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會聽朋友問:「去哪裡買XX會不會比較便宜」、「到哪裡作OO會不會打折」,其實這只是反映我們的消費型態是「價低者得」,而且越是中南部越會削價競爭,我以前在南部唸書的時候,學校附近的700cc的西瓜汁,從20元一杯一路打到10元,而大家也都只去買10元的那家,卻很少人會問說10元的西瓜汁到底是怎麼來的,總之沒喝出人命也就是了,而如果有老闆為了品質堅持西瓜汁是一杯20元,那很抱歉,你的西瓜汁絕對是賣不出去的,所以,我們不只是代工廠,我們全國上下都很會Cost down,也因此,我們喝了不少塑化劑也吃了一堆三聚氰氨,因為大家只看價錢夠不夠低,至於內容如何,Who care?


           當有些廠商想要有突破(如:參加職業賽事),想讓公司能夠更前進一步時,反而會招致消費者的白眼,因為他們認為你增加了成本反映在售價裡頭,讓他的荷包「受傷了」。


           所以當有些人去網上抱怨國內一些小廠服務如何如何不盡人意時,我只能說:「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可不只是你公司老闆的專利。


           這就形成一些奇怪的現象,有些店明明服務差勁的要命,卻可以一直生存下去,我只能說台灣的Business Model 不是我這種笨人可以理解的。


           尤其是自行車店,這是我最感到奇怪的地方,一個車店店長好不好差別很大,有的只想從你口袋掏錢,什麼爛東西都可以被他說到可以飛天,有的人明明專業技術糟糕至極,卻可以賣到全國前幾名,有的Fitting給他作腳就要廢了,卻賣了一堆高價車。


           反過來說,好的車店店長就不一樣,技術好就不在話下,拉線走線已經到了藝術的層級,推薦的器材完全是按照你的身體條件下去考量,賣的東西也不貴,店裡擺的都是好貨,絕不會看到「阿里不達」的牌子,而我常光顧的店長全部自己都騎車,有的還當過選手,除了賣車也玩車,所以他們很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也懂得客人的需要是什麼,而且態度都很NICE,機八的老闆我絕不跟他來往,因為「經商如做人」可是一點也沒錯。


           我並不是說我不比價或不殺價,畢竟我不是郭董「錢多到不知道要怎麼辦」,但是好的老闆我盡量都是「一口價」,你開多少我就買單,因為我買的是「服務」,而他們賣的是「信任」。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附上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34322851


 


 


平均功率:769W


 


最大功率:1054W


 


根據「自行車訓練聖經」的分類,界於「良好」與非常好之間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上上傳的資料網頁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33889590#.TuS1v3ox4Bw.facebook



 


26.6km的ITT,只取後面16.6公里的數據來平均就是LT與平均功率的測驗結果


本次測驗結果:


CP30_LT = 169pbm


Avg Power = 224W, Max Power = 609W


 


上一次CP5_LT測試的結果是172bpm,跟這一次很接近,而對照上一次的紀錄,我可以在LT之上撐超過5分鐘,這是我參加競賽的本錢。


 


下一次要做300公尺衝刺測試,或者遞增出力測試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整個就是跟我的車很搭啊,比起SRM的好看不知道多少,SRM的售價可是比得上LW的,根據「自行車訓練聖經」上的內容,作者可是大力推薦「功率計」作為訓練器材,並且可以測驗關於自己所有的體能與踩踏功率之間的關係,況且以後輪組好不好就不能「豪洨」了,平均功率轉換出多少平均速度可是一清二楚,拜現代科技之賜,德國人做出便宜又美觀的功率計,還在用Power Tap 花鼓嗎?Power2Max是你的最佳選擇。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回應一下「小馬」同學的留言:有粉多施主通常借不到輪組可以試~種種問題~所以才會在那邊問阿~哈哈


 


我說:「施主,這要問你自己」,其實是呼應我上一句話:談論自己的體能狀況/騎乘路線/平均功率/年齡…..等等卻很少


 


我沒有要大家當「自了漢」的意思,有問題發問是一件好事,但是是不是問對人又是另外一回事


 


當你想問XX輪組如何如何時,你有瞭解你自己嗎?你的體重只是一個參考,你的年齡/車齡/健康狀況/輸出功率/騎乘路線/路況/比賽成績/目標….等等,這些關於「你自己」的資訊,你瞭解多少?你又對自己分析了多少?你的強項是甚麼?你的限定因素是什麼?你的目標又是什麼?


