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一專欄,專們討論體重過重的人(我自己)騎自行車相關的器材與訓練心得,以作為日後檢討的依據。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入手一支「神兵利器」:Shimano C35 CL,使用中,目前被它的性能驚嚇到目瞪口呆,心得敬請期待。


 


 



來自官網的規格:


Specifications































































































Model Number WH-7900-C35-CL
Series DURA-ACE
Wheel Front / Rear
Brake Type RIM
Freehub Body Material
Cassette Compatibility 8/9/10-speed
Over Locknut F: 100mm / R: 130mm
Axle Type QR
QR Skewer Length
Axle Length F: 108mm / R: 141mm
Axle Material
Contact Seal
Hub Shell Material
Hub Shell Finish
QR Lever Material
QR Lever Finish
Rim Type Clincher
Rim Size 622-15C (700C)
Rim Material
Rim Finish
Rim Height 35mm
Rim Tape Recommended Yes Yes
Rim Width 20.8mm
Spokes 16 20
Spoke Gauge/Shape F: Butted (2.0-1.5-2.0) / Bladed R: Butted (2.0-1.8-2.0) / Bladed(RH) Butted(2.0-1.5-2.0)/ Bladed (LH)
Spoke Material
Spoke Color Black
Nipple Material
Nipple Color
Spoke Protector (Option) for Rear CP-WH23
Spoke Configuration n/a
Reflector (Option) RR-550-WUW SW (CPSC/JIS/BS), RR-550-WUA SW (AS), RR-317-WUQ SW (DIN)
Average Weight 737g 890g
Note Can be used for 10-speed with an additional spacer.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redestein Fortezza SuperLight :



 


        為各位介紹一個好用到不行的輪胎,Vredestein Fortezza SuperLight ,原本我的兩台車輪胎附的是Michelin Pro3 Light and Lithion,這兩條胎的最大胎壓都不超過120psi,而Vredestein的這條可以打到175psi,相當於12Bar,(不知道那個鋁框輪組可以耐到175psi?)而我的「強壯」DT Swiss R1800標示只可以打到9 BAR(130psi),不過我試過打到150psi,拿去比賽都沒事,想試的人可以儘管一試,出事不負責。


       引用一下從別人部落格看來的一段話:「最具效益的(車輪)改裝,依序是 [1] 降低輪胎的滾動阻力、[2] 減少空氣阻力、[3] 輕量化,最後才是 [4] 改善軸承的摩擦力。降低滾動阻力的成本最低,調整胎壓以及校正偏擺即可達成。」,Vredestein這條胎不僅是可以打到超高胎壓,胎質也比較硬,滾動阻力極低,在平路用40km/h以上速度輪車與衝刺,也相當容易維持住速度。而我原本的Michelin Pro3 Light and Lithion在這種速度的時候,很明顯需要更多的體力才能維持住速度,訓練效果相當好。


       不過,老話一句,我覺得好用的你不一定覺得好用,瘦子用Michelin就好了,太硬的路感對瘦子不利,超過80kg的人可以用看看Vredestein。


 


 


Michelin Lithion:




 


Michelin Pro3 Light: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很質疑「練習輪」的這個概念,我認為所謂的練習輪除了成本考量之外,對練車這件事有多少幫助,我打一個很大的問號,雖然也聽過有的選手平常爬坡都是拿2KG左右的輪組在鍛鍊腳力,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其中還是有很多弔詭之處,很難自圓其說


 


鍛鍊腳力?


最常見到的一個論點就是「鍛鍊腳力」,但是老實說,「鍛鍊腳力」是一個很曖昧的說法,騎乘的實力分為四個部分:循環、心肺、肌力與技巧,要有效率鍛鍊這四個部分的方法有很多,這裡不贅述,就算是練習輪可以對「肌力」的部分加強好了,但是真要加強肌力要靠重訓與減少體脂肪率下手會比較直接,況且,使用練習輪會比踩飛輪車有效?


 


訓練強度?


用神兵利器就沒有訓練強度了嗎?拉高速度與心跳數一樣有效果,如果說你用R1800可以爬中社15分,那用C24 TU就卯起來給他騎14分內不行嗎?


 


出門騎車,練什麼?


