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訓或是Off-season 的概念,對於職業運動員來說,是必須的,一整年的激烈賽事下來,身體需要長時間的恢復,這樣大小傷勢就會復原,用來因應明年的賽事。

 

但是,對於業餘的車手來說,真的是必要的嗎?一年才騎個一萬出頭公里,用不著休息吧?(笑)

 

對於LSD或是EM 6HR這種科目來說,冬天是一個很適宜執行的季節,主要是騎到中午也不會太熱,,對於身體中的水分與電解值的損耗,相較於夏天實在是好太多,心率也很容易控制,夏天光是什麼都不做站在陽光下,心率就有120……..

 

我覺得一週一次或是隔週一次的EM 6HR是不錯的,而且休息週也可以練。

 

不過這不意味著我主張「冬訓應該純有氧」,我只認為冬訓應該把有氧的比例盡可能的增加,純有氧三個月以上,你什麼比賽都別去比了,恢復到可以比賽的水準,那起碼又是三個月以上的事情,這種銜接的不順利,造成在賽事上的失利,進而打擊選手的信心,以我看來,「純有氧」對於業餘車手來說不是一個好的策略。

 

況且,耐力、肌力、速度技巧,或是彼此結合的肌耐力、無氧耐力、爆發力,本來就是競爭三元素的基本,有什麼理由只偏一邊訓練?

1954a0f7e24aaf69b64dd42132ad96fd  

 

台灣北部,冬天下雨的機會大,跟訓練台培養感情,是必須的,這樣可以保持訓練不中斷,下雨天在家也不會發霉。

 

但是一般來說,我都會建議車手把「預定的科目縮短」,比如說週六的爬山,可能就改成類似的LT 10min*3搭配低迴轉,就有類似的效果,或者原本要騎EM 6HR,在訓練台上就改騎 TEMPO 3HR2.5HR。大部分的人在訓練台上無法待太久,而且我認識訓練台騎很多的傢伙,總覺得從他後面看,動作都怪怪的,在集團中騎乘也是常是危險份子,騎車的 Form跑掉了。

 

反正就是騎有氧的,不妨考慮一下滾筒。

 

關於SST與極性

 

大概去年寫SST的東西多了,很多讀者一開口都是問我「SST課表要怎麼排?」,其實我很久都不太給朋友排SST為主的課表。

 

原因無他,就是騎沒兩個月,大概就會卡在某個瓦數範圍,SST剛練的第一個月進展會很快,第二個月時間可以順利拉到很長,第三個月之後就會變得很難有進展,團騎會變得「很會帶,但沒威脅性」。

 

SST我認為對於剛開始頭一兩年開始訓練的車手,是合適的科目,但是等到騎個幾年後,它對FTP的成長,沒有想像中的有效,說到底還是「限定能力」的問題,對於限定能力的直接加強才是根本之道。

08e9264aeabc329dd04e8f0c7cf709e3   

 

所以即便是冬天,我也只採取極性的課表,一週練兩次而已,與進展期的差別是,著重在間休時間的漸進縮短,強度時間稍微增加,間休的心率恢復程度,不急著往上Push瓦數。

 

老實說,能夠PUSH到哪裡,這幾年下來心裡都有數了,如果還要更上一層樓,勢必要大幅增加騎乘時數,但能不能在工作、家庭與興趣之間取得平衡,車手必須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文章標籤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9060c8bcf9d8bbf1259aec0e8e96309 

我的朋友問我:「武嶺練到三小時半,要多久開始準備?」

這題目頗有趣,如果指的是我的話,要三年前吧........

從過往的歷史資料統計來看,假定說一個體重70公斤的人,他所需的作功是約莫2700~2900KJ,平均推力比是 3W/KG 左右,所以換言之就是3小時半TEMPO的能力需要 210W。

接下來就是算數題而已,你現在FTP是多少?3小時半抓個TEMPO低標75%又剩下多少?或者你可以參考今年實際騎完的數據,這樣更準。

從我經手過的幾個人資料來看,以訓練超過三年的車手,TEMPO這個區間,一年能增加10%,算是很順利,也許訓練時數暴增,從一年500小時加倍到1000小時,或許可以吧,但是一年訓練超過1000小時,屬於我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領域,不知道該如何安排飲食、恢復、比賽才能夠發揮最大效益?

