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單車器材 (11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我的一個「神人級」車友最近遭逢不幸的摔車意外,人無大礙但是車架毀了,換了一個C牌一級鋁車架暫時備用,結果他似乎覺得「力道不直接」,原本我以為「騎不出來」的BB剛性,好像在他身上似乎看出一些端倪。


 


(其實我很喜歡觀察這位「神人級」的車友,因為一些心裡對器材的疑惑,在他身上都可以找到一些答案,由於本身實力過強,所以對器材的要求有一定的程度,需求不再是理論而是真實的需要,非常的有趣。)


 


其實呢,我也騎過一些阿里阿雜的公路車架,但是都僅限於短距離的騎乘,輪組也都不一樣,所以我一直不太願意下一些評論,畢竟都只是一些主觀感覺而非有數據支持的東西,寫出來徒然貽笑大方又引起爭端,不過目前來說,我還沒騎過比我的TCR ADV來的加速力道更直接的車架,不管是什麼材質都一樣。


 


我們來看一下TOUR的數據好了:



 


 


避免爭議,牌子與車架型號已經被我塗掉,有興趣的人自己去找,我引用的是它下一代車架的數據,這前後兩代的車架重量幾乎一模一樣(只有前叉重量不同),可以假設剛性也沒兩樣吧?其中5通剛性就是 Power Transmission 這一欄,什麼是Power Transmission?我們不妨看一下TOUR的解釋與測試方式


 


Power Transmission:


Rigidity of the Bottom bracket shell in newtons per millimeter (N/mm) is the indicator of power transmission.


The frame is fixed at a ten degree slant in the test stand, which simulates riding stresses.


Under a test load, we measure how far a pedal is diverted perpendicularly and transversely to the riding direction.


 


也就是說,BB剛性其實就是踩踏力量的傳輸指標,比起後下叉軸距,應該是角色更大,因為一般Chain Stay410399都有,力矩上來說差異不超過3%,但是市售車架BB剛性可以從50N/mm70N/mm上下,差異可以是20%~40%,這支車架的BB剛性是56N/mm,比起來,並不突出,當然他原本的車架我並沒有數據,所以也不敢講一定是這個原因,但是這是一個可以思考的方向,也許較長的Chain Stay 跟較低的剛性的加總,讓他有了這樣的感覺。


 


難道真的是BB剛性?看來「神人」果然是力拔山河啊!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花錢買功率計,不會讓你進步
花錢買訓練書籍,不會讓你進步
花錢買一級車架,不會讓你進步
花錢買高級輪組,不會讓你進步

只有花時間練車,才會進步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沒有要吐嘈任何人的意思,但是我實在是忍不住要說,能夠騎出「某某車架比某某車架硬」的人真的是很厲害,尤其是在沒有客觀的測試數據情況之下,我常說「主觀意見」我一向是聽聽就好,但是主觀意見應該是侷限在:「我覺得這車架漂不漂亮」、「我喜歡它的調性」、「我愛它的加速特性」,這一類牽涉到個人騎乘方式與偏好的部分,現在連什麼硬不硬、軟不軟、慣性如何這一類物理測試項目都可以變成主觀意見,我勸大家還是少去看01比較好,上面鬼扯的人太多,又充斥著一堆似是而非的東西,能夠言之有物的就那麼幾個人,


 


AQ報報的格主陳智陽先生說:「不科學,談玄學,沒數據,是阻擋台灣自行車運動與文化發展的三顆絆腳石」,這句話一語道破現在單車界充斥的亂象,車店與代理商,為了行銷產品,灌輸消費者奇怪的觀念,然後以訛傳訛就這樣傳開了。我並不想批評任何產品,也希望大家都能滿意自己手上的東西,但是我實在對某些人對於某些物件的觀念誇大吹噓到了一個極度反感的地步,尤其是有我認識的人花大錢上當的時候。我認為,某種程度上,我認識的車友與看我格子的人有一些基本的義務,不然大家每天一起練車交關是玩假的嗎?


