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手法上,有一個理論是這樣的,廣告中,當某帥氣男星開著高價跑車,或者某美麗女星使用某某保養品,這其實是一種心理上的暗示:「如果你有了高價跑車/保養品,你就會跟他一樣帥氣/美麗」,所以,球鞋要體能勁爆的球星代言,單車要7連冠的霸者騎著去比賽,一樣的道理。


 


      某種程度上,我很厭惡這種利用人性的弱點來行銷,什麼人性的弱點?「想要不勞而獲」就是人性的弱點,所以有人會相信「萬能生髮水」「不需節食,一個月減重」「募集資金,一年後可獲利500%」....等等不一而足的詐騙手法,或許你會覺得很瞎,但是就是有人會受騙,這又是另一個層次的問題了。


 


      當某某輪組/某某車架宣稱是「又輕又強,不管是爬山平路,還是上天下海都沒煩惱」的神兵利器時,我的厭惡感就會跑出來,因為這不僅是利用剛入門車友「知識的貧乏」,還利用一般人「想要不勞而獲」的心態,現在這樣的傢伙,都會被我打上「詐騙集團」的等號。


 


      不過,詐騙集團是不能惹的,利用人性弱點的人,通常不是什麼道德高尚的傢伙,擋人財路是會被怨恨的,看到尹清楓的下場了嗎?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一直最大的消息就是:我們的總統先生宣稱他不吹冷氣,好吧,身為國民的一份子,我感到羞愧,因為我們繳的稅居然不能讓領袖好好的辦公過日子,這就算是我們的錯好了。


不過,我覺得政府與媒體實在是「高招」,輕輕鬆鬆就把「電價漲價」與「能源政策」簡化成:「大家要不要吹冷氣」這種層級,轉移大眾的注意力,讓真正搞垮台電財務的財團們與需要「廉價電力」的「高耗能低收益」企業主真的鬆了一口氣,社會的箭靶不再指向他們,而總統這時跳出來給他們解套,這些大老闆實在是應該感恩戴德,高喊「萬歲萬歲萬萬歲」,怎麼樣,證所稅就乖乖繳了吧?


我們的國民平均碳排放高居世界第4,難道說,我們的人比馬來西亞跟新加坡的人更愛吹冷氣嗎?不是的,我們是一個以「製造業」為主要產業的國家,而且大多屬於「高耗能」的產業,鋼鐵業、造紙業乃至於電子業,個個都需要大量的電力,而且以現在這個世道,他們還需要「廉價」的電力才能勉強維持原本就不高的毛利,所以,我們需要核能電廠的理由在這裡,提供大量且廉價的電力,但是現在台電自己就快被搞死,先是核四遲遲不能運轉,然後又是「採購電力」造成的財務缺口,他們快要死了還提供你「廉價」,要給你漲價才對。


但是這麼一來,這些「慘業」的企業主豈不跳腳?就賺不多了還要提高成本,不是要我死嗎?死了大家也沒好處,等著看失業率報表吧,失業率大增政客是要選個屁?於是乎,上下交相賊,我們需要「核能發電」,無誤。


我們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到底還要不要搞製造業?」,尤其是一些高耗能低收益的「慘業」,但是,工廠關了,失業人口激增的後果可是要全民買單,尤其是現在世界經濟這麼險惡的時候,大家願不願意度過這一段陣痛期?更有可能要擔負「轉型失敗」的風險,況且在此之前,恐怕還要跟有錢大老闆們奮戰一番,那個政治人物願意出來冒天下之大不韙?有誰有這樣的智慧帶領國家走向光明之路?


還是說,「我哪管這麼多?這是政府的事。」,但是我們全國上下已經整天COST DOWN 到瘋了。所以我們有四顆不定時炸彈座落在地震帶上,我們不比日本,一旦發生福島事件等級的意外,等著亡國滅種吧。


所以,總統先生,吹一下冷氣吧,沒差這幾百萬,國家出得起。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不約而同看到幾個車友現出疲態,其實沒什麼「不約而同」,因為都是同一隊一起練車的伙伴,一個比一個練的還要大,大概每個月都會逼近或是超過1000K以上的訓練量,當然,對於菁英組的選手來說,這也許沒什麼,但是我們這票人清一色都是市民組的,面對這樣的訓練量,必須要小心謹慎,避免Over Training的問題。


 