還有一種情況是:以前你就做得到這個瓦數,現在只是找回來實力而已,那20%的上升不是沒有機會。

況且,今年增加10%,明年又要增加10%,這不是在打電動升級這麼簡單,尤其是騎了好幾年的車手,進步幅度早就進入高原期,不退步都不錯了。

又要提升FTP,又要提升TEMPO的時間與延緩衰退率,那就變成又要極性訓練,又要打很多TEMPO,怎麼想都覺得頭皮發麻,這選手會不會OT啊?

況且我覺得週間練很多「TEMPO一小時」,有點「UNDER training」,意思是表現沒什麼進步,純粹消耗熱量,功率衰減率是降低了,但是整體的表現好像就卡在那裡,TEMPO沒打個兩三個小時,總是有搔不著癢處的感覺。

如果分子的瓦數不能提升太多,那就只能往體重上去動腦筋,但是能夠騎到三小時半附近,多半也胖不到哪裡去,以一開始的70公斤來說,能夠撿到63公斤也很厲害,但是在沒有正確的飲食與營養指導上,同時又要兼顧訓練效益,好像是也不太可能。

除了有氧科目之外,其實肌耐力的訓練也很重要,可以增進肌纖維周遭微血管密度,降低同樣負荷強度的心跳率,以及增進無氧醣酵解的效率

還有HIIT,加速肌肉內部的乳酸排除能力,甚至進一步降低乳酸生成、直接走醣類的有氧代謝路徑。

不是說「純有氧」一直練就會有效,練到最後只會GG而已。

585ce7ba9285b2fac1d997d05793847e 


 

文章標籤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編者注:我知道寫這個一定又有人要靠北的,但是我還是覺得山姆身為一個業者,敢跳出來講他的觀點,不失為一個專業的態度,那同樣的,如果有人有不同的高見,也可以留言給大家學習學習

(文:山姆)


我們看一下管胎與OPEN胎的截面

(樣品是同高 同寬度)

1.碳纖 靠碳紗+膠水高壓高溫成型,長時間過高的溫度 會造成結構體軟化變型

2.煞車時,會產生磨擦生熱 這是熱源的主要來源

3.OPEN框體,在胎壓打上來之後,會產生向外的推壓力,造成軌道處受壓力增加,此時,加上外側的熱源進來,就較易有受壓又受熱導致變型(開口笑)

其實,就是因為碳纖維本身是不耐高溫的,所以open碳版在結構上,需要支撐輪胎的坎合壓力,又需要應付煞車的壓力與溫度,偏偏又是在一個開口的結構點上,因此除了燒框之外還有非常多的問題,要購買前就一定要先考慮維修保固的問題

4.可以明顯看到OPEN框體在軌道處的材料厚度特別厚

為何?

主要是為了增加OPEN碳框受壓受熱的能力,在不考量特殊添加物或工法製程的條件下,厚度越厚的,會較耐用,但如此一來重量會增加

反之,輕量化的OPEN框體,軌道的厚度勢必較薄,如此一來相對耐壓能力會較低

5. 3H是近代以隔熱散熱導熱為設計主軸的OPEN框體,山姆非常認同它的設計理念,供應商開口就說:「趕緊拿去編一編,去武嶺滑下來,燒了算我的」

6. 有些業者的自製框體,煞車邊貼了碳化矽,擁有高硬度與耐磨/耐高溫抗腐蝕的特性,煞車制動力強,且號稱什麼煞車皮都能用,而3H框體也貼了類似的物質

7. 如果不是有什麼特別的考量,我都建議能用管胎就盡量用管胎,效能表現較佳較輕,長遠耐用度亦是,且相同條件下,輪組價錢較便宜
在我看來,沒有什麼理由一定堅持要用OPEN 碳框

文章標籤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我喜歡看人家打架,每次路上出現兩個人一言不合要動手,我都會興致盎然的找個安全的地方觀看,盡量不要干擾到這兩人為重點。

 

