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9349274227  

野人獻曝一下,上圖這是我自己在看的表,當我們在操作課表時,有幾個指標是要我要及時監看並加以控制。

 

首先要注意的是「開強度的時間」,所以第一欄就是「單圈時間」,然後再來當然是要看操作的強度:單圈功率、三秒平均功率、30秒平均功率,原則上,看「即時功率」變動太大,所以取而代之的是3秒平均功率。而30秒平均功率的用途就比較妙,當你踩著踩著,難免中間功率掉下來,這時候注意這欄,把功率慢慢拉回即可,這欄的好處是當你看到「單圈功率」掉5W才想到要拉回來,那就太硬了,也打亂你的節奏。

 

「功率區帶」是GARMIN裡面的附加功能,原則上以ANDY發明的表為計算區間,FTP輸入後會自動幫你定義各功率區間的範圍,以LT為例,這個區間就會顯示「4.x」。

h3VPBJwfXQAM1yoWExx8sg 

 

再來當然是「迴轉數」,這個就是大部分課表不會太明顯的解釋,但是相當重要的部分,說起來寫一整個章節都可以,總之,不管你操作的是低轉或是高轉,注意並保持你的迴轉數是必要的。

 

心律也是我必看的項目,以防操作TEMPO/LT心律「脫勾」,適時的改變一下迴轉或是呼吸,真的不行就先進入RR恢復一下。

 

最後是速度,功率固然是有了,但是在外騎時,功率的提升有沒有帶動速度的上升?尤其是開AC這種科目時,高功率有沒有帶來高速?練TT時,速度更是重要指標,能不能保持在某個速度是必需要知道的。

 

至於其他家的錶頭有沒有這些功能,我就不知道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圖與文由鄉民吉教練提供,由我整理 )

 

h3VPBJwfXQAM1yoWExx8sg  

上圖是關於各強度區間對於身體各項生理機制的訓練效果,如:血紅素容積、粒腺體脢、乳酸耐受、肌肉糖原儲存、快慢肌、肌肉血管、心臟每下的輸出量、與攝氧能力,給予一些評比,有高效能的星星就越多。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輕易的發現,訓練所謂的Sweet Spot SS)是「CP值最高的」,不過這本來就是這張圖的用意所在。

 

又,不少人會認為:「既然FTP這麼重要,那我就只要在SS/LT/VO2MAX的強度上操練,FTP就會提升,其他能力如CP8CP240也會跟著全面提升了

 

我相信不少人會掉進這種觀念的陷阱,而如此兩三年下來,就會出現FTP停滯不前的狀態

 

 

其實一個好的訓練課表與訓練週期,應該是如下圖:

1501060_501414706639425_1661819211_o.jpg  

 

綠線代表有氧耐力、黃線代表乳酸閾能力、紅線代表無氧能力,而前段一大半是「有氧耐力訓練期」,中間是「乳酸閾訓練期」,最後接近賽季就是操作無氧耐力,讓總輸出來到高峰。

 

有氧耐力,訓練時期長,進展慢,但是也衰退慢。乳酸閾則是需要訓練的時間較短一點,但是衰退略快。無氧能力進展最快,衰退也最快

 

這示意圖我們是以「一個人無氧能力提升有其上限」為前提產生的。

 

各位看紅線的走勢,應該會發現有一段時間,你的 FTP 是下滑的,而且下滑很多。如果你死盯著你的 FTP,那麼你就會認為你的有氧練了沒用,因為越練 FTP 越低。

 

 

如果,一年到頭死盯著SS/LT/VO2MAX訓練的人,他的訓練狀態就會變成下圖:

 

1510468_501425616638334_1294218445_n.jpg  

 

簡單說如果不乖乖騎有氧,POWER 大概就卡在那,而且會逐年降低。無氧能力並不會無限制的成長,乳酸閥能力進展與消退的速度斜率都不變。

 

很多人在紅黃線的訓練週期下很多的功夫,做得好也確實POWER會增加,但是經年累月就是會停在「某個範圍」,有氧能力成長緩慢,而練AC/VO2MAX/LT往往可以在數月甚至是數週就能見效,而人大都是看眼前的

 

那為什麼根據圖一的表,做SST或是LT的訓練可以增加各方面的能力,為什麼有氧能力反而會下降?

