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HO 是一個記憶中體重不超過60kg身高卻遠超過170的男生,典型的「爬坡猴」,但是根據上次我們一起去「海倫---國史館」ITT的時間來看,我是41分,他早我3分鐘左右進站,以我那天260W的平均功率來看,推力比是 2.8W/kg,那我們的爬坡猴大概是只有 3~3.1W/kg的推力。


 


          3.1W/kg,如果把體重乘回去,大概是180~190W左右的平均出力,這還是30幾分鐘的表現,要是放大到3小時以上,肯定是慘不忍睹,除非SOHO跟竹蜻蜓的阿弟一樣具備無敵的風阻係數,不然不足200W的出力在平地也是等著被海放的。而3.1W/kg在爬坡段實在不是什麼有競爭力的數據,一般來說,市民組的領先集團少說要3.5W/kg(FTP),如果是菁英組至少要有4.5W/kg吧?連我這種死胖子狀況不錯時也拿得出3,可見得號稱「少年主將」的SOHO在缺乏有系統訓練的情況下,從原本可以修理一般普羅大眾的3.9W/kg 掉到跟死胖子差三分鐘,這中間的差異,只能說是耐力與肌力雙雙下降的結果。


 


         OK,歲月一去不復返,現在的SOHO主將,想回到往日的風光,唯一能做的就是「計畫性訓練」,要把推力比練回3.9,以我自己的經驗,訓練量「一年500小時」來看,我認為沒有兩個「基礎期--發展期」循環是做不到的,一個循環大約是半年,能夠在一個循環中增加 0.5W/kg 算是把訓練科目操作得很紮實,當然也是因人而異。


 






現在要幹嘛?


         以現在的狀況,去比賽其實只是「見證自己的無力」,因為有氧能力的不足,讓無氧耐力無用武之地,即便是假設SOHO可以在無氧區連續30分鐘這種恐怖的無氧能力,但是那也只是30分鐘而已,以我來說,平路段我只需要拿出兩百多瓦這種「有氧區域」騎個1小時等你自爆就好,不需要跟你拉間歇這種高級的技巧,而反過來要SOHO拉間歇,那也不具威脅性,因為就算是他3分鐘拉個平均300W連拉5次,能跟上的選手有一海票,還沒搞死大家就先把自己搞死了。


 


           我的看法是,不管何時何地,如果想砍掉重練永遠都有機會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回歸基礎期」。


 


           下面是我的基礎期某一週的訓練表:


週一:耐一(0.5)


週二:耐二(2hr)


週三:速一(1hr)


週四:耐二(2hr)


週五:耐二(1hr)


週六:耐二(2hr)


週日:耐二(3.5hr)


 


             這裡所謂的「耐一」,是指耐力訓練的恢復科目,以我LT大約是170,耐一的心跳要維持在110~140之間,也就是「排乳酸」的水準,而「耐二」是指真正有氧耐力的心跳區間,大概是140~155這個範圍。也就是說,這個時期大部分是都是要在這個心跳範圍騎乘訓練。其中,週日的長時間有氧科目,非常非常重要,操作的方式會決定強弱的分野,有人常常在這個科目去做高強度團騎,事實上,如果是完成了一個基礎期在發展期中的確是可以考慮,但是一旦操練過度,整個5~6小時,前段幾乎在無氧區,後段只能在要死不活的低強度區,然後接下來連續三天都只能在酸痛中度過,而無法按照表定的科目操練,這種科目有什麼益處?所以我一直很反對「要嘛就不騎,要嘛就練超大」,這種訓練會有成效嗎?看看自己身邊的車友就知道了。


 


             而這中間,因為SOHO的體格瘦弱,限定能力必定是肌力一項,所以重訓是非常有必要的,跟我的狀況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只要體重下降,體脂肪率下降,我的有氧耐力就會進步,至少我的推力比會改善,這一點,從我的平均功率上升可以得到驗證。(複習一下,競爭三元素:肌力、耐力、速度技巧,肌力+耐力=肌耐力、耐力+速度技巧=無氧耐力、力量+速度技巧=爆發力)


 


              所以,昨天晚上SOHO的「有氧1hr」好不好?這要看內容,沒看到內容誰也不敢講,說不定根本不是「有氧」也不一定。


 


騎河濱很丟臉?