如果是團騎,應該是盡量模擬比賽的強度,逃脫、單飛攻擊、配速每一樣都要考慮進來,我不知道你拿跑7分或是R1800是要怎麼逃脫?
況且,不會說用Zipp 303 or Zipp 404的配速跟用 跑7分 or R1800是一樣的吧?更不要提下坡時輪胎與輪組的差異與適應了。


 


成本考量


唯一我覺得合理的就是成本的問題了,碳纖板輪與管胎都貴的要命,偏偏又是消耗品,一組不錯板輪的價錢可以比得上一台中階公路車了,管胎好一點的一對也要四千多,又騎不了多久,如果在外面不幸遇到爆胎更麻煩。


 


結論


對我這種只想減肥與頒獎台無望的車手,平常騎騎R1800就可以燃燒脂肪了,況且,我只要減重就會進步,用不著拿神兵利器出來火拼。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因為身居兩地的關係,我有兩台「幾乎」一模一樣的TCR ADV,只不過差別只有變速器與輪組,其餘舉凡車架尺寸、座艙設定甚至是輪胎都一模一樣,最近我換了 Rotor Q-ring 齒片,當然也是兩台一起換。之前因為座管差一公分差點要了我的小命,所以我現在會避免設定不同,產生不同的騎乘方式,我認為如果有不同的騎乘方式,會影響訓練與比賽的表現。


       這也帶來一個額外的樂趣,就是我可以透過這兩台車,瞭解更換某一項器材的差異,Rotor Q-ring 就是比較後的結論。


        更換齒片後,我明顯察覺到一個差異,就是我的ADV2起步與爬坡明顯不如ADV3,有一種「拖」的感覺,ADV3輕快的很明顯,高速也很好維持,反倒是ADV2沒一樣行的,輪組帶來的差異感,隨著我騎乘里程的累積,越來越明顯。


          輪組真的是不能只看重量數據,照理來說,R1700「應該」比較好騎才對啊,但是,事實上R1700剛性明顯不如R1800,不僅是起步,當我爬坡站立抽車時,後輪會磨到煞車,我想一是框高較低,二是使用扁鋼絲,三是用直拉而非勾頭,當然,這跟我過重的體重也有關係吧


          所以,當我找尋一個鋁框的決戰輪組,達芬奇老闆提出Shimano Dura-Ace C35 CL這隻神兵利器,我馬上就知道他完全瞭解我的需求,雖然這隻輪組重量1600kg,數據上並不突出,根據另一9X公斤的使用者表示,這支比跑7分還硬,看起來是相當值得期待啊!


          總結:R1700不適合體重超過80公斤的人, 我打算出清我的R1700,售價5000,意者請直接留言。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路線: 鯉魚潭-->台11-->光豐公路-->193縣道-->鯉魚潭。


長度: 120km. 耗時: 4hr 08min 29s. 均速: 28.82hm /hr


最大速度: 67.6km /hr. 最大心跳: 190


 



 


        一開賽我就狂奔至領先集團中,像這種挑戰賽性質的比賽,什麼車什麼人都有,如果不趕快擺脫衝到前面去,一定會被擋住,果然找到火車頭之後,騎不到30km 集團中就看不到登山車與沒穿卡踏的人,但是我的如意算盤沒有打太久,進入跳浪隧道後,被遊覽車逼到最右側排成一排,結果就........,集團分裂成好幾段,要追擊只會被遊覽車碾死,只好乖乖排隊出隧道。


      當然,就算到了牛山也會開掉沒錯,但是如此一來盤算就會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出了牛山沒多久就轉進光豐公路,這裡形成一個小小的集團,只是我看旁邊的人好像爬的比我還累,只好趕快擺脫他們,看看可不可以追回領先群,這裡下坡我並沒有刻意追擊,因為前面沒人是要追個屁啊,但是有一個人一直要給我超車,很煩,我只好專心騎這段下坡,最大速度67.6也在這裡出現。


       進入193後,又形成一個小集團,大家互相領先攻坡,其實這樣還滿有趣,速度也加快了,可惜過了米棧後,集團速度明顯變慢,所有人都氣力不濟,無奈只好衝下山去平路獨推,這次很衰的是除了開賽,其他時候平路幾乎是獨推的狀態,然後小集團都是在山路,真鳥!


