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上Garmin的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61266321


 


   這次應馬克的邀約,參加了從來都沒有「敢」參加過的繞圈賽,因為繞圈賽的危險,真的是有目共睹的,而這次會想參加純粹是因為---人很少,總共大約五十幾人參加吧,我參加的這組也不過二十來人,所以才敢大膽的參加。


 



 


    這組CAT3真的很靠北,有前國手陳智豪,e-MA好手小甘,人肉摩托車左承暐,還有常跟左承暐練車的LUKE與學長,我實在是很懷疑這個分組是怎麼分的?這幾個該去CAT1才對。但是跟好手一起騎車的確是可以學習到東西,我在這個比賽中,缺點通通暴露出來,可以拿來好好的檢討一下,作為下次改進的方向(還有下次嗎?)。


 



 


1. 進出彎技巧不佳:這次繞圈,那個銳角彎就算了,因為路面不平+逆風真的很危險(CAT1就是在此發生嚴重摔車),集團進這個彎的時候,大家也算節制,但是逆風段進彎與順風段高速出彎,我騎的就很差,其實這兩個彎選到線,根本不用抓煞車,可是我前幾圈一直進彎就忍不住要煞車,距離略微拉開時,想說仗著C35-TU強悍的性能硬黏回去,前兩圈還不打緊,過了第三圈一共硬拉了6次果然還是掉隊,哪有辦法可以這樣?除非集團的實力遠不如你。


 



 


2. 卡位不正確:這也是一個敗筆,一開始,我根本不敢騎在集團中,其實應該要盡量往前擠,尤其是集團實力很強的時候,一落到後面根本進彎時也注定要掉的,萬一要你帶你沒信心擺爛就好,但是,騎在集團中,風險也增大,發生意外注意也沒用,這就是看自己的選擇了,怕的話,不要來騎比較好。


 



 


3. 沒帶水:繞圈賽很多時候心跳都會在LT附近,甚至更高,這時候一定要補充水分,因為水分會流失的很快,到第五圈時沒水可喝實在是痛苦不堪,況且,還是有機會可以喝水的,長直路都是你補給的時間(不要進彎時喝水啊,我只有看過職業選手可以這樣)。


 



 


4. 體力不夠:就算是技術不佳,最後被套圈還是因為輸出不如人,因為來套我圈的領先集團也不過兩個人,這20分鐘內我踩出280W,看起來還是不夠的,至少還要到300W才不會被追上,所以我的CP30_LT如果可以超過280W才夠看。


 


跟高手相爭,差一點點就差很多,何況是技術與體能差了一大截,被套也是應該的。


 



(主辦人:先熱熱身比較不會掉隊喔! 馬克:放心!我們掉隊絕對不是因為沒熱身!)


 


最後被套下來後,我有看到12名與34名之爭,12名的陳智豪與小甘集團進入直路時,陳智豪發動衝刺的時機與距離,完美的無懈可擊(大約就是200公尺的位置),一路高速進入終點,反觀小甘速度就明顯差了一截。到了主集團快要進終點時,在左承暐前方e-MA的車手(抱歉,我不知道他是誰)率先發動,但是時機太早,反而變成左承暐的Lead-out Man,也是與陳智豪發動差不多的位置,左承暐一口氣把力量爆發出來,原來在前方的車手根本毫無反抗的餘地,只能眼睜睜的看他進終點。


 


12名與34名大概都差了1秒到半秒間,但是這半秒,就是實力的天壤之別。


 



 


剛剛提到的銳角彎,果然是很危險,CAT1的集團在過彎時,一位車手因為路面不平+風大,居然騰空起來,摔倒後波及23位選手,其中一個被波及的馬上就上救護車了,繞圈賽,還是有其危險存在,不是你技術好就會沒事的。


 


不過,這次還是拿了個團隊第二名,還是值得紀念。



 


