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2145_10204818707808332_992517059160124499_o  

作者: Vincent (成績:3小時44分)

 

峰在前,無力 ……

 

哥破的不是風,是心魔!~ XD

武嶺前兩天,就中了一下感冒
原本今年就騎的不怎麼順了,又來這一下
棄賽的念頭 … 也是一直在想

 

後來抱持著郊遊的心情,想說騎完就去清境走走也不錯
於是比賽前一天,還是來到了武嶺山腳下,準備出發

 

一開賽,在集團前方跟著,人止關還沒到,前面的人強度一開
我就自動後退了,郊遊的人還是不要去前面亂入吧,一路上都用滿低的強度騎著…

 

一直以為天氣會放晴,想說應該是午後雷陣雨吧,但沒想到越爬越高,雨也越來越大,天氣當然越來越冷 @@

整路我都在練習如何利落的把鼻涕往地上噴,而且不噴到自己,也不噴到別人 XD 這個動作現在超熟練!

 

過了翠峰…更冷了,全身濕,雨也一直下,鼻涕也一直噴,一直都有個唸頭想要回頭下到清境,等女朋友來會合,去玩羊咩咩不是很好嗎 … 手上接過了憲宗 、娃娃補的水,力氣好像又來了,登山王憲宗都補水給我耶!~ 努力的唸頭就這麼由然而生… 繼續奮鬥 ~

 

這時有個從後方集團上來的人,好像是40歲組逃脫的,我提高了一些強度,就開始一路跟著一起走,也因為有這位高手的陪伴與破風 X,這一次才能好險沒騎超過4小時…哈哈

 

越到山上真的就越冷了,手指已經有點沒知覺,腳掌也是,抽筋的感覺也來了好幾下,身邊的車友都一起努力著,我也慢慢放棄了放棄的念頭 ^^",有人在身邊一起努力,感覺更有勇氣面對這冷冽刺骨寒風,身邊的車友裡面有翰林、昇陽、等等,大家的血可是熱的呢

 

一起翻上昆陽後,風超大,霧也超大,風雨打在身上,是一直刺刺的感覺,我知道天堂路到了,但沒想到這次的天堂路這麼的痛苦QQ,路上有一位車友,一直唉嚎,還罵三字經 … 三字經不是在衝刺的時候罵才有用嗎,這時候罵只是更加痛苦而已吧?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冷,上到昆陽雙腿已經沒什麼知覺,突然不覺得腿有抽筋的感覺了 ……那好吧,既然不抽筋,決定要快點把天堂路騎完@@,開出了最後一波強度。身邊的車友看來大家都很痛苦,沒有跟上,一個人拚命的騎著,前方能見度不到十公尺,有點不知在騎什麼鬼的感覺@@,突然看到2km、1km、500m~~~到了!

 

然而 ,痛苦卻還沒結束 

 

在武嶺上,我連一秒鐘也不想要多待,太冷了>"<,拿好了自己的衣物,換上乾的車衣,就快點下滑了,原本要一路滑到清境會合,但…路上實在太冷了,上下兩排的牙齒已經打到快要碎掉@@,而且板輪遇到下雨,有種剎不住的感覺,好幾次都差點摔車,只能慢慢下滑,在冷風大雨中折騰了一個半小時,才到翠峰…一到翠峰,看到 女朋友 把車開到翠峰後,眼淚都要噴出來了 QQ … 太好了,妳怎麼知道我要GG了…鳴鳴

 

一上車,馬上開暖氣,發斗斗了快半個小時,後來喝了熱湯後…終於,從地獄回到了人間,QQ …

然後隔天…只要一有機會睡覺,就會一直睡一直睡 XDD
睡飽了 ~ 感冒好很多了,呼~~準備迎接上班日的到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大部分騎了三五年比賽的騎士來說,大都我都會給肯定的答案:YES,因為比起傳統心率或是體感RPE的系統來說,功率訓練比較直接與直觀,而近幾年獲得功率訓練的資訊也比起幾年前容易的多,所以如果負擔得起的話,買個功率計也不錯。

 