台灣是一個文明社會,街頭鬥毆極少能看到,雖然24小時的新聞台會讓你以為好像天天都有人在上演 Street Fight,就好像我們也會以為美國路上隨時都有槍戰一般,這是一種誤解。絕大部分的時候,根本就看不到路上有人打架,可以說一年難得看到兩三次,加上我年紀漸長,越來越少涉足夜晚喝酒的公共場合(是的,想看打架,這種地方最容易,尤其扯到女人的時候),所以也越來越少能看到鬥毆實況。

 

看兩個陌生人動手,我不得不說是有趣的,因為不知道兩個文明人,拿下文明外衣後,會出什麼招式對付對方?大部分很原始,沒章法,不比幼稚園的小朋友高明,因為大多數的人不會有太多的經驗值,只有少數特定的人才會打的有模有樣,比如說警察、保鏢…….,附帶一題,警察十個裡面,九個都是打架高手,我在路上看過幾次有人攻擊警察,下場都是幾秒內被制伏,身材壯碩也是一樣,普通人遭遇攻擊,通常應對的很差,所以會膠著,警察因為職業上的需要,遇到攻擊立刻就會正確應對,一般人最好不要挑戰警察伯伯,不會有好下場。

 

街頭鬥毆也是有分類的,常見的就是群毆,一堆人打一堆人(或者打一個人),沒什麼看頭,多半是兩幫小混混衝突,一陣混亂之後警察就會出現,這種閃遠一點比較好,免得被警察誤會抓去派出所。

 

另外一種叫做「推架」,就是你推我我推你,但多半只會轉變成口角衝突,只有一定的比例會變成打架。這種時候就值得留下來觀戰一下,因為說不定就會動手,但是如果兩個人轉成罵來罵去,幾分鐘都不動手的話,那後續也不會打起來。

 

兩個普通人打架,通常會形成「扭打」,兩個人你抓我我抓你,扭在一起,比較像是摔角或是角力的動作,邊打邊罵,看起來很激烈但是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真的比較容易受傷的是兩個人都使用拳頭應戰,這種小的眼角流血,大的打出人命都有。

 

還有一種是「械鬥」,這種就比較恐怖,看到這種我就會趕快打110,免得殺紅眼打死人就不好了。

 

看女人打架比較無聊,就是互扯頭髮外加尖叫,沒看過其他模式,比較值得提的部分,是說如果留長髮的人,通常不會是打架的高手,因為這是一個留給人家容易攻擊的弱點,抓住你的頭髮朝你頭部猛擊個幾下,立刻就掛了,還有長指甲、耳環也差不多意思。

 

極少數的情況下,可以看到高手出招,那真是好看到不行。我看過兩次都是在西門町。

 

一次是一個年輕人對上三個混混,中間身材比較魁梧就要先動手,年輕人擋了一下之後,使出漂亮的迴旋踢,對方飛出去之後倒地不起,另外兩個就跑了。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這個年輕人(現在應該也五六十歲了)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保持冷靜的態度,既不憤怒也不驚慌,出招擊倒後對方默默的離開,單看這個氣勢就知道不是普通的角色。

 

另外一次是一個外省老伯,以一對多居然把對方全部打倒,看動作很像是擒拿手的高手,當時他的年紀看上去也有60了,居然能夠打倒這麼多個年紀沒自己三分之一的小伙子,當時實在是很想去拜師,不過沒兩下警察一來,就通通帶走了。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這樣很不好,但是兩個人鬥毆,最好別去勸架,講白了就是一個銅板敲不響,你又不認識對方,發生什麼事情你哪裡搞得清楚?弄不好公親變事主,惹麻煩上身。如果雙方都是你認識的朋友,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訓練」這檔子事,隨著每年的潮流、理論、手法的改變,往往會發展出不一樣的課表,也會讓車手呈現不同的面貌。
而且訓練本身也是有經驗值的,操作過越多種的課表,看過越多人的數據,經驗累積的過程中,想法也會漸漸的改變,看訓練的角度也不會一樣。
當然這也不是「昨是今非」的感慨,不過如果能夠更全面,或是解釋的更清楚,我想於人於我都有助益。

SOHO到底要怎麼練?-----Case Study 2

三年前的文,今天看來總是覺得少說了什麼,文中的主角SOHO已經去當兵,很快又要回線來騎車了(?),那SOHO在2015的今天,該怎麼練呢?
 