後記1:中午大家聚餐的時候,Luke聊到要增加跳繩跟慢跑的訓練科目,也許下週可以試試。


 


後記2:當天試騎了阿弟的車後,我決定把車拿去給在羿那邊微調一些設定,感覺上,新設定可以更好出力,也許休息週可以來測驗看看。


 


後記3:


回家的路上,去買了家裡附近生意很好的鮮肉包,老闆的女兒(大概是高中生吧?)幫忙招呼客人,長的很甜很可愛,她一直問我:「你今天騎很遠嗎?好玩嗎?」,我一直笑笑說:「還好」


 


其實我不知道要怎麼回答她, 跟 周志鋐 黃邦齊  邱炘熠 鄭國璋 林嘉 左承暐 Luke Chen 陳威青 陳介泓 方馬克etc 這一干人等騎車,實在很難跟「有趣」兩字兩字扯上關係,大部分都在痛苦與海放中度過.............


 


我一直把單車運動當成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但是「有趣」的部分卻是我很久都不曾計較的事情,也許,這就是我們跟家人之間,必須要溝通的事情吧?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年,263篇文章,1576張照片,破四萬的瀏覽人數,這是我的BLOG的數據,跟真正的人氣部落客比起來,這點閱率實在也算不得什麼,內容洋洋灑灑也寫不出什麼有深度的東西,沒辦法,因為格主本人就沒深度嘛。當初前輩說:BLOG 100篇文章是一個門檻,看來我是跨過去了…………


 


5年來,從漫無目的的轉貼,到無病呻吟的發洩,然後是籃球、工作、旅遊、愛情,現在是自行車,最近只想寫自行車比賽與訓練,但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是器材,偏偏我不是專家,我只愛玩器材,器材我只看物理數據,其餘主觀意見………就只是主觀意見罷了。


 


 


為什麼寫部落格?


 


其實,我寫部落格是為了「工作」,不是說跟工作內容有直接相關或可以賺外快,而是一個表達能力與組織能力的訓練,我剛開始工作的頭幾年,帶我的前輩告誡我,職場上最重要的是「專業形象」與「表達能力」,很多人空有一身才智,卻往往敗在這兩樣上面,當初也不甚了然,過了這幾年就知道師傅在說什麼,畢竟人是昧於表面的動物,外在的東西決定了不少你職涯的命運。


 


而寫文章這件事,是對表達能力與邏輯組織能力的訓練,就跟你在公司報告也是一樣的意思,有時候,同樣一件事,不同的表達方式可能讓你在公司有完全不同的命運。


 


原本我還滿愛寫公司的鳥事,但是寫得太好笑,同事迴響熱烈,我反而有所顧忌,深怕被我諷喻的對象看到,事情就不妙,二來怕無意間洩漏公司機密,惹禍上身,就真的因言賈禍了。


 


況且工作了這幾年,職場上的怪事,也見怪不怪,整天寫那些東西有害心理健康,就不寫了。


 


其他的好處


 


其實BLOG也是被我當作日記的功能,過幾年回頭看看還真是有意思,另外,有時候也是跟朋友們溝通觀念的地方,至於朋友看不看我就不知道了。


 


回過頭來看,五年前,我也想不到我會放棄籃球,騎腳踏車,有些事情變化超過我的想像,有些事情卻一點也沒變,但是都不在我的掌握之中,或者其實本來就沒什麼東西是我們可以掌握的,心不隨境轉,才是根本之道。


 


 


從0到4萬點閱率,從每天沒人來看到今天又破200......


 



總之,感謝朋友們浪費寶貴的生命來看我的無病呻吟,我會繼續呻吟下去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說失算呢?因為我一直以為禮拜天會下雨活動取消,然後這一週的課表該練了我一樣也沒錯過,週五晚上景觀大道踩出破天荒的一小時265W,週六的峨眉湖+寶2水庫居然還有26%坡,酸痛根本恢復不過來。


 


然後禮拜天居然沒下雨!!