 


    好啦,有一個車友來我這裡留言,說硬度上TCR ADV SL=TCR SL>>TCR ADV,又有好幾個人說TCR COMPOSITE很鳥,那我們來看看TOUR測試的數據是怎麼說的:


 


TCR ADV SL:前叉側向剛性=55N/mm 五通側向剛性=67N/mm


TCR ADV:前叉側向剛性=54N/mm 五通側向剛性=64N/mm


TCR Composite:前叉側向剛性=56N/mm 五通側向剛性=61N/mm


 


   OK?看起來,這兩位車友說的都沒錯,五通差了3N/mm,那麼,下面這幾支應該拿去填海:


 


Scott Addict RC:前叉側向剛性=42N/mm 五通側向剛性=54N/mm


Trek Madone 6 SSL:前叉側向剛性=43N/mm 五通側向剛性=56N/mm


BMC RM01:前叉側向剛性=52N/mm 五通側向剛性=56N/mm BMC很硬?)


CAAD10:前叉側向剛性=47N/mm 五通側向剛性=56N/mm (鋁車很硬?)


 



資料來源:


http://www.tour-magazin.de/services/qtr/epaper_4_2011/#/98 



 


所以花大錢買Scott Foil的人是笨蛋?因為:前叉側向剛性=48N/mm 五通側向剛性=64N/mm,明明五萬多塊可以搞定的事,偏偏有人要花大錢,Venge就更有趣了,請參照下頁網址內的數據,如果德文看不懂可以請GOOGLE大神幫忙


http://www.tour-magazin.de/technik/test_center/raeder/rennraeder/einzeltest-specialized-venge/a14065.html


 


     事實上,說某某車架硬不硬軟不軟是一件很「俗」又很膚淺的事情,車架還有幾何與人體搭配的問題,還有軸距與TRAIL操控特性的問題,以及品味與回憶的問題,自行車文化應該是以人為主,器材只是其次,騎車才是重點。


 


     與其花時間嘴砲自己的車子多硬多強,不如把自己練強一點。就算要嘴砲,也先查查數據再說。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為什麼是不負責任呢?一來我並沒有C35-TU的物理測試數據,二來我也沒有充足的騎乘數據做比較,所以有看到的人就隨便看看就好,什麼事情太當真有害身心健康。


    


        那幹嘛寫?因為禮拜天晚上太無聊了...........


 


        其實真正的理由,就是太常有人問我:「C35-TU怎麼樣?」,可是說實在的,我跟這支寶貝輪子不熟,我最常用的是R1800,平日訓練用。然後是C35-CL,只要是長途的挑戰賽或是遊玩,我都是用這支。如果是有陡坡的比賽,我會拿C24-TU出來對應。


 


        這支C35-TU,是我準備拿來用在花東/北宜/環府城三站使用,長期以來,我的訓練目標一直都是放在花東與環府城上,而C35-TU就是幾乎只會在比賽中出現,所以我跟它不熟也還說得過去。


 


           雖然跟它的兄弟:C35-CL差沒幾個字,但是可說是完全不同的東西(大概吧)。


 


         今天我心血來潮,剛好天氣放晴,想說帶這支寶貝出來玩玩,順便當作北宜站前的準備,拿去跑個106平雙,感覺一下這支寶貝的特性,跟它混熟一點。


 


         剛開始上路的時候,因為逆風+熱身不足的關係,一直也覺得普普,進入106之後,因為只有我一個人,所以也懶得拉強度,只是有氧騎罷了。


 


          然後有趣的就來了,爬到一半的時候,突然路邊兩支狗跑來追我,我二話不說馬上加速,果然它也表現的不拖泥帶水,立刻甩開二狗,這時我才開始有滿意的感覺了,接下來,爬到公車亭也很輕鬆,但是我不知道我這個輕鬆是來自於我整段都有氧騎?還是來自於輪子?