     


             事實上,平路是最適合控制心跳與強度的路段,如果河濱道離你家出門不過5公里,我會說恭喜,因為你可以很輕易的操作有氧耐力科目,固定路段的好處是兼顧了安全性與可變動的強度,一舉數得。


 


每日照表操課?


 


             研究指出,一週訓練3日效益最高,然後會逐次遞減,以上面的基礎期訓練表為例,禮拜一、五、六可以減掉,週三可以換上一個重訓日,不一定是要每天練車,雖然我個人是鮮少一日不碰車的。


 


             照表操課的壞處是:無聊,相信我,真的很無聊,沒耐心的人很容易放棄,不過,我建議當想放棄的時候,想想比賽時海放的那種不甘心,也許可以繼續下去,或者訓練時給自己找點樂子,也是不錯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可以試著為困境找出口,也可以找個藉口

找出口不容易,因為出口不會自己跑來找你,也有可能根本沒有出口

找藉口很容易,因為藉口一直都在你的身上,你隨便找一個就有了

如果你不是很在意,那找一個藉口就好了,因為很好找,很輕鬆

如果你怕會後悔,那你就該死命的找到那個出口,就算是出口從來都不存在



我不喜歡找藉口,因為這讓我感覺我是一個輸家,就算是我真的很遜也一樣

我同情找藉口的人,因為未戰先敗總是淒涼


 


所謂的強悍,並不體現在外表,而是在貫徹目標的意志有多強烈


 


所謂的勝利,並不在閃亮的獎盃,而是到最後的最後,你能不能「自己為自己鼓掌」?


 


 


我的生命有限,所以我不肯妥協,只願意走自己的路線


 


我嚴肅看待每一件事,因為我知道錯過就不能重來


 


我把握的是現在,我創造的是未來


 


我會一直找尋那個出口,就算是真有那麼一天,「沒人與我合唱」


 


「至少在我的心中,還有一個尚未崩壞的地方」-----引用「五月天」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近距離看了 左承暐 Alex Shih 騎車之後,我就沒有覺得誰的衝刺很快了。


 


除了這兩個強人,又看了羿成單車陳店長與陳智豪騎車,我發現他們騎車FORM --「型感」非常棒,不是我這種半路出家的人學的會的



 


何謂型感 FORM?這是一個很難用文字說明但是一看就懂得東西,簡單的說,就是「看起來就跟電視上的職業選手一樣」,當然仔細描述的話可以寫一篇論文了,有打過籃球就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個人運球或是投籃就能斷定他是高手?因為即便是簡單的動作,高手做起來跟一般人就是不一樣,這是千錘百鍊下的產物,大山倍達說::「練習一千遍、一萬遍,你還只是個生手,練習十萬遍,你就會成為大師」。


 


這四個人的衝刺,從發動,到你意識過來要反應,可以說「 沒有還手的餘地」,動作有如行雲流水,是長時間訓練磨練 出來的有些人,雖然加速也是很快,但是以我這樣亂七八糟坐著踩還可以勉強跟上,就是因為多餘的動作太多,踩踏的 FORM 就真的差了一截,力量也就浪費掉了。(或者其實他沒這麼強)




 



這四個人中間,最有趣的的陳店長,其實自從他開店後,看來是疏於練習,耐力與肌力下滑了不少,但是他發動衝刺一樣是很凶猛,原因就是在於他以前是新竹縣隊的,當時的訓練量可是一週遠超過20小時以上,大量的訓練讓他的身體一直記住型感,比起有好的型感,回復肌力跟耐力還算是比較簡單的事情。


 


看了這些人騎車,我決定我還是好好的走溫馨路線就好,騎騎有氧,練練身體,當然衝刺我還是會學習,But just for fun.


 


 

(Well, 偶爾可以騎在神人前面,也算是一個紀念吧)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與內文無關,只是純粹想放一個騎在神人前面的照片)


 


趁著北宜站前的最後一週,把握機會去模擬一下路線,因為孝任哥說:「北宜站如果要有希望,國史館到海倫咖啡ITT不可以超過31分」,既然標準都列出來了,不去測驗一下怎麼行?順便把這幾週團練浪槓的SOHO也抓去練習,免得到時候輸的太慘,打擊太大就不好了。


 