 


如果你不曾下功夫瞭解你自己,卻跟一個陌生人問一個跟自身有關的問題,得到正確答案的機率有多少?


 


當然,好的車壇前輩跟好的車店老闆可以減少你很多時間與成本的浪費,但是另一個問題就是誰是「好的」?


 


有時候也不是別人騙你,是因為你的身體條件等等其他因素跟常人差得太多,一般的「常識」對你來說完全不適用,所以當然得不到屬於你的「正解」


 


使用大廠輪組的好處就在此,因為它的一些物理性質如:Aerodynamics / Inertia /Stiffness 都有完整的數據,你可以依照你的身體條件/騎乘路線/踩踏輸出去選擇適合你的東西,而不會花錢找罪受,比如說我上一篇文章就有側向剛性與體重的建議值


 


(如果不知道什麼是Aerodynamics / Inertia /Stiffness的人,我建議你下一點功夫去瞭解,http://tw.myblog.yahoo.com/huang-jd/article?mid=1863&prev=1911&next=1852&l=f&fid=33 我在這篇附上三個連結,花一點時間看一下人家怎麼測試會有幫助)


 


但是「建議使用範圍」不是廠商樂見的,因為這樣餅就變小了


 


到底 40N/mm之於你來說是怎樣的一個感覺,可能就是要實際騎乘一段時間才能有深刻的感覺,而之後才能以此為基準做選擇


 


騎自行車是一個以「人」為主的活動,它有很多的面向,但是「器材」卻是最常被討論的項目,坦白說,我覺得這已經反應這個社會病態的物欲


 


對於自行車新手來說,這些議題並不需要去特別注意,因為連基本腳力都沒有的人,騎什麼都很累,所以這其實是已經騎一段時間的車手比較要注意的問題


 


新手常犯的毛病就是問:是不是換XX輪子爬坡比較不累?我可以跟你保證,只要爬坡就是「累」,沒有不累的,換LW也很累,不想累的人可以去騎摩托車就好。


 


況且,騎了一段時間,還交不到「可以借輪子」的車友,是不是應該先反求諸己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問題?


 


 


 


PS. 話說,有人有看出我想暗示什麼嗎?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剛剛看到一篇回文:大多數全功能輪都是鋁輪組而高階碳纖維輪組很少有這類型產品


 


好吧,小弟才疏學淺,對於輪組知識淺薄,請大家幫幫忙吧


 


問題一‧Shimano C24-TU(框高24) 12xxg 屬於登山取向,C50-TU(框高50) 1395g屬於平地取向,請問C35-TU(框高35)1339g 是_____取向?


 


問題二‧Zipp202 (框高32) 1050g屬於登山取向,Zipp404(框高58) 1278g屬於平地取向,請問Zipp 303(框高45) 1171g 是_____取向?


 


問題三‧Mavic CCU (框高40) 1197g 是_____取向?


 


問題四‧Lightweight Ventoux G3(框高27)1020g ,無庸置疑的登山取向,Lightweight Standard G3 16/20 2011 (框高58)1133g 是_____取向?


