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我什麼也不缺,不過人的慾望是無窮的,還是有不少逸品想弄來玩玩,不過,想想無妨,要不要實現就看機緣吧。


 


第一順位:SRM for Dura Ace 9000 (圖為7800的腿)


聽說快上市了,很想敗一隻來玩玩



 


第二順位:Mavic CCU


目前我最想敗的1100g以下的輪組,雖然有這支也不會騎的比較快



 


第三順位:Giant Propel


我缺一台計時車,而今年環義 Blanco車隊就是用這支來ITT



 


第四順位:Specialized Tarmac SL3 Saxobank


我最愛隊車塗裝版本了



 


第五順位:Specialized Tarmac SL4 Saxobank


剛性略遜一截,不過也很不錯



 


第六順位:Continetal GP4000 SR 管胎 數條


拿來囤,我很缺管胎



 


 


 


這樣看一看,「需要」比「想要」的多很多………………….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內文分享已獲當事人同意)


 


你一週花多少時間在自行車訓練上?10小時?20小時?還是驚人的36小時?你是正職的選手還是業餘的愛好者?還是你根本就練昏頭以為自己的職業是「騎車」?


 


一個禮拜7168小時,看起來很多,如果扣掉上班時間(算12*560好了)、通勤時間(算1*5好了)、睡覺時間(算7*749好了)、吃飯時間(算2*714好了)、發呆上廁所跟朋友哈拉….(算10好了),大概就剩下30小時左右。


 


如果你一週練10小時,那家人就剩下20小時,平均一天不到3小時,然後還要看你有幾個家人要怎麼分。如果一週練15小時,那平均一天就比兩小時多一點。如果一週練20小時,那大家一起看個新聞就該去睡了,如果是30小時…………你怎麼可以練30小時?


 


喔,這還不算這些「剩餘」時間你可能累的半死,剛從宇老回來想要睡一下,所以大家在看新聞的時候,你就睡著了。


 


你很認真的經營你的自行車世界,你留給家人的是短暫的露面與疲憊,這樣的家庭關係會好的話,那沒有人會離婚了。


 


我的隊友,在花東賽回程的路上,娓娓道出他遇到的家庭困境與危機,心情的轉折,還有現在的平衡,他不再一週練20小時,因為他是人家的爸爸,不是什麼選手。


 


我也是人家的爸爸,在這之前,我一週練的時間,比20小時少,但是比10小時多,我的太太常常要一個人抱孩子,我半夜起不來去餵正在哭的兒子,因為我晚上火力全開LT/VO2MAX/AC/NP通通都來。


 


這中間,我太太都沒說什麼,但是還好我在她沒有大爆發之前,先警覺到「其實我並不是什麼選手」的事實,我不需要為了「訓練量未達標準」而焦慮,或者什麼TSS一週不太夠這種事情煩惱,因為就算我僥倖贏了什麼,那也不過是另一個爛塑膠獎盃罷了(聽說現在還改成小獎牌了)。


 


所以,我現在並不是不練車,相反的我還是很用力的操,只不過「找時間」,如果找不到時間,那也沒差,我體會的是:「放輕鬆」。


 


至於說可不可惜?我只能說有些事情,你沒經歷過,你就不知道那在你的心裡份量有多少,比方說我兒子最近開始會「認人」,他看到我就很高興,但是看到我媽就只是一直疑惑的看著,那時我心裡就很慶幸「還好他認得我」。


 


「我是人家的爸爸,騎車只是我其中的一個興趣而以」,這就是我最近一直對自己說的話。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圖是高框輪組的測試結果,其中4x/4x N/mm就是前後輪的側向剛性實測數值


 


 


高框輪組,尤其是75mm以上的,跟我們想的不一樣


 


側向剛性都不會太好,這個跟24-->35-->50的這個區間完全不同


不見得側向剛性會跟框高24-->35-->50à75成正比


但是這應該是可以接受的,因為75以上,用途是平路TT或是鐵人賽


山路的場合,少之又少,不需要太強悍的側向剛性


 


所以有可能會犧牲掉框的剛性來換取重量的優勢,畢竟框就這麼高了


 


所以,選擇這種輪組來爬山,好不好用?不言自明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數據就好,不解釋


 


備註一下,前面三組是後輪配上碟輪的結果


 


不過為了這9W你要花多少錢,可以算一算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為全球最強的右外野手打擊時的英姿