不過不是我要找理由,實在是這次ITT實在是太不利了,前一週我連續5天沒練車,第一天練車就被陳店長抓去騎寶2水庫+台三線,然後第二天P-TEAM大團練,有長距離有氧也有汽車引導,還有跟有名的左千瓦與愛師師大亂鬥,真是練到夠本,然後第三天這個ITT前,我還死命從我家騎到捷運新店站,那時候就一直覺得C35-TU踩起來好重,害我一直停下來用手空轉輪子,以為是哪裡有問題?其實疲勞累積的很確實,只是我沒認真看待。


 


果不其然,一過國史館沒多久就被SOHO海放,疲勞來得太快,還好我對應的還可以,盡量不爆心跳,沿路保持在LT上下,途中一度還看到SOHO的背影,我不為所動,按照自己的步調,避免爆掉之後一整個無力。


 


最後,以4140秒作收,平均心跳171,平均功率260W,正如我前面所講的,心跳管理的不錯,照理說,平常我如果踩到LT附近,應該要接近280W,這個8%左右的下降大概可以解釋為疲勞吧?不過就算是這樣,多這8%了不起也少個23分鐘,本來我的推力比就在3W/kg左右,山路段哪有什麼優勢?


 


聽凱凱哥說,SOHO也只快我3分鐘左右到站,那大概他的推力比是33.1W/kg,凱凱哥快我56分鐘,應該推力比至少有3.23.3W/kg的實力,而要能夠達到31分,推力比應該要超過3.5W/kg,我推算是大概3.63.7W/kg之間。


 


還很有得練呢!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觀眾要求,大家希望可以看看OPEN胎的評比數據,不過Tour QTR是一個在iPAD上的付費雜誌,如果我直接刊登可能會吃上版權的官司,所以不介意的話我直接用寫的。


 


先來談談TOUR對輪胎的測試項目:滾動阻力、抓地力、防穿刺。怎麼測?其實簡單說明的話,滾動阻力(RR)就是當35km/hr的時候,輪胎吃掉你多少功率?(數據越大越不好)抓地力(Grip)是在8公尺半徑的圓周一直加速度直到打滑。(速度越大越好)防穿刺(PP)就是拿螺絲起子用固定的力戳,看幾秒可以戳穿。(時間越長越好)。


 


不把全部評比寫出,因為有些輪胎沒看過,或者不好買,寫出來也沒用,另外是還是為了著作權的問題,有 iPAD的人可以付費買這一期雜誌,這比看國內那些廣告雜誌好太多了。


 


馬牌:


GP Attack/Force


Weight: 184g/196g


RR: 31.3W


Grip: 34km/hr


PP: 180 sec


 


GP 4-season


Weight: 222g


RR: 40.4W


Grip: 33km/hr


PP: 180 sec


 


米其林:


Optimum


Weight: 221g/239g


RR: 44.9W


Grip: 33km/hr


PP: 167 sec


 


Pro4 Race Comp


Weight: 181g


RR: 40.9W


Grip: 34km/hr


PP: 112 sec


 


Schwalbe


Ultremo DD


Weight: 232g


RR: 53.4W


Grip: 34km/hr


PP: 154 sec


 


Ultremo ZX


Weight: 189g


RR: 40.9W


Grip: 34km/hr


PP: 180 sec


 


維多利亞:


Diamante Pro


Weight: 198g


RR: 41.2W


Grip: 30km/hr


PP: 50 sec


 


Rubino Pro


Weight: 253g


RR: 41.5W


Grip: 31km/hr


PP: 95 sec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2歲之前,我參加田徑隊,12歲到34歲,我打籃球,34歲之後,我騎腳踏車


 


這二十幾年,我學會一件事


如果勝利或是冠軍才能讓你快樂


那你快樂的時間,無疑的,非常少


就算你現在贏了,明天也可能會輸了


你在這裡贏了,去別的地方也可能輸了


因為「贏了」只是表象,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高中冠軍上了大學也可能會被海電,因為你不過是「高中冠軍」的程度而已


就算是拿過三連霸、七連霸的王者,現在也只是發福的老頭


「冠軍」頭銜並不能嚇倒面前年輕、體能充沛的對手,只會讓你更加痛苦


 


但是,如果你挑戰的對象,是「自己」,就不一樣


打倒自己的過去,打倒怠惰的過去,打倒放縱的過去,打倒愚蠢的過去,打倒傲慢的過去


每一分勝利,都是紮實的,在任何時刻,你都可以為自己驕傲


即便是你區運決賽跑最後一名,籃球比賽你只得兩分三助攻外帶八次失誤,「環XX賽」熱身段結束第一個上坡你馬上掉隊


 