 


問題五‧回文的人在寫什麼東西?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文出處: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53429649.html


 


內文節錄:


Un coursier ou un coureur puissant qui aime les roues raides et répondantes devra les choisir de la manière suivante.
Entre 55 à 65kg, le coursier pourra se satisfaire de roues dont la rigidité latérale est située entre 30 et 35N/mm.
De 65 à 75kg, il est idéal de privilégier un produit dont la raideur est située entre 35 et 42N/mm, voire 45N/mm.
De 75 à 85kg, évitez les produits proches de 40N/mm. Le ressenti pourrait s’avérer mitigé. Privilégiez ceux qui passent les 45N/mm.
Et au delà de 85kg, cherchez absolument la raideur extrême avec des produits qui dépassent les 50N/mm.


 


想知道內容的人,可以請Google大神幫忙,但是光是用看的你也應該可以猜出他在寫什麼,有些事,說多了就不美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沒有要吐嘈任何人的意思,只是一點小小的想法............


 


現在最常聽到的一個說法是:「全功能輪組=全不能輪組」,乍聽之下非常的有道理,因為的確沒有一組輪組可以在「所有的」地形有最佳的表現,所以「一條輪凸全台灣」的想法已經「不合時宜」了。


 


所以騎武嶺要用LW登山王,北海岸團隊計時賽要拿出Zipp404出來車拼,配對的非常剛好。


 


那如果說,我們下個月去德法騎個2000公里,只能帶一組輪子,你要帶哪一組?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的舉例太極端,但是如果你一年要騎上個500010000公里,又只能擁有1個輪子,不是也是面臨同樣的問題?


 


況且絕大部分的車友都是「業餘的」,彼此的體能差異會遠大於器材的差異,今年陽金3P有一個排名前20的是騎登山車的,所以騎輸他的人要把LW丟到山下去嗎?


 


我認為「全功能輪組」有其存在的價值,就在於它在什麼地形都差了一點,但是體能的差異可以彌補這個差異。


 


而「全功能輪組」的中心思想是:針對平均體重與體能,還有當地的地形特色所設計的輪組,也就是對「最眾數」作為銷售目標。


 


但是「人云亦云」就是這樣開始的,因為「大多數」的意見會淹沒你,而又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可以試到很多輪組。而除了大廠比較有名的輪組之外,很少輪組會有側向剛性/轉動慣量/空力測試的數據,所以大家都只拿「重量」來討論,因為只有這個數據可以討論而已。


 


單一次器材的測試實在很難給予正確的評價,而就算每次騎同一個輪子,不同的體能狀況、天候、路面、輪胎…...等等的因素就會讓你有不同的感覺,所以我一直覺得沒有數據的輪組騎乘測試只能算是「主觀意見」,可信度並不比八卦雜誌強多少。


 


有些試乘者到底「選手」還是「銷售人員」?你分的出來嗎?更不要提網路論壇的「意見領袖」,你以為他們比你懂就不會踢到鐵板嗎?更不要說他到底跟你的身體條件到底差距有多少,對你有多少參考價值?


 


況且,今天萬一你買了個八萬十萬貴森森的輪子,並沒有比你的跑7分快到哪裡時,你會承認自己的愚蠢嗎?


 


這就讓廠商有了可趁之機,「We want them buying, not thinking.」,我認為這句話很寫實。


 


老哥的文章常提到:「剛性與重量」的平衡點,但是如果考慮剛性/重量/可靠度/花費的平衡點呢?我相信每一個人的「平衡點」都不一樣,況且還要看用途,像上次老哥的輪子就在我們每週夜騎的路線給毀了,這樣口袋就「不平衡」了。


 


很多騎車的人會問:XX輪組是不是爬坡不好?OO輪組是不是平地很棒?可是在發問之前,談論自己的體能狀況/騎乘路線/平均功率/年齡…..等等卻很少,彷彿輪子裝上去自己就會跑一樣。


 


我並沒有要鼓吹「腳力才是王道」這種反智的言論,但是,當你想要買某某輪組,想問騎起來怎麼樣的時候


 


