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重點摘要:


 


Chapter 3 THE SCIENCE of TRAINING


l  即便在很早的時候,車手們已經從試驗和失敗中得出結論,他們無法同時發展最大耐力和最大力量。教練們和運動員們發現,先建立有氧耐力基礎,然後增加快速騎行,這樣他們可以在適當時候達到高峰狀態。這種訓練方法常常是被天氣所左右的。比如冬天需要進行長距離的慢速騎行,而夏天則傾向於快速騎行,


l  仍有很多運動員好象還生活在1912 年一樣。他們日復一日無計畫的訓練,隨心所欲地決定如何騎車


l  大多數頂級運動員成功的原因是他們比普通人更有耐心。訓練成果是年復一年地積累的。只要方法得當,通過時間的累積,車手們應該可以看到自身的進步,但不要指望奇跡會一夕出現。


l  三種組成身體素質的基本指標―― 有氧代謝能力,乳酸閾值和運動效率。


l  有氧代謝能力是測試在竭盡全力的耐力測驗中身體能消耗的最大氧氣量。也被稱為VO2max(最大攝氧量)—— 你的身體為產生動能所能消耗的最大氧氣量。。VO2max 以每分鐘每公斤體重消耗的氧氣量來表示(ml/kg/min)。世界級男性騎手的最大攝氧量大概在70+到80ml/kg/min 的範圍內。


l  乳酸閾值,有時被稱為“無氧閾值”,反應了一種運動強度水準,超過該運動強度時乳酸開始迅速在血液裡堆積。此時,新陳代謝方式迅速地從燃燒脂肪和氧氣供能轉換為依靠糖元——碳水化合物在身體中的儲存形式――來供能。這個閾值占VO2max 的百分比越高,在一定時間內運動員騎得就越快。


l  研究表明,如果做到以下幾點,耐力運動員的運動效率可達到改善


擁有較高比例的慢肌纖維(很大程度上由遺傳決定)


擁有較輕的身重(身高和體重的比例)


精神壓力較輕


恰當使用較輕的,風阻較小的裝備


減少在高速騎行時身體的正面擋風面積


去除無用的,費力的動作


l  每週訓練3 5 次獲得的收益最高


l  但騎手最關心的是:


乳酸堆積


糖元耗盡


肌肉失效


l   高強度的訓練,以致於在接下來的幾天中,肌肉一直酸疼,甚至連輕鬆騎行都無法做?我們都有這樣的經歷。這樣的訓練違背了階段性進步的原則。身體素質並沒有因此變得強壯,反而下降了。這種訓練浪費了你的兩項寶貴資源:時間和精力。訓練的目的是為了引導身體產生積極的改變,


l   以便能更好地適應比賽時的身體壓力。為了給身體壓力,就必須施加目前身體素質狀態不適應的訓練負荷。這樣的負荷會引起疲勞,疲勞恢復後,最終將達到一個更高的身體素質水準,這被稱為“過量補償”


 



Chapter 4 INTENSITY


l  訓練三要素:訓練頻度,持續時間和強度――其中最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強度。


l  輕鬆騎行的里程數是堅實的地基


l  能量供應系統――乳酸鹽肌肉系統――功率心血管系統――心率


l  LT:這是指某種出力級別,在這樣的強度下代謝系統從有氧方式轉換到無氧方式,表現為乳酸鹽的大量快速的產生以至於身體無法繼續這種程度的運動。乳酸鹽也會因此而在血液中堆積。我經常用一個比喻來解釋乳酸鹽極限閾值。當我慢慢地向一個底部有孔的紙杯子裡倒水時,水流出的速度和我倒水的速度差不多。這就象出力程度較低時乳酸鹽在血液中發生的情況。隨著我倒水速度加快到某個程度時,杯子裡的水就會堆積起來雖然這時仍有不少水從底部流走了。這就象出力程度較高以至達到乳酸鹽極限閾值時的情況。乳酸鹽極限閾值是個貫穿本書的非常重要的概念。


