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戰馬在花東賽第二天,遭遇集團摔車,還好損失不大,前輪輪胎被劃破,座管有些漆裂,座墊也磨破了。


 


但是我看著他,感覺與之前就不同了,因為這些傷痕是有「記憶」的,所以忽然間車就「活」了起來。


 


新車固然是很令人興奮,但是跟自己一同奮戰的戰馬,無價。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兩年前的連結:


http://tw.myblog.yahoo.com/huang-jd/article?mid=1664&prev=1681&next=1641&l=f&fid=77 


 


 


兩年前,我跟我太太來,第一天大掉隊,騎了4小時44分,第二天完全的騎不動,直接DNF


 


兩年後,我跟著一堆超強的隊友來,與超過兩萬五千公里的訓練量,希望能兩天都完賽,第一天牛山還是掉,不過是3小時52分,比兩年前快四十多分鐘,第二天一開賽雙腳狀況不錯,想說完賽絕對沒問題了,想不到被摔車波及,前輪輪胎劃破,還是DNF,不過,這就是比賽,只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


 


下一次,我再來的話,牛山跟舞鶴我就不要掉隊了。


 



 


其實,今年的環花東之前,我的心情是很激動的。

兩年前,我剛買公路車,還搞不清楚「公路賽」到底在幹嘛的情形下,就跑去比了北海岸,結果當然是大掉隊,然後我又不死心,跟我老婆兩個人跑去比環花東.....




受到這樣的刺激,我花了很多時間苦練公路車,搞了訓練台又每天卯起來日也騎夜也騎,颳風下雨都不停,但是就在一次公司的籃球活動後,我傷了膝蓋,休養兩個月之後,傷還沒完全好就是去參加環府城,當然是傷勢大爆發,後面幾乎是用拖的騎完。


雖然這幾次的公路賽的「震撼教育」讓我瞭解到我距離「可以參加聯賽」有多遠,但是「退縮」從來就不是我的選項,受傷痊癒後,我仍然繼續投入訓練,2011年我整年騎了一萬五千多公里,2012年我騎了一萬兩千公里,雖然跟很多高手比起來,這實在是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一個上班族來說,幾乎是能用的時間都拿來用了。


去年冬天,我抓緊冬訓的原則,因應春天來臨時該有的強度,於此同時,我太太年底分娩產下一個兒子,讓這一切有了新的起點。

似乎一切都回到兩年前的原點,我又要去環花東,一樣不會贏,一樣要掉隊,但是心情很踏實。

唯一不同的,是我要騎著我的新戰馬---TCR Rabobank ISP去給人家海宰,真是苦了他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強者我朋友跟我講過一句話:「團騎都是在騎面子的」,老實說,當下不知道他在說什麼,最近我就很有體會………………..


 


不過,不管如何,我的目標一直都放在「騎車」上,交朋友隨緣,事實上交朋友也應該隨緣,勉強不來,能長久的就是能長久,不能長久也是正常,能跟我合得來的也不可能會是全部的人,大家都喜歡的人也未必是什麼好人。


 


體能競技的社團,把自己的面子與團隊和諧放在第一位,能有什麼成績就可想而知,當然也不是每個車隊都是以「勝利」為目標,這沒有對不對的問題,只有要不要的選擇而已,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就好。


 


假日的團練,我「又」回到了最後一名的老位置,每一次去到新的車隊,都是從「最後一名」開始騎,以前我覺得很不好意思,讓大家等,現在我就覺得很踏實,從掉隊掉到天荒地老,到能夠跟上領先集團,這個過程中間,只要盡力去加強自己的體能,其他的不用管,騎在最後面的人就可以默默的作自己的事情,配速、注意心跳、注意節奏、喝水補給,只要你沒有「面子」的問題,那就沒有其他的問題了。


 


