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苦短,盡你的全力,才沒有遺憾。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附上Garmin的連結:


中華大學: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38229445


田園夜騎(肌耐1+3):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40540550


 


 


從平均功率來看,從基礎一期的平均功率210W,經過休息週後,本週第一次夜騎就達到228W,休息週的中華大學也騎到226W,如果把誤差考慮進來,至少我們可以說經過了基礎一期後,平均功率增加了至少5%,而體重則下降了1公斤,這是四周騎了八百多公里的成果(但是只要一週沒練+狂吃馬上打回原形),而我這種死胖子「限定能力」本來就會是「耐力」,所以平均功率會增加是正常的,一般基礎期要增加的是氧的攜行能力與LT值,所以平均功率未必會增加,體重也不應該降低(因為基礎期通常是冬季訓練,通常體重要上升),這是一般車手要注意的地方。


 


而從我的快速迴轉訓練來看,我的迴轉不算太好,Speed Skill 也是一項弱項,超過120會跳動,離開坐墊用場地車的方式踩可以到190,但是實戰只能踩到160,應該每週都要練一下。


 


這樣訓練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是狀況比較穩定,不會有時候騎的很差,有時候又還不錯。


 


基礎二期增加的「力量」項目,我只能把夜騎改成「陡坡反覆三~五次」與「15分鐘握下把以150160bpm騎乘」,成為「肌耐1」與「力3」的混合訓練,而耐力訓練就要靠晨騎、訓練台與長距離騎乘,夜騎已經都只能在無氧區拼命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玩公路車也玩了一年多,這一年認識不少人也認識不少「傢私」,上了一海票的單車網站查找資料,除了中文英文還有德文跟日文,拿去給Google大神翻譯完還是一頭霧水,又買了一海票單車雜誌與書籍,每天看了又睡、睡了又看,就為了找到一個「上山平路輕鬆無負擔」的車子。


 


其實,哪有這種東西,你騎什麼「神兵利器」,都嘛很累,想不累的去騎摩托車吧。


 


也許是廠商銷售技巧作祟,又或者是車友間人云亦云,往往有些東西被車友捧上天,某功率計要多準有多準,其他超過3%的精度就屬於「玩具」的範圍,有某牌功率計的人就說另一牌不準,自己的才是「公認」的準,而另一牌的人就說你那裝在花鼓是準在哪裡?醜的要命又重,可以拿去比賽嗎?(這就破梗了)某輪組裝上去要多快有多快,都不用人去踩是可以快到哪裡去?另一輪組裝上後要多兇有兇,它轉一轉是會罵你是吧?後輪24/28/32根編的輪子要多硬有多硬,花鼓用3000美金一對的要多順有多順。(又一個不用踩的神兵利器)高框板輪慣性有多好就多好,踩起來「重而不拖」(這三小?)。而某車架要多硬有多硬,五通剛性可以比得上超合金Z,人踩上去都不會斷,下次他們該叫大象來踩看看。而另一台車集合舒適/剛性/輕量/操控穩定/美觀/節能減碳於一身,簡直是曠世巨作,可以收進羅浮宮跟達文西的「蒙那力殺」擺在一起相互輝映。而另一鈦合金車架要多強有多強,鈦金屬是在托斯卡尼讓教宗加持過的,整車組起來比屁還要輕。


 


好啦,恭喜大爺獲得神兵利器,今年俱樂部聯賽我看你要騎第幾名?