仍然,我們還是要從自行車訓練聖經出發,這本書,每一年我都重看一遍,每一次看,心得都不一樣,不愧名為「聖經」。

一、 承諾

首先是「承諾」,這是自行車訓練聖經的第一章,喬老把「承諾」放第一章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車手本身沒有決心、執行力,那後面寫的都是白搭。
自行車訓練,說實在是相當耗時與艱苦,如果不是抱持著熱情的人,要持續一整年,甚至是好幾年的訓練,幾乎是不可能。
但是「沒有量,就沒有表現」是自行車競技殘酷的事實,所以在衡量過自己的資源、時間、工作、生活、感情........人生的重要項目後,你能拿出多少時間,大概是有個譜了。
當然,你犧牲的越多,你就越強,但是那值不值得,是你在訓練的開頭就要想清楚的。

二、基礎期、發展期、顛峰期安排

2012的原文中,著墨了很多的基礎期的課表,如果以中斷訓練這麼久的人來說,從基礎期的課表開始,是合適的,而本來底子、條件就不錯的人,光是操作好基礎期課表,就可以打掛一票人。
只不過那個課表欠缺肌力訓練,長耐力又不夠久,所以操作一個月過後,我會把週日改成6小時EM(或者說是騎個160公里以上的平路),假日改去爬山,週間做個一次低轉的訓練,強度在LT附近。
等到基礎期三個月過後,進入春天的發展期,TEMPO/SST就不用練了,改以極性訓練法為主,週間操作2~3次VO2MAX,搭配假日的EM與高強度團練交錯,過兩三個月,會收到長足的進步。
至於顛峰期與A級賽事,我認為選擇有優勢的比賽就好了,一來保持比賽的感覺,二來建立自信心也是重要的訓練動力...........

三、休息、恢復、營養補充

因為SOHO體質的關係,根本不需要減重,這一點比起其他車手,佔了極大的優勢。
所以他不需要刻意多練,去消耗多餘的體重,只要重點有練到即可,一週騎車有四次算不錯,剩下拿來重訓或是跟妹跑跑步也滿好的。
反而是騎完車的補充營養要注意,不容易胖的人恐怕吸收也不會太好,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是的、你沒看錯)、礦物質、維生素都要大量補充,別去吃炸200就好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王堯軒、劉俊宏、科學怪人補充整理)

 

從我決定要參加1003日的塔塔加開始,受到隊友反覆的言語刺激與挑釁激勵與打氣,我從0723日開始進入備戰的訓練量,在此之前,我騎車出門就開始感覺身體不舒服、胃痛。

 

但是真的我覺得不練不行的原因,是有一次我去好市多,看到體重器,想說很久沒量就試量了一下……….e0469公斤,體脂20%。這怎麼可能?

 

當下我是覺得應該是:「體重器壞掉了」,不可能我到了69公斤還沒有旁人提點我,因為我們海線的隊友都十分毒,嘴巴不可能留情人都很耐斯很好相處,以前我只要胖了2-3公斤就有隊友說,你好像腫了喔?所以好市多量完後,我只覺得應該是體重器壞了,不可能。

 

一直到過了幾天我女兒要打預防針,去了衛生所,又看到體重器,想說衛生所總不可能有問題吧,一量……….06,一樣,法克尤!!!

 

因為小朋友出生之後,怕吵到小朋友所以也都沒有在踩訓練台。我開始朝外騎方面進行。從我開始接觸功率計以來,科學怪人都一直監看我的數據。但是他跟我講說我鮮少有單週超過500TSS。甚至很多時候更低……

為了準備塔塔加,只好開始了我自以為的魔鬼訓練。我的工作其實休息時間非常的少(編按:堯軒本職為基層員警),我每日工作12小時。還要擠出1-2個小時訓練,或許在他人眼中這點訓練根本沒什麼,但是對我來講已經十分吃力了。

備註:

每個人一天要練1-2小時通常沒問題,以警察上班時間來說,每天上班12個小時,下班後剩8-10個小時休息睡覺哩哩摳摳的,然後又要上班了,如果再抽出兩個小時練車,睡眠時間就不到5小時了,當你一天睡眠沒5小時也許來沒感覺,但是你們可以試試看連續一個月,每天只睡不到五小時為了練車,那是何等的嚴酷?