 


紅樹林站集合完之後,大家就出發往金山的路上前進,一過淡水天元宮的入口事情就不妙,強度立刻拉高,過了三芝的長坡我還勉強跟住以左承暐為首的領先集團,下坡好不容易黏回,遇到石門的坡,我沒多久就被酸痛打敗馬上開掉,後來就變成ITT到金山集合點。
 


(看到我累斃的臉嗎?)



 


然後開完領隊會議後(這......有積分嗎?),馬克決定第一梯次出發,這又是另一個錯誤的開始。


 




 


剛開始,因為說好「平路不可以攻擊」,集團騎的還滿客氣........


 


然後,就「放行」了,第一梯出發的原則上是菁英組的人,但是也有像我這樣魚目混珠混在其中的,果不其然,一上十八王公大橋馬上集團就斷開,還好斷點離我不遠,還可以黏回去,但是集團真是靠北快,我光是待在集團裡就快要斷氣了,還要不時的注意酸痛的雙腳有沒有要抽筋的跡象,偷看一下旁邊的左承暐,一派輕鬆自在。


 


中間還出現一台公車載客後又切斷集團,正好要切的時候我在旁邊,連我在內身旁的所有人的快速迴轉衝刺,沒交管真的是很恐怖。過了風箏公園的二連坡我又吃到苦頭,要不是腳這麼酸,我會在第二個坡以重檔抽車應對,但是這樣的狀態我只能以坐姿死命硬撐,還好這時在集團的中段,稍微落後也不至於掉隊,反倒是下坡讓我捏把冷汗,速度真的很快,不過周圍的人絲毫不為所動,都騎的很穩。


 


(看到我在喘了嗎?)



 


進入折返點後,我忘記馬克說要直接回淡水,一路繼續跟著集團,但是沒多久我就覺得怪怪,因為沒看到左承暐(第三次出現這個名字是吧?我今天的目標就是跟住他,但是那真的是不可能的啊)在附近,我就猜我大概搞錯了,然後,又展開第二次ITT,折返,果然馬克他們已經在折返點等我了。


 



 


跟高手騎車永遠可以壓榨出你的體能,今天總共兩個半小時之內,壓榨出平均功率233W,這是我兩三週前CP30_LT的數值,但是,今天也告訴我一件事,至少在北基加油站前,我是可以待在主集團裡的(RM35的主集團有這麼快嗎?),只不過回到家之後,全身酸痛不說,連呼吸都很累............


 


總之,訓練有成效,但是還不夠,要繼續努力。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又有人在拿似是而非的訓練方式問我了,其實我最近似乎也停滯不前,一小時的平均輸出一直在245235W徘徊,體重也停在94kg這個可恥的數字,拿訓練方式大做文章似乎「恥躬之不逮也」,有趣的是,我的平均輸出功率一直都跟我的體重成反比,而體重沒有下降,平均功率就上不來,非常妙,沒有功率計的胖子買好一點的體重計也是同樣的效果。我想要改變一點點訓練方針,把有氧長時間騎乘訓練的扎實一點,平均輸出功率設定在210W,然後騎34小時,而原本的高強度團騎與機車引導則暫時停止,一切以有氧區訓練為主。無氧間歇就一週一次吧。


 



 


先回答最常聽到的問題,不約而同的,我聽到最少三個人說:「冬季練迴轉,夏季練重踩」,其實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這並不能說不對,只是沒說的這麼清楚罷了。


 


一般來說,冬季訓練是賽季結束後,開始要回歸到「準備期」與「基礎期」的訓練階段,這兩個時期以重量訓練與有氧訓練為主,務求將身體的攜氧能力再做進一步的提升,並且避免身體因為儲存熱量而試圖囤積脂肪,身體的脂肪含量會直接影響身體攜氧能力與乳酸耐受度(所以「瘦肉精」有用),而有氧訓練並不需要特意將「肌力+耐力」的肌耐力訓練導入,所以踩踏的方式還是以4區(LT值以下)的強度為主,而快速迴轉原本就是基礎期的一個訓練科目,這兩者結合在一起訓練,似乎就符合了所謂「冬季練迴轉」的說法。