「施主,這要問你自己」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內文摘要


Chapter 9 PLANNING WORKOUTS


1.    你不需要為52 周的年度訓練計畫中的每一周編制訓練內容。除了耐力保持科目之外,你只需要規定“突破性”的訓練科目就行了。這類科目能帶來身體壓力以及前面描述過的身體適應恢復過程。積極恢復性的訓練是你需要在兩次“突破性”訓練之間完成


2.    舉重階段


3.    公路比賽主要是一項耐力運動。在長距離騎行中延緩疲勞發作的能力是公路車手與場地賽車手之間的分野。


4.    力量一欄指的是詣在改善肌肉動力的車上訓練內容


5.    不要把速度技能和無氧耐力搞混了。在練習速度技能時,你不需要做間歇或者在團隊訓練中領騎。該欄的訓練內容的目標是改善你的靈活性――當快速地平滑地轉動曲柄時能夠更有效地更經濟地控車的能力。在基礎期這類訓練科目大多是在訓練台或滾筒上進行的,做這類練習時一般是以較小的齒輪比和較高的踏頻來重點訓練踩踏機制,從而使你的踩踏更流暢更圓熟。


6.    肌肉耐力是指那種能夠以相對較高的齒輪比持續較長時間,如同計時賽時所需的那種能力。


7.    無氧耐力是訓練身體在已經非常疲勞時仍能繼續強力做功的能力。在長距離衝刺和爬短坡時常常需要這種能力。


8.    如果運動員的限定因素是力度(POWER)能力的話,那麼是否進行這類訓練就意味著是否會在繞圈賽中成功或者失敗,因為這類比賽需要在出彎道時馬上加速,並需要比拼場地衝刺。力度能力依賴於速度技能和力量,所以這些更基礎的能力必須先得到改善。力度訓練可以安排在發展期和高峰期進行。


9.    在整個基礎期和發展期,需要每隔46 星期定期地檢查你的進步狀況。定期瞭解你的能力發展情況對你調整下一步的訓練非常重要


10.   在基礎期和發展期,你應該把第4 周保留用做休息以從前面3 周所積累的疲憊中恢復體力。如果沒有這樣的定期休息來解除疲勞,身體素質的提高就不會持久。


11.   在年度訓練計畫中的每個恢復休息周(R&R),對應的耐力,速度技能和測試欄裡畫一個“X”。………….其餘略


12.   9.1,附錄C


 


            買書的人有福了,看到這一章,就可以把菜單列出來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內容摘要:



 


Chapter 8 THE TRAINING YEAR


1.    現在是開始設計一個年度訓練計畫的時候了。一年裡最適合做這件事的時機是在你的最後一個比賽期剛結束不久的時候,這時你正準備開始下一訓練年度的準備期。


2.    Pic 8.1


3.    第一步:確立賽季目標


4.    我們要做個現實的樂觀主義者。如果在上個賽季你還跟不上的俱樂部的團隊騎行,那麼在這個賽季取得一個分段賽的冠軍就是一個心願,而不是目標。


5.    你的目標必須是可以度量的。而是要說:“在58 分鐘內完成40公里的計時賽”。


6.    你的目標必須在你的控制之下。


7.    你的目標必須對你有壓力。


8.    不管你的目標是什麼,都要用肯定句來描述。


9.    第二步:確認訓練目標


10.   第三步:設定年度訓練小時數 Table 8.3


11.   第四步:確定比賽的優先順序


12.   A 級賽事是日程表上最重要的比賽,所有的訓練都要圍繞它們而設計。


13.   每經受一次身體壓力和達到高峰的過程,你都會損失一些基本的身體素質。所以如果A 級比賽發生地太過頻繁,身體就來不及重建最基礎的身體素質和能力,競技水準也會隨之下降。這就是為什麼A 級賽事必須要限制在3 4


14.   第五步:把一年按週期性分段 Table 8.4 (重點中的重點)


15.   第六步 分配每週的訓練時間 Table 8.5 (重點中的重點)


 


            可以把表列出來了,目標年度訓練500小時!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