 


         過了公車亭之後更有趣,一路上我不斷的對斜坡抽車攻擊,用力掛大盤踩踏,相當的順暢,坡度改變似乎變得毫無意義,就這樣一路衝到了平雙隧道口,然後打完收工回家去。


 


           主觀意見總整理:「帥氣的輪子,重量剛好,剛性OK,有職業隊的FU」,如果硬要挑缺點,就是我覺得跟C24-TU太像,有一些重複的感覺,當然面對10%以上的坡還是C24-TU略勝一籌,而平地維持/加速/追擊C35-TU比較優勢,看來還是該敗一組C50-TU來純平地使用(這也太會扯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一定是起肖了才換白色把帶,本來TCR ADV2配的就是白色把帶,但是泡棉的,沒多久就變成「灰色」把帶,所以我對白色把帶一向敬謝不敏,但是這次去達芬奇換把帶,獅子林同學給我推薦這支白色Fizik商標字樣,在他車上似乎並不會「灰」的很厲害,所以也來試試看。


 


用過泡綿與偏厚的GEL把帶,我還是喜歡FIZIK把帶扁扁略有黏性的手感,搭配鋁合金把手握起來感覺很紮實,我的ADV3車上就是紅色的FIZIK把帶。


 



 


另外有一點也是我不懂的,我的TCR ADV2藍黑白,配藍色把帶,有廉價的感覺,配黑色把帶,還好
配白色把帶,意外的好看。




TCR ADV3紅黑白,配紅色把帶,很好,配黑色把帶,有點怪,配白色把帶...........更奇怪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明明兩台車只差在紅色跟藍色而已啊?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出處:


http://www.cyclingnews.com/


 


       照例,我只看我想看的,首先登場的當然是「終極兵器」Robobank TCR + C35。等等我啊,等我到了80kg 與 280W 輸出,就把你帶回家捏~



 


S家的神秘新輪組,應該是DA-9000 C50,看到沒?輪子是要去賽場上驗證的。



 


再來是GIANT古典賽的重點:Defy ADV SL ISP + C35,C35強悍到可以跑古典賽啊,強度夠,剛性有沒有問題啊?



 


這一色的圖裝真是我的菜,不過我騎DEFY加速感不佳,拿來夜騎訓練用如何?好貴的練習車




 


接點是一個重點



 


以下是S家的輪組,他們要攻佔幾個車隊才罷休?





 


注意看,這似乎是DA手編輪?



 


再來是橢圓盤的強勢行銷:


Rotor Q-Ring



 


O'sysm + SRM



 


再來是評價超高的Canyon,俄羅斯車隊



 


「剛性重量比最佳」的Super-Six EVO,嗯~有沒有車子太輕會剛性不佳的八卦?



 


用SL腿就只能用高貴的SRM啦!



 


選手的把手設定(筆記筆記)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Giant控,自從五歲那年,我媽買給我第一台黃色捷安特的童車之後,我就被巨大綁定了。以製車技術來說,沒有三兩三,GIANT怎麼能夠上職業三大賽?沒有經過職業賽洗禮的品牌,就算數據再出色,我也一樣不買單,畢竟會待在賽場上收集數據的公司,才算是有在「追求卓越」,即便是離「卓越」兩字還很遠,也應該給他們鼓鼓掌。


 


至於這支2012 TCR ADV SL ISP車架,我其實在第一次試乘完畢之後,就肖想很久了,而以數據來看,ISP雖不是頂尖也很漂亮,CP值非常高,剛性沿襲GIANT的風格,完全就是硬派作風(不要再跟我說什麼鋁車很硬了!!),比我現在的座駕TCR ADV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幾何更是不用考慮的部分,跟我現在的TCR ADV一模一樣,沒有適應的問題,買來鋸好座管上車就能騎。至於壓縮車架…………,抱歉,我騎登山車也騎的很習慣了……………….


 


那我猶豫什麼?


 


車子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比較多是來自於我自己,而我不希望買了一級車架之後還存在某些疑慮,或者這支車架還不是「最佳解」,至少這支神兵利器要陪我個35年,而不是買來隔年就與主流落差很大。


 


第一個疑慮:我的S號上管535S配上10cm的龍頭,對我來說只能說是剛剛好而已,事實上我的把手還往上翹以符合我略短的手臂,龍頭/座墊落差才7公分,雖然說這個設定之後我的腳就不再有傷痛了,肌肉的狀況也很好,但是我其實還是有點想往上再升高0.51cm,因為我的腳在踩踏的時候,有時候還是有點外八,但是我也不這麼確定,直覺上我會認為我的幾何還沒有「完全定下來」,當然也不知道我的ISP座管要怎麼鋸才對。



 