l  訓練區間:訓練和比賽的強度可以基於乳酸鹽水平來定義(見表4.2)。


l  生理結構的進步:在不會堆積高水準的乳酸鹽的情況下,騎手的速度越快,或輸出功率越高,那麼他或她的比賽能力就越強。


l  踩踏效率:每次踩踏越圓滑,耗費體力就越少,因而肌肉中堆積的乳酸鹽也越少。


l  裝備選擇:最優的曲柄長度,座墊高度以及橫把調整都可以產生更好的踩踏效率,也使騎手肌肉中製造的乳酸鹽更少。


l  間歇恢復:在每組間歇訓練的恢復期間,乳酸鹽降低的水準反映了騎手的恢復程度,以及是否為下一組間歇練習做好了身體上的準備


l  科學研究已經發現輸出功率和比賽表現之間關係緊密。如果平均輸出功率增加,比賽時的速度也會增加。但是心率與比賽表現之間的關係就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去解釋。這也是為什麼功率監測儀是很棒的單車訓練工具。對認真的車手來說,這是監測強度的最有效的方法。


l  瞭解你的心臟工作負擔有多少重,是你在訓練過程中面臨做決定時的重要依據。有時候在高品質的訓練課中,你的訓練動機的強弱會影響個人感知發揮度的判斷。


l  瞭解自己的乳酸鹽極限心率(LTHR)就象瞭解自己的車架尺寸一樣重要。但千萬不要試探達到自己的最大心率。這不光需要勇氣――就象拿槍指著自己的頭一樣――而且最大心率對訓練的指導作用也不如LTHR


l  一個“簡單”方式戴著心率表進行個人計時測試。個人計時的距離可以是5 公里,10 公里,13 公里,16 公里,或40 公里。(要按照書中的表4.4計算)


l  你還可以在訓練時證實原先通過測試估算出的LTHR 是否準確。只要你感覺到自己剛剛進入無氧狀態時,關注一下這時的心率就可以了。這種強度下通常是感覺到大腿有灼燒感,並且呼吸開始變得沉重。


l  個人感知發揮(RPE),心率以及功率,每種訊息都能説明認真的車手在訓練和比賽時測量強度。……. RPE 應該是所有訓練中綜合測量強度的方法。在無法嚴密監視心率和功率的比賽中你應該多運用這種方法,RPE 是你“壓箱底”的本事――是所有強度監測方式的最高手段,所以你必須學會熟練運用。


l  不管你採用什麼方法計算,你都要把每天的訓練量記錄在訓練日誌中。


 



 

心得:


            這兩章主要建立兩個觀念:LT跟訓練量、訓練強度之間的關係,還有對於LT等其他訓練指標比較細節與詳細的描述,過兩天我要去算我的LT。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尖沙嘴彌敦道鴻星港式飲茶:


                 這家是不能錯過的優質港式飲茶,有去香港的人別錯過。


 


         


          首先來個滑蛋蝦仁河粉+脆皮燒肉。蝦仁很彈牙,河粉也是好吃。



 


          香港真的每家燒肉都很好吃。        




 


         這個懷舊散蛋皇吃起來像沙其瑪。




 


        點了一票點心,每一樣都夠水準。



 


              等不及了。



        這一餐吃下來約250元港幣,以香港來說算是平價。


二. 澳洲牛奶公司:


                 他們家的牛奶燉蛋白與杏汁燉蛋黃超棒,甜甜滑滑的口感,一流。



 


              門外大排長龍,門內人聲鼎沸。



 


    杏汁燉蛋黃


 


牛奶燉蛋白


 


                香港的通心粉都是「湯」的,真妙,不過我不愛。






 


三. 美麗華旁邊的茶餐廳:







 


          公仔麵很不錯。


P1030333


 


四. 大良八記:


               就在「澳洲牛奶公司」旁邊。




           楊汁甘露是他們的招牌。芒果味很棒。




五. 蘭芳園:


                在中環半山手扶梯下方,還好沒排到隊。


 


               絲襪奶茶與波羅油必點。



  


          中間的香脆奶油豬仔包是招牌之一。



 


            蕃茄通心「湯」麵。





 


              太早來,沒吃到蔥油雞公仔麵,可惜。


 


五. 翠華茶餐廳:


                 這家的咖喱真的超棒喔。混合印式與中式的口味。


 


           中間那個特脆麵包也是招牌。




           XO醬撈面也很棒




 


            下午兩點生意還很好。


 


六. 鏞記:


             連排都排不進去..............