(這只是一個比喻,沒有在說誰或是那個團體,要對號入座那就自己坐進來,但是不要怪別人)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小島,島上的居民很愛打棒球,常常組隊四處征戰,也打的不錯,有時候也贏了不少比賽,也打出一些名堂來。


 


不過有趣的是,這個島上的隊伍,大部分沒有右外野手,為什麼呢?因為不需要,大部分的對手,整隊都是右打,要嘛就是很會打,但是只會飛左外野,要嘛連內野都打不出去,球飛到右外野的機率,少的可憐。


 


所以,有些球隊,一開始就沒有右外野手,幹嘛多找一個人佔位置呢?而其他球隊,也有樣學樣,根本不找右外野手,甚至演變到後來,很多人都不知道有「右外野手」這個守備位置,以為外野手就只有兩個人就夠了。


 


更有甚者,因為隊上投手投的不錯,常常對方連二壘壘包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比賽就結束了,所以有些領隊就想把左外野手與三壘手也去掉不要,省一點經費,然後也有人真的這麼做了,叫游擊手去兼任三壘手,或者讓廣大的外野交給中外野手一個人處理。


 


不過,妙就妙在這樣子的陣容,還是打的有聲有色,因為對手大都不太強,連弱小的鄰國也都被打趴,所以島上的領隊們就開始得意洋洋,認為可以去挑戰日職或是MLB的球隊了。


 


所以戰績比較強的球隊,就開始了他們的「越級打怪」之旅,然後球隊都只有86人。


 


然後,當他們遇到MLB的球隊時,發現他們不僅有右外野手,連投手都不下來打擊,用DH,而且還有人問:「怎麼他們外野有三個人啊?」,而對方的打者,有一半是「左打」,另一半的右打不是強力打者就是會「反方向攻擊」。


 


結果比賽當然是慘不忍睹,對方只要打到外野,有一大半的機率會變成安打,還好平常外野手守備範圍都很大,才勉強維持一個局面,而那些連三壘手都沒有的球隊,第一局就被對手200直接KO,因為站到二壘後就直接跑到三壘。而游擊手兼任的結果就是連內野滾地球都守不住,滾到外野又沒人去接的窘境。


 


「越級打怪」的領隊們沒辦法,只好回島內找齊人手,但是長期沒有「右外野手」的小島,根本沒有人會守右外野,就算拿了一些外野手去替代,欠缺「雷射肩」的右外野手也只能眼睜睜看著打者把深遠二壘安打跑成三壘安打,而三壘手的情況也差不多,長期不受重視的三壘手,島上也沒幾個優秀的三壘手人才,看到MLB球隊徒手接球傳一壘的神技,也只能徒呼負負。


 


要短期就能補強,似乎找「外援」才是正解,無奈島上薪資都低的可憐,看到MLB的天價右外野手只能夠「謝謝再聯絡」……………….


 


但是,島上的球隊,仍然維持著「優良傳統」,於是乎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戲碼,有如詛咒般的輪迴,不斷的上演中…………………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話說腳踏車這種東西是人人會騎,要比賽也不過是把報名費交一交就可以搞定的事,但是「自行車比賽」這種運動競賽,並不是像游泳跑步一樣,你做什麼別人就做什麼,是有很多的算計與盤算在裡頭。


 


那天我跟「強者我朋友」討論某比賽的策略,他告訴我幾個點要注意,比如說要盯住實力強的人,與哪些時間點集團會發生什麼事情,你要怎麼對應,以及平時的訓練要加強某些部分。


 


忽然間我發現這跟以前打籃球的時代差不多,對手有哪些球員,其他人的長處是什麼?哪幾個人破壞力特強?特性是什麼?怎麼圍堵與怎麼防守?比賽會怎麼進行?開賽怎麼打?到了後面領先要怎麼對應?落後要怎麼反擊?