昨天跟朋友去騎一個「老路線」,約定好用ITT的方式計時,目標是60分鐘以內,其實我從來就不覺得我做得到這個目標,團騎時只記得發動攻擊與盡力跟上,強度很高也很有趣,雖然可能我覺得有趣別人就不這麼覺得了……..,至於大家去搞計時我一直興趣缺缺,想不到昨天帶個爛輪子R1800一騎就騎進60分內,下一個目標就設定58分,再下一個目標是55分,事情就是這麼簡單。


 


騎的是車、練的是體能,所以會進步的就只有騎車與體能,如果騎的是自己的自尊心,那會進步的也只有自尊心而已。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的聯賽,多半不是山地賽,就是把終點設在山頂,連「衝刺點」都可以選在坡頂了,所以,沒有到達一定「推力比指標」的車手,幾乎是可以說跟凸字台絕緣(除了少數純平地賽事或是繞圈賽外),即便是像「牛山」這樣的小山丘,推力比不足那就要掉出主集團。


 


所謂的「推力比指標」,指的就是FTP/體重的比值,這個指標,差異大於0.2W/kg就會在實際騎乘上出現差異,以成年男子平均70公斤來算,0.2W/kg大約是同體重的人差異FTP 14W,其實按照位能的轉換公式來看 mass*gravity*height)/time/mass = g*height/time,推力比指標隱含的意義就是你單位時間爬升高度的能力。所以,差距在0.5W/kg的車手,爬升能力的差異在~10%左右,換言之,爬升1000公尺的高山,他都到頂了你還在掙扎,根本不屬於「同一級別」的車手,對付你需要「戰術」、「團隊合作」?不必了吧,靠車手單人的登山能力就決定一切了


 


14W要練多久?這要看狀況,也許對一個頭一年剛開始訓練的人,沒這麼難,但是對於一個65公斤已經練了幾年的車手,要進步這14W,跟瘦三公斤比,哪一個比較簡單?就很難說了,大多數的車手通常會選後者,因為「瘦三公斤」,有的是辦法。要把FTP增加14W,除了要有正確對症下藥的課表,還要有執行的毅力與時間,並且搭配一定的飲食與運動增補劑才有可能在68週的訓練時程產生這種效果(事實上,我很懷疑台灣有幾個人可以具備這種條件)。


 



這張是簡單的「推力比-體重-FTP」的表,但是這裡說明了幾個事實:


 


1.          台灣聯賽公路賽要有基本的「競爭力」,推力比指標至少要4.5W/kg,這是常識。


2.          要能夠到達這樣的指標,比較有可能做到的,是體重在70公斤以下


3.          70公斤以上,能夠達到這個指標,平路戰鬥力會很恐怖,過了牛山你只能任他宰割


4.          練功率訓練的人就會知道,FTP 300W是一個門檻,所以其實65公斤是一個理想的體重,事實上,絕大多數的業餘車手都沒有300W。


5.          所以要當「登山型」,在台灣,體重大概不能超過60


6.          以登山型車手來說,差五公斤,差很多,事實上差三公斤就有差了


 


但是,這麼一來,問題就來了,過於注重推力比,一昧的減重卻忽視整體輸出功率的大小,當你在橫掃各大聯賽的獎盃之時,出國比賽呢?如果我的瞭解無誤的話,國外的主集團,平地的時速就會逼近60km/hr,就算你躲在集團裡,起碼就要拿出300W來騎吧?還沒拉到山腳你就先爆炸,更別提要攻擊還是幹嘛了。


 


台灣的各大聯賽,一昧的往山裡跑,又不以「能力」作為分級依據,對於這項運動想打入國際舞台的目標來說,長遠來看,我並不認為這有任何的好處。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日前打個電話給老同事,請他幫忙推薦另一個朋友,看看有沒有適合的職缺,想不到被一口回絕,理由是:「他太愛抱怨了」


 


老實說,當下心裡是有點不太好受,畢竟一把年紀開口求人被拒絕總是尷尬,仔細想想他的話,其實他說的也有些道理,我的朋友做事很認真也很仔細,但是總是態度上讓人「感覺到」負面的情緒與字眼,通常,我們難免也會有這一類的情緒,只不過我們隱藏的比較小心………….