但是,不少剛開始騎車的騎士,也會考慮是否購入功率計,因為店家都會一直推銷訓練是否一開始就始用單一系統會比較好。

 

如果是剛買公路車的騎士,有心想要把車騎好,我倒是認為比起功率計或是輪子,有一些公路車的面向會更重要:

 

1. 建立良好的騎乘姿勢與踩踏習慣:

自行車是一個長時間的耐力運動,如果一個不良的騎乘姿勢或是踩踏習慣(比如說姿勢過高、或是膝蓋外八嚴重),容易造成運動傷害,這可能是永久性與不可回復性的傷害。

 

最理想的作法,是請專業的人士 FittingFitting並不是資深騎士或是PRO的專利,它是一個運動防護的概念,所以每一個想要長期投入自行車運動的人,我認為都應該請人來 Fitting才恰當,畢竟比起後續開刀復健的費用,Fitting並不算貴。

 

坊間 Fitting 的服務店家,也有幫忙替騎士選合適的車與尺寸的服務,這一點還滿方便的,避免花冤枉錢買不適合的車架。

 

2. 建立長足的有氧耐力的輸出:

「有氧耐力輸出」其實可以量化成KJ,不過我認為在此之前,讓自己可以輕鬆的騎乘一兩百公里,甚至更長的距離,是有必要的。

 

自行車運動需要大量的有氧耐力與有氧騎乘,這也是自行車運動對身體最棒的地方,我自己也是透過自行車運動,大幅改善「代謝症候群」。

 

3. 建立良好的控車技巧

自行車最大的運動傷害,還不是膝蓋壞掉,而是車禍。

 

或許也有人會質疑卡鞋的安全性,不過我想當你用時速70公里下坡時,不管是飛下山崕或是撞上對向來車,穿不穿卡鞋都不是重點。

 

重點還是在於過彎、選線、重心還有安全至上的概念,騎車不是慢就好,也不一定快就會危險,危險的是危險的觀念與行為。

 

4. 建立體感與強度的連結

新手往往對於「體感」很難掌握,怎樣的體感可以撐完三小時?那現在這個很想吐的感覺可以讓我撐過5分鐘嗎?

 

不管功率計或是心跳計如何盛行,到頭來比賽的時候,仍然是要大量的依靠體感的判斷,不太可能一邊騎車一邊看功率計,這樣也很危險。

 chris-froome-suffering-cracked-team-sky-610x350  

5. 塑造合適於自行車運動的體態

如果你有心參加競賽,過重的體重就讓你注定與凸字台無緣,雖然說不乏大支佬奪冠的例子,但是畢竟那是天生神力的怪物才有辦法。

 

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加上適度的飲食控制,是必須的,對於健康也大有好處。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引用:Steve Kerr:我們每晚只讓 Curry 32 分鐘是有原因的

 steve-kerr-nba-golden-state-warriors-sacramento-kings-850x560  

ReckonBox 一直是我最愛的幾個網頁之一,對於退役的藍球員來說,沒有什麼比嘴砲一下NBA的戰術戰法,更讓人來得心曠神怡了(?)

 

Anyway,這一篇的重點其實我放在「疲勞控制」上,MLB近年也有「投一休四」與「100球」的限制,從王牌投手的壽命來看,MLB訂出這樣的輪值方式的確是相當合理的。

 

從自行車可以瞭解,許多運動領域一直嘗試著建立「操練-表現-恢復」模型,試圖透過數據的方式,來控制運動員疲勞與表現的臨界點,並且合理的輪調運動員的上場時間。

 

以這個例子為例,勇士隊得到的答案是:32分鐘/場。儘管許多選手都能超越這樣的限制,但是畢竟統計有其參考價值。而今年浪花兄弟全年高檔的表現,看來勇士隊的模型控制的還不錯。

 aspect-PwKVcAglag-650xauto

 

當然,文中也不免提到籃球之神 Michael Jordan,從他過往2634歲的高峰時,出賽時間是「不需要、也不會去限制」,也仍然是全年都在高檔,甚至季後賽得分還會比季賽再高個幾分,這表示他季後賽打的比季賽更用力。

p13-nba-report-a-20150121

 