 我很佩服堯軒的意志力,所以,沒有能不能,只有要不要,分享給大家

 

我每日訓練與上班時間是:

上班時間:07-15 03-07,排下午15時後,練2小時,爬1100-1300 tss 140上下
上班時間:19-07,練2小時,爬1100-1300 tss 140上下
上班時間:17-03,練1小時450之間 tss 65上下
上班時間:11-23,只能休息了

上班時間:07-19,練1小時450之間 tss 65上下
沒上班日,練2小時,爬1100-1450tss 140-170上下

如果遇臨時勤務就不一定,或者平時如果沒拜拜,案件一來就甭練了。

 

過了一個月後,有大致愈來愈好的感覺,與0723日相比較,完全不同,就算是騎同路段時間沒快很多的情況,身體感受度也完全不同。
TSS 累計達2960左右。應該超過我過去3個月的總合,過去我總是會在放假日時騎150公里左右,單日TSS累計就達300,但是因為我自已訂了計晝,所以即使是在放假日我也不敢打如此長距離,高TSS的行程

 

這時我有與科學怪人討論一下,他認為應該休息了,在第五週要騎少一點,在剩下的4週中,前兩週一直拉強度,後兩週量減少,但強度不變,甚至要再高一點。而這時卻剛好連續下雨,可能是老天爺叫我要休息。

同時我有測試,逆爬薑麻園,感覺有恢復了些,從入口到遊客中心,騎了1547,跟最快的時候幾乎差不多了。休息週我也去比136檢定,一出發沒多久我就噴了,過程不贅述,總之那次就噴出了30分鐘299W

一直到比賽前,正逆騎薑麻園愈來愈快,已經突破過去的紀錄。正騎到183X,逆騎到了1435秒。(快了一分多…..

 

而接下來的4週,因為體重的關係,所以量還是維持一樣去操作。到了比賽前一週,想說上去台中名產大雪山試試自已的能耐

第一次,我想說很久沒來一路上順順騎,自已的感覺就是普通認真騎,騎了79分多。隔天休息了一天,再去試一下大雪山,剛好俊宏又說要騎機車跟我,於是我又直達大雪山,要再次騎之前,我預計可以比第一次快3分。於是出發就開始噴了,沒想到第一段0-大棟就突破了37分鐘,30分鐘的均功率已經到291,而且我感覺游刃有餘,還可以跟俊宏談笑,因為俊宏一直騎機車跟在我後面,所以我有無偷懶他都知道,之後的15-27K略略放鬆一些,沒想到最後噴出了75分驚死我自已的時間。

 

而這兩次大雪山騎完之後,我就開始休息了。

 

而塔塔加賽的3天前,早上我原本想要去慈濟茶園再緩和騎一下,結果有人約我去騎都會公園,基本上,海線車友自已相約都是不拉爆隊友不罷休出去相親相愛的,所以一定是全程慘烈歡樂到不行。約騎過程涉及個人隱私不便多談,但過程就是一片詳和,歡歡樂樂。

綜觀整個2個月訓練內容,TSS大約6000以上7000以內。爬昇大約40000公尺

編者補充:

首先,他一週能吃到TSS 600800,兩個月可以吃到TSS7000,那不代表看文章的你也可以,他練沒出事不代表你練也不會有事,你要這樣特訓,掛了不能怪別人,只能怪你自己不夠瞭解自己。

 

堯軒的確是天賦異稟,別人耐不住的,他可以耐得住,這一點,也許他的底子本來就很好,天賦也有,我們也很難有什麼指標可以量化這一點,這還是要看過往的歷史紀錄。

 

以過往的歷史來看,其實他這兩個月的量,並不算特別高,跟其他菁英組的選手比,也不算特多,平均週的TSS控制在800以內,我認為還算安全,超過這個值,我也不敢保證。

 

這個危險之處,在於七月之前的TSS太少了,而七月底一口氣把量拉到這麼高,CTL上升的幅度太高,是有OT的疑慮,加上睡眠時間過短,坦白說是走在刀尖上了

 

我不建議任何選手犧牲睡眠時間去訓練,因為恢復是變強的重要過程,而過少的睡眠加上過多的強度訓練,對於身體的壓力甚大,有可能影響到內分泌的狀態,選手每日應該睡眠到8-9小時。

 