 

圖一的表有兩個觀念上的陷阱,第一是雖然它也明確的表明是強度區間的功效,沒但講的是:這些功效有哪些是反應在「有氧耐力」上。而它也沒講出「衰退的」又是哪些能力?

 

第二是「打星星」並不是量化的表示方式,一顆星並不比兩顆星多兩倍。

 

身體恢復能力最大部分決定在有氧能力的高低,如果大家把恢復的部份再加上這張圖.,大概就是功率訓練的根本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這是一個討論串,我只是整理成文章,作者應該算是三人共同完成,其實本來也只是閒聊,但是我覺得這是許多車手的「積非成是」與「土法煉鋼」,藉此釐清一些自行車功率訓練的基本觀念。

 

車友問道:如果,訓練強度不參考FTP是否可行?例如爬牛山需要4.5的推力比八分鐘三次,那在作重點訓練是可否以此作為強度目標,畢竟競賽能力才是比賽的勝負關鍵

 

進一步解釋這個問題,就是假定某車手A體重80公斤,FTP250W,如果推力比4.5W/KG,換算是360W,如果我要克服牛山集團掉隊的問題,是不是應該「直接」把訓練強度設定在360W?直到可以拉長到8分鐘為止。「撐住就是你的」,對吧?

 

以我的認知來說,是否定的,而且背道而馳。

 X8GMqGxIKDtxXxCpci7v0Q

先從功率區間各區間的定義開始,參照上圖,按照定義,FTP250W的人,VO2MAX會在262W~300W這個區間(105%~120%,因人而異),AC則是在300W~465W120%~150%,因人而異),VO2MAX最大可以開8分鐘(因人而異,也有人開不了這麼久),AC全力催上個兩分鐘就用完了。

 

假定某車手A真的這樣練,我們會知道他會落在AC這個區間,也就是下圖的ZONE-6,每次都會開個1~2分鐘就力竭,能開個10次就算是天賦異稟了,那他增進了什麼能力?從下表看,就是無氧能力與無氧耐受度為主。

 

h3VPBJwfXQAM1yoWExx8sg

 

VO2MAX所需要的:血紅素容積、粒腺體脢、乳酸耐受、肌肉糖原儲存、快慢肌、肌肉血管、心臟每下的輸出量、與攝氧能力呢?不是沒練到,但是比起ZONE5~3,甚至跟很輕鬆ZONE-2比起來,效果差異甚遠,只能跟RR相比。

 

所以,開了10次兩分鐘的AC,其實跟RR差不多,還輸吹口哨有氧騎一點,而有氧騎可以騎到天荒地老,AC每天練20分鐘,包管你人先死一半,連續打上個四五天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唯一我們可以確定的是,AC依舊只有兩分鐘,這樣。

 

 

所以回到問題的根本:到底車手A可不可以把360W八分鐘當成一個目標?

 

答案是:可以,但是只能當「目標」,不能當「方法」

 

所謂的「競賽能力」,並不是輸出瓦數,瓦數只是表象,競賽能力是「耐力」、「肌力」、「速度技巧」的競爭三元素,或是「心肺」、「肌力」、「循環」、「技巧」形成實力的四大齒輪

 

詳情請參閱:http://www.cycliving.com/view_blog.asp?sn=19

 

8分鐘平均作不到 4.5W/kg, 為什麼呢? 是因為 1. 耐力不夠? 2. 肌力不夠? 3. 長得不帥?

 

如果問題出在「耐力」,那就是要去加強耐力的訓練,如果是欠缺肌力,那就去加強「肌力」的訓練,如果長得不帥,那就去整形。

 

看病吃藥要「對症下藥」,不也是同樣道理?