所以,到底該怎麼看待勇士隊的32分鐘

 

首先我們要知道,所謂的統計,是「找出眾數與群體行為」的科學,從高斯分佈我們可以知道,儘管99%的分佈都在+/-3標準差之內,但是總是有 Outlier 的存在,所以拿離群值去否定整體模型的正確性,也還滿奇怪的。

 

所以結論:

1. No science is perfect:模型只是幫助我們瞭解,而非100%準確

2. 的確有像 Michael Jordan這種打破常識的超人存在,因為是上帝叫他來教我們:「什麼叫做籃球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跟朋友閒聊FTPLTHR的概念,他打算寫個文給隊上的隊友做個說明,也提供給我參考看看,很感謝他,內文的部分我就不貼了,我想談一下我自己的觀念又是如何。

 

LTHR(乳酸閾值心率)

 

乳酸閾值心率,是一個值,代表著血乳酸鹽濃度約在 4mmol/L的時候,對應的心率。取得這個值最準確的作法,是用採血法,階梯式的找出血乳酸鹽濃度對應的心率,用內差法可以求得 2mmol/L AeT:有氧閾值)與 4mmol/L AnT:無氧閾值)時的心率數值。

  20041011iat  

一般人無法拿根針頭一直刺自己,旁邊還有儀器幫你測量,所以喬福瑞推薦取得LTHR的方式就是:全力騎乘30分鐘,後面20分鐘的平均心率就會「接近」LTHR,這是一種近似的方式,雖不中也不會差太多。

 

這樣取得的LTHR,適用于喬福瑞在「自行車訓練聖經」中定義的強度區間,如果各位有留心聖經上的心率強度區間,與Coggen定義的強度區間心率範圍,並不相同。(儘管名字都叫TEMPO,但是喬老的TEMPOCoggen EM+TEMPO

 

所以LTHR是用在喬老的訓練體系裡,可以說是心率訓練的基準。

 

 

FTP Functional Threshold Power

 

FTP根據Coggen的定義,是:一小時最大的平均輸出功率或者40公里全力ITT的平均功率。

 

透過 Dr. Coggen博士的表,我們可以知道他把強度區間分為7個,並且定義各區與FTP的百分比與對應的LTHR的百分比區間。

 5a03dcfbab979ea116fa2cc375be2cbc  

從定義上來說,與LTHR有重疊之處,但這並不表示這兩件事情,是一樣的。

 

如果仔細看 Dr. Coggen 的圖表,你會發現在「TIME」一項中,定義LT區間的時間是10-60 min,換言之,FTP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會比較偏向LT的下限或是TEMPO的上半部。

 

同理,LTPOWERLTP),應該是一個區間,而非定值,這是根據 Dr. Coggen 的定義而來

 

FTP真正的作用,或是說 Dr. Coggen的目的,在於PMC Performance Management Chart)圖表,對於選手的狀態監控,透過TSS的多日與短日的移動平均值交叉比對(CTLATLTSB),進而預測選手的最佳表現會在什麼時候。

 11034336_10153139513312866_2739488985439217008_o  

PMC本身就是一個「疲勞-表現」模型,是一個假定的理想狀態,拿來參考用,所以對應到真實世界中難免有失準之處。

 

打個比方說,我們物理習題常常會這樣出題:假定某無摩擦力光滑平面、無空氣阻力….balabala

 

我請問各位,地球上有這個地方嗎?

 

不管是牛頓力學或是PMC,都只是一個工具,拿「真實世界」去找「理想狀態」的麻煩,實在是張飛打岳飛。

 

 

以我的認知,LTHRFTP,是兩個不同訓練體系的產物,彼此也沒有衝突,喬老的新版聖經上,也推崇功率計的使用,而 Coggen 的強度區間定義,也沒有捨棄LTHR的基準。

17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把騎車搞成跟企業經營一樣還滿奇怪的(笑),畢竟對大多數人來說,騎車只是一種餘暇,抒發身心讓自己更健康,而不是搞一堆魚骨圖跟KPI整死自己。

 

(迷之音:那一週練上20小時以上算是抒發身心嗎?)