第二,這裡堯軒有幾個訓練原則做得非常好,比如說他每天吃的TSS並不會超多,盡量不超過200,因為這樣對於整週的TSS總數,反而會是最大,如果單日TSS達到300,必定會影響後兩日的訓練強度,而此時堆疊有氧量,實在是緩不濟急,而是要以「強度表現」作為重點。

 

有的人會一直去無意義的累積TSS,實際上對於短期目標能力提升有限,而體能增進也談不上有什麼進展。

 

而高峰期的訓練方式,掌握得恰當得宜,不僅是一再地挑戰路線計時,而且以賽養賽,拿136檢定來衝高強度,這正是A級賽事的準備,所需要的。

 

既然是以登山賽為主,就以爬升量為主,完全切合賽事性質。

 

第三,在這兩個月,最明顯的變化,並不只在CP20Maximum,而是整條最大輸出曲線都呈現「平滑」的狀態,換言之,就是CP30以後的輸出,才是明顯增加的區域。(所以FRC的量是上升的)

 

反倒是CP20,還是沒有突破過往的紀錄,所以盯著自己的FTP來練,是不是正確?大家可以思考看看。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堯軒制訂計畫,掌握時間,並且確切的去實行,充分發揮了執行力,這是通往「成功」的要件,不只是騎車而已,人生事業也是如此。

 

所以,雖然他自己謙稱,塔塔加總排第八、分組第三是意想不到,但我認為他贏的一點僥倖的成分都沒有。

12079505_10205064077034031_8222645557026450717_n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西進武嶺功率資料解析-------- 2014年初版

 

擷取1  

延續2014年的資料,今年功率計廠牌比較多,用功率計的人也變多了,我們可以多看一些資料,那也可以歸納以下幾個點:

 

 1.      從資料上來看,2014年我把體重+7公斤的車重去算,2015則直接使用體重,基本上斜率變異不大,所以有心武嶺的人,不妨可以作功數當成訓練目標

 

 2.      推力比的話,純粹以體重來看,三小時輸出功率要3.5W/kg以上,這個是與作功數相同的命題。

 

 3.      各家的目前市面上比較常見的功率計:SRMSTAGEPIONEERPower2MaxQQ,如果在校正確實與按碼表沒有奇怪的事情發生的話,基本上各家差異在作功數與推力比曲線中,並不離群,也沒有太詭異的趨勢,唯獨我只有一個Pioneer的資料點,所以說它準不準,還在未定之數。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們之間最常遇到的苦惱是:為什麼我練來練去都沒進步?

 

「為什麼我騎不贏馮俊凱、歐巴桑、小川、阿忠.....巴拉巴拉族繁不及被載」、「為什麼我CP20瓦數沒有400W?」、「為什麼我10秒平均沒破2000W?」、「為什麼我長這麼帥沒去演破風?」

 

其實其他運動員也會問類似的問題,比如說LBJ也可能會覺得為什麼他的三分球沒有咖哩小子準?(But, 他怎麼今年沒轉隊去勇士?)

 

就我而的角度來看,要「進步」跟「很強」,是兩件事情,「很強」要維持也很難,要進步到有感更難。在我看來,進步都不外乎幾個因素:

 

1. 訓練時間的增加

自行車是耐力的運動,訓練騎乘時間的量,直接影響有氧能力的高低,每週固定騎10/20/30小時的人,一整年下來,水準不會一樣,當然天賦在這一塊也佔了很大的因素,但是誰叫你老爸不是李嘉誠呢?

所以,沒有大幅度提升訓練時數,要看到進步真的很不容易

 

2. 訓練方法不改變

總是用同一套的訓練方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練,用同樣的方式,卻希望得到不一樣的結果,這叫做瘋狂(這不知道是誰的名言?)

要進步,必須改善限定因子,但是用同樣的訓練方式,不會改善限定因子的話,那會進步會不會很奇怪?