一般玩家車友,大都沒有這類的問題,但是對於「直到靈魂燃燒殆盡」才要罷休的熱血單車客而言,可不是這樣的,為了讓大家活的健康又快樂,我提出一些我個人的觀點與建議。


 


1.  聆聽來自身體的聲音


 


    當你感覺到:一上車就很厭煩,揮之不去的疲累感,即便是休息幾天也沒辦法完全恢復,面對高強度騎乘時,疲倦如影隨形,失去追逐的動力,那麼,沒有錯,這就是OT的前兆之一,身體與心裡是一個互相影響的兩個東西,當身體疲累的時候,心理層面也會受到影響。


 


這時候最佳的方式,就是適度的休息與降低訓練強度,而不是妄想用「意志力」突破,我們受日本漫畫的荼毒太深了。


 


2.  週期性的訓練,恪遵訓練紀律


 


    下圖是一個訓練量與週的圖表,事實上,我們不是超人,人不會一直練一直練就直接變強,身體需要適度的休息,漸進式的訓練穿插休息週是正規的訓練方式,除了休息之外,心理層面的「新鮮感」也是很重要的。


 


     該休息而不休息,跟該練車不練車一樣糟糕。


 



 


 


3.  高強度就是好?


 


      訓練量越多,在「有氧區」的騎乘就要越多,職業選手的有氧騎乘佔超過八成以上,就算是像我們一週在1015小時訓練量左右,高強度(這裡指會超過LT的騎乘)應該只佔24小時左右,其餘包含長距離騎乘都應該小心控制強度,要知道,你的實力是靠累積的,而非一蹴可及。


 


      事實上,支撐你的「競賽能力」,還是以有氧能力為主,常常超過LT去練無氧,不見得能收到效果,還會冒著OT的高風險,要知道,在LT附近騎乘一小時(ZONE-5A),疲勞感大概是LT-10的兩倍(ZONE-4, sub-LT),LT-204倍(ZONE-3, tempo),如果拿TSS Training Stress Score)來量化會比較清楚,而耐力騎乘應該是以LT-30 (ZONE-2) 為主。


 


4.  高強度的次日,請作「恢復性騎乘」


 


       請記住這個公式:體能=訓練+恢復。一直訓練不讓身體恢復,身體就會越疲憊,需要恢復的時間就更長,最終將會迫使你一定要休息,但此時會打斷你訓練的連貫性。所以恢復性騎乘會有效幫助你恢復。


 


       疲勞對於訓練一無所用,該拿出強度時卻拿不出來,訓練會有效才有鬼。


 


5.  避免「自虐式」的路線


 


       有一些知名的路線常是單車客熱愛挑戰的大熱門,如:雙北、宇老大滿貫、雙塔,一日北高,這些路線TSS動輒超過400,會影響你一整週的訓練課程,為了訓練上的連貫性,基本上我賽季中我都盡量避免。


 


          不過進入冬季基礎期,跟車友一起出門玩一玩無妨。


 


 



6.  TSS的管理


 


          有功率計的人,可以搭配WKO+或是GARMIN內建軟體(GARMIN 500近期就會更新),也許每個人能忍受的TSS值不一樣,但是我會說一週累計超過1000,你就要小心了。


 


7.  晨騎別搞太硬


       


        對於業餘車手來說,晨騎是最能利用的時間了,Dr.蕭也認為以台灣聯賽的開賽時間來看,晨騎者比較有利。


 


        然而,我們隊上最近很愛搞晨騎爬坡ITT,我在這裡吐槽一下,我的感覺是「很不好」,我的理由如下:


 


1.      時間太早,睡眠時間被壓縮,車手應該睡89小時,然而早上5點起床,除非你平常晚上9點上床睡覺,不然一定會壓縮睡眠時間


2.      你必須「每次都熱身的很好」,基本上起床後,肌肉都是比較僵硬,關節也比較少關節液,如果拉高強度,要擔負較高的受傷風險


3.      ITT,原則上就是要卯起來騎,大家又在比時間,所以心跳一定要拉到LT附近,剛才說過,一小時連續的LT附近騎乘,疲憊感是我晨騎ZONE-2的八倍,然後,你要帶著這八倍的疲憊感與睡眠不足去上班,除非你上班可以坐著不動又不用幹嘛,不然疲憊感會持續累積到第二天,連續幾天下來當然疲勞不堪。


