、按摩外,我個人認為1HR內的「以VOXMAX強度的30%」Recovery Ride很不錯。

 

RR如果強度太低,好像沒什麼效果,強度太高,又不是RR了,每次我前一日的高強度練習或是長距離練習後,如果時間允許,第二日的早上我還滿喜歡做這樣的RR,一來讓身體能夠恢復的好一點,以利接下來的課表,二來早上輕鬆騎,心情也不錯。

6415f42e502e5a355262156aac9f77f6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p4000s_quer_uv-data

( Continental GP4000S )

很多人喜歡「窄」輪胎,也很多人喜歡把胎壓灌到爆表,其實這都是不好的習慣與「想當然爾」的以訛傳訛造成的

同樣的胎寬下,當胎壓到達一定的壓力之後,與地面的「接觸面積」變化就極微,當然這跟「體重負載」有關,所以各廠對於體重與胎壓有建議值,一旦超過這個數值,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幾乎無變化。

然後帶來的缺點就是:「不平整的地面與過高的胎壓,帶來的震動對於速度有負面的影響,對於車手本身也是一個負荷」,詳情請見「ZINN自行車寶典」

這也是為什麼石板路的比賽,胎壓都不會超過100PSI甚至更低的緣故,過高的胎壓只會讓速度變慢,也有爆胎與爆框的危機

同樣的,「窄」輪胎如20C與「寬」輪胎25C在指定胎壓下,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差異也不大,而25C比較大的輪胎截面積有兩個好處:1. 處理地面震動的優勢。2. 在與車輪同寬的情形下,風阻係數較低

輪胎與車輪面切齊,會減少氣流擾動的效應

( Continental Competition )

competition_uv-data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562357_10151929874837866_1991175754_n      

那天無意間走進一家車店,看到老闆的車上也掛了一咖跟我一樣的7900 C50-TU,不禁多看了兩眼,仔細看才發現,車主使用SRAM X-0的登山車後變與登山車的後飛輪,雖然說,以新竹附近的騎車路線與地形,做這樣的齒比配置,不能說不合理。但是如此一來,就沒有完全發揮到這支C50-TU的魅力之處。

 

仔細看這輪子的狀態,品像比我自己那支還要新……,老闆看我有興趣,二話不說開了一個破盤破到底的價格,我只好「勉為其難」就收了。

 1381828_10151930467832866_1900418341_n

說起來,7900 C50-TU這輪組,似乎很少人有用,印象中,7900系列輪組出沒兩年,9000就來了,比起7850的全碳輪在市場上活躍的情況,7900的全新品跟二手品很少在市面上流通,全新品代理商已經買不到了,想買個二手的似乎也沒這麼容易,就算有價格也不漂亮,同樣價錢ZIPP/CORIMA/雷諾……50mm高似乎重量也更輕一些,而低框輪高檔貨更多,以它原本定價的區間帶來看,並沒有什麼亮點。

 

比起它的兄弟C35-TUC50-TU能見度就低多了,偏登山/全能取向的C35總是比較受消費者歡迎。所以我想代理商進口的數量比較少,似乎也是合理,雖然實際上怎麼樣我也不完全了然就是了。

535627_10151452925407866_1891719340_n

 

但是C50不能用來爬山嗎?當然是可以,如果14XXg的瞎貓都算是「登山輪」的話,有什麼理由1395g還使用管胎的C50-TU爬山爬不動?我相信只要比賽不是「純爬山」的路線,沒理由C50-TU表現會不好。

 

框高50mm的碳纖框,重量逼近1400g算是比較重的,現在各家把50mm做到1300g 甚至 1200g 以下的有一海票,使用碳纖幅條就可以輕鬆的突破重量的障礙,當然價格也會很驚人。

 

以我自己這一年的使用經驗,無論是掉到大坑洞裡,或是在路上大爆胎後在地上一直拖,島野家的碳纖輪組強度令人相當安心,所以雖然我體重偏重,但是用這兩支我也從來不閃坑,安心的碾過去就對了。

 

騎乘習慣上我並不偏好低於1300g的輪組,太輕的輪子總是讓我平路維持速度上會很辛苦,而剛性不夠的輕輪組,雖然對某些人來說在坡度變化或是速度變化時有些許優勢,但是以我偏重的體重需要更大的踩踏輸出,如此一來反而顯得拖重。

 

7900 C50-TU在重量、空氣動力、剛性與強度上,有著微妙的平衡,外觀上又比78509000好看很多,是我高框輪組的首選。

 