        然後過了米棧大橋獨推一段之後,又看到一個不大不小的集團,見獵心喜想這是領先群吧?加速追上後就進入了最後的鯉魚潭爬坡(衰!),呵呵!這集團裡有一個狠角色,他一進入爬坡段後一直在拉間歇,真的是很厲害,我咬住他爬上鯉魚潭平地時,眼前一片昏暗,只差沒昏過去,不過一進入平路後,他就該死了,我趕快死命的加速衝刺到終點線前,不過很可惜的是,領先集團十幾分鐘前就回來了。


 


        雖然沒站上頒獎台,但是這次結果是可以滿意的:


1. 生涯最快速度:均速直逼29km /hr 是我在花東系列路線中最快的一次,比俱樂部聯賽時的27km /hr 還快。


2. 爬坡進步了:不同與以往,這次很少用到28的飛輪,爬坡速度不會小於10km/hr,減重是一個因子,重新fitting也是功不可沒,當然Rotor 的 Q-ring 對於在抽車與坡度變化時帶來的幫助也不小。


3. 下坡變快了:最大速度加快是一個最好的證明,我不再會畏懼下坡,壓車過彎TCR ADV的表現很順暢,但是我也不會刻意在下坡追擊,有家庭的人都不該如此。


4. 平路有自信:最後進入平路段衝刺時,其實我騎的也還好,我盯著我的表,沒破50km/hr,只能勉強維持4Xkm/hr衝回終點,但是自信心有展現出來,這也是一種進步。


5. 蛋蛋不麻了: Specialized Romin 的確是有用,但是也很「硬」,座骨有點痛。


 



 


6. 膝蓋不會痛:開賽前左膝蓋酸酸的,本來我還怕會爆掉,看來是多慮了,不過這一週我想休息一整週,比較安心。


7. 風鏡很好用:這次中途有遇到下雨,才知道風鏡+隱形眼鏡雨天超好用,下坡也不會像一般眼鏡一樣視野受限制,連帶頸椎也舒服了。



 


7. 管理好心跳:我的車友教我,說爬坡不可以一直爆心跳,開掉就開掉,沒爆心跳還可能追回來,一直爆就沒救了,所以要管理好自己的心跳,這是我最近學到的最重要的觀念。


 


可以說,訓練有了成果,接下來我覺得比照現在訓練的模式與強度就好,總之,我只要變瘦就會進步,很單純,看來,明年購入碳纖版輪,花東賽會很有搞頭。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個想敗的是輪組,但是我的腳力不夠,體重也太重,目標放在明年(2012)與後年(2013),買什麼反而是傷腦筋的地方,基本上是第一優先是碳纖板輪管胎版,所以選項是以下兩個:


 


1. Shimano Dura-ace C35 TU



總重:1339g


限重:


報價:52xxx元


 


2. Equinox Super RT-033



總重:1000g


限重:


報價:5xxxx元


 


             基本上這兩組定位並不一樣,一是複合地形適用,另一個已經是爬坡輪的水準。預定明年購入。


 


             接下來想買的是:卡鞋,很想試一下Simano熱塑的鞋子,而我也只能穿Shimano的,所以是下面這款:


 


3. Shimano SH-R315E



報價:8xxx元


 


               其實很多人推薦Simano Dura-ace C24 CL,但是我實在很難給這組輪子有什麼定位,14xxg當練習輪不合理,拿來比賽大概不如C35 TU和Super RT-033吧,不知道什麼場合才適合他?唯一可以想到的大概就是一般無補給的挑戰賽吧,OPEN胎很方便,但是既然是挑戰賽,用我自己的DT Swiss R1800和R1700不是也挺好的嗎?所以先想想。


 


?. Shimano Dura-ace C24 CL



總重:1395g


限重:無(聽說是沒有啦)


報價:23000元


 


                    除了上述1號與2號以外,我也想試試「用過都說好」的Zipp303跟Zipp404,不過,有限重85kg,要買也是後年(2013)吧!