 


這就是對比賽的「理解」,要理解比賽,需要累積足夠的比賽經驗,以及運動員對於這個運動投入的程度有多少,當然,也跟「運動智商」有點關係。


 


使用策略取勝,在任何競技運動是「天經地義」的事,以籃球來說,總不會我沒人家高還要去「破壞禁區」吧?或者明明我就高人一等還要去跟人家比速度跟外線。發揚自己的優點,隱藏自己的缺點,攻擊別人的弱點,是基本的「戰術戰法」,不知道為什麼,在台灣自行車的世界好像是「投機取巧」一樣,單飛幾十公里獲勝固然是很強大,但是在策略面就沒有什麼特殊之處。


 



 


這個也許跟賽制也有關,用「年齡」來分級而不用「能力」來分級,就會陷入這種迷思,推力比輸人家後面什麼都不用比啊。


 


「解讀」比賽也是重要的能力,比如說,如果今天這個射手,上半場狀況糟糕,那他站三分線要不要放給他投?又如果對方的中鋒把我們的中鋒打爆,要不要包夾設陷阱?現在剩5分鐘落後10分跟剩20分鐘落後10分,該怎麼打?當下的狀況判斷與反應,會對於比賽的勝負結果產生立即性的影響,優秀的選手,除了體能要過人之外,「解讀比賽」的能力會讓他成為「偉大的運動員」,而不是無腦一直往禁區切入而已。


 


自行車比賽跟眾多競技性比賽一樣並不是只有比誰的FTP瓦數比較高或是誰的體能比較好而已,不然的話大家上訓練台比賽就好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雖然說,把FTP的瓦數練到很大,就可打掛一票鄉民,其實這意味著把有氧能力提升到某種程度,才能進入某些級別的門檻。


 


然而,當與你同一級別的對手競技時,能夠決定勝負的的能力往往在爆發力(7區)與無氧能力(6區),還有最後幾公里想要「火力全開」時,VO2MAX5區)的表現也是至為關鍵。


 


要建立這些能力,就是要常常強度要拉到這幾區「逛逛」(這逛的也太累了…..),下面幾張圖就是6區與5區的一些訓練菜單,大家有空一起練一練。


 


沒有功率計的人,用心率勉強也可以用。


 


不過,訓練是「循序漸進」為好,如果作不到要量力而為。


 


 


圖一是典型的VO2MAX課表,這我自己也滿常練



 


圖二這個科目「非常硬」,但是對於建立VO2MAX的能力很有助益,我自己是受不了.....



 


圖三光看名字就很屌,其實滿有實戰的感覺,一次作5-8組頗累人的




 


圖四,我也很常練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下圖分別是美國從 Pro~CAT12345的生理輸出分級表,上圖是男生組,下圖是女生組,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自己可以去騎哪一級,原則上,只要不是差太多(如:標準是3.5W/kg而你是3.4),你這區的能力就是這個級別的水準。


 


這個表的另一個重點是:如果我在CATX,但是有幾個能力不夠,或者我想要晉級,需要提升哪些能力,可以依據這的表,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與差距,進而擬定訓練計畫與重點。


 


簡單的概念,卻有幾個人可以做到?


 


至於國內聯賽用「年齡」來分級,合不合理?我想這就很令人玩味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次花東賽是跟一群隊友去的,除了自己的騎乘之外,隊友之間的心得分享也讓我們學到不少東西,我把我自己的心得放上來,希望下次能夠更改進


 


1.      春天後母臉,隨時準備氣候應變:第一天出發之前,大家都在擔心下雨,誰知道比賽時出了大太陽,真的是開了一個很大的玩笑,手臂後來嚴重曬傷不說,補給水分從「還OK」變成「超級重要」,這次我相信一大半的選手在三仙台之前就有抽筋的現象,我自己老早就抽筋,後來還有一點拉傷,也是水分與電解質流失過快造成的。


重點:戴袖套、補充水分、預防抽筋


 


2.      攜帶藥品:第一天抽筋拉傷之後,我居然沒帶消炎藥,還好不嚴重


 


3.      補給區演練:這個動作,並不難,但是補給人員跟車手沒有練習過就會狀況百出,最好是跟有經驗的車隊學習,利人也利己


 


4.      連續兩日騎乘訓練:絕對沒有合法藥品可以讓你「完全恢復疲勞」,所以與其帶肌樂不如把自己的FTP練強一點,如果你第一天騎到爆炸,第二天我可以保證你絕對騎不下去,這裡有兩個重點,第一是至少在賽前的一兩個月,你要連兩日都至少要騎個130k+170k這種組合,外帶至少1千公尺的爬升,你平常都沒練,怎麼可能比賽就受得了? 第二是如果你的FTP太低,以致於讓你第一天的TSS大於250甚至300,就算你推力比是4.5我也懷疑你第二日還保有競爭力。


 


 