 

也許我們不需要搞得太正式,但是我認為「目標管理」的精神,對於競賽型的體能訓練是有幫助的,因為比賽的本身,就可以視為一種績效的成果。

 

而且一般人擬定自己的課表時,常常無所適從,從機車引導到重齒比重踩通通都要練,但是上帝給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多,所以該怎麼分配,是一個值得自主訓練的選手,去考慮的課題。

 

太複雜的不用講,我們可以看看由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於1954年首先提出:SMART原則

 

Specific(明確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達成性)、Relevant(相關性)和Time-bound(時限性),一個理想的訓練計畫也該當如是

 

Specific(明確性):

「我想變強」其實是一個很籠統的想法,那到底是我今年想要推力比增加?TT變厲害?還是無氧攻擊要加強?這個是在擬定課表之前,要先想清楚的,才能夠據此設定出課表。

 

Measurable(可衡量性):

 

功率訓練的優異之處,就是在於它的本身就是從測力計的可量測性作為基礎與分類,相較於其他指標(RPE、心跳),功率本身的即時性是無可取代。

 

Attainable(可達成性):

 

比如說,明明我現在的FTP200W,然後把今年的目標放在350W,除了重新投胎沒有其他的辦法可以達成......

 

對於沒經驗的車手來說,設定目標往往過與不及:設定目標太低太容易達成,或者反之完全不可能一兩年內達到。這時候不妨請教有經驗的人,或是朋友,幫助你設定合理的目標。

 

Relevant(相關性):

 

課表的安排,是不是對於達成我的目標有幫助?比如說我想準備武嶺,是應該多爬一點大山?還是多騎一些滾筒?該不該肌力訓練?練哪些項目對於爬山有利?

 

Time-bound(時限性):

 

今年應該在何時達成目標?在某些月份又該到達什麼水準?目標是設定在今年還是下輩子?時間到了是不是該去檢驗能力值有無改善?

 

作為一個積極的訓練計畫,時限性是很重要的一環,當時限內無法達成目標時,應該要反過來檢討,是目標設定太高?還是執行層面哪裡有問題?盲目的一再重複達不到目標的訓練,徒然的浪費青春而已。

 

 

其實「原則」不需要死板的手法,我常說魚骨圖或是Control Table是給蠢人長官看的,自己能夠想的清楚就好了。

nike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目前,市售的功率計越來越多樣化,價格區間也越來越廣,早期功率計比較有能見度的,就是SRMPowerTap(PT),最為人所知,現在除了大盤式還有花鼓式的功率計之外,還有踏板式(ex. Garmin Vector)與曲柄式(ex. STAGES)的產品相繼問世。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國外的網站,可以一次測試個三~四個功率計(比如說:PT輪掛個先鋒牌,左腿用STAGES,踏板用VECTOR),車上掛的碼表多到比汽車面板還複雜。測驗完之後,就把收到的值拿來做比對,就類似下圖的表會出來。

 11071767_1108333605860450_9208688765698828407_n  

通常因為型式的問題,一般這樣的測驗都會使用PT輪來對比,從上圖我們可以知道,PTSRM的數值很接近,這兩家算是老牌子了,彼此的 Correlation也做得很好,所以不管跟SRM比或是跟PT比,都是應該要被認為是可信的。

 

但是,是不是這就表示SRMPT一定就是「最準」?如果沒有一個有公信的輪上輸出值來做比較,我想談「準」這件事情,那就是每個廠家各說各話了。

 

至於說「穩定」這個名詞,其實是很模糊的概念,大概一般人指的會是兩件事:

1. 會不會有莫名的爆衝值?