 


特別介紹:珍‧保羅‧荷芳


               有去過巴黎的人就知道,這家巧克力很有名,只是我愛吃的都沒有,一直賣難吃的馬卡龍。想吃這家以後不用跑去巴黎了,海港城裡面就有。



 


地雷:映月樓


                服務生態度差,位置都留給旅行團,客人翻桌率低,可能上菜也很慢,奉勸大家別去受氣。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宅即便送來的箱子,一天就送到了,真快。


 



 


          Garmin 500 黑紅限量版,這次的方案還包含一個軟式心跳帶,便宜1000元。


 



      裡面一堆東西。


 



               黑紅配我的TCR ADV3 剛剛好,黑色還是碳纖維紋路的。



 


 


              接下來就是等功率計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章重點摘要:



Chapter 1 COMMITMENT


1.           幾乎沒有哪個冠軍不是計畫地訓練出來的


2.           更好的身體素質是我們的共同目標。它有三種成分:生理壓力,休息,和補給。


3.           你必須適當控制騎車的熱情;否則用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疏遠所有那些不象我們同樣狂熱的人,並退化成不近人情的怪人。


4.           為了改善身體素質和比賽成績你能做些什麼呢?第一個事情是在你的生活中做點小的改變。平衡可能很難獲得,但是日常活動中朝著騎得更好的方向改變百分之十並不會沒花費多少時間,卻能帶來顯著的改進。比如每晚提早30 分鐘睡覺的承諾如何,這樣你就能獲得更多的休息?另一項能帶來健康飲食習慣的小改變是:你能否每天少吃百分之十的垃圾食品,而代之以真正的食物呢?


5.           你希望你的肌肉是由炸薯片,奶油卷和爆米花組成的嗎?或者是由水果,蔬菜和瘦肉所製成的呢?


6.           使冠軍們成功的特性。我相信總共有六種這樣的特性:能力,動力,機會,任務,支援系統和方向。


7.           大部分頂尖的自行車車手所共同具有的生理特質是什麼呢?最明顯的是強壯有力的雙腿和高的攜氧能力(VO2max)


8.           不管你從多大年紀開始這項運動,也不管如何來燃燒你的欲望,最重要的是你要把運動生涯中的輝煌看做一段旅程,而不是終點。你永遠不會達到讓你完全滿意的運動能力和狀態,這就是高度積極的人的天性。


9.           冠軍是不會無目標的訓練的。他們也不會盲目地遵循別人的訓練計畫。


 




Chapter 2 SMART TRAINING


 


1.           你不可能靠運氣訓練。――EDDIE BORYSEWICZ 


2.           成功的運動員,他們的訓練或許不是最科學的,但卻有一種從他或她的運動生涯早期就已確立了的合理的訓練哲學。


3.           結構化系統和方法對達到競技高峰狀態非常重要,因為這種高峰狀態不是碰巧發生的。


4.           沒有一種所謂“正確的”方法―― 沒有一種系統能保證讓所有人都能成功。


5.           在我所收到的全部2,036 項研究中,沒有一項顯示如果運動員經常感到疲勞的話,他的運動能力能變地更好


6.           我的訓練哲學就是:一個運動員應該為獲得可持續的進步而進行最少量里程數的,精心計畫的和特定的訓練


7.           當他們應該設法提高速度時,他們卻增加許多騎行的里程數。或者當他們應該建立身體素質基礎時,他們卻騎的非常的快―― 通常發生在團隊訓練


The 10 commandments of Training


誡律 1 ―― 適度地訓練


誡律 2 ―― 連貫地訓練


誡律 3 ―― 充分地休息


誡律 4――有計劃地訓練


誡律 5――不要經常跟團隊訓練


誡律 6―― 有計劃地到達高峰期


誡律 7―― 改進弱項


誡律 8――相信你的訓練


誡律 9――聽從你的身體


誡律 10――對目標的承諾




 

        頭兩章很容易就看完了,因為都是一些原則性的東西,沒有太難的觀念在裡頭:計畫式與有系統的訓練,如果你不信這一套大概也不會買這本書吧。但是我相信很多人的訓練觀念是跟本書相抵觸的。


         但是這也意味著我自己目前的方式有更動的必要,作者非常強調休息與補給的重要性,所以我第一個改變是:「睡飽一點」,現在目標是每天都要睡滿8小時,所以必須早點睡。還有少碰垃圾食物>_<