4.      如果說要「減肥」,應該以有氧ZONE-2騎乘為主,燃燒脂肪的效率才會高,高強度爬坡燃燒完糖元之後會燃燒蛋白質,如果騎完汗水有氨水的臭味,就表示你已經開始燃燒蛋白質,長期下來體重要是減輕,大概是肌肉被消耗掉了吧,這樣應該是不會變強才對。


 


又不能好好睡,又搞這麼累,還要上班,疲憊感會快速累積,甚至影響工作狀態,所以我對晨騎ITT一直持保留的態度。


 


 


8.  安排比賽


 


        有比賽就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動力,不過,安全第一。


 


 


最後,強者我朋友林伯翰說:「騎車是興趣不是職業,興趣是釋放身心陶冶性情用的」,競爭之餘,還是要想想騎車的初衷是什麼,弄到本末倒置就不有趣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Google map: 檢視較大的地圖



 



起點大概是在這個「山西宮」門口,大家要認清楚這閃亮亮的門牌喔




 


進入19甲前,很顯然,協會搞這個T字路口肯定不能放行,但是就不要又有人跌倒


 


19甲,沿路都不寬,盡量不要靠太右邊,免得遭到路人逆襲



 


按照地圖來看,看到這個「西拉雅」要準備90度右彎



 



我實在很難相信這個S彎是要考驗選手的反應能力?到這裡為止應該不要放行吧?




 



看到這個牌子,要右轉「左鎮」,如果地圖無誤,ABCD4個點大約是15公里,如果在這之前放行真的太超過了




 


進入台20後,沒多久就會到去年的放行點:千鳥橋,大約是距離放行點12K,下坡完馬上先來個上坡爬一下。



 


在你看到這條橋之前,都是連續的緩坡,搭配一些短坡,每一個坡都大約不超過500公尺,一鼓作氣攻略吧。



 


下橋後右轉。



 


不用懷疑,看到南化,再右轉台三線



 


台三右轉182,準備開始登山,我的目標就是跟到這裡為止



 


登山點過後,到終點前再爬一個坡,如果有跟住的大POWER選手,可以一口氣把登山型的在這段直接爆破,然後打完收工。



 


附上高度圖: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日頂置此連結,為爭取自由而付出生命者默哀

 

 


《坦克人》 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關於坦克人的完整記錄片。(The Tank Man, 1.5小時完整版, 中文字幕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ZwzbjfqQjI&feature=share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榮幸的,從一位市民組前段班的車友拿到他的訓練記錄與功率資訊,雖然說他有功率記錄的部分僅限於室內訓練台,但是如果以 「心率-功率」曲線來看,我們還是可以對他的FTP做一個合理的預測,其分佈如下圖:


 



 


藍色的點是高手的Data,紅色的點是某市民組後段班的肉腳,我以對數曲線去Fitting,然後跟CP30_LT的值交會再減10W,大概是FTP (CP30_LT),對數不必說,人體的心率-功率輸出不可能會是「線性」的,我只是暫時拿一種曲線來試試,而減10W是來自於所有的曲線都是完整一小時左右的訓練記錄,跟我們 CP30_LT的實際測驗方法有落差,我們可以從高手與肉腳的資料得到一些驗證。(歡迎其他人踴躍提供資料)


 


至於LT,是從某次比賽的資料做為參考,符合CP30_LT的測驗方式與測驗精神。


 


這樣的結果,我們可以推估高手的FTP300W,體重為已知,登山能力指標「FTP輸出/體重比」是市民組中有競爭力的 4W/kg,以這兩項指標來說,絕對是市民組前段班的水準。


 


但是這樣我們就得到完整的資料了嗎?恐怕是還差得遠,因為只是知道CP30其中一個點,而完整的競賽能力仍然是付之闕如,完整的競賽能力可以看下圖肉腳的資料:


 



 



 


這是一個完整的 CP0.5CP300的資料,其中紫色的部分是CP0.5,其代表的意義在「爆發力」,紅色區域CP3CP10,昭示著「無氧能力」,藍色CP30CP180,是有氧能力的代表,而後面CP240以後,是4HR之後的有氧能力,也就是肝糖燃燒殆盡的時間。


 


功率訓練有盲點?