比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輸贏只是別人衡量你的指標,而不該是你評價自己的結論


隨時隨地,你都可以自在快樂,因為「至少在我的心中,自己為自己鼓掌」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一個「神人級」車友最近遭逢不幸的摔車意外,人無大礙但是車架毀了,換了一個C牌一級鋁車架暫時備用,結果他似乎覺得「力道不直接」,原本我以為「騎不出來」的BB剛性,好像在他身上似乎看出一些端倪。


 


(其實我很喜歡觀察這位「神人級」的車友,因為一些心裡對器材的疑惑,在他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由於本身實力過強,所以對器材的要求有一定的程度,需求不再是理論而是真實的需要,非常的有趣。)


 


其實呢,我也騎過一些阿里阿雜的公路車架,但是都僅限於短距離的騎乘,輪組也都不一樣,所以我一直不太願意下一些評論,畢竟都只是一些主觀感覺而非有數據支持的東西,寫出來徒然貽笑大方又引起爭端,不過目前來說,我還沒騎過比我的TCR ADV來的加速力道更直接的車架,不管是什麼材質都一樣。


 


我們來看一下TOUR的數據好了:



 


 


避免爭議,牌子與車架型號已經被我塗掉,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找,我引用的是它下一代車架的數據,這前後兩代的車架重量幾乎一模一樣(只有前叉重量不同),可以假設剛性也沒兩樣吧?其中5通剛性就是 Power Transmission 這一欄,什麼是Power Transmission?我們不妨看一下TOUR的解釋與測試方式


 


Power Transmission:


Rigidity of the Bottom bracket shell in newtons per millimeter (N/mm) is the indicator of power transmission.


The frame is fixed at a ten degree slant in the test stand, which simulates riding stresses.


Under a test load, we measure how far a pedal is diverted perpendicularly and transversely to the riding direction.


 


也就是說,BB剛性其實就是踩踏力量的傳輸指標,比起後下叉軸距,應該是角色更大,因為一般Chain Stay410399都有,力矩上來說差異不超過3%,但是市售車架BB剛性可以從50N/mm70N/mm上下,差異可以是20%~40%,這支車架的BB剛性是56N/mm,比起來,並不突出,當然他原本的車架我並沒有數據,所以也不敢講一定是這個原因,但是這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也許較長的Chain Stay 跟較低的剛性的加總,讓他有了這樣的感覺。


 


難道真的是BB剛性?看來「神人」果然是力拔山河啊!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上GARMIN的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74926215


 


            再一次的,又踏上了竹高一日團這種瘋狂的單日300K旅程,不過跟過年那次不一樣的是,這次有兩位強力隊友護駕,阿弟是TT高手,媽祖萬人崇拜的冠軍,阿志是竹蜻蜓的大將,爬坡平路都是一把罩,所以這次心理上壓力小非常多,預期是不會累到靠北才是。


 


            當然這次的旅程也是有點其他目的,一來想驗收一下新的設定是不是經得起長距離的考驗,二來也想看看有氧能力到底有沒有一點進步,作為之後多日站的先前準備。



(死胖子,拍攝者:阿強哥)


 


            一開始早上六點南寮集合後,沒多久就到風情海岸,竹蜻蜓的車友也來護駕(還是來亂的?),一開始熱身段,竹蜻蜓一員猛將阿威就先來個全程40km/hr頂風到白沙屯,不過讓阿威這樣一操早起的身體也醒了過來,稍事休息後,繼續往台中港前進,一路上也還說說笑笑,感覺沒多久就到了。


 



(左起:阿弟、建勳、我,拍攝者為阿志,地點白沙屯小7)


         


           趁著感覺不錯,台中我們也沒待太久,趕快往下一站麥寮前進,這時候一路上狀況不是太好的阿勳開始出現一些頂貢的現象,也頻頻掉隊,雖然我們有試圖幫他帶一下,但是他依舊很難跟上,我們只好放棄跟他輪車,讓他在後面用自己的步調騎乘,不過阿勳還是值得稱讚,雖然之後沿路都是獨推,他也沒有放棄,完成了這一次的300K,真正的車手就該如此。


 