訓練方式沒改變、恢復方式沒改變、體格沒改變、唯一變的東西叫做:年紀。

 

3. 資源的限制

這裡指的資源,其實很廣,比如說時間就是一種資源,有沒有體能教練指導是一種資源,有沒有營養師幫你建議飲食與準備飲食也是一種資源,有沒有家人支持也是一種資源

我看大部分練的不錯的車手,很多資源都到「頂」了,已經把你的時間、金錢、家庭、工作、人生都用上去了,如果還要進步,那就是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這時候就要選擇犧牲哪一樣?比如說轉到職業隊放棄正職。

但是這樣就賭很大了,很遺憾的說,以台灣的情況,我不鼓勵任何業餘選手作這件事

 

或許極性訓練法或是其他的課表,可以讓你從250W變成300W,但是要變成350W,我不知道同樣訓練時間與資源下,還有什麼神奇的方式可以做到?可能還請哪位大德分享一下。

最好的辦法是你一開始就是350W,這樣要練到400W是容易些(廢話)

 

所以,我倒是覺得你該回過頭來想想,你該怎麼分配你的人生,那才是重點

37227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43241_1130788303617362_3623889432944350810_n  

 

騎過武嶺比賽的人,應該對上圖的狀況不太陌生,除非你永遠都是騎三小時出頭,甚至更快,你就不會遇到這個場景。

 

我不需要描述太多,光是看這張照片,我想就勝過千言萬語,在照片裡,騎車的人我想不會太爽,開車的人會更不爽,沒有在照片裡面的居民也爽不到哪裡去。

 

辦一個這麼大的活動,又是台灣業餘自行車界重要的賽事,弄到很多人都不爽,我想這是沒有人要的結果,可謂主辦單位、車友、當地居民三輸的場面。

 

你不能指責居民反對封路,我家住台北,仁愛路常常在我早上要去騎車的時候封路辦比賽,擋住我的去路,我也是覺得很煩,跑步幹嘛不去河濱或是海邊跑?偏偏要在我家門口跑步。你當過「居民」就知道那是怎麼一回事。我的確是不關心路跑,台灣路跑好不好關我屁事,就好像不騎車的清境居民也不會關心台灣業餘自行車界好不好,是一樣的道理。要騎車爬山幹嘛不去喜馬拉雅山?

 

我知道主辦單位一定會這樣抗辯:「我們辦活動很努力、很辛苦」、「居民都反對封路」、「大家都不守秩序與指揮」,他們講的也是事實,你不能否定他們有努力。

 

But, it is not good enough. 其實我覺得連「Good」都很難說得上。「很辛苦」卻沒有搞到大部分的人滿意,以我看來這個「很辛苦」沒什麼意義。

 

這更不要提,每年都有車友因此摔車重傷,甚至喪生,不管是比賽中或是比賽後,缺乏完善的接駁與支援服務,年年都發生一點也不奇怪。

 

我遇過車友家屬追問,他們的丈夫(或者孩子)是怎麼死的?我回答「我不知道」的時候,心裡都隱隱作痛,好像我虧欠了對方一個答案。(雖然我真的是沒看到)

 

他們的家屬要怎麼看待「自行車比賽」?要怎麼度過後面幾年的傷痛?要怎麼照顧躺在床上的那個人?

 

「我不知道」,我只能這樣逃避,我不知道誰該去負責這些事?我有去參加比賽,是不是我也該負責?

 

武嶺的比賽,小弟參加過一次,幫忙補給過一次,後來就不再報名了,要去騎武嶺,我會約三五好友,有人負責開車補給,還有接駁,開開心心出門,快快樂樂回家。我不想為了一個休閒活動找家人的麻煩,我的孩子還小,爸媽很老,老婆賺不多,我死了我家是什麼光景?我不敢想像。

 

一個休閒活動,搞到你一出門家人就提心吊膽,算不算負責任?

 

吃我開課表的那幾個人,騎完武嶺回來就說:「啊~今年騎不好啦」、「我腳抽筋」、「我昨天沒睡」、「我上一週騎太累」、「我頭髮痛」……

 

我坦白告訴你們,你有平安回家,我就阿彌陀佛,至於騎的好不好,不要太在意,記得「你是業餘的」就好。

 

要怎麼作可以更好?我覺得答案不難,只是看人怎麼作而已,在沒有讓我滿意的主辦單位出現之前,我自己當「主辦單位」自己去騎就可以了,一千塊的報名費我可以在7-11吃到撐死,我也不要拿這一千塊跟自己過不去。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11896892_950715188307385_253360958_n  

 

文:歐巴桑(成績:兩小時4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過地理中心碑,馮俊凱開了第一槍

象徵一年一度的武嶺盃,放行!