 


過了基礎期到了春季與夏季的賽季後,這時進入所謂發展期、顛峰期與比賽期的訓練階段,這幾個訓練時期的標誌就是無氧間歇訓練,因為面對比賽的強度,無氧耐力、力量與肌耐力會變得很重要,在同一級別的車手中,比賽中能不能勝出往往都是這幾項能力決定的,無氧耐力、力量與肌耐力的訓練科目都是以爬坡、衝刺、間歇衝刺為主,所以「夏季練重踩」似乎也可以呼應這種說法。


 


不過,前提是,你要知道你在練什麼科目,亂踩一通是不會進步的。


 


最近也一直在思考某教練說的:「前幾年的訓練,必須80%以有氧耐力為主,把底打到深不見底,間歇無氧訓練才有意義。」,

看了自己跟朋友在同一路段同時騎乘的數據,發現教練說的很有道理,如果平均輸出功率達不到基本的要求,勉強跟上也只是直接進入無氧區,然後10分鐘內爆炸,那練間歇根本毫無意義?因為人家在有氧區,你卻在無氧區,用不著間歇攻擊,等你自爆即可。


這也是為什麼當你超過2個月無法運動後,訓練階段必須回到「基礎期」,因為有氧耐力必須重新建立,不然光操強度,也是白搭。

所以優先把攜氧能力增加,才是正途。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ell, Dude……..it is not about time now…….not yet…….


 


非常好笑的是,我一直以為禮拜日北海岸的好天氣是老天爺給我的預兆,想不到老天的安排其實是:「你今天就好好騎,因為下禮拜就不用比賽了」,我只能說天意從來不是我這種憨人可以懂得啊。


 


至於我會不會對停賽很憤慨?坦白說,不會,比賽只是我的一個手段,而不是目的,我的目的是鍛鍊身體,把身體練好一點,職業選手才會把比賽當目的,因為勝負對他們很重要,所以那種「你不會贏所以也不用去比賽」的那種論調對我不成立,我有在練車就對得起我自己,至於其他人要不要比賽要不要練車也跟我沒關係。


 


所以,就算我贏過什麼,那也不重要,因為我知道我是哪種料,練車只是對我「業餘車手」的身份有交代罷了,可能有人覺得我有一點認真過頭,但是這其實是個性使然,我討厭事情「隨便搞搞」,我喜歡有方法、有效率、有目標、有投入,至於有沒有結果?well……人要學會看開一點,才會比較快樂,誰規定有練車就一定會贏的?



 


說到金山,其實我也當過金山居民,只不過當年我四歲,第一次跟女生露營也在金山,15歲那年,我騎著一台鉻鉬鋼的超粗胎登山車從家裡出發,騎到基隆、金山、淡水,然後回家,早上6點出發,晚上8點半到家,差點沒往生。此後這條路線就成為我自己的私房路線,每年最少騎一次,這兩年換公路車,練車練的更勤,幾乎每一兩個月就往北海岸跑,現在要我騎這個路線,早上6點出門,應該可以中午以前回家吃午飯。這條路線,我改成風貴嘴+萬里+北海岸,這樣比較沒紅綠燈車也比較少。


 


以前騎腳踏車的人少,這條路幾乎看不到其他人跟我一起騎,金山野柳都是鳥不生蛋,週休二日之後,金山漸漸的就熱鬧了起來。單車熱開始後,這條路就常常會看到很多車友來來往往,金山剛好居於所有北海岸的路線中央,是合適的補給點,所以金山也變得更熱鬧。隨著單車比賽越來越多,金山更是熱門的單車比賽路線,一年到頭大大小小的賽事都會經過金山,甚至跑步的都來北海岸比。但是,很少人會問,這是不是金山居民要的?一天到晚封路交管,不會對居民產生不便打死我也不信,今年三月北海岸從金萬石到環台賽,現在騎士協會又要連交管2日,如果是在你家門口你會不會抓狂?