 


4. Zipp303



總重:待查


限重:85kg


報價:待查


 


5. Zipp404



總重:待查


限重:85kg


報價:待查


 


                   然後到了2014年,我就想搞兩支一級車架來騎騎,首先當然是跟我的愛車TCR ADV一樣幾何的:TCR ADV SL,等這麼久是有必要的,因為今年各家才新改款,我想等三年後看看有沒有什麼大問題再說,相信那時候應該都搞定了。


 


6. Giant TCR ADV SL



報價:預估100k以內,輪子可以賣掉


 


               然後當然是也要敗一支Specialized Tarmac S-WORK SL4來騎騎囉。


 


7. Specialized Tarmac S-WORK SL4



報價:預估150k以內,輪子可以賣掉


 


            既然換了一級車架,當然是要用標準盤,我早就選好Rotor 大盤來當標準配備了,或者單換齒片也OK。


 


8. Rotor 3D+ and Q-Ring





報價:2xxxx元


 


              當然我也想騎很威的Cervelo S3 or R5ca,似乎有管道可以便宜進來,有緣再說吧,家裡不夠放了,我不是劉大哥可以搞天龍10部出來,老婆會殺了我。


 


9. Cervelo S3



 


9. Cervelo R5CA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題目還要加上Fitting + 重新走線 + Fizik手把帶,把TCR ADV3從新竹拖去台北達芬奇換裝很值得,在這裡要推一下台北達芬奇單車店,這是我見過最棒的組車技術的車店,以後我大概不會給新竹的車店組車或換裝重要零件。


          禮拜六下午車子弄好之後,剛好台北天氣放晴,我就趕快把車騎去平溪試試「傳說中好用的Q-Ring」,首先,通過軍功路時,我還沒什麼感覺,一過動物園進入直路的時候,開始對它滑過死點的感覺感到驚豔,但是,剛開始進入山路抽車上山的時候,才知道Q-Ring的妙用之處,抽車不再是單純的下踩,而是綿延不絕的動力輸出,因為抽車時的轉速拉高了。當一個坡爬完之時,不同於以往的慢速,而是更容易在平直路加速,相當明顯。爬到平溪公車站牌前,我用比以往重兩檔的方式抽車上山,結果也順利拉高轉速,但是也累的相當快,大概是心跳過頭了,以往都是腳先酸,看來是心肺跟不上了。


          而下山回到平路時,大盤檔位檔檔都準,這要歸功於達芬奇葉老闆的調校與走線,而每一檔都「層次分明」,也就是說加速變容易了,迴轉速更容易拉起來,而且,沒有什麼「上鍊效率」與落鏈的問題,可以放心服用。


      不同於O-System,下圖是齒片安裝在曲柄上的樣子,橢圓的軸心並不與曲柄垂直,而是有角度的。


 



 


平路:

         Q-Ring的特性在平路最能感覺的出來,轉速容易帶,所以會越踩越重,唯一的問題是你能踩多久?但是我還沒試過用高轉速逃脫有多少效用,這點我就保留,但是應該是有利才是。


 


爬坡:

           抽車時可以輕鬆保持轉速,但是我的心肺不允許我抽太久,坐著騎我持保留的態度,因為反正爬坡我就是很累,跟器材無關。而且這次平溪路段我騎的比較快,我比較會歸功於新的Fitting。但是我認為,歸根就砥爬坡就是一個你自己對抗地心引力的戰爭,也許以中社來說我可以快個20~30秒,但是不可能縮小到15分內,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用了Q-Ring你就飛上天?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因為橢圓齒片充其量幫助你踩踏與肌肉使用的問題,也就是技巧,其他如肌力、肌耐力、心肺能力它一樣都幫不上忙,而這三個不進步你就不可能進步,而且,以我初步使用的看法,我認為不是每個人都能受惠於橢圓盤。


1. 習慣重踩的人:橢圓盤對於高回轉速的區域相當有幫助,但是如果你不習慣保持回轉速大於100以上,大概對你幫助就有限。


2. 畫圓劃得好的人:當然,畫圓劃得很好,自然不需要橢圓盤,需要橢圓盤的人都是畫圓有一些問題。


3. 不上卡的人:廢話!不上卡哪來的死點?


         況且,用Q-Ring會有一點「忽快忽慢」的感覺,敏感的騎士一定能感覺到,簡單來說,因為你畫圓的頓挫感轉嫁到你的速度表現上,但是我也不認為會對輪車會有影響。


 


選手有用嗎?