第二個疑慮:我是一個介於SXS車架的人,當初買車的時候,也有試過XS,但是當下的感覺覺得有些侷促,XS上管520,跟S號差1.5cm,但是座管角74.5就跟S號的73.5差異頗大,我現在的座墊退的還滿後面,換XS不知道要退到哪裡去,但是XS號落差會變大,龍頭加長,軸距增加(想不到吧!),看起來Trial會大一些,感覺上操控性會變好?所以我沒有結論,也許我該去量看看才知道。



 


 


第三個疑慮:雖然我的車齡不短,但是真正把自行車當作主要運動也不過這一兩年的事,對於器材的認識其實也還很粗淺,雖然玩過一些器材,但是除了我手邊的東西之外,其他也不過是走馬看花,觀察我身邊的騎車實力很強的人,他們大多都能說出:「我要399~405cm chain-stay」、「我討厭BB drop XXcm的車」、「這個頭管長xxcm不適合我」、「這個頭管角這樣反應太慢了!」這一類很具體的需求,這都是經年累月加上無數比賽的結論,我覺得我離這種程度還差的遠,也還不完全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第四個疑慮:我車騎的不好,實力在俱樂部聯賽市民組的選手中,屬於後段班,對於像是我這種程度的自行車手來說,其實器材的差異遠不及與前段班選手的體能差異,換上ISP只不過證明我比人家花比較多的錢而已,況且,等到我CP30_LT=300W的時候,需求會是什麼?可能會與現在的完全不同也說不定。


 


第五個疑慮:Shimano電變、BB規格與11s的改變是「現在進行式」,而不是「完成式」,我擔心現在買車架的人,會不會買到「過渡時期」的孤兒產品?有時候大廠說變就變,到時候無法維修豈不是欲哭無淚?GIANT會怎麼跟進也是關注的重點之一,直覺上,沒有12年可能還走不到完成式。


 


總而言之,想要得太多,實力卻太少,才是問題的根本,再練個1年看看。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對一個騎了幾年車的我來說,現在回過頭來想,實在是浪費了不少金錢與時間在無謂的器材上,有些東西到現在還在用,但是更多的部分不是損壞丟棄,就是賤價換現金,如果現在讓我給新手建議,我會認為的確是存在一個採購順序是最便宜的。


 


 


1.      首先,先要有一部車……(廢話!),如果你跟我一樣喜歡騎在柏油路上的話,其實直接買彎把公路車是無妨,操控性這種事情真的是習慣就好,除非你有什麼與眾不同或是年紀太大,話說我15歲的時候搞了一支GIANT的通勤公路車還不是上車1秒鐘搞定。車子用不著買太高階,坦白說,Fitting這種事只要不是太離譜,大致上都不會產生運動傷害,新手騎車不管怎樣身體都是要酸痛的,所以不要過度操練,拿到車就學人家跑去騎200K,身體一定會報廢。等到騎了一陣子之後,再來重新Fitting,我個人認為新手應該每三個月檢討一次座艙設定,因為身體素質改變,騎乘的姿勢會漸漸不一樣,過12年才有可能「比較固定」,等到騎到可以比賽拿冠軍了,再去給人家做「高貴」的Fitting+換裝一級車架還差不多。至於車架材質,我認為選購碳纖車架是聰明的選擇,碳纖的震動衰減特性會讓你的脊椎好過一點,延遲下背痛的發生,甚至避免。而碳纖車並不會脆弱不堪,一般稍有名氣的產品,除非遭受大力撞擊,否則斷裂的可能性並不高,況且如果達到足以打壞碳纖車架的力道,打在金屬車架上也不會有什麼好結果。至於性能........不要再相信沒有根據的傳說了,碳纖車剛性不會輸給金屬車架,一流大廠的更是如此,改天再把數據拿出來寫篇文章(選購範例:GIANT TCR ADV




 


2.      安全帽/水壺/隨車工具/備胎/燈具:夠用就好,不能沒有。


 


3.      車衣/車褲:如果你有心從事這項運動,並嚴肅看待,你應該去添購標準的車衣/車褲,車衣與車褲會讓你在運動時動作不會受限,散熱快速,防止日曬,但是不要一次買太多,避免你瘦得太快,隔年就不能穿了……………。夏季與冬季車衣/車褲都該準備,台灣冬季也是可以騎車的,禦寒也是很重要的課題。