 

所以一堆人整天「往死裡騎」會強嗎?已經瘦得跟鬼一樣了還在高迴轉爬山,或是所剩無幾的體脂肪繼續減肥騎得老遠,胖的跟豬一樣重踩爬大山(誰叫我?)不先從改進自己的弱點著手,卻寄望著進步,這叫緣木求魚。

 

一般計畫性的訓練就是用較低的功率較長的時間「囤底」,然後用較高的強度較短的時間「塑型」,一個循環5%的進步是可以保證的,直到高原期來臨。那時就再找出進步的突破點。

 

裝上功率計,觀念不改變,那只是「土法煉鋼」的功率數字版本罷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3994c753bec0b947acabd8a98039903d

先講答案:「不可以,也不需要」

真的很想運用功率訓練,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買一支功率計」,並不比一組高階輪組貴,甚至低很多,一組LW比起SRM還是貴很多,但是LW能夠增加的實力,絕對就無法與功率計相提並論。

功率訓練的一個要項就是「精準」,如果只是概略的抓某個範圍,那何必搞的這麼麻煩?用「功率換算」的方式訓練有沒有意義?我不能說這一定沒有,但是一來很複雜,不容易直觀瞭解,二來外在環境變化很大,極易失準,與其用不準確的方式,那還不如沒有。

沒有功率計的人,可以透過心律計或是「自覺強度感知---RPE」去做訓練,其實功率計真正普及於自行車訓練也不過這一二十年的事情,整個理論完備也不過十多年,而整個後續的理論仍然繼續發展。自覺強度訓練畢竟是行之有年的訓練方式,只要是方向正確,不失為一個好的方式。

換言之,即便是沒有功率計的年代,選手依舊可以訓練的很好,功率計是一個「增進訓練效率」的工具,但是它並不代表「自行車訓練」的全部,說到底,它就跟心律表或是時速表一樣,都是輔助你具體瞭解訓練現況,以及更方便的後續檢討,功率或是任何的科學儀器都無法"主宰"訓練。POWER / HR 這些東西是一種"學習訓練"的手段,幫助運動員快速的了解一些細節上的東西。其實「靠感覺」本來就是自行車的根本,其他運動也是如此,功率計不過是讓你更快速更具體掌握罷了   

站在一個業餘騎士的立場來看,我們沒有專業的教練指導,欠缺訓練時間,對於RPE的強弱掌握大多數人都不能夠算是太理想,我認為使用功率計訓練是最方便的做法,網路上的功率訓練課表多如牛毛,想操都有得操練。

574defc00513666cc2ba8448efa8009c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可以常常看到有人發問:「我8X公斤,請問我該挑什麼輪組可以增加爬坡功力?」,這也算是MC文的一種,很常看到也經常有一堆有的沒的答案。

 

這個提問的邏輯錯誤在於第一句,你挑的「體重」就不對了………….

 

8X公斤就算是80~89公斤好了,這種體重爬坡要很厲害,那可真是有得練了,我不妨用「功率」的觀點解釋給新手聽一下,因為會問這種問題的人,多半都是新手。老鳥根本就懶得問了。

 

下表是「功率、心率定義區間」,各區域後面的註解代表「你可以用這種強度(心跳)維持這麼久」,舉例來說,10分鐘以上的山路,就是黃色的LT區域。這個區域,就是所謂的FTP的範圍。

 

X8GMqGxIKDtxXxCpci7v0Q  

 

 

那麼,爬坡要「威」,以一般人的標準來說,至少FTP除以體重的「推力比指標」不能低於4.5W/kg,事實上對一個剛騎沒多久的人來說,4W/kg的車友大概就會把你海放到天邊了。

 

 

 

那麼,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知道,要達到這種「威」,90公斤的人FTP405W80公斤的人要360W70公斤的人要315W60公斤的人「只要」270W

 

 

 

我相信這個輸出數字對一般人不是很具體,那麼一個80公斤的車友FTP360W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差不多就是在無風的狀況下,可以用時速40公里的以上速度,自己騎上個1060分鐘(風阻係數另計)。

 

 

 

這個如果不是經年累月的訓練,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你是骨骼精奇,萬中無一的絕世高手…………….有這種FTP,可以去菁英組混飯吃了,平路繞圈賽有人可以壓制你嗎?

 

 

 

一般的車友,有比較常在練車的,大概FTP會落在170W~250W,以此類推,如果你是90公斤,那推力比會落在2~2.6W/kg左右,80kg的人好一點,會落在2.2~3.1左右,面對60公斤的對手,他「隨便練練」的推力比都會是3以上,你爬坡怎麼可能會贏他?