2. 會不會突然有明明就是200W的出力平均,卻變成3XXW這種怪力(或者反過來)

狀況一的話,坦白說P2MQQSRMSTAGES我都有看過,但是這幾個牌子出現的機率普遍來說並不算太高,我會認為這些牌子都算是很穩定。

狀況二的情況,比較會是人為操作的問題,或者比較極限的環境造成的(比如說零下的低溫),像SRMQQPT有校正與歸零的動作需要做,而SRM會因為使用橢圓盤,斜率需要調整的狀況。抬面上的產品,大都溫度補償都有下功夫,所以也都算是穩定。

 

即便是使用同一台車,同一個人來同時騎乘,因為並不存在某一個表頭可以同時收4個功率計的值,就算是有這種表頭,收到值的時間點,也會有些微的不同,所以最大功率的差異,如果只看一個單點,就不是那麼的有意義,最好是請測驗的騎士,做10次的衝刺測驗來平均,或許會比較好一些。

 

AVG POWER的部分,當然因為收值夠多,可參考性就比較高,但是如果測驗能夠是「階梯式」的出力測驗,比如說從50W100W….一直到400W,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些功率計的「線性趨勢」有沒有一致?

 

那麼,「線性趨勢」或是Avg off-set重要嗎?如果你是一台車、一支功率計的狀態下,或許不是那麼重要。

 

以我個人來說,我有Power2MaxPT輪,從剛剛上圖的比較表,與我的舊文:Power2Max vs. PowerTap G3 騎乘資料比較來看,這兩者差異並不大,而對於使用WKO+來統計資料來說,並不會造成困擾,假定說我還要選用功率計,大概也不會選用SRMPTP2M這三個牌子以外的選擇。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0469772_750139158435513_2518431653355273339_n  

圖片來源:徐國峰教練臉書粉絲頁

這張圖,基本上可以適用於各行各業的各種狀況,還不是只有跑步而已,半導體元件的MOS I-V Curve 也差不多長這樣。

 

裡面的內容我就不再贅述,徐教練已經把這張圖表的意義說明的很清楚,其中最重點也最精闢的一句就是:「拐點之後進步的關鍵就不再是「訓練量」而是「訓練的品質」。」

 

這張圖,自行車運動也完全適用。

 

一般人在剛開始接觸自行車運動的頭一兩年,隨著你投入的時間增加,的確是會如同在「拐點」之前的成長期,實力快速的上升。

 

但是隨著進入高原期之後,除了繼續增加騎乘時間外,大部分的人幾乎沒有其他的手段,FTP就是不成長,就在某個範圍來來回回徘徊,為了避免FTP大幅下降,只好拼了命的維持騎乘量,就這樣陷入了「騎乘的無間地獄」。

 

徐教練的文也清楚的定義「訓練品質」:「所謂訓練品質,就是訓練量的調配問題,也就是「該如何把相同的訓練量『調配』成效果較佳的訓練處方」,這即是科學化訓練在討論的問題。

 

自行車與跑步,也存在這相同的競爭三元素:「肌力、耐力、速度技巧」,任何偏向某一端點的訓練策略,將會導致訓練成果停滯不前,甚而產生受傷的風險。

 

以我的觀察,,進入高原期之後,一般自行車常見的停滯不前的訓練策略有幾個:

 

第一種就是一直騎有氧,只練LSD或是EM/TEMPO區間,大量的堆疊有氧騎乘的時間,拼命的累積TSS,不騎到累死不罷休。

 

我們常說「有氧打底」,但是有氧能力只能靠有氧騎乘嗎?HIIT或是TABATA的訓練目的,對於恢復能力一樣有幫助。換言之,這是一種觀念上的陷阱。

 

如果單靠騎乘時間就可以產生出世界冠軍,那是不是我們只要找一個人,一週練100小時,就贏了?