 


當然,以我來說,工作上,我學會的是要把「情緒」的部分拋開,專注在問題的本身,因為情緒無法解決任何問題,不管是哪一種情緒都一樣,這是一種「專業態度」:不帶情感與成見的去看眼前的問題。


 


無論是職場上或是運動場上,我們總是可以看到愛抱怨、愛找理由的員工與運動員,因為這是人性,找一個理由比找一個方法容易很多,而我們總是會選擇「容易」的部分:「我今天狀況不好」、「我腳很痛」、「我這兩天好累」、「某某某對我有偏見」,但是這中間的差別是,有的人還是會去面對實際的問題,而有的人只會沈浸在自己的藉口裡。


 


面對困境能夠試著突破與挑戰,就是累積實力的契機,「問題」就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從痛苦的實戰中我們才能深刻的體會與學習。


 


而愛抱怨、愛找理由的人,就永遠「只是這種程度而已」。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東賽在即,有WKO+跟功率計的人,可以參考一下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不小心手殘去01回了一個R1800的問題,然後在那個討論串底下看到一篇常見的發問文:「我8X公斤,請問我該挑什麼輪組可以增加爬坡功力?」,這也算是MC文的一種,很常看到也經常有一堆有的沒的答案。


 


這個提問的邏輯錯誤在於第一句,你挑的「體重」就不對了………….


 


8X公斤就算是80~89公斤好了,這種體重爬坡要很厲害,那可真是有得練了,我不妨用「功率」的觀點解釋給新手聽一下,因為會問這種問題的人,多半都是新手。老鳥根本就懶得問了。


 


下表是「功率、心率定義區間」,各區域後面的註解代表「你可以用這種強度(心跳)維持這麼久」,舉例來說,10分鐘以上的山路,就是黃色的LT區域。這個區域,就是所謂的FTP的範圍。


 



 


那麼,爬坡要「威」,以一般人的標準來說,至少FTP除以體重的「推力比指標」不能低於4.5W/kg,事實上對一個剛騎沒多久的人來說,4W/kg的車友大概就會把你海放到天邊了。


 


那麼,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知道,要達到這種「威」,90公斤的人FTP405W80公斤的人要360W70公斤的人要315W60公斤的人「只要」270W


 


我相信這個輸出數字對一般人不是很具體,那麼一個80公斤的車友FTP360W是一個怎樣的概念呢?差不多就是在無風的狀況下,可以用時速40公里的以上速度,自己騎上個1060分鐘(風阻係數另計)。


 


這個如果不是經年累月的訓練,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除非你是骨骼精奇,萬中無一的絕世高手…………….有這種FTP,可以去菁英組混飯吃了,平路繞圈賽有人可以壓制你嗎?


 


一般的車友,有比較常在練車的,大概FTP會落在170W~250W,以此類推,如果你是90公斤,那推力比會落在2~2.6W/kg左右,80W/kg的好一點,會落在2.2~3.1左右,面對60公斤的對手,他「隨便練練」的推力比都會是3以上,你爬坡怎麼可能會贏他?


 


所以,與其挑一個「爬坡輪」不如問問自己是不是「爬坡人」。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台灣的公共論壇網站,往往淪為老鳥互相叫囂,菜鳥只能被砲的狀態,久而久之就越來越少人去發言,講來講去就是那幾個論點


 


強大的維基百科針對「對於新手應有的態度」,有著清楚與明確的說法,值得許多網頁經營者參考


 


連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pedia:%E4%B8%8D%E8%A6%81%E4%BC%A4%E5%AE%B3%E6%96%B0%E6%89%8B


 


維基百科:不要傷害新手


 