 


4.      練習台:下雨不能騎車?上班不能騎車?一個練習台可以解決你的問題,避免訓練中斷,不用買太貴的,有在練就好。新手買固定式的比較安全。


 


5.      心率計:對於騎自行車這樣的耐力運動來說,心跳的監控不僅是對身體健康的一大保障,更可以衡量訓練強度,進而提升訓練效果,反而時速表我倒是覺得一點都不重要。(選購範例:GARMIN 500



 


6.      卡鞋/卡踏:上不上卡?當然上!沒這麼難好不好?!常常都是停車才摔,騎車時很少摔。不是說卡鞋絕對安全,畢竟上了卡動作就會受限,但是一般平面道路騎慢一點才是真的,而且最好跟你的車「混熟一點」再說,害怕的人可以先在練習台適應再出門。買卡鞋要買碳纖底的高級貨,最好還加上熱塑,除非你不知道那個牌子跟你的腳型才合,那就先買便宜的試試再說。


 


7.      自行車訓練聖經:等到你卡都上了,就表示你想要騎的更快,要騎的更快不是先換輪子換車架,而是要先把「引擎」練強,最好的方法就是引進功率訓練,此書堪稱是訓練聖本,值得花時間看完。



 


8.      功率計:引進了功率訓練,豈有不買功率計的道理。(選購範例:Power2Max



 


9.      輪組:等到你練到CP30_LT=300W的時候(其實不用這麼殺也可以啦),就該是你選購一個「神兵利器」的時候,輪組其實很值得投資,不管車怎麼換,換上高級輪組馬上感覺不一樣。而練到這個程度還不會選輪組也太誇張了。



 


10.  一級車架:這個我相信會與輪組的順序有爭議,但是我是覺得好的輪組跟哪台車都很好,好的車架卻未必人人適合,沒騎個23年,很難說哪一個車架是你的最愛,現在的最愛可能是一年後的「最礙」,所以我傾向最後。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目前為止,可以比賽/長距離/日常練習的輪子我都具備了,其他的輪子對我來說就像「小三」一樣,不見得比家裡的好,但是心裡很想要,擁有也是一個負擔,所以除非我手上哪一個輪子掛了,不然要買這幾支的機會微乎其微,況且如果說是比賽輪,我還是獨鐘C24/35-TU這兩支,所以想敗的也不過是長距離或是高強度團騎用的東西。


 


為了有一個比較的基準,我先拿手上的Shimano C35-CL的數據來比較好了:




空力數據不錯,後輪剛性普通,前輪硬到爆炸(這哪招?),重量約1600g


 


首先第一號「小三」就是這支低框的Mavic Ksyrium SR



Mavic Ksyrium SR SPEC



空氣動力雖然不佳,但是剛性一流,重量落在1449g,一級鋁框輪組的等級,重點是,這有管胎版本,爬坡應該不錯


 


 


第二號「小三」分別是Mavic Cosmic Carbon SR or SLR




Mavic Cosmic Carbon SLR SPEC



為什麼並列呢?因為我分不出來SRSLR的差別,重量大致一樣,一個1695g另一個大概也超過1600gMavic重量都不老實


但是以框高50來說,空力「略」勝C35-CL,剛性較佳,拿來長途平地的應該不錯,當然,也有管胎版本。


 


第三號「小三」是有名高貴的LW Standard C



LW Standard C SPEC



什麼叫做「一分錢一分貨」,報價美金5068不是亂喊的,所有數據都大勝,不過,與其買這支,為什麼不買LW Standard 就好?


 


那與其買LW Standard?為什麼不選 Mavic CCU?