 

不少運動實驗指出,只練有氧根本就無助於騎乘實力的提升,一直堆疊有氧騎乘,只是徒然的累積TSS,上升的CTL與你的FTP完全脫勾。

 

第二種與第一種剛好相反,就是大量的練LTHIIT,對於有氧訓練卻嗤之以鼻,有氧騎乘,對於血液中紅血球的容量有增加的效果,不該是認為無效的訓練,這也是犯了跟第一點一樣的毛病:過度單一的訓練方式。

 

第三種是排斥肌力訓練,幾乎只有在騎車,自行車是肌肉的運動,當你的實力需要更上一層樓的時候,肌力卻沒有長足的進展,當然是緣木求魚。

 

自行車運動本身是封閉的施力運動,不太會去對抗地心引力,也因此肌肉量很難單靠自行車騎乘鍛鍊出來,要有效率的增加肌力,還是要靠正確的重量訓練。

 

重量訓練不一定要去健身房,有興趣的人可以參看「囚徒健身」一書。

 635594131504080000  

第四種是每週訓練量遠大於15小時,卻不是專職選手。

 

當我們有一個正職,最起碼的上班時間是44小時,如果加上加班、通勤、應酬、吃飯、睡覺、照顧老婆小孩……,能夠拿來訓練的時間,東拼西湊差不多也就是1015小時,如果還要增加,那勢必要犧牲其他的時間。

 

犧牲工作的時間,大概會搞到連車都沒辦法騎………,因為被FIRE了,沒錢也不用騎車了。

 

如果不搞到妻離子散,那能夠用的時間,就剩下吃飯與睡覺了,但是偏偏吃飯睡覺是重要的恢復手段,永遠在疲憊中訓練,怎麼可能會進步?

 

最後一種就是不刻意練課表的,只有團騎跟比賽的

 

課表不一定要是功率課表,可能你固定騎某個路段,一直PUSH自己要越來越快,這也是一種「課表」。

 

但是,如果你只有在團騎或比賽,會陷入單一訓練的窠臼,對於騎乘進度的掌握,該要PUSH自己的出力到多少,欠缺客觀的衡量標準與有效的監控。

 

而長距離團騎,雖然時數很長,但是我們看出力分佈就知道,從EMAC通通都有,嚴格的說,大多數比較像是練無氧,反而有氧騎乘的部分,是比較少的。

 

參考資料:

圖片來源:徐國峰教練臉書粉絲頁

 

Intervals, Thresholds, and Long Slow Distance:  the Role of Intensity and Duration in Endurance Training

 

MANAG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RAINING INTENSITY: THE POLARIZED MODEL

 

Joe Friel: Polarized Training Update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跟我的朋友一起討論PMC圖,其實從PMC圖中,很容易知道大致的訓練量,所以針對了這個部分先討論。

 擷取  

接著我的朋友問:「然後,接下來呢?」

 

其實這個問題,施主你應該問你自己…….(被揍)

 

應該說,單看一個PMC圖,是啥也不知道的,因為這只是表現出你過去的訓練量,並沒有表現出「因為這個訓練量,得到相對應的成長」

 

這時候我們應該結合一下「 Mean Maximum Power」這個線圖來看,原始的設定會是28天,我比較喜歡看23個月,如果有成長,線圖會表現的比較明顯,而且原始的圖,把四條線 Peak 5s/Peak 1min/Peak 5min/Peak 20min疊在一起看,我比較不喜歡這樣看線圖,因為不容易看出來趨勢。

 

看線圖,最重要有兩點:

 

首先,是趨勢,如果你看到線慢慢的往上爬(或者往下走),那就是你投入的訓練得到了上升(或下降)的結果

 

第二,是單點,如果你線段的尾段,一直出現新高點,最高的兩三個點都是在尾段,這表示你的表現一直在上升。反之如果高點都集中在線圖的前段,那就表示表現下降

 

如果以下面兩張例圖來看,我們可以看到,Peak 20min在線圖的後方,一直出現新高點,整體線圖往上走,這表示FTP有慢慢在上升的趨勢。同樣的 Peak-5min也一直跟著上升,表示 LT/Vo2MAX這兩區的表現有在進步。

11080537_10153177468637866_4039894311706759545_o

 10459104_10153177468712866_9076003864710801220_o

 

假定說,目前上圖的騎士的CTL已經走到70,換言之大概每週都累積到500以上的TSS,我們只有知道:訓練的量有這麼多,但是你練了什麼,要透過 Power Distribution才會比較清楚,比如說你這三個月,練VO2MAX比較多,那你就會從先前的資料去比較,得到這樣的結果。

 擷取1  

如果有自己設計課表的人,也未必要看Power Distribution,頂多是一個驗證的動作,看看是否真的有比之前多。

 

那我們透過看這三張圖,我們要檢討的是:

1. 我們每週都投入了這些訓練,整體的量或是強度是否還有增加的空間?