維基百科能有今天的成就不單是靠少數活躍維基人的辛勤勞作,也是因為有眾多好奇、常常匿名的新手的貢獻。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身為新手的日子,即使有少部份人僥倖沒有犯過常見的一些錯誤。其實,經過幾個月(甚至幾年!)的修鍊,我們當中很多人仍然認為自己是新手。


 


新手是我們的前景未來,因而是我們最為寶貴的資源。我們必須用善意與耐心照顧他們——因為冷漠和帶有敵意的留言會馬上把那些富有潛力的貢獻者嚇跑。儘管很多新手可以很快上路,但總還是有一些並不了解我們的工作方式。可以讓新手閱讀這篇文章,了解自己是否準備好參與維基百科。


 


請不要傷害新手


 



  • 充分認識到新手的價值,新血的注入才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知識、觀點和想法,豐富維基百科的多樣性及保證維基百科的中立和完整。

 



  • 如果新手犯了常見的菜鳥級錯誤(比如沒有把標題標成粗體,或沒做應有的wiki連結等),我們可以先幫忙修正,並且留言給新手,告訴他們該如何學習基本的編輯知識。另外,當有新人註冊加入的時候,你可以嘗試留言歡迎和鼓勵他們。

 



  • 新手通常不太敢改寫現有的文章,特別是比較大的修改,比如涉及中性觀點的修改,或移動頁面等。他們可能是怕會破壞現有的文章,或是害怕冒犯了其他維基人而遭到別人的攻擊。這些都是很正常的心態,我們要鼓勵他們更勇敢些,同時也要理解他們這種心態。

 



  • 當你看到一些特別「新手」的修改時,你應當指正錯誤,而不是單純地嘲笑諷刺,以此顯示出你作為高手的優越感又有什麼用呢?(這個可以應用到各種領域上)

 



  • 幫新手修正錯誤時,不要讓對方覺得你含有敵意,要友善。不要給他們類似這樣的留言:「唉,新手!怎麼又忘了把標題標成粗體呢?!」 如果你覺得這類錯誤很讓你氣餒,就不要去改正它——根本不要作聲。當然,如果你實在看不下去的話,可以在修正錯誤的同時,在編輯摘要裡註明修改理由。很多時候,隨著時間成長的新手會非常有責任心地把他們早期的錯誤一一修改。另外,還有不少維基人是專門熱衷於修改這些小錯誤的呢!

 



  • 雖然在維基百科裡存在著一些自認是標準甚高的維基人,但是在向新手提供意見的時候,我們應當使用謙虛的語氣,讓他們感到自己是真正受歡迎的,而不要讓他們覺得所作所為都要通過那些完美主義者的批判。

 


 



  • 對新手,請相信人性本善儒家古語有云:「人之初,性本善」。就算犯了錯誤,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還是真正想要為維基百科付出和貢獻的。要耐心引導,並給他們改進的機會。

 



  • 謹記Hanlon法則:「如果能用一時糊塗來解釋,就不要認為那是犯罪」。新手那些貌似惡意的行為,多半是由粗心大意造成的。就算你百分之百認定某人已經無藥可救,請仍然展示你的冷靜、體諒及尊重。這樣你會更受他人的尊重,也為我們整個維基百科樹立美好的形象。

 



  • 不要鼓勵新手在完全沒有理解基本的禮儀情況下發布文章,應該請他們先了解一些基本的規範。

 



  • 如果新手要發表具有投票性質的社群活動(如:選舉管理員),無論是什麼情況,支持或反對,都應該秉持公正的思考,給予適當的意見,千萬不可以藉著「他是新手」這一點來加以抨擊或者是同情他。

 



  • 請必須要了解到: 您也曾經是新手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圖是前三週我的 ATL/CTL/TSB曲線,課表的內容除了週間兩日的拉強度夜騎之外,主要是週末連兩日的長距離騎乘,以適應花東賽兩日賽的體力消耗。


 