         第二章就比較深入,也是對原則性的東西做比較多的敘述,有一些東西比較讓人迷惑,像是「不要經常跟團隊訓練」,基本上我幾乎都是團隊訓練,所以要怎麼follow-up還不是很清楚,不過作者也提出:於冬天的基礎期跟輕鬆一點的團隊,而在春天的發展期要找「硬」一點的車隊,我想後面的章節會有相關的敘述吧。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必須說:這本書真是TMD的大本。大概跟我的「半導體概論」與「IC設計導論」差不多,雖然更大本的我也讀完過,但是由於這本書的內容還滿「硬」的,一次看完很不容易,所以以章節為單位,預計每週讀一章,寫一下心得,順便跟車友討論,互相印證。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DT Swiss R1800快拆是一個有問題的東西,一個被我鎖爆,另一個鎖固後軸會是歪的,造成異音,所以毅然決定要換掉它。


 


(圖:DT R1800快拆)


 


                右邊兩支就是今天的主角啦,外觀美觀又大方,難得GIANT會出好看的東西,不用秤重就知道比左邊的Dura-Ace快拆輕了許多。


             


 


                 借用C35來當一下展示,果然是不錯看。



 


                     另一邊來一張,也很不錯。(不過C35還是配原廠Dura-Ace才適合)



 


              定價1000元,相當物有所值。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圖:SL ISP S號)


           為什麼說:「作夢都在騎這台車呢?」,因為我前一天睡覺時真的夢到在騎這台車,更妙的是阿弟仔也做了類似的夢。(為什麼我作夢要夢到腳踏車?我可不可以夢到跟少女時代的妹妹一起約會?)


           這次的試乘每人只能試騎三台車,我腦子裡飛快的出現第1、2、3號,分別是:1. TCR ADV SL ISP。2. TCR ADV。3. Rapid。(至於想問Rapid 是三小的請耐心看到最後)


           這次試乘的路線在明潭國中旁約2公里的小坡,坡度不算太陡但抽車也算是夠了,也能試到下坡,不過要是能再來個像沿河街五公里的平直路就更完美了。(然後會看到我們整群人在平路瘋狂衝刺)



 



TCR ADV SL ISP




             對這台車的第一印象是:好輕,這支820g的車架是GIANT向世界宣告,他們的製作水準不僅是世界一級大廠的水準,還極具競爭力,我試的這台重量應該小於7kg以下,有人說碳纖車像是「塑膠車」,我倒是覺得這台車像是「紙」做的。


 


             這台TCR ADV SL ISP搭配的是P-SLR1輪組與GIANT牌輪胎,先前已經說過,軟軟的輪胎向來不是我的菜,平路加速衝刺會黏地板,不過這次路線只有短爬坡,應該也沒差,只是高低差與我的車差距太大(10cm---6.5cm),只是我嫌排隊的人太多,就不想調座管高了,這麼大的落差我居然也能騎,如果是長距離下來腰部會陰都會掛掉吧XD。



 


阿淼也同時試騎TCR ADV SL ISP,他等會兒會提醒大家一件重要的事。



 


             調整完畢後,接下來馬上就上路了,出了會場沒多久就先來個很陡的小陡坡,大家話不多說馬上抽車而上,當下立刻就感受到輕巧的車身與輪組帶來的攻坡優勢,大力踩踏帶來直接的速度反應,完全沒有缺乏剛性的頓重感,這兩公里的小坡顯得相當的輕鬆。




 


           到這段路的末端有一個約200公尺較陡的上坡,大家紛紛在這上坡反覆攻坡,這台輕巧的TCR ADV SL ISP在這時的優勢顯露無遺,以我超過90kg的體重,不論是站立抽車或是坐著騎,,與我的2010 TCR ADV3相比,完全感覺不出剛性的缺乏,此時對於ISP座管的疑慮與剛性降低的疑慮應該證明是多餘了。


          然後阿淼在第N次攻坡時,突然掛大盤直接攻擊,大喊:「掛大盤比較好騎耶!」,說時遲那時快,全部的人都變檔掛大盤暴力抽車,果然是比較好騎(感謝GIANT老闆贊助!),然後下一次攻坡,阿淼又用相當囂張的搖車姿勢抽車,當然大家也不能讓他專美於前。


(見下圖,看到阿弟與阿淼的鍊條在大盤上嗎?)