 


反過來看,騎士協會不也是怪單位?北海岸三月~四月經常陰雨,說了幾年要不要改時間連理都不理,每年第一站一堆車手摔的鼻青臉腫,建議要按實力分組也是老大不甩,沒關係,現在看看是你是老大還是金山的里長伯是老大好了?


 


總統跟新北市市長說要注重單車運動發展,不如下來協調比賽交管時程還比較實在,比如說每兩個月才可以交管一次,這樣大家才不會傷感情。至於沒騎到車的車友,比賽還很多,用不著生氣,反正一年只能有2A級賽事,再挑一個就行了,犯不著跟大家過不去,要贏還怕沒機會嗎?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ude, it's about time now..... We've done it before, let's do it again!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Giant控,自從五歲那年,我媽買給我第一台黃色捷安特的童車之後,我就被巨大綁定了。以製車技術來說,沒有三兩三,GIANT怎麼能夠上職業三大賽?沒有經過職業賽洗禮的品牌,就算數據再出色,我也一樣不買單,畢竟會待在賽場上收集數據的公司,才算是有在「追求卓越」,即便是離「卓越」兩字還很遠,也應該給他們鼓鼓掌。


 


至於這支2012 TCR ADV SL ISP車架,我其實在第一次試乘完畢之後,就肖想很久了,而以數據來看,ISP雖不是頂尖也很漂亮,CP值非常高,剛性沿襲GIANT的風格,完全就是硬派作風(不要再跟我說什麼鋁車很硬了!!),比我現在的座駕TCR ADV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幾何更是不用考慮的部分,跟我現在的TCR ADV一模一樣,沒有適應的問題,買來鋸好座管上車就能騎。至於壓縮車架…………,抱歉,我騎登山車也騎的很習慣了……………….


 


那我猶豫什麼?


 


車子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比較多是來自於我自己,而我不希望買了一級車架之後還存在某些疑慮,或者這支車架還不是「最佳解」,至少這支神兵利器要陪我個35年,而不是買來隔年就與主流落差很大。


 


第一個疑慮:我的S號上管535S配上10cm的龍頭,對我來說只能說是剛剛好而已,事實上我的把手還往上翹以符合我略短的手臂,龍頭/座墊落差才7公分,雖然說這個設定之後我的腳就不再有傷痛了,肌肉的狀況也很好,但是我其實還是有點想往上再升高0.51cm,因為我的腳在踩踏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有點外八,但是我也不這麼確定,直覺上我會認為我的幾何還沒有「完全定下來」,當然也不知道我的ISP座管要怎麼鋸才對。



 


第二個疑慮:我是一個介於SXS車架的人,當初買車的時候,也有試過XS,但是當下的感覺覺得有些侷促,XS上管520,跟S號差1.5cm,但是座管角74.5就跟S號的73.5差異頗大,我現在的座墊退的還滿後面,換XS不知道要退到哪裡去,但是XS號落差會變大,龍頭加長,軸距增加(想不到吧!),看起來Trial會大一些,感覺上操控性會變好?所以我沒有結論,也許我該去量看看才知道。



 


 


第三個疑慮:雖然我的車齡不短,但是真正把自行車當作主要運動也不過這一兩年的事,對於器材的認識其實也還很粗淺,雖然玩過一些器材,但是除了我手邊的東西之外,其他也不過是走馬看花,觀察我身邊的騎車實力很強的人,他們大多都能說出:「我要399~405cm chain-stay」、「我討厭BB drop XXcm的車」、「這個頭管長xxcm不適合我」、「這個頭管角這樣反應太慢了!」這一類很具體的需求,這都是經年累月加上無數比賽的結論,我覺得我離這種程度還差的遠,也還不完全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第四個疑慮:我車騎的不好,實力在俱樂部聯賽市民組的選手中,屬於後段班,對於像是我這種程度的自行車手來說,其實器材的差異遠不及與前段班選手的體能差異,換上ISP只不過證明我比人家花比較多的錢而已,況且,等到我CP30_LT=300W的時候,需求會是什麼?可能會與現在的完全不同也說不定。