2. 以這一段時間的Peak 線圖,表現有沒有進步?哪一個能力進步?哪一個能力退步?或者是持平?

3. 進步是為什麼?退步又是為什麼?持平是不是我預期的表現?如果不是,那是不是訓練內容就有檢討的必要?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練了很多的 LT 20分鐘,可是 Peak-20min 三個月卻是持平,是因為沒有讓身體挑戰更高的瓦數?還是其實沒有我們想像中練得多?還是我們狂練無氧,有氧三個月連碰都沒有碰?這些是你必須要去思考的問題,當然,如果有一個有經驗的人幫助你分析,會比較客觀一些。

 

所以,如果只是丟一丟資料進WKO+,卻去忽略後面的分析,是很難去確定後續的訓練方向,是否需要調整或是繼續下去。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個悲哀又好笑的故事:

 

我的某個朋友A,是IC設計某個領域的翹楚,但是他老大有個問題:他很貴,一年沒有五百萬以上請不動他老人家

 

以他在我們這一行的資歷與戰功來說,一年拿個幾百萬開發一個沒什麼人開發過的產品,我覺得還算是滿便宜的,只不過大老闆們很少會這麼想。

 

某個公司OO為了要開發某個新產品,他們家老總親自出馬去談挖角,A一開始覺得人家誠意十足,不好意思拒絕就只好答應下來。

 

結果,第一關遇到HR的人事小妹,年紀大概小他一輪都不止,直接給他洗臉說:「你的薪水會不會太高了?」,他老大一聽就七竅生煙,光是核薪這一關就卡很久。

 

後來不知怎麼,事情傳到OO公司內部,他們家裡面的RD副總立刻就跳出來表示他的薪水太高,主動請攖表示「他們可以獨立開發」該產品。所以,事情就吹了。

 

過了兩年後,他跳去的公司,新產品順利量產,十幾億、甚至以後會是幾十億的生意,而OO公司到現在連個屁都還沒看到。

 

這樣算一算,一年花五百萬請他來主持大局,好像是不貴。

 

故事二:

 

某公司XX長年以來,沒有聘用生產單位該有的工程師,這個工程師的任務,必須要能夠解決生產上的工程問題,改善良率。

 

在以前,因為製程很成熟,所以沒有這個人也沒有關係,但是隨著產品技術一直在進步,製程也必須跟進使用更先進的技術,才能保持競爭力。

 

不過,「先進製程」也是意味著製造上有更多的麻煩與未知,常常很多公司會在這種時候遇到瓶頸,進而導致新產品推出延遲,甚至無法推出新產品。

 

但是XX公司覺得多請一個這樣的工程師「要花不少錢」,所以內部的RD主管自告奮勇(有沒有看到一個共通點…….),認為自己可以獨立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需要多聘僱專人來幫忙。

 

這一搞,一年就拖過去了,產品問題還是沒解決,但是其他競爭者的產品早就爽爽賣了一年,連同損失的生意,還有失去的市場,算一算不知道有沒有超過幾千萬?

 

我問他們家的人,損失的生意跟省下的人事費用相比,一年花兩百萬請個工程師,哪一個划算?