 


          不過這不搖還好,抽車一搖我就覺得這輪組好像有點變形,阿淼也是同樣感覺(70kg以下),大概輪組側向剛性較弱(平常我的輪組是R1800與 Dura Ace C35 CL,阿淼是 Shimano Ultegra),不過輕量化輪組很難沒有這個問題,比起我試過的跑0分與C24-CL好一些,20根鋼絲低框能這樣算不錯了,這支輪組雖然花鼓是DT的,編法卻跟Mavic一樣在傳動側直拉,非傳動側為一交叉,鋼絲好像也是DT的,我想跟Mavic SL應該會很像才是。




 


            回程時的下坡其實不長也不彎,速度也拉不到60km/hr以上,感覺不出新的頭管OD2有什麼不凡之處,倒是略為不平的路面突顯出ISP車架的舒適度,後三角傳來的震動較不明顯,尤其是試了第二台TCR ADV後,相較之下更為突出。


             結論:不愧為GIANT一級成車,物超所值。(阿弟!衝吧!)


 


TCR ADV


             第二次試乘,來個2011 vs. 2012 TCR ADV大車拼。



 


          稍事休息後,第二場試乘就開始了,照例工作人員仍然細心的為我調整,我也照例懶的動座管高。這支TCR ADV 0配的是跟TCR ADV SL ISP一樣的輪組,龍頭總成為碳纖材質,全套Dura-Ace,比我的2011 TCR ADV3還要輕上許多(廢話)。



 


             這次騎乘就沒有第一次這麼驚喜了,倒不是這台車有什麼不好,而是前一台ISP驚豔的感覺還沒消失,所以也就是單純的騎乘比較罷了,不過我自己的TCR ADV輪組大盤設定跟這台0號完全不一樣,坦白說也很難比較什麼,但是至少我可以說,這前後兩個年份差上100g的車架我是騎不出剛性的差別。


              到了那個200公尺的陡坡,一樣是很盡責的掛大盤抽車搖車什麼都來爬個幾次,收工!


(圖:抽車)



 


(圖:只顧看鏡頭,錯誤的過彎)




 


              結論:還是非常棒!


 


Rapid


          Rapid是Giant的平把公路車,我早就想騎看看三盤的平把公路車騎起來怎麼樣,而為什麼不是Defy ADV SL ISP or TCX or TCR SL?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這三台我都不會買,鋁車我一向敬謝不敏,死硬的路感曾讓我吃過苦頭,TCX我還在觀望,但是應該還是不太可能,而Defy容後再談。


         這次就休閒騎,但是休閒騎反而就累多了,還是TCR ADV 比較好騎啊啊啊~~







 


Defy ADV


          這台我沒騎,是我們車隊大牛騎的,大牛跟我一樣是重量級大出力騎士,對車的敏感度與要求很高,他表示Defy的確非常舒適,但是也犧牲了部分騎乘的效率,較直立的座管角大概不利於背肌與腹肌的使用吧,踩踏加速略遜於TCR,但是腰部壓力下降,適於長途騎乘。


           總而言之:不是我的菜。




Shimano Dura-Ace Di2


           這個嘛,要問小邱,只有他騎過,我們這種窮苦人家看看就好了。



 


               總結:Giant 2012新車重量更輕,剛性只有猩猩才騎得出差異,塗裝略顯樸素,性能車與國民車的取向,物超所值。


 


後記:2011 TCR ADV3 + C35 CL


            回家之後,我把我車上水壺與工具包拆下來,衝出去騎個20公里,我的車其實也很輕很好騎。



 


            PS. 還有,我不想再跟阿弟一樣夢到騎腳踏車了,我想夢到少女時代啊啊啊~~~~


(圖:YoonA)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應新竹Giant竹蓮店與竹蜻蜓車友邀請來參加GIANT 2012年的新車賞遊會,說真的,出發前相當期待,連作夢都夢到騎著 TCR ADV SL ISP 在日月潭狂奔,畢竟 TCR ADV SL ISP 是我「肖想」很久的車子,在我的「終極兵器名單」中的頭號目標,能夠試乘真是太爽了。


         


            試乘會辦在日月潭旁的明潭國中,一進入就看到DH 與 FR的登山車,氣勢非常好,可惜都不能試乘。







 


            一進來還有宣傳車,內容播放之前48小時環島活動的花絮。



 


       這次試乘的車種主要還是公路車,GIANT不愧為是本地最大的廠商,一口氣拿出55台各式型號與尺寸的車供車友試乘(如下圖)。除了往年的主力車款 TCR ADV SL ISP、TCR ADV、TCR SL、DEFY ADV、DEFY外,這次還有新的DEFY ADV ISP與搭配 Dura Ace DI2的頂級車款,還有最近剛開始流行的TCX 系列,當然也有女性車款。