 


第五個疑慮:Shimano電變、BB規格與11s的改變是「現在進行式」,而不是「完成式」,我擔心現在買車架的人,會不會買到「過渡時期」的孤兒產品?有時候大廠說變就變,到時候無法維修豈不是欲哭無淚?GIANT會怎麼跟進也是關注的重點之一,直覺上,沒有12年可能還走不到完成式。


 


總而言之,想要得太多,實力卻太少,才是問題的根本,再練個1年看看。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對一個騎了幾年車的我來說,現在回過頭來想,實在是浪費了不少金錢與時間在無謂的器材上,有些東西到現在還在用,但是更多的部分不是損壞丟棄,就是賤價換現金,如果現在讓我給新手建議,我會認為的確是存在一個採購順序是最便宜的。


 


 


1.      首先,先要有一部車……(廢話!),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騎在柏油路上的話,其實直接買彎把公路車是無妨,操控性這種事情真的是習慣就好,除非你有什麼與眾不同或是年紀太大,話說我15歲的時候搞了一支GIANT的通勤公路車還不是上車1秒鐘搞定。車子用不著買太高階,坦白說,Fitting這種事只要不是太離譜,大致上都不會產生運動傷害,新手騎車不管怎樣身體都是要酸痛的,所以不要過度操練,拿到車就學人家跑去騎200K,身體一定會報廢。等到騎了一陣子之後,再來重新Fitting,我個人認為新手應該每三個月檢討一次座艙設定,因為身體素質改變,騎乘的姿勢會漸漸不一樣,過12年才有可能「比較固定」,等到騎到可以比賽拿冠軍了,再去給人家做「高貴」的Fitting+換裝一級車架還差不多。至於車架材質,我認為選購碳纖車架是聰明的選擇,碳纖的震動衰減特性會讓你的脊椎好過一點,延遲下背痛的發生,甚至避免。而碳纖車並不會脆弱不堪,一般稍有名氣的產品,除非遭受大力撞擊,否則斷裂的可能性並不高,況且如果達到足以打壞碳纖車架的力道,打在金屬車架上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至於性能........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傳說了,碳纖車剛性不會輸給金屬車架,一流大廠的更是如此,改天再把數據拿出來寫篇文章(選購範例:GIANT TCR ADV




 


2.      安全帽/水壺/隨車工具/備胎/燈具:夠用就好,不能沒有。


 


3.      車衣/車褲:如果你有心從事這項運動,並嚴肅看待,你應該去添購標準的車衣/車褲,車衣與車褲會讓你在運動時動作不會受限,散熱快速,防止日曬,但是不要一次買太多,避免你瘦得太快,隔年就不能穿了……………。夏季與冬季車衣/車褲都該準備,台灣冬季也是可以騎車的,禦寒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4.      練習台:下雨不能騎車?上班不能騎車?一個練習台可以解決你的問題,避免訓練中斷,不用買太貴的,有在練就好。新手買固定式的比較安全。


 


5.      心率計:對於騎自行車這樣的耐力運動來說,心跳的監控不僅是對身體健康的一大保障,更可以衡量訓練強度,進而提升訓練效果,反而時速表我倒是覺得一點都不重要。(選購範例:GARMIN 500



 