5.      TSB的管理:TSB的真髓是讓選手「在正確的時間,使得Form達到最佳狀態」,如果你開賽前TSB還是負的,真的是開自己很大的玩笑,比賽就是應該把自己的疲勞程度調整到最佳狀態。至於TSB的建議值………..那就恕我保留。


 


6.      TSS的管理:如果從頭到尾整路你都「狂抽猛送」,讓你的TSS大於300,雖然第一日相當勇猛,但是第二日一定會受到影響,有功率計的人自己要衡量。


 


 


7.      開列車:可能的話,在人手充足的情況下,最好是開一列列車在集團的正前方,除了保護有機會奪牌的選手外,避免因為集團摔車造成的傷害,這點體力的付出會值得的。


 


8.      如果開不了列車,同一隊的在集團中央反而不要騎成一列,這次第二日我們RM35在還沒放行前,因為前方意外倒車,造成全隊三個人同時摔,兩個人無法繼續參賽,幾乎滅團。


 


9.      就算你的推力比指標不到4.5,你也應該參賽:公路賽,除了體能之外,經驗、反應、對路線的熟悉程度,都會是在日後你奪牌的基礎,我M30的隊友阿昌,第二日在橋上面對超大的集團摔車,第一時間就反應過來,直接脫卡扛車繞過,後來他的成績也很不錯。


 


10.  比起運動飲料,我還是覺得梅粉比較好


 


其餘的,想到再寫吧。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你有沒有在 FB/Blog/公共論壇網頁 發文得罪過人?我想常常在網路上寫東寫西的人多少都有遇過,因為「一百種人,會有一百種以上的觀點」,也會有一百種以上的心情,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高度與態度,或者每個人都能有「文明」的態度,能夠對於跟自己不同的觀點「一笑置之」,這不合常理也過於天真。


這三者網路媒體,本質上並不相同,網路公共論壇是比較「公開」的性質,回文討論要有一定的基本禮儀(雖然說現在的幾個知名網路公共論壇也不見得能夠這樣),發文者的主張在言論自由的範疇下,應該也要符合該具備的社會規範(如法律責任)。

Blog
原本應該是比較接近「日記」的性質,但是由於內容是公開且格主本身就是網頁管理者,所以相對應的責任更重,因為沒有其他的管理者能幫助你過濾不當的內容。

FB
是「社群網路」的一種,功能上以「社交」為主,帳號擁有者應當是比較更能有「個人主張」的空間,內心裡的一些心聲表達出來,凸顯個人的主張與個性,畢竟交朋友還矯情的躲躲藏藏似乎就偏離了原本的功能。


但是,真的只是這樣嗎?


當你FB版面上寫的東西,原本只是讓朋友看了會心一笑的詼諧文章,被其他人拿去轉貼大肆抨擊,甚至影響到現實生活時,當事人的你恐怕是笑不出來了。

又或者,當你在自家Blog抱怨某某產品很難用的時候,結果收到廠商的「存證信函」,更倒楣一點被送去警局寫筆錄時(相信我,有的格主就是會遇到這種倒楣事),誰能想到「寫日記」有一天也會寫出毛病呢?


我們也不能一昧的怪罪世界對自己不公平,畢竟沒有搞清楚狀況就亂寫東西,災禍就要從天而降

我們以為的FB/Blog/公共論壇網頁界線,正在漸漸的模糊,破「億」點閱率的Blog影響力並不輸給公共網路論壇,而FB從原本「社群網路」的功能,幾乎完全取代 Blog,當事人的「發言/轉貼/打卡/網誌」用病毒式的方式傳撥,而且更快更迅速,因為短短的留言反而更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以FB這樣的超高使用人數與高使用率的狀況來說,也對公共網頁論壇產生排擠效用。

那麼,既然界線正在模糊甚至毫無界線時,當我們還一昧的把主張自己「內心的聲音」與「私底下的論點」寫在「跟公共論壇一模一樣的FB」時,那就會開始遇到倒楣事。


不管這個現象對不對或是好不好,這絕對無可避免也無法逆轉。

所以,在FB發言要「謹慎再謹慎」,這是我自己也應該學習的地方(文章寫到一半又有人刪我好友.....冏)


不過,如果畏首畏尾就乾脆啥都不要寫,看不下你的真心話的,永遠都不可能是你的朋友,我這幾年的心得,也跟各位朋友共勉之:「我無法讓所有人滿意,我能讓自己滿意就不錯,不可能全世界的人都能跟你合得來,大家都喜歡的人也未必是什麼好人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