慾望是無窮的,腳力卻有限,這不是很可笑?還是想想就好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感謝 Allen_Li 兄提供的資訊,數據會說話也不會騙人


 


http://www.tour-magazin.de/services/qtr/epaper_4_2011/#/98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直常常聽到Mavic SL 的大名,用過的人評價都是很正面:硬、耐用、好爬坡,但是我C24、0分、瞎貓都試過,就是沒試過這隻,剛好認識的車店有進,而我又一直很想找一支鋁框OPEN胎低框登山輪來玩玩,所以慷慨的阿強哥把它車上的那支借我夜騎的時候試試。


 


       我們來看一下規格:框高: 前22mm ,後25mm、幅條:前18,後20、重量:1485g (不含胎)


 


       約比C24、0分、瞎貓略重,所以也許剛性值得期待。


 


附上Garmin的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42921111


 


        平均功率來到234W,均速來到29.1km/hr,當然,這天騎的是真的很「用力」,照理這個季節北風還滿大的,不過一路上都有紅魔鬼、強哥與阿志的護持,所以均速會拉高是正常的。


 


        如果看爬坡段的數值,如果我拿出300W左右的平均功率,一般可以到均速13km/hr左右,而用Mavic SL時,兩段爬坡分別是310W與295W,均速卻落在12.8km/hr與12.4km/hr,所以對我來說,使用Mavic SL爬坡並沒有出現優勢,但是也不到抽車後輪會磨到煞車的程度。


 


          而在平路段,雖然均速拉高,但是那是隊友的功勞,我跟在後面踩得相當吃力,而其中一段的獨推時,不要說是C35-CL,就算是R1800都比它來的容易維持速度,力量消失的沈重感讓我又想到R1700不堪的回憶,進入平路衝刺段更明顯,均速拉上40km/hr非常難以維持住,而體力耗盡的結果極速也只能推到51km/hr,平路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優勢。


 


         每次到這種時候,我就要再感謝一次達芬奇岳老闆給我推薦C35-CL,因為它不僅是在剛性上可以跟我超重的體重匹配,平路的優勢更是明顯,讓我剛換上就明顯可以跟上車隊的團練,好的車店老闆真的很重要。


 


         雖然寫這篇文章可能讓我的朋友很難賣輪子,但是用過了還是寫一下作為紀錄,Mavic SL是一支不適合我的輪子,雖是登山取向卻剛性不夠,平路表現中下,看來我是跟框高低於24的鋁框輪組無緣,體重低於85kg的人也許才OK。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今天一位夜騎的車友分享他最近一直爆胎的Root Cause,他騎一年多的輪子斷了一次鋼絲之後,拿去送修,結果裡面的高壓襯帶也動到,造成襯帶有縐折,結果內胎就從那邊一直蛇咬,換了新的襯帶後,就OK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附上Garmin 的連結:


http://connect.garmin.com/activity/137222831


 


       其實昨天經過4小時耐力騎,疲態有點出現,但是蓮花寺的短上坡與沿河街的平路衝刺讓我一下子就感受的它的威力,極速拉到57.7km/hr也還沒有使盡全力,全程追擊領先集團遊刃有餘,但是以我們夜騎這條爛路充分反映出Shimano Dura Ace 的硬調,跟C24-TU如出一轍,跟C35-CL相比似乎更硬,加速也更直接(差3百多克不直接行嗎?)。


 


        不過就算這樣,沿河街全程也只能看著神腿小周的車尾燈,「腳力才是王道」一點也沒錯啊!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支大盤蠻妙的,其實我用手拿起來覺得重,裝上去用手轉覺得很沉,可是踩起來很爽,好像車架相對變軟了,比原來的105明顯,更不用提Ultegra,我看我是「回不去了」,以後只能用ROTOR了。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一整個就是跟我的車很搭啊,比起SRM的好看不知道多少,SRM的售價可是比得上LW的,根據「自行車訓練聖經」上的內容,作者可是大力推薦「功率計」作為訓練器材,並且可以測驗關於自己所有的體能與踩踏功率之間的關係,況且以後輪組好不好就不能「豪洨」了,平均功率轉換出多少平均速度可是一清二楚,拜現代科技之賜,德國人做出便宜又美觀的功率計,還在用Power Tap 花鼓嗎?Power2Max是你的最佳選擇。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剛剛看到一篇回文:大多數全功能輪都是鋁輪組而高階碳纖維輪組很少有這類型產品


 


好吧,小弟才疏學淺,對於輪組知識淺薄,請大家幫幫忙吧


 


問題一‧Shimano C24-TU(框高24) 12xxg 屬於登山取向,C50-TU(框高50) 1395g屬於平地取向,請問C35-TU(框高35)1339g 是_____取向?