           麥寮拱範宮午餐後才是考驗的開始,雖然已經騎了約150K,但是天氣開始變熱,北風也變得微弱,本來三個人還有說有笑,這時開始有點笑不出來,不過大家都是專注在調節自己的呼吸與踩踏,這一路上,阿弟與阿志的狀況可以說是非常好,順風段經常是在40km/hr附近,無風段也也不會低於35km/hr,輪到我輪車的時候我雖然會浪槓一下,但是阿志與阿弟會馬上跳出來輪,彷彿是提醒我騎得太慢了。阿弟本來還說布袋他不想休息,不過天氣變熱體溫上升真的也很難受,到了布袋也接近200K,還是稍微補給一下再走。



(阿志與阿弟,他們的狀況非常好,拍攝者:阿強哥)


       


           過了200K之後,有氧能力強不強就是要見真章了,阿志這時候看起來還是氣力非常足,阿弟一直浮起他跟EMA團騎時,這路段又有怪物要拿50km/hr攻擊了,疲態略現,我也是有點被高溫打到,頭有點痛,但是三個人有補給還是有差,又開始說笑了。就在我們有些無力的時候,天生在台南騎機車跑來當啦啦隊加油,這個加油真是來的很即時,士氣又高昂了起來,我看到鏡頭也故意頻頻抽車衝刺,不過有趣的是,身體沒有想像中的累,大概心理層面的疲憊也是多少會有影響吧,這一路又衝到台南市小7休息。


 



(拍攝者:天生。地點:台南市7-11)


 


             休息過後最後這段50K經過市區走走停停,不過也快到了,這時候北風又變強,阿志這時又要暴衝,我一直在想,如果那時候他拉個45km/hr我會不會整個爆炸?不過還好他沒這麼殘忍,就這樣順順的到達終點:高鐵左營站。到達時間是下午五點半,騎乘時間不足9小時,事實證明,帶兩個強力隊友比東北季風可靠多了。


 


 


(終點站到了)


 


幾個感想:


1. 當然首先就是看輸出功率,9小時平均185W足足比上次多了10W的輸出,均速也增加,休息時間大大減少一小時以上,所以長距離有氧訓練是「打底」非常重要的科目,耐力與強度能不能提升,都看你對這個科目訓練紮不紮實。



2. 新設定與扣片的位置,大大降低膝蓋的負擔,在150K之後感覺非常明顯,再一次感謝羿成單車陳店長的幫忙,雖然他那天早上白沙屯說要擋風結果沒來..........


 


3. 新的設定,肩膀還是略微有壓力,不過我的核心肌力不夠,與上半身體重太重,還是主因,需要多一點的時間適應,當然最好還是繼續減重。


 


4. 我認為,你是什麼型態的車手,其實你的體型與天賦決定了很大的部分,雖然每個人的騎車動機不一樣,但是偏平路的想要練登山型(或者是倒過來),不只是很有得練,更可能一事無成,當然如果你不追求成績,那也是無妨。


 


5. 下一次300K,有可能今年內又出現,恐怖喔,千萬不要說走台3線捏!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期10週的發展1期與2期總算是於下週結束,最後兩週我打算來個「加量不加價」,一口氣突破400K的訓練量,本來我有打算加到500K,但是對照我數週的平均訓練量大約介於250K300K左右,突然增加一倍似乎不是一個好主意,要比賽了我不想要OT


 


基礎期與發展期的成果如下:體重來到93Kg左右,目標是低於92KG,下降3公斤,CP30_LT=265W,有氧均速區可以有245W,比起剛開始的210W增加約15%,LT值似乎增加,還沒空去實地測驗。


 



這次的座艙設定有改變,我感覺踩踏更加的順暢,攻擊性也略為增加,感謝羿成單車 陳在羿 店長幫我徹底檢討設定,當過選手就是觀念不一樣,目前的設定也沒完全定下來,但是離下一台車的距離是越來越近了。



 


接下來就是比賽期了,預計的比賽有:5/19北宜賽,6/2仙里特杯,6/9環府城,7/7 HAHAHE,我最重視HAHAHE,因為奪牌的機會比較大。


 


過了比賽期,我打算重回基礎期,並且循環至年底陽金3P之前,到時候再做個驗收。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錢買功率計,不會讓你進步
花錢買訓練書籍,不會讓你進步
花錢買一級車架,不會讓你進步
花錢買高級輪組,不會讓你進步

只有花時間練車,才會進步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