 

 

 

所以,與其挑一個「爬坡輪」不如問問自己是不是「爬坡人」。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感謝鄉民吉教練提供)

 

 

騎車一段時間之後,體重就不若剛開始的時候「直直落」,很多人可以在第一年輕鬆瘦個510公斤,但是之後就連一公斤都很難有進展,不管騎得再多都一樣。

 

這個階段如果還要繼續瘦下去,  那就需要有所改變,除了訓練方式之外,飲食與生活的方式也要做調整,雙管齊下才有可能繼續消脂。

 

我把我自己的作法分享給大家參考,我相信對於BMI偏高的人會有些幫助,但是對於本來就在正常體重範圍的人,能不能透過這種方式減重,我就沒有把握了,況且,要增加登山能力,有一個輕盈的體重固然很重要,根本之道還是增強肌力與肌耐力才能真正的一直提升下去。

 

  1. 飲食

 

礙於健康的問題,我不能夠告訴大家我平日的菜單,但是原則上就是:「縮減熱量攝取」,其中尤其是糖類與澱粉類,不能夠完全不吃,但是一定要減量,而取而代之的就是攝取蛋白質作為補充,最好的方式是請教營養師。坊間有所謂高蛋白質減肥法,此法過於激烈,又易傷身,切莫輕易嘗試

 

基本上,我一週七天裡,週間五天有四天採取「熱量減少30%」,分別為週一週二與週四週五,週三為休息日,盡量一天攝取不超過自己的「基礎代謝」熱量,至於基礎代謝熱量,現在市面上有不少體重計可以概略測量。

 

假日兩天我需要較長途的騎乘,故不做刻意的節食,但是騎乘完後的兩餐(午餐與晚餐),不可飲食過量,一來對你的恢復未必有幫助,二來會越騎越肥,盡量還是以蛋白質為主。

 

2. 訓練:

 

訓練上的具體作法,就是兩個關鍵,首先是強度的問題,盡量把強度控制在「有氧」的區域,也就是EMTEMPO兩區,心率的部分請參照下表,至於LT心跳請自行測驗。比起高強度訓練,這兩區對於燃燒脂肪有顯著的效果,並且可以有效的培養有氧能力,請多多待在這兩區。

 

5a03dcfbab979ea116fa2cc375be2cbc

 

我的建議是:「打在TEMPO的下限,或是EM的上限」,主要是TEMPO很容易慢慢的踩到LT乳酸閾區,反而走到不那麼有氧的區間,而稍微有點強度對於時間也可以有效的控制。

 

週間五日可以做24日,有功率計的人,請把有氧的「作功」累積到最少700KJ,大約是1小時到1.5小時,如果沒有功率計的人,那就把心跳控制在LT*85%的範圍,不超過LT*85+5,也做1.5小時,這樣量才足夠。

 

而假日的騎乘,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把強度控制在EM區間,騎上個46小時,中間盡量控制糖份的補充,兩日能夠作功到超過2000KJ以上的話,那就非常好了。

 

小心得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越騎越健康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其實有很多地方可以發現你的FTP有沒有設得太離譜, 我想大家多少可以自我檢查一下

 

1. IF

比方說, 連續騎一個小時的車, IF>1.2, 或者騎上個4小時, IF=1(機器人嗎?), 這就有點誇張了, IF的合理範圍可以參照 training peak裡的說明

 

http://home.trainingpeaks.com/articles/cycling/normalized-power,-intensity-factor,-training-stress-score.aspx

 

2. TSS

如果某次4小時的比賽, 算出來的TSS=405, 這合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TSS的公式是

 

IF*IF*100*(時間/HR)

 

TSS=100代表的意義會是: 「以FTP的強度騎上1小時」, 假定說, 這一小時的LT騎乘之中, 你多開出一個5分鐘的 110% VO2MAX 強度, 是不是意味著TSS會大於100? 並不會, 因為你需要對等的甚至更多的時間, 與低於LT的強度做恢復, 這就是你開出VO2MAX必須付出的代價.

 

同樣的理由,如果是四小時的比賽, 平均來講, 能夠是FTP的 90%已經是很驚人的水準了, 比較合理的水準大概在80%上下, 那麼 , 我們可以概算 (實際的計算會相當複雜) TSS大概是

 

0.9*0.9*100*(4HR/1HR)= 324

0.8*0.8*100*(4HR/1HR)= 256

 

也就是說, 大概會是在250左右, 了不起 324, TSS=400 不管怎樣至少都要騎5小時以上, 我自己要突破400大概是300K 10小時左右的平路騎乘

 

所以當這些值出現「超乎人體能力範圍」的時候, 除了要注意FTP的設定有無錯誤外, 功率計本身的誤差值也會影響, 延伸的效應就是PMC圖的TSB會不準, 進而影響隊選手狀態的判斷.