FTL破風前進 集團都聚焦在馮俊凱和前勁

老天爺這時給大家澆了一盆冷水

人止關前就下起大雨

還聽見前勁隊員呼喊:不會吧~~

然而過程仍然不乏其他人的火力攻擊

尤其是霧社前後陳建州和麥子健的兩人合作逃脫

可是阿凱步調仍然穩定依舊

我持續讓自己保持在集團的前端,以因應任何的突擊

中間阿凱和范永奕都有變換節奏的小突擊

或多或少讓集團的心跳起起伏伏,集團快速瘦身

清境前集團僅存十員上下

喝完一口水,身體一股寒意來襲,奇怪?體感還好啊?

這環境和去年東武相比,根本談不上冷

有種不祥的預感,一陣熟悉又急促的喘息聲傳來

越想越不對勁的同時

就在清境星巴克右轉髮夾彎,我猛一回頭....

 

吳錚大王喊著:「 ...........弟兄! 我還在.........」

(OS:哇.....今天才開門第二天 可以不要這樣嚇人嗎)

 

大王已經開啟三水合一模式,不過至少他跟上了

可是已不復見以往RE30的好朋友們....慘烈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段的長緩陡坡相當密集,阿凱和范永奕還是一路攻上

我的心肺開始感到負擔,但還可以撐下去

隨著海拔上升氣溫驟降,我慢慢有保守的心態

擔心自己無法撐到最後,終於在翠峰前集團被斷開

中間幾度會合分裂,我決定先放掉,保留一點體力,看看後面戰況如何再來算計

這時我開始補給,口袋裡撈呀撈

掏出一管50%的葡萄糖

喔喔喔~~聽說這很管用 一口灌進

OMG! 被嗆到了!趕緊補水漱口

後來就跟俞程憲合作追擊

前勁的謝政穎和皓哥也加入行列

翠峰皓哥利用大下坡強勢噴出,善用優勢,值得學習

然而鳶峰前的雨勢加大,加上陡坡連連

俞也落隊,剩下我與謝政穎合作

前方霧濛濛的山巔隱約看見一台有點點的戰駒

謝政穎提醒我:「應該是黃文忠落隊,加緊馬力跟上」

但阿忠不愧是歷練過UCI國際賽的選手

即使我倆奮力追擊,一時仍然未能跟上

此時路面開始縮小,前方也有一部隊車和其他民車擋住路線

但也管不了那麼多,還是穩定的前進要追到阿忠

終於過鳶峰沒多遠,追擊到阿忠

因為我們三個不同組別,而自己的體感判斷應該還能往上push

所以我火力全開,昆陽前一段平緩處,我發動攻擊

一口氣拉出約30公尺的差距

比起這個差距,此時我更在意的是我的目標:兩小時四十分

完賽時間才是我最大的敵人,至少創PB對自己有個交代

沒多久他倆還是黏上,我持續加壓

昆陽蛋糕坡前剩我和阿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實最後兩公里並不陡,正是開大絕的好機會

我把最後的子彈---"股四頭"拿出來善用

就這樣2km 1km 500m~~

200m!!!!! 就是200m!!

阿忠從後方殺出

我惕勵自己:只要能贏,誰會想輸

隨即抽車黏上,終點前兩個人影在武嶺之巔交戰

眼看終點在即,阿忠左側有一個空隙

我見機不可失,鑽~~ 就這樣滑進終點

呼~~~~總排第六

慘烈嗎? 外在環境我並不這樣認為

因為最糟的我都經歷過了

然而一些事實更讓我內心感到震撼

我還是老話一句: 這就是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台灣的運動環境並不理想

然而自行車界的鄉民們不乏業餘車手

利用自身或周邊資源不斷精進

也因此完賽時間一年比一年快

回來的路上我心中一直警告自己

就算只是一枚鄉民也應該永遠為自己多做一點努力

因為你不了解別人的奮鬥

自行車界所能做的就是

用更科學的方法,更開放的心態,更務實的態度

去完成自己設定的訓練課表

我不靠臉吃飯

一直是騎快不騎帥

過去是這樣,現在的我還是我,相信未來亦如是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