 


我再一次強調,我不是鼓吹「腳力才是王道」這種反智的言論,相反的,我認為多認識一些器材的知識是一個車手的優勢,如果經濟許可的人,也不妨買幾個東西來玩看看,因為玩過東西看過數據,心裡就有底了,如果車友夠多,拿人家的器材來測試一下也不失為一種樂趣,而跟國內網站比起來,國外的文章內容更有嚴謹的測試與數據,而加強一下語文能力也並沒有壞處。玩器材的確是騎車的樂趣之一,我也相當樂在其中。


 


你想買某些東西,目的很重要,你要去瞭解它也是對的,因為你心裡要「有個底」,它是甚麼東西?有什麼效果?對於你的目的有什麼幫助?而你的口袋有多深?你喜不喜歡它的長相?你喜不喜歡在賣的老闆?這都會是我們考慮再三的理由,所以,多去瞭解比較是有益處的。


 


我們也可以常看到,很多車友在網路上或是平日的發言,真的是瞭解到非常精通的範圍,他們對自行車的知識,恐怕連很多車店老闆都要汗顏。但是,對器材的要求,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一對1800g的輪子叫「太重」?上鍊慢了0.1秒叫「不順」?車架五通側向剛性低於60N叫做「很軟」?(騎的人到底是甚麼怪物啊?)功率計精度要小於3%?(你上武嶺的成績是要計較到用「分」來算的話,那我不否認你需要這麼準的,但是我是用「小時」為單位啦。)


 


對我來說,自行車最大的樂趣有兩個:1. 鍛鍊身體,減低體重。2. 交朋友。騎自行車是人在騎,不是車自己在跑,出去比賽也要靠車隊、朋友罩,一天到晚在網路上嘴砲不如把訓練計畫定一定去實行比較實在。


 


不要忘記你騎車是為了什麼?除非你想當「自行車製造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連結如下: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pub?hl=zh_TW&hl=zh_TW&key=0Ah3KnO57KLWZdGNYNG9uSkJjOE1FY1Z5c2tJU0lXZmc&output=html


 


真是好不容易才弄完,今年就先試試看吧。


 


我還藏了三個秘密武器,雖然有兩個不是秘密,而一個又歪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家竹蜻蜓的大將---阿弟, 今年的新年新目標是:減重五公斤,理由是他覺得自己騎的還不夠快,想透過減重來提升輸出功率與體重的比值(power/kg),讓自己的競賽能力提升。


        


          我認為,如果阿弟真的瘦五公斤,成績恐怕不會進步,還要擔負受傷與生病的風險。


 


         所謂競賽能力,分為三個基本能力:耐力、力量、速度技巧。而這三個能力彼此組合是:耐力+力量=肌耐力、力量+速度技巧=爆發力、速度技巧+耐力=無氧耐力,這三個組合的總和,就是競賽能力,而反過來說,你的弱項就是限定能力,要騎的更快,就是要降低「限定能力」對自己的影響。


 


          在進一步數據分析前,我們應該先來看阿弟的身體素質是如何,阿弟是一個身高163公分體重低於60公斤的「典型」登山型車手,陽金3P的成績少於三小時半,所以我們至少可以說:⒈阿弟的功率/重量比不會太差。⒉三小時的比賽耐力沒有問題。


 


            但是跟眾多登山型車手一樣,阿弟的平路ITT並不強,跟登山不同,平路強弱看的是「絕對功率*風阻係數」,也就是說,平均輸出功率越大的車手越有利。


 


            觀察阿弟在五公里平地衝刺的騎乘,如果要保持持續40km/hr的速度,必須保持在300瓦以上的輸入,可以發現他很難在尾段的部分取得上風,換言之就是「肌耐力」不足。


 


              以阿弟周二四夜騎的平均功率,我推估界於190~180瓦(全力騎乘),其實這會很接近三十分鐘在LT的輸出值(CP30-LT),如果把這個值除以體重,3.2瓦/公斤足以說明阿弟在登山賽成績優異的理由(我只有2.4),但是低於200瓦也足以解釋平地疲弱的理由,另外,根據阿弟的騎乘記錄,最大的輸出瓦數為801瓦,假定往上還有10%的空間,880瓦在自行車訓練聖經的分類屬於「一般」,也就是「爆發力」也還有待加強。


 