        Rotor最喜歡說嘴的,當然是西班牙2008環法冠軍Carlos Sastre(CSC車隊),還有今年的Cervelo車隊整隊都採用Rotor 的大盤(附帶一題,今年的Cervelo成車好像都是配Rotor大盤),而O家的愛好者也很多,如水瓦斯公司的Miller就是忠實的擁護者,所以橢圓盤對職業選手來說並不是一個稀奇的東西,至於說排名前面的QC車手都沒看到用橢圓盤,我只能說,他用瘦肉精可能更有用。


 


Rotor 防掉鍊器



 


同場加映:Fizik手把帶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去了一趟台北達芬奇換座墊+Rotor 齒片,結果好心的老闆「順便」解決我TCR ADV2的異音與座艙設定,真是感動到一個不行,所以我按照ADV2的設定,「大概的」調整一下ADV3,座墊向後4公分,把手調高,結果今天夜騎好像騎到別人的車,上把位很舒適(但是肩膀似乎有點壓力),下把位還算OK,抽車手部拉抬的力量明顯,但是最讓我驚奇的是踩踏,它變得相當暴力,力道變得直接,使得車架搖擺得非常厲害,上坡抽車明顯變快,但是累的更快。踩踏提的力道不足,畫圓的方式似乎要砍掉重練,但這問題不大,我上練習台採一個禮拜就可以搞定,也就是因為如此,今天換檔之間可以毫無困難的加速,力道卻浪費太多,沿河街衝刺時氣力不繼,一半就累了(不知道是不是跟五天沒騎車有關?)。但是,最大的差別是,膝蓋的負擔明顯感覺變小,騎完相當舒適。


      這個設定加上Rotor橢圓盤會有什麼變化,我相當期待,反正砍掉重練是一定要的,膝蓋可是要用很久,沒備品得換。


 


把手太高了



 


座墊向後「四公分」



 


新的Specialized Romin座墊讓我的小小黃不再麻麻的,我現在只可惜當初怎麼不買Romin expert車隊版那張好看的紅黑配色座墊。


 


Speicalized Romin,中間開洞讓你不再蛋麻



 


同場加映:720 Armour Hitman 風鏡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以下是Super-Six, Tarmac S-Work SL3 and GIANT TCR ADV 官網公布幾何:









 


我的朋友劉大哥說:「SL3不是他的幾何。」這句話引起我的興趣,剛好我也很注意SL3,選SUPER-SIX拿它做對照組來比較,因為在劉大哥家看到他有這台車。


 


我想,所謂不是自己的幾何,應該指的是座艙設定而言吧,不同的車架對上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設定結果,而座艙設定應該是如下圖所示ABCD四個結果。



如果說SUPER-SIX 最適合劉大哥的身材,假設B=100mm,那Super Six 的50吋車架得到的座艙設定諸元是:A=561.6mm, C=551.7mm(525mm+100*Sin15.5), D=562.5mm(Seat tupe length 480*Cos15.5 + 100)。


換到Tarmac SL-3的52吋車架呢?假設B還是等於100mm,那在SL3上得到的是:A=573.3mm, C=564.6mm, D=571.1mm,如果兩台車要保持同樣的A,那B必須下降3公分,但是這樣一來,D就變成541.1mm,與super-six差兩公分。兩公分看起來不多,騎上100公里應該會對膝蓋造成很大的壓力,如果兩台車保持一樣的D,A會相差1公分,姿勢會比較延伸,立骨盆會較困難,所以要把座墊向前1cm,但是這樣膝蓋與大盤的相對位置就變了,對畫圓會不利才是。


那如果是我的TCR ADV跟SL3比呢?我的TCR 的B=50mm,A=551.4mm, C=549.1mm, D=495.85mm,如果換到SL-3的52吋車架,D如果還是50mm,A=553mm, C=550.7mm, D=521mm,似乎也不適合,但是如果是49吋車架,B=50mm,A=532m, C=530.5mm, D=495mm,雖然少了將近兩公分,但是如果我為了大盤而將座墊後退一公分,而跟TCR的一公分我認為還不錯,因為我有一點覺得TCR把手有一點太遠,所以可能可以剛好。


看起來Super-Six比較適合腿長的人騎,而腿短身長的人適合TCR,介於之中的騎SL3。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