6.      卡鞋/卡踏:上不上卡?當然上!沒這麼難好不好?!常常都是停車才摔,騎車時很少摔。不是說卡鞋絕對安全,畢竟上了卡動作就會受限,但是一般平面道路騎慢一點才是真的,而且最好跟你的車「混熟一點」再說,害怕的人可以先在練習台適應再出門。買卡鞋要買碳纖底的高級貨,最好還加上熱塑,除非你不知道那個牌子跟你的腳型才合,那就先買便宜的試試再說。


 


7.      自行車訓練聖經:等到你卡都上了,就表示你想要騎的更快,要騎的更快不是先換輪子換車架,而是要先把「引擎」練強,最好的方法就是引進功率訓練,此書堪稱是訓練聖本,值得花時間看完。



 


8.      功率計:引進了功率訓練,豈有不買功率計的道理。(選購範例:Power2Max



 


9.      輪組:等到你練到CP30_LT=300W的時候(其實不用這麼殺也可以啦),就該是你選購一個「神兵利器」的時候,輪組其實很值得投資,不管車怎麼換,換上高級輪組馬上感覺不一樣。而練到這個程度還不會選輪組也太誇張了。



 


10.  一級車架:這個我相信會與輪組的順序有爭議,但是我是覺得好的輪組跟哪台車都很好,好的車架卻未必人人適合,沒騎個23年,很難說哪一個車架是你的最愛,現在的最愛可能是一年後的「最礙」,所以我傾向最後。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目前為止,可以比賽/長距離/日常練習的輪子我都具備了,其他的輪子對我來說就像「小三」一樣,不見得比家裡的好,但是心裡很想要,擁有也是一個負擔,所以除非我手上哪一個輪子掛了,不然要買這幾支的機會微乎其微,況且如果說是比賽輪,我還是獨鐘C24/35-TU這兩支,所以想敗的也不過是長距離或是高強度團騎用的東西。


 


為了有一個比較的基準,我先拿手上的Shimano C35-CL的數據來比較好了:




空力數據不錯,後輪剛性普通,前輪硬到爆炸(這哪招?),重量約1600g


 


首先第一號「小三」就是這支低框的Mavic Ksyrium SR



Mavic Ksyrium SR SPEC



空氣動力雖然不佳,但是剛性一流,重量落在1449g,一級鋁框輪組的等級,重點是,這有管胎版本,爬坡應該不錯


 


 


第二號「小三」分別是Mavic Cosmic Carbon SR or SLR




Mavic Cosmic Carbon SLR SPEC



為什麼並列呢?因為我分不出來SRSLR的差別,重量大致一樣,一個1695g另一個大概也超過1600gMavic重量都不老實


但是以框高50來說,空力「略」勝C35-CL,剛性較佳,拿來長途平地的應該不錯,當然,也有管胎版本。


 


第三號「小三」是有名高貴的LW Standard C



LW Standard C SPEC



什麼叫做「一分錢一分貨」,報價美金5068不是亂喊的,所有數據都大勝,不過,與其買這支,為什麼不買LW Standard 就好?


 


那與其買LW Standard?為什麼不選 Mavic CCU?


慾望是無窮的,腳力卻有限,這不是很可笑?還是想想就好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附上Garmin 的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53663046


 


CP90來到237W,推估CP30應該再加上5%,也就是250W,今年的目標已經達到一個,希望天氣轉晴朗之後,長途耐力騎乘可以不受影響,體重可以下降到85kg,而平均功率還可以增加10%~15%,來到280W,這樣我就可以買TCR ADV ISP了...........


 


這一天的狀況不錯,去程可以跟住邦齊與小周,小周中間還爆炸,回程因為太驕傲在上坡頂風完被方丈攻擊,居然直接掉隊,看來還是要保守一點比較好,不過我覺得這樣的話,第一站跟到北基加油站機會大好啊。


 


發展期的標誌是「納入間歇訓練」,而這已經算是很凶悍的強度了,我打算這天算是「機車引導」的速3,禮拜六來個真正的間歇訓練。


 


基礎三期體重沒有明顯下降,體重還是維持在94~95之間,看來接下來要加把勁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