 

這兩個故事,在我的行業裡並不是特例,有時候我不知道,這些台灣廠商老闆的帳是怎麼算的?台廠的競爭力,就這樣淹沒在成本估算表裡面,相對於對岸重金聘請台灣的人才去服務,台灣半導體業的危機,越來越明顯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想請教一個乳酸閾值心跳率的問題:

我最近根據一般測乳酸閾值心跳率的方式:在平坦的直路全力騎三十分鐘後,取後面二十分鐘的平均心跳。

 

(編注:此乃喬福瑞大師所推薦

 

得到的結果是在103.12.13179104.01.04184104.03.15186

 

我很懷疑這結果的正確性,因為我已經48歲了,依公式我的最大心跳應為220-48=172才對。

 

那我要練無氧耐力豈不是要到186以上才練的到?這樣會不會太危險了?我是用Garmin800測的,我參加幾次的挑戰賽平均心跳約為172,有時山路最後衝刺段會上到192,可是我的車友說這樣太危險了。

 

根據自行車訓練聖經,我應該調整我的強度區間,可是我很猶豫要往上調嗎?又去年我用OOO的方式以169當作乳酸閾值心跳率,今年依訓練聖經的方式是179,請問現在我要調整為186嗎?

 

這三次測驗的時間很接近,前後差了7下,不知道瓦數是差多少?我總覺得有功率計比較容易說明這件事。

 

(備註:雖然是沒有功率資料可參考,但是該讀者表示這三次的均速是:

103.12.1330分鐘均速30.4k/H;104.01.1031.6K/H; 104.03.1432.2k/H

 

我們先談一個迷思:220-年紀=最大心率,跟我年紀差不多的車友,大概沒幾個人可以符合這個公式,我今年是37歲,按照這個公式是183,去年比賽我有看到195,今年看過一次190

 

所以這個公式,參考參考就好了,每個人都不一樣。

 

LT的心率測驗,最準確的方式,是用「採血法」測驗血乳酸濃度,當濃度>4mmol/L時,那就是你的LT心率。

 

但是我們很難有這樣的設備去求得LT心率,所以喬福瑞推薦:30min all-out,取後面20分鐘的平均心率,會接近LT心率值,這是大師推薦的方式。

20041011iat  

從血液乳酸鹽含量與出力圖來看,合併 Dr Coggen定義的強度區間,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是「30分鐘全力ITT取後20分平均」,當我們持續在LT的強度區間時,正是在 4mmol/L附近,當在前10分鐘時,因為心率會有一個上升段,會影響平均的正確性,所以抓取後段的20分鐘,會比較合理。

 5a03dcfbab979ea116fa2cc375be2cbc  

叫你用169當作LT心率標準的人,你應該反問他:「你根據什麼資料或是理論認為我的LT心率是169?」

 

談到高心跳,我的車友有兩個人也是這樣,兩個人LT測驗是190,香港隊有個女隊員,一個小時的心率可以維持在195,所以我倒是有一點見怪不怪。

 

我們不能用自己的生理特徵,去套用在別的選手上面,因為每個人的生理特性不同,也許你心臟比較小顆,也許你就是天生心肺能力超強,同樣一個LT測驗,有人測165,大部分的人介於168175左右,超高190以上的也有,所以不需要人云亦云。

 

唯獨要注意的是,高心跳的特徵,很可能來自於左心室壓縮能力差,體循環無法支撐肌肉無氧耐力的提升,長期在高強度高心跳的結果會容易導致心肌發炎、體能表現下滑,所以無氧的訓練,必須要節制,每週次數要控制,而且有氧長時間騎乘不能少。

 

如果要做 LT/VO2MAX/AC/NP的訓練,最理想的方式,還是使用功率計,會比較有效率,純粹看心跳,容易強度拉過頭,或是不足,欠缺客觀的評量。

 

像你剛剛說你的挑戰賽平均心率有到172,當然,還不知道你的騎乘時間多久,或者你是不是騎到很用力?不過如果從你的LT測驗來說,這好像也不奇怪。

 

有功率計的話,有一個驗證的方式,當你騎完30分鐘ITT,間隔兩三天,用這個平均功率,去定功率維持30分鐘,再騎一次,看看最後20分鐘,能不能得到一樣的LT心率?如果差異一兩下,那就沒錯,如果差異甚大,那就要看看這兩次測驗差距在哪裡?體感又如何?

 

其實在我看來,你這三次測驗,如果沒有疲勞的問題干擾的話,那就是你越來越會騎ITT了,也越來越能夠PUSH自己的輸出,我反而還覺得,最後一次的測驗結果還滿不錯的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