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TSB曲線呈現一個「週期性」的趨勢,因為三週的訓練內容都差不多,週六日長距離,TSS暴增,TSB暴跌,週一五休息日,周二四拉強度,週三緩和,,TSB緩步從谷底上升,每週的TSS總和大約是500700不等。


 


以操練的角度來看,一週400700算是一個業餘車手很合理的「疲勞度」,過多或是過少都不足以讓你維持可以去比賽的體能。


 


另外一個問題是,如果每週都要開出這種TSS的量,連續三週的操練會讓你的TSB一直在-30以下,第四週跟第五週只會越演越烈。


 


那麼,前文「TSB指標管理」我有指出當TSB值到了某個區間,生理與心理的狀態,事實上,以這三週為例,第三週的尾段我看到車都覺得很累,連續兩日的長距離科目引發情緒低落(還好禮拜日下雨)。


 


以這樣的狀態,第四週操練高強度科目有沒有辦法達到功率標的?車手生理與心理都處於疲憊狀態,答案不言可喻。更不用說要去比賽。所以單看一兩天的TSS要判斷選手的狀態,可以說是瞎子摸象,只知其一不知其全貌。


 


既然說「強度」是變強的關鍵,那無法達到強度的科目不過就是加減騎累積里程而已,還不如不要騎回家睡覺還比較好。


 


所以休息週的重要性就在這裡,指標上是讓TSB緩步上升,實際上就是讓車手的身心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保持訓練動力。


 



另一圖是 ATL/CTL/TSB/TSS/ Max 20 min AVG 的範例,我們可以看到CTLMax 20 min AVG相關性很高,代表操練有成果,我們也可以看到後面休息日變多,CTL下降,POWER也跟著掉下來。


 


所以,即便是休息週,也不能真的「休很大」,至少二三區強度騎個78小時也是必要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禮拜六帶我的寶貝兒子去朋友家晃晃,席間有一位朋友的朋友是10年經驗的專業保母,她很熱心的給我們夫妻兩一些專業的建議,不過,態度上與其說是「指導」,不如說「指責」的感覺還大一點,當下讓人的感覺是不舒服的,還好我平日修養就不錯,「不以人廢言」也是聖人的教誨。


 


不管如何,她的意見很不錯,只不過兒子並不是我一個人的,所以該怎麼做我還是得看老婆臉色。


 


以我的想法,反正小鬼有吃有睡看起來很正常,其他細節我就不是那麼的關心,畢竟現代的衛生環境與生活條件已經比很多時候進步很多,某些觀念其實影響並沒有這麼大,而我們是「現代父母」,小孩也只能委屈一點遷就我們的生活作息。



 


不過,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是,其實我在聽專業保母給我們的建議時,似乎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時候我跟朋友聊車子或是訓練的時候,好像也「差不多是這樣」,只不過這次角色互換,所以就看的更清楚。


 


我想,很多時候,科學訓練之所以難以推行,跟我們這群人的「態度」很有關係,凱文迪許也曾經說:「我討厭運動科學家,他們總是看起來比我還行的樣子」,如果連PRO都有這種感覺,那更何況是一般車友。


 


孔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算是對於「知識的傲慢」下了一個很清楚的解釋,所以新手媽媽會常常遭受婆婆媽媽的指責,有時連「路人」都會插一腳,因為這都是人性的正常。


 


而單車這圈子,不乏念了不少書,發言內容讓人不敢恭維的傢伙,大概在他們的心裡,自以為是某種「大師」之流,而鬼島愚民急需他出來指引明路,接引西方……………….


 


重點是,以這種態度,就算是上帝藉你的口說出來的天條,我看也是沒人要理吧,這樣是能說服人嗎?


 


所以,我現在採取的態度是「比較被動」,通常有人問,我就好聲好氣的跟他討論,人家沒問我就閉嘴,誰需要你的意見呢?畢竟相信「土法煉鋼」的人還是佔多數,自己先拿出成績再說吧。


 


而我輩有志推廣「科學訓練」者,不可不慎,傲慢的態度只會讓你遠離人群。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