今年比賽使用的場合,都是平路與繞圈賽,搭配我的TCRC50-TU在發動攻擊逃脫時,沒有一絲一毫的拖泥帶水,大腳一踩開動無氧,立刻就可以脫離集團,比起C35-TU,在集團外單飛或是獨推時,差異就會出現,可以維持速度更好一些,進行衝刺時,與TCR高剛性的反饋,整體的輸出感覺都非常棒。

 

這陣子我也入手MAVIC COSMIC SLRRS81-50,而冬訓開始我又要每個月安排一次竹高300K,可以徹底的體驗高框輪組的魅力之處。

529386_10151929874537866_381071156_n

 shimano-paire-de-roues-rs-81-c50-a-pneus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台灣的聯賽,多半不是山地賽,就是把終點設在山頂,連「衝刺點」都可以選在坡頂了,所以,沒有到達一定「推力比指標」的車手,幾乎是可以說跟凸字台絕緣(除了少數純平地賽事或是繞圈賽外),即便是像「牛山」這樣的小山丘,推力比不足那就要掉出主集團。

 

所謂的「推力比指標」,指的就是FTP/體重的比值,這個指標,差異大於0.2W/kg就會在實際騎乘上出現差異,以成年男子平均70公斤來算,0.2W/kg大約是同體重的人差異FTP 14W,其實按照位能的轉換公式來看 mass*gravity*height)/time/mass = g*height/time,推力比指標隱含的意義就是你單位時間爬升高度的能力。所以,差距在0.5W/kg的車手,爬升能力的差異在~10%左右,換言之,爬升1000公尺的高山,他都到頂了你還在掙扎,根本不屬於「同一級別」的車手,對付你需要「戰術」、「團隊合作」?不必了吧,靠車手單人的登山能力就決定一切了

 

14W要練多久?這要看狀況,也許對一個頭一年剛開始訓練的人,沒這麼難,但是對於一個65公斤已經練了幾年的車手,要進步這14W,跟瘦三公斤比,哪一個比較簡單?就很難說了,大多數的車手通常會選後者,因為「瘦三公斤」,有的是辦法。要把FTP增加14W,除了要有正確對症下藥的課表,還要有執行的毅力與時間,並且搭配一定的飲食與運動增補劑才有可能在68週的訓練時程產生這種效果(事實上,我很懷疑台灣有幾個人可以具備這種條件)。

 

XVdo_ROYvHCcho6av.mOgg  

 

 

這張是簡單的「推力比-體重-FTP」的表,但是這裡說明了幾個事實:

 

 

 

1.          台灣聯賽公路賽要有基本的「競爭力」,推力比指標至少要4.5W/kg,這是常識。

 

2.          要能夠到達這樣的指標,比較有可能做到的,是體重在70公斤以下

 

3.          70公斤以上,能夠達到這個指標,平路戰鬥力會很恐怖,過了牛山你只能任他宰割

 

4.          練功率訓練的人就會知道,FTP 300W是一個門檻,所以其實65公斤是一個理想的體重,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業餘車手都沒有300W。

 

5.          所以要當「登山型」,在台灣,體重大概不能超過60

 

6.          以登山型車手來說,差五公斤,差很多,事實上差三公斤就有差了

 

 

 

但是,這麼一來,問題就來了,過於注重推力比,一昧的減重卻忽視整體輸出功率的大小,當你在橫掃各大聯賽的獎盃之時,出國比賽呢?如果我的瞭解無誤的話,國外的主集團,平地的時速就會逼近60km/hr,就算你躲在集團裡,起碼就要拿出300W來騎吧?還沒拉到山腳你就先爆炸,更別提要攻擊還是幹嘛了。

 

 

 

台灣的各大聯賽,一昧的往山裡跑,又不以「能力」作為分級依據,對於這項運動想打入國際舞台的目標來說,長遠來看,我並不認為這有任何的好處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90484_10200706060003756_1090058937_n

1000725_10200706060563770_312770761_n

呵呵,可喜可賀,還沒一歲就拿下第一個凸字台,比起我到小學五年級才贏得第一個體育獎項,除了「青出於藍」我不知道要怎麼形容了,ㄎㄎ。

 

小子在家裡爬行的速度,有時候比大人走路還快,現在已經幹掉拿助行器的爺爺(………….)。擅長爆發力的項目是家族遺傳,爺爺以前是踢足球的,爸爸擅長的是短跑與籃球,這種10秒內的爆發力果然就是「天分」而已。

 

除了獎金之外,還有一個漂亮的水晶球獎盃,不過拿回家小子連看都不看一眼,繼續啃他的遙控器,很好,我們要習慣跟獎盃與錦旗為伍的日子,套句安西教練的話:「現在自滿就糟糕了」。

1383863_10151913664237866_1644780915_n1378549_10151913615487866_1246927716_n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