 





 


TCR ADV SL ISP:本次來的主要目標物啊啊啊~~~



 


TCR ADV 0



 


TCR ADV 0



 


TCR SL1



 


DEFY ADV0



 


Rapid2



      


           當然今年GIANT大力推的TCX系列也不會缺席,這次還有TCX ADV SL ISP這麼特別的車可供試騎,公路越野賽事在國外也正風行,其中一個特色是使用小時候才看過的吊煞,有人說台灣因為公路鋪裝品質不佳,TCX會大行其道,這點我就保留,畢竟我認為台灣的路況大多並沒有這麼糟,只是我們鄰近的國家日本馬路鋪太平了,我去法國騎車的時候,路況也沒好到哪裡去。另外TCX系列是不是可以直接與其他700C高階輪組直接置換,我也不清楚。只是TCX幾何與TCR相去甚遠,立管角度較為直立,我認為踩踏加速不會比TCR好。


TCX 1



 


久違的吊煞



 


TCX ADV SL ISP



 


          還有一個不能錯過的重點就是電子變速,不過我對電子變速興趣缺缺,一來我不會選購這種剛出爐又沒什麼人用過的東西,二來我覺得電子變速需要消耗電力不太環保的作法,似乎與自行車的環保形象不符,如無意外我應該都不會選用電子變速。


TCR ADV SL ISP Di2



 


Shimano Dura-ACE Di2 變把:跟Campy一樣好握.............



 


         今年Giant還有一個重點是:自有品牌的輪組,Giant與DT Swiss合作,共同研發專屬於Giant 車系的輪組,據現場工作人員表示,P-SLR系列的花鼓是 DT-240(驚!),高框的碳纖板是航翊的傑作,我試乘只有騎到低框的P-SLR,以我的體重,騎乘時能夠有不明顯的力量流失,爬坡抽車加速又相當輕巧,算是相當不錯,只是我大力抽車左右搖擺時,感覺到輪組有些變形(軟),應是側向剛性較弱,不過比起我之前騎過的跑0分與C24又好一些,以重量約1400克的輪組來說,算是擠身於高階鋁框之林,只不過,外觀看來很不起眼,拆車品會很難賣,這輪組光是配色與LOGO,我就不知道除了Giant的車主誰還會想買?


         除了輪組,輪胎也是掛「Giant」品牌,按下去軟軟的,不是我的菜。



 


這支Giant P-SLR1 我用過後覺得很不錯,等拆車品



 


看到沒?傳動側是直拉鋼絲!我真是孤陋寡聞。



 


           另外,現場還有展示車隊版塗裝的TCR ADV SL ISP、Defy ADV SL ISP與三鐵車系,供「參觀」用,要是可以騎就一次可以試到Dura-Ace C50 CL了!不過試騎又騎不遠,試不出所以然的。






 


          廢話這麼多,下一篇就來寫我作夢都在騎的「終極兵器」---TCR ADV SL ISP的試騎心得。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Great wheel test 2008 – Intro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441821.html


Great wheel test 2008 – Part 1 – Aerodynamics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505311.html


Great wheel test 2008 – Part 2 – Inertia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15988284.html


Great wheel test – Part 3 – Stiffness


http://www.rouesartisanales.com/article-23159755.html


 


重要的文章,常常找不到,貼在自己的格子上。用這個評比找輪子,雖不中亦不遠矣。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與某A公司長官的對話:




me:「OOO聽說會去B公司接經理」




A長官:「呃......應該不會有這種事」




me(大驚):「是嗎?這跟我的消息來源說的不一樣!」




A長官:「因為...........,好吧,因為他們家老大問 我的意見,我說:『這個人品格有問題』,然後他們家老大說:『喔 !那我知道了。』,我想大概是沒了吧」




me:「這人有得罪你?」




A長官:「當然是沒有,我們沒交集,可是以前當同事的時候,他這 人就.....(以下省略),所以我認為這人品格有問題」





兄弟們,這告訴我們,豈止是「人在做天在看」,其實是「人在作別人有在看」,做人是作品牌的,沒品的人是有報應的。


 


還有一件事:有時候人太機車,誰在搞你,你都不會知道,因為人人逮到機會,搞你不會手軟。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