              「爆發力」與「肌耐力」不足,指向的是「力量」這一項基本能力不足造成兩項的限定能力。


 


              一般來說,降低體脂肪率會造成肌力下降,耐力會上升,因為身體的攝氧能力改變(所以投手都吃很胖),以阿弟的體重,身體脂肪含量了不起是18%,換算約10公斤,減去五公斤的脂肪體脂率會降低到10%以下,這已經是職業運動選手的水準了,這樣的體脂肪率如果不是大量重訓的結果,絕對會帶來肌力下降跟抵抗力下降,受傷與生病的機率大增,而如果這減少的五公斤有一半來自於肌肉,那肌力會下降的更快,反而讓限定能力更凸顯。


 


             腳踏車終究是肌肉的運動,沒有肌肉的支持,就像在流沙上蓋房子,實力來的慢去的快,阿弟現在應該先以增加肌力為重點,降低限定能力的限制,但是也不能過頭,畢竟限定能力不會變成我們的強項,車手應該發展自己的特點,而不是什麼都想練,反而變成「爬坡爬不快,平路跟不上」的「全不能」車手。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附上Garmin 的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37222831


 


       其實昨天經過4小時耐力騎,疲態有點出現,但是蓮花寺的短上坡與沿河街的平路衝刺讓我一下子就感受的它的威力,極速拉到57.7km/hr也還沒有使盡全力,全程追擊領先集團遊刃有餘,但是以我們夜騎這條爛路充分反映出Shimano Dura Ace 的硬調,跟C24-TU如出一轍,跟C35-CL相比似乎更硬,加速也更直接(差3百多克不直接行嗎?)。


 


        不過就算這樣,沿河街全程也只能看著神腿小周的車尾燈,「腳力才是王道」一點也沒錯啊!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疑的,某些時候,某些事情,會讓你對那個人失望。


 


比如說,NBA總冠軍賽看到小皇帝頻頻將球往外傳或是投外線這種的鳥事,我就認定這「皇帝」注定是扶不起的阿斗,要建立什麼「王朝」恐怕也只是殘破朝廷罷了,又或者紐約洋基的天價三壘手,每次到了10月就軟竿,接下來八、九年洋基的總教練勢必要傷腦筋,10月到底要把三壘手放進傷兵名單還是下放3A?還是乾脆賣了一了百了,可惜不是每個球隊老闆都是「盤仔」。


 


所以,我常常會在平常的小事,觀察一下我身邊的人,甚至製造事端考驗他們,看看他們遇到事情的反應是什麼?一個人的人格特質平常其實是看不出來的,越是遇到艱困或是危險的時候,黑暗面或是光明面就會跑出來,而這是我開始要決定「怎麼信任這個人」。


 


「人性是自私的」,這一點我必須小小的反駁一下,對於很少數的人來說,這句話是不正確的,的確有人存在一種高尚的情操,不畏懼自我犧牲的美德,這跟學歷、性別、社會地位、交情通通都無關,但是,這種人真的非常少,而且拿這種標準去要求全部的人,無疑是頭腦有問題,而我想說的是,不要看到別人自私自利的一面,就忙著否定這個人,自私是天性,每個人都有很多包袱,家庭、小孩、父母、老婆、腳踏車(?)...等等,不自私,怎麼辦?


 


所以我才說:「怎麼信任這個人」才是重點,因為你看過他(她)的真實面之後,你就可以決定你可以放「多少百分比」與「何時何地」可以信任他,而不是當你要他「Watch my back」的時候才來後悔他打你一槍。


 


盲目信任別人的人是「蠢人」,但是完全不信任別人的人,給所有人貼上「自私」標籤的人,是「自以為聰明的蠢人」。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支大盤蠻妙的,其實我用手拿起來覺得重,裝上去用手轉覺得很沉,可是踩起來很爽,好像車架相對變軟了,比原來的105明顯,更不用提Ultegra,我看我是「回不去了」,以後只能用ROTOR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