 


問題二‧Zipp202 (框高32) 1050g屬於登山取向,Zipp404(框高58) 1278g屬於平地取向,請問Zipp 303(框高45) 1171g 是_____取向?


 


問題三‧Mavic CCU (框高40) 1197g 是_____取向?


 


問題四‧Lightweight Ventoux G3(框高27)1020g ,無庸置疑的登山取向,Lightweight Standard G3 16/20 2011 (框高58)1133g 是_____取向?


 


問題五‧回文的人在寫什麼東西?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樣有配嗎?


 



 


後記:這樣有配,但是出門騎車我以為騎到鋁車.......................真硬!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原來的龍頭螺絲氧化,本來想跟某車行購買鈦合金螺絲,居然一顆螺絲報價給我超過一百!!WTF!賺錢也不是這樣的,掛了「鈦」就了不起嗎?我還以為是鈹合金勒!去螺絲行買一包才一百,看來賣車的都賺很大呀!


                 



 


              鈦合金螺絲的致命傷是比較容易斷裂,其實用白鐵的比較好,但是生鏽又好醜,反正剛好我想換龍頭(誤),其實四支一起斷機率不大,就拿我的生命試一下吧!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年也接近尾聲,在上一篇「想敗家.......」中,有些東西被我用過之後.........,就打槍了,有些東西沒有寫在裡面,卻意外取得,只能說「計畫趕不上變化」,但也很有趣。


 


               2011~2013年是「輪組年」,一個好的輪組可以讓車子直接戰力提升,所以從今年年中我不斷的想辦法借來一些輪組來騎騎,順便對網站上「剛性」、「慣性」與「空氣動力」評比的結果,做一個印證,想起來也真瘋狂,要是朋友的LW被我騎到爆框不就...........,總之是平安度過了,而今年的戰果有:


 


1. Shimano Dura Ace C35 CL:



               上一篇文預定外的東西, 這支完全就是達芬奇的岳老闆的意見了,第一天騎感覺就差很多,平路爬坡都適合我這種死胖子,要信任一個車店老闆,就要看他對你給的建議到底是對還是狗屁不通,但是一開始我也不看好這支輪組,覺得鋁框輪組到底要幹嘛,現在才發現不管是長程旅遊或是無補給車的挑戰活動,這類輪組都很方便,比起使用管胎成本低多了。


 


2. Shimano Dura Ace C24 TU:



                    


                      完全就是預定以外的東西,第一次換上高級管胎就感受它加速的魅力,爬坡的輕巧感絕非鋁框輪組能相比。當初不在名單中是以為已經都沒有了。


 


3. Shimano Dura Ace XXX-XX


嘿嘿,秘密武器已經到貨,明年要拿來車拼的東西,怎麼可以亮相呢?是預定中的東西。


 


4. Power2Max 功率計



             自行車訓練聖經說:一定要用功率計,拜現代科技之賜,現在這種東西已經有平價的版本,詳情請洽「馬克單車館」。況且有了功率計之後,輪子好不好就不能靠嘴砲了,踩下去多少功率喚出多少速度通通無所遁形。


 


             那麼,明年的計畫是甚麼呢?


1. Shimano SH-R315E


                 一個好的碳纖熱塑卡鞋可以有效提升踩踏效率。


 


2. Shimano Dura Ace C50 TU


            平地輪組的典範,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是Zipp404,我只能說第一我還沒瘦得這麼快,第二我想收集Shimano板輪Full-house,第三我可以用一個Swiss stop煞車皮凸全部輪組。


 


3. Shimano Dura Ace 整套變速


話說某老總看人家用舶來品就說人家崇洋媚外,比我家老爺還仇日,看到這篇文章他肯定又要不爽了


 


            那2013年後呢?


1. Giant TCR ADV SL ISP



                  終極兵器天字第一號,還是等幾年看看有沒有RMA災情在說好了。


 


2. Speciallized Tarmac S-Work SL4



               環法的常勝軍,強者的坐騎。


 


3. Cannondale SuperSix EVO



              聽說車架並不貴,也許可以考慮這工藝品。


 


4.  Rotor 標準盤



           總有一天我全部都要換標準盤!!


黃榮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