 

971649_10200439131329897_453099925_n.jpg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

本文由小樹自轉車吳山姆提供,由我整理

1526619_10202476348412027_711754290_n  

上圖為單車膝蓋踩踏的示意圖,紅色為下踩 綠色為上拉

 

如果你輕鬆踩跟左邊一樣,而在重踩50-70轉時跟右邊類似的話,這是髂脛束摩擦症候群(ITBS)典型踩踏上圖的踩踏軌跡幾乎都伴隨著ITBS的產生,很少有例外,有右邊狀況的,要小心,請考慮利用重訓平衡四頭肌強度。
 
當然事實上,這都需個案評估,左邊比右邊強,未必一定是加強右邊,膝蓋會晃,也未必一定是強化股四頭,一個肌力失衡現象的產生,要追根究底,有可能是許多種原因所導致,單就一個股骨來看,上頭有多少條肌肉?
 
所以單就片面的現象,無法判斷出那一條肌肉有問題,要請問專業教練如何訓練才能有效且正確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CCT大將,訓練台狂人王堯軒提供

 

很多人在訓練台上騎乘容易感到疲倦、酸痛、踩不動等等的症頭,使得強度往往都打得很低,時間也不夠久,無法跟外騎的效果相提並論。

 

其實訓練台是需要去適應的,一開始慢慢的把時間增加,然後是強度,不太可能一開始你就有辦法在訓練台上打什麼6min*6@VO2MAX或是TEMPO 2HR這種課表。

 

而其中痛苦的來源,莫過於「盯著時間一分一秒緩慢的過去」,痛苦在每一秒鐘都被放大,所以,其實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看時間」繼續的踩下去。

 

下圖是我在訓練台的照片,便利貼遮住的部分就是「時間」的欄位,把時間遮住後,固定住強度看看電視就把課表輕鬆的練完了。

 

944810_10152060297202866_1144884454_n  

小技巧供大家參考,這個冬天這麼濕冷,能不能在訓練台上維持好體能與體態,就能決定你冬天練的好不好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因為沒有實際量化的數據可以參考,所以就當作一個雜談隨手寫寫

 

看到白馬兄在一個討論串中探討G牌的PropelDEFY哪一支對於長途騎乘的舒適與疲勞是有幫助的,主要集中在後下叉與幾何設定的部分。因為討論的是車架,我想他的觀點已經是很完備了,但是我覺得放在整台車與騎士之間的關連性來說,似乎還有很多可以談的。

 

其實所謂的「疲勞」與「舒適」,是一個很個人化的感覺,跟你的體格、體能狀態、肌力、騎乘姿勢…….都很有關連。

 

比如說一個核心比較無力的車手,長距離騎下來,較長上管的PROPEL應該是會讓腰部較為酸痛一些,但是反之騎姿可以較低的車手,因為較長的上管有利於低騎姿,空氣阻力較低,長途下來反而比較省力。

 

又,如果胎壓打較大時,輪胎接觸面積較小,滾動阻力低,但是震動幅度也會較大,反之胎壓偏低時滾動阻力會略高,但對於地面的不平整具有吸震的效果。那麼哪一個會讓你比較疲勞?

 

車架的本身,除了加速與過彎的特性之外,幾何的常有所謂的「舒適型」或是「競賽型」,但是在我看來,這都是可以透過騎士的座艙空間去設定,DEFY也可以搞的很戰鬥、很熱血,而PROPEL也可以弄得很休閒……..

 

在我看來,車架裡真正影響到「疲勞」與「舒適」的因素,還是在「材質」與「管形」在車架形成的「震動傳遞特性」,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因子,不單只是一個「後下叉長度」而已,包括後上叉的粗細、材質、座管材質、管壁厚薄….等等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56df10b8-91c1-4532-838a-7af73c028d26_2000x1365

giant_defy_advanced_sl_1_isp_13_z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