 


其實,一般都會誤解:「功率訓練就是拿著功率計量測與提升FTP的訓練」,其實這只對了一部份,事實上,FTP之所以會被這麼被重視,在於FTP的大幅提昇的確可能會讓 「功率-時間」曲線全面上升,因為這表示有氧能力的改善,但是對於紫色與紅色區域是否會跟著移動?這恐怕還是要看訓練內容而定,如果都沒在練無氧騎乘科目的人,這兩區會上升也很奇怪吧?況且每個人的有氧能力衰退指數與肌力並不相同,所以當你的FTP增加30W時, 「時間-功率」曲線並不會平移上升,事實上,CP0.5就是一個不太會跟著動的單點。


 


事實上,每一區的能力要上升,都需要專門的訓練科目,才能有效率的提升,所以有盲點的不是功率訓練,有盲點的是一知半解的人。


 



而不同的比賽,可參考的區域不一樣,比方說花東賽,4HR的有氧能力與登山能力很重要,北宜賽則是FTP的完美呈現與登山能力的表現,環府城賽三小時內的丘陵地形,FTP與無氧能力很重要,登山能力會在最後搞死你,以及無限期停辦的北海岸賽,Well,你知道我要說什麼。



 



 


肉腳要練什麼?


 


因為後段班的車友,有氧能力通常都相當貧乏,而俱樂部聯賽的比賽,登山能力格外重要(很少有全平地戰,頂多是繞圈賽或是計時賽),所以FTP與推力比會是一個很簡易的指標,也容易設定訓練目標,以肉腳來說,FTP大約是270W,而登山能力不足3,如果想要與市民組的高手一爭雄長,那就是要練到跟高手接近的指標數據才行,至於無氧能力,我想掉隊的練無氧能力沒什麼用,練爆發力更是可笑,還是減減肥比較實際一點。


 


 


高手要練什麼?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當一個肉腳說話還是保留一點,高手的事讓高手自己去煩惱就好。


 


 


 


 


 


 


 


 


 


 


 


 


 


PS. 還是多嘴一下好了,每一個級別的選手,真正的差異,來自於「有氧能力的差別」,市民組/菁英組、Cat1/2/3/4/5,怎麼分?訓練小時分的,而訓練時數越長,有氧訓練的時數佔比例就越多,因為第一,人不是超人,老是無氧容易造成訓練疲乏/OT/心臟受損。第二,大部分的競賽時間,都遠大於30分鐘以上,也就是說,真正支持你的競賽能力,在於有氧能力,當大家有氧能力差別不大時,無氧能力的強弱才會主導你的成績,但是當有氧能力差異甚大時,無氧能力毫無用武之地。


 


但是,練無氧科目,不太會增加有氧能力,練爆發力,拿無氧科目來練也收效有限,光練FTP附近的範圍,4HR的比賽未必能佔上風,不知為何大家都以為高強度就是好?


 


心率-時間曲線,雖然存在一定比例關係,但是不是「絕對」,這涉及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不同。


 


而登山能力,在台灣的比賽格外重要,但是登山要是每次都要靠無氧,後面的比賽怎麼辦?比賽中乳酸一旦累積幾乎不可能立即恢復,所以心跳管理在LT附近很重要,但是這樣一來就是「推力比指標」的展現,可以說,如果差異超過0.3鐵掉隊的,所以說到底,還是要靠有氧。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阿達,開砲時間,又來了,最近開砲的頻率好像是高了一點………..


 


Well,事情是這樣的,某FB上的朋友在我想討論TSS的時候,突然給了我一個「建議」:


 


您先不要想那麼多, 根據某女醫師(RW30最近連兩次上頒獎台第四名) 的功率練習計算, 兩個月的紮實訓練, FTP約可以進步5W, 找對方法 課表, 耐心 & 持續的練習吧 !!


 


第二個建議是:


 


誠心建議您求教具備專業功率訓練的前輩, 以達事半功倍之效…http:XXX.XXX.YYYY….etc.


 


GOD!我真的好難相處,人家好心給我建議,我卻要在自家格子裡開砲,實在算不得什麼英雄好漢,難怪有人在某處留言我是「偽君子」,嗯嗯~應該的!應該的!


 


好吧,我很少宣稱我這樣訓練的「療效」有多少,因為第一,我並不想自吹自擂,或者給人家有這種感覺,畢竟我還只是一個掉隊咖,真正投入「功率訓練」也不過半年的時間,很多東西還要摸索與學習,尤其是跟高手學習是我現在的課題,一個虛心的態度總是可以得到比較多的傳授。第二,每個人被「限定能力」限制到多少程度,不是我可以知道的,比如說,同樣是胖子,到底你瘦10公斤跟我瘦10公斤,增加的平均功率會不會一樣?這真是誰都不知道,至少,我不行。第三,我的興趣只侷限在我自己身上,像是一般的胖子大概也可以勉強套用,或者反過來分析瘦皮猴也不難,但是說真格的,要我分析像是左承暐或是向貴雍這一類的高手,我就捉襟見肘,因為我沒有完整的測驗資料,也沒有比較高層次的車手相關的DATA BASE,最多只能透過一些運動網站評估他們的運動能力,況且,這種生理數據會衍生出相對應的戰術戰法,人家願不願意提供也是一個問題。


 


不過,既然有人認為兩個月增加5W是一項明顯有改善的成果,那也許我先來公布一下我的成果好了,今年二月時我對於CP30_LT(你也可以稱之為FTP啦!)做了一個測驗,也公布過在格子裡,結果是:LT=169bpm, Avg power=218W,到了上個月的測驗是:LT=173bpm, AVG power=280W 而隔兩週的海倫ITT也可以拿來當成績:LT=171bpm, AVG power=260W,(好吧,海倫ITT也許不能算,因為那週我身體有些狀況,然後又連續三天的高強度,就算是疲勞有些影響好了),那麼,我的成效是62W/4個月,換言之就是15.5W/1個月,如果說,兩個月增加5W叫做專業功率訓練的前輩,那我一個月增加15.5W叫做專業功率訓練的大師嗎?


 


OK,我想這傢伙應該是沒有定期收看我的格子在寫什麼,那我應該可以在這裡暢所欲言一番,5W?!這也拿來說嘴嗎?我每週同一路線的夜騎,差異可以在20W以上,情況端看領先集團的速度/當天頂風的時間/疲勞程度/操作科目。好吧,非測驗科目就算不準好了,一般人的CP30_LT FTP)大約是150W200W左右,強一點的可以到250W5W大概就是3%2%的差異,Power2Max號稱誤差少於2%5W已經很接近量測誤差範圍了,以我操作ITT測驗的經驗,單單是心跳管理造成的差異都不只是5%,我實在是不知道兩個月下來測驗多了5W算是哪門子的進步?除非體重少了5kg10kg,那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況且,整體來說,CP30_LT只能算是一個指標,而非數據,事實上,有沒有進步,必須要看CP1~CP240整體的曲線變化,我們才可以確定競賽能力是否有真實的改變,尤其是CP180CP240,還有,身體的攜氧能力的變化也必須看 「遞增出力曲線」的移動才會清楚瞭解,光是一個CP30_LT增加5W就斷言有無進步,實在是外行到極點,還說是專家勒?真的有實際操作過「功率化訓練」嗎?更不要提職業選手在多日賽,對於TSS的管理與控制,回文也給我回的文不對題,0分。


 


哼哼,嘴砲無敵的人,實在是太多了,要是一一開砲,文章要寫不完了,就像我說的:「你就繼續這樣練吧,沒事的話,我先走了。」


 


(放一張騎在神人前的照片,想個 Slogan 騙一騙無知鄉民好了:「只要三個月,包你痛電菁英組高手」,如何?)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SS - Training Stress Score, 訓練壓力積分:


量化整體的訓練負荷以避免過度訓練。 TSS 值越高,休息天數就要越多。


下列數值可以做個大略的參考:


    * < 150 - 低 (通常第二天身體就能完全恢復)
    * 150-300 - 中 (隔天可能還覺得有些疲倦, 但第三天就完全沒事了)
    * 300-450 - 高 (兩天後身體都還感到疲累)
    * > 450 – 非常高 (保證可以連續累好幾天)


 


NP - Normalized Power,標準化功率:


 


量化實際訓練強度


因為在騎乘過程會因很多因素干擾功率計算,例如:強風、路線高低變化;所以利用標準化計算方式將這些因子排除,


並量化實際訓練強度,此值會比平均功率要來的有意義。



 


IF - Intesity Factor, 強度係數:


 


IF 的定義非常簡單, 就是上述標準化功率相對於您的FTP的百分比,此值可以去衡量目前的訓練強度與FTP(一小時的最大平均輸出功率)的比率。


 


 IF=NP/FTP。


 


 IF 值大略的參考:
    * < 0.75 - 恢復騎承
    * 0.75-0.85 耐力訓練
    * 0.85-0.95 tempo, 有氧與無氧間歇 (訓練與休息時間合併計算), 比較長的公路賽  


     (>2.5 h).
    * 0.95-1.05 乳酸閾間歇 (只算訓練時間), 較短的公路賽 (<2.5 h), 繞圈賽, 比較


     長的 TT (如 40 km ).
    * 1.05-1.15 較短的 TT (如 15 km ), 追分賽
    * > 1.15


 


附註一點,這裡的FTP是他們用「演算法」算出來的,到時候大家可以看看準不準,我猜會「很準」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何謂「限定能力」?簡單的說,就是當你想要在比賽中騎更快的時候,某個能力的缺乏會限制你,讓你沒辦法這麼快。自行車訓練聖經中,所謂的競爭三元素:肌力、耐力、速度技巧,其中三元素的交叉能力為:肌力+耐力=肌耐力、耐力+速度技巧=無氧耐力、力量+速度技巧=爆發力。而這三項能力的結合,可以用功率計來衡量「平均輸出功率」來量化一個車手的實力(當然,每個人的風阻係數與體重不一樣,所以大功率的人未必就比較快,這裡就以同一個人來討論),我們可以說,「限定能力」就是「競爭三元素」中某一項能力的缺乏,讓你平均輸出功率無法提升的原因。


 


也有人是採取另一種系統來認知騎乘實力的元素:循環系統(體內)/心肺系統/肌力系統/技巧,詳情請參閱:http://blog.yam.com/lanxlot/article/38352186


 


我比較喜歡喬福瑞的方式,因為他把事情變得比較簡單易懂,雖然我一直不太喜歡「耐力+速度技巧=無氧耐力」這個定義, 但是騎乘強度在無氧耐力區時,這兩項能力是很重要的(繞圈,追逐,攻擊,衝刺)。


 


那麼,「改善限定能力」就會是一個車手最重要的課題,請注意,這裡提到的是「改善」,而不是讓它成為你的強項,每個人都有「天賦」,你與生俱來的身體素質會是你的優勢,但是它也會反過來成為你某些能力的劣勢,舉例來說,紅肌多的人,天生爆發力就強,但是乳酸堆積快,外帶風阻係數大(因為肌肉大),所以ITT未必有利。白肌多的人,耐力強,體重輕,登山會有優勢,風阻係數低所以ITT會不錯,但是平地衝刺束手無策。而改善限定能力,就是要取得平衡,而不是去違反你的天賦,平地型車手如果想轉登山型,或者是反過來,無疑浪費你的訓練時間,這個過程中,會難以從競賽中或是團騎中得到成就感。


 


而改善限定能力的過程,難免遇到瓶頸,如果這麼容易突破,那就人人都是高手了。這個過程通常是漫長而痛苦的。


 


一般的車友,限定能力很容易分辨,胖子必定是耐力不佳,瘦皮猴往往肌力不足,然後大家通通都速度技巧貧弱,不過很妙的是很常看到胖子跑去爬山練無氧,脂肪燒不掉耐力還是一樣差,或者重訓,一直增加本來就很強的肌力,耐力與體重絲毫沒改善,一進山路沒幾分鐘又掉出主集團,瘦皮猴沒幾兩肉拼命減重,推力比增加沒0.1肌力就先掉下來了,然後要嘛訓練沒成效放棄,或者意志堅強一點的搞到OT元氣大傷。


 


把事情做對,比把事情做好更重要,只可惜大家道理說起來都懂,真的搞起來卻又不是這樣。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FTP(CP30_LT)/體重 產生的「推力比」是一種指標,而非數據,舉例來說,推力比3.5的人爬武嶺一定輸給3.6的人?不見得,因為每個人30分鐘後的疲勞衰退與騎乘時的心跳管理不一樣,還有面對陡坡時的反應方式與換檔時機……等等的因素,更不要提無氧能力的強弱,會讓這個平均輸出大約3%5%的差距消失殆盡,但是我們一定可以說推力比3的人爬坡一定是不如3.5的車手,因為這個20%的差距並沒辦法用任何方式彌補,就算是他衰退的比較快也是一樣。


 


 


還有,推力比只適用於「爬坡」的參考,平地站看推力比就無意義,因為不管是加速或是速度維持,大部分的力氣是拿來對抗「空氣阻力」而非「地心引力」,所以平地吃的是 「絕對功率X風阻係數」,所以平均功率大或是瞬間功率大的人平地一定加速很快?要不要參考一下世界錦標賽ITT冠軍的身材長怎樣?


 


 


平地除了把功率練大之外,低風阻騎姿